除夕守岁的由来是怎样的?春节就快到了,很多人都开始了准备了回家的路,与亲人一起在家中,共享团圆饭,迎接新年的到来。按照中国传统,人们会在除夕,也就是农历腊月最后一天的夜晚,做好守岁过年,辞旧迎新的准备。不过你知不知道除夕守岁的由来呢?除夕有什么习俗呢?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或大年三十,是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中国传统中有“除夕守岁”一说,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有“除旧布新”的好寓意。
在除夕当天,主要有三个活动,即吃团圆饭,祭祀和守岁。除夕守岁,就是指从祭拜完祖先、吃年夜饭开始,全家人围炉夜话,一夜不睡,以迎候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既有对往年的追忆留恋,也有对新一年的美好向往。
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民众会在家中摆上丰厚饭菜,点燃香烛,由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而当祭祖结束,人们才开始吃年夜饭,然后晚上围炉守岁、放鞭炮等。
晋朝时期已有守岁之俗,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不过在当时似乎还是部分地区的习俗,自隋唐后才开始成为全国习俗。唐代孟浩然《岁除夜有怀》则作诗“守岁家家应未卧,想思那得梦魂来。” 宋代朱淑真在《除夜》中也曾经道出“穷冬欲去尚徘徊,独坐频斟守岁杯。”的孤单情怀,同样也点明了守岁的特点。
在古时,守岁一般有两种含义,既有对过去旧一年含有惜别留恋之情,也有对新年的美好向往。年长者守岁意为“辞旧岁”,有留恋往年,珍爱光阴的意思。而年轻人守岁,则大多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民间关于守岁由来的故事有很多个版本,在这里为大家介绍一个:
传言在很久以前,有一种凶猛叫做“年”的凶兽,它们形貌狰狞,生性凶残,喜好各种生物,甚至食人,每年会出来一次捕杀一次,让人谈“年”色变。后来,人们慢慢掌握了“年”的活动规律,每到三百六十五天就跑到人聚居的地方,而且在天黑以后出没,鸡鸣破晓就会返回。
人们后来算准了“年”肆虐的日期,把这一夜当作关口来过,称作“年关”,并且想出了一整套过年关的办法:每到这一天晚上,每家每户都提前做好晚饭,熄火净灶,再把鸡圈牛栏全部拴牢,把宅院的前后门都封住,躲在屋里吃“年夜饭”。
由于这顿晚餐具有凶吉未卜的意味,所以置办得很丰盛,除了要全家老小围在一起用餐表示和睦团圆外,还须在吃饭前先供祭祖先,祈求祖先的神灵保佑,平安地度过这一夜。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不过你知不知道除夕守岁的由来呢?中国传统中有“除夕守岁”一说,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有“除旧布新”的好寓意。在除夕当天,主要有三个活动,即吃团圆饭,祭祀和守岁。而年轻人守岁,则大多为延长父母寿命。吃过晚饭后,谁都不敢睡觉,挤坐在一起闲聊壮胆,就逐渐形成了除夕熬年守岁的习惯。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夜、岁除、大晦日,是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即春节前一天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次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的习俗1.祭祖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传说守岁是为了防止一种独角兽的侵害,而这种独角兽最怕火光、红色和声响,所以人们就在除夕夜穿红衣、点红灯、贴红纸、放烟花炮竹,焚香祈祷,彻夜不眠,也就有了“守岁”习俗。关于除夕的习俗的相关内容就为大家介绍到这里了,希望今天分享的内容可以帮助到大家,祝你生活愉快,身体健康。
除夕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称大年夜、除夕夜、岁除等,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除夕是中国人最重要,最隆重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在除夕夜守岁,等待新的一年。配图2、祭祖除夕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一样,都是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每个地方祭祖形式略有不同,比较简单就是在十字路口烧纸,大部分地方的做法是晚辈拿上元宝蜡烛,冥币等,去坟地请祖宗回家过年。
Hash:59510573067faabad73d61ab7bf3297f9dbdeb3c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