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8 13:38:41

红斑狼疮检查,红斑狼疮诊断

红斑狼疮常见检查

检查名称检查部位检查科室检查作用
血清抗DNA抗体,血液血管内科 输血科抗脱氧核糖核...
血清抗组蛋白抗体,血液血管心血管内科 血液 皮肤病 皮肤 输血科抗组蛋白抗体...
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血液血管血液快速血浆反应...
血流变学检查,血液血管血液 保健科血液流变学包...
淋巴细胞转换试验,血液血管传染科 保健科淋巴细胞转换...
狼疮带试验,皮肤风湿狼疮带试验是...
抗核抗体,全身风湿抗核抗体(ANA...
血清循环免疫复合物,血液血管—— 循环免疫复...
WBC,血液血管——白细胞计数值...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液血管——该试验主要用...
红斑狼疮细胞,全身血液检测血液中有...
皮肤试验,全身皮肤病皮肤试验能反...
血清甘氨酰脯氨酰-二肽氨基肽酶,——血清中甘氨酰...
血清抗中性粒细胞抗体,血液血管 免疫系统血液 皮肤病 皮肤抗中性粒细胞...
血清抗血小板抗体,血液血管 免疫系统心血管内科 血液 内科 输血科抗血小板是与...
血清抗角蛋白抗体,免疫系统——抗角蛋白抗体...
积液β2-微球蛋白,全身肿瘤 保健科积液β2-微球...
滑膜液肉眼检查,关节保健科 疼痛 康复医学科 老年科滑膜液肉眼检...
红细胞表面电荷,颅脑 心脏血液红细胞表面电...
血清结合球蛋白,胃 关节 肾——血清触珠蛋白...

红斑狼疮,检查

1.血常规

白细胞减少(<4000/mm3)或淋巴细胞减少(<1500/mm3)或血小板减少(<100000/mm3)。

2.血沉

增快。

3.血清蛋白

白蛋白降低,α2和γ球蛋白增高,纤维蛋白原增高,冷球蛋白和冷凝集素可增高。

4.免疫球蛋白

活动期血IgG、IgA和IgM均增高,尤以IgG为著,非活动期病例增多不明显或不增高。有大量蛋白尿且期长的患者,血Ig可降低,尿中可阳性。

5.类风湿因子

约20%~40%病例阳性。

6.梅毒,生物学假阳性反应

2%~15%阳性。

7.抗心磷脂抗体

IgG型的阳性率为64%,IgM型为56%,与患者血栓形成,,皮肤血管炎,,血小板减少,心肌梗塞,、中枢神经病,变和习惯性流产,或宫内死胎,关系密切。

8.LE细胞

Hargraves(1948)首先在骨髓中发现,Haserick(1949)从外周血中找到LE细胞。miecher(1954)证明红斑狼疮,细胞因子为一种抗核因子,是一种γ球蛋白,现已明确形成LE细胞需要4个因素:①LE细胞因子,是一种抗核蛋白抗体,存在于外周血、骨髓、心包、胸腔和腹腔积液、疱液和脑脊液中,其相应抗原为脱氧核糖核酸一组蛋白复合物,此抗原存在于细胞核内;②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无种属和 器官特异性,即人或动物的各种器官的细胞核均可与LE细胞因子起作用;③活跃的吞噬细胞,一般为中性粒细胞;④补体:在吞噬时需要补体的参与。LE细胞形成的过程首先为LE细胞因子与受损伤或死亡的细胞核起作用, 使细胞核胀大,失去其染色质结构,核膜溶解,变成均匀无结构物质,所谓“匀圆体”细胞膜破裂,匀圆体堕入血液,许多吞噬细胞聚合来吞噬此变性,的核,形态花瓣形细胞簇,随后此变性,核被一个吞噬细胞所吞噬,就形成所谓LE细胞,补体参与起促进吞噬作用

约90%~70%活动性SLE患者,LE细胞检查阳性。其他疾病如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中约10%病例可查见该细胞,此外,慢性活动性肝炎,、药疹,如普鲁卡因酰胺及肼酞嗪(肼苯哒嗪)等引起也可阳性。

9.抗核抗体试验(ANA)

本试验敏感性高,特异性较差,现象作为筛选性试验,一般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血清ANA,以鼠肝印片作底物,亦有采用Will-2细胞,Hep-2细胞等作底物,约80%~95%病便ANA试验阳性,尤以活动期为高,反复测定累积阳性率更高。血清ANA效价≥1:80,意义较大,效价变化基本上与临床病情活动度相一致。荧光核型可见周边型、均质型和斑点型,偶见核仁型。另有5%~10%病例,临床症状符合SLE,但ANA持续阴性,有其它免疫学特征,可能是一个亚型。

抗核抗体是自身对各种细胞核成分产生相应抗体的总称,在SLE中所见的有:

1)抗脱氧核糖核酸(DNA)抗体

可分为抗天然或双链脱氧核糖核酸(n-DNA或ds-DNA)抗体和抗变性或单链脱氧核糖核酸(d-DNA或ss-DNA)抗体。

以绿蝇短膜虫(Crithidia luciliae)或马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或伊氏椎虫(Trypanossma evansi)作底物,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抗ds-DNA抗体,在SLE活动期其阳性率可高达93%~100%。然而放射免疫法检测其阳性率为60%~70%,抗ds-DNA抗体荧光核型显示周边型最具特异性,提示患者常有肾损害、预后差。在缓解期,其阳性率下降以至阴转,终末期患者亦可阴性。抗ss-DNA抗体特异性差,除SLE外在其他弥漫性结缔组织疾病中亦可见到。

2)抗核蛋白(DNP)及组蛋白抗体

不溶性抗DNP抗体亦即形成LE细胞的一种抗核因子—抗DNA和组蛋白复合物的抗体,荧光核型呈匀质型,往往在SLE活动期出现。在普鲁卡因酰胺、异烟肼等引起狼疮样综合征,中约90%以上的病例 可发现抗组蛋白抗体。

3)抗盐水可提取性核抗原(ENA)抗体

抗原从小牛胸腺或兔胸腺中撮,采用琼脂扩散法或对流免疫电泳检测,近年亦有用免疫印迹法检测的,抗NNA抗体中主要包括抗Sm和nRNP等七种抗体,mRNP或U1RNP抗原为七种分子量不同的蛋白质(12-68KD)与U1RNA(U为尿嘧啶核苷酸)结合的复合物;而Sm为同样七种蛋白质与U2、U1、U4、U5、U6RNA所形成的复合物;抗Sm抗体在SLE的阳性率为20%~25%,为SLE的标记性抗体,常和抗ds-DNA抗体伴随出现,与疾病活动性无关,可作为回溯性诊断的参考指标;抗U1RNP抗体可在多种结缔组织病,中出现,其高效价除发生在SLE外,常是诊断混合结缔组织病,的重要血清学依据。

4)抗Ro/SS-A和抗La/SS-B抗体

通常采用对流免疫电泳法检测,近亦可用免疫印迹法测定。用前法检测抗Ro/SS-A抗体阳性率为30%~39%,抗La/SS-B为13%;两种抗体对原发性干燥综合征,和SLE合并干燥综合征,以及亚急性皮肤型红斑狼疮呈高阳性率和重要参考价值。抗Ro/SS-A抗体是新生儿红斑狼疮的重要血清学标记 ,与光敏感相关。

5)抗核糖体ρ蛋白抗体

以免疫印迹汉检测,阳性率约为10%,为SLE的标记性抗体。

6)其他

文献中报导SLE患者中尚可测出抗Ku抗体,抗内皮细胞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神经元抗体,抗层素和抗纤维结合蛋白抗体、抗Ⅶ型胶原抗体和抗神经节苷脂抗体等,这些抗体检测的阳性率,特异性与临床症状的关联,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10.狼疮带试验(LBT)

应用 直接免疫荧光抗体技术检测皮肤免疫荧光带或狼疮带,即在真皮表皮连接处可见一局限性的免疫球蛋白沉积带,皮损处阳性率SLE为92%,DLE为90%,正常皮肤暴光处SLE为70%,非暴光处为50%,但不见于DLE正常皮肤,在慢性萎缩性或过度角化的皮损荧光带成团块状,新起的皮疹沉积如颗粒状或细线状,而在SLE正常皮肤呈点彩状,此免疫荧光带为Ig(主要为IgG、亦有IgM、IgA)与补体在真皮表皮连接处沉积造成。

曾凡饮等采用1M.Nacl分离人皮肤DIF法对SLE患者进行狼疮带的研究,发现本法的阳性率达90.9%,以Ig沉积于真皮侧最为常见,其次为沉积于真表皮两侧,而未见单纯于表皮侧的病例,荧光形态以线状多见,少数为颗粒太。近来张学军等采用热分离表皮真皮法在5例大疱性SLE中有3例血管结合在真皮侧,另2例与真皮侧,表示出抗体异质性。

11.细胞免疫功能测定

淋巴细胞转化试验(PHA-LTT)、旧结核菌素(OT)、链球菌脱氧核糖核酸酶和链激酶(SD-SK)皮试往往阴性。

T细胞亚群检测 采用单克隆抗体荧光技术示活动性病例中总T细胞(CD3)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CD8)明显降低,辅助性T细胞(CD4)/抑制性T细胞(CD4)(CD8)比值增高,随着治疗病情稳定,T抑制细胞恢复正常,T辅助细胞降低,两者比值恢复或低于正常。

自然杀伤细胞(NK)采用酶(LDH)释放法检测NK活性结果示活性显著降低,在活动期更为显著。

12.血清补体测定

约75%~90%SLE患者血清补体减少,尤其在活动期,以C3、C4为著,但在其他结缔组织病,如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中不减少。

13.循环免疫复合物(CIC)

血清CIC在活动期增高。

14.皮肤试验

采用自身或同种的白细胞进行皮试,75%SLE病例阳性。采用小牛胸中核蛋白作皮试,84%(21/25)阳性。采用小牛胸腺中脱氧核糖核酸作皮试,48%(12/25)阳性。采用小牛胸腺中组蛋白作皮试,92%(23/25)阳性。

15.毛细血管镜检查

于SLE患者手指甲皱和舌尖微循环中可见多样形成的障碍,表现为:①微血管袢增多,微血管张力较差,微血管扩张尤以静脉管扩张较突出,甚至有巨血管出现;②微血流障碍,如血色暗红,微血管袢顶瘀血,袢内血细胞聚集、流速减慢或瘀滞;③微血管周围有渗出和出血。

这些微循环障碍导致血流瘀滞和血细胞聚集异形微血管、巨形微血管和扩张膨大微血管,皆可形成微血管周围的渗出和出血,同时又可进一步发展形成血流的泥化,甚至有微血栓产生,造成恶性循环。

16.血液流变学测定

呈显著异常,如全血比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浆粘度增加,这些提示血粘度的增加,血液流动性的下降;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沉快,K值增大,一致表明红细胞聚集性的增加,但血细胞压积普通稍低(贫血,);血中纤维蛋白原增高,血液粘聚性增加,导致血流缓慢,为活血化瘀中医治疗提供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