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7 10:21:55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宝贝需要的我们给予的不过是自由

BY:Roselani 2024-08-17 10:21:55 952 ℃

比如在某些时候,环境中的某些方面会引起宝宝强烈的兴趣,让宝宝表现出对这些方面的极大兴趣和热忱。这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力量。通过对潜意识的引导,宝宝可以快速掌握生活经验,如果此时爸爸妈妈能够因势利导,这样教养孩子就变得轻松愉快了。

例如,抓住宝宝的语言敏感期,就可以轻松教宝宝学习语言。

宝宝的语言学习,不是有意识活动的结果,而是在无意识中获得的。因此爸爸妈妈们用不着去苦心竭力地教自己的宝宝发音,而是应该在他的语言敏感期到来时,即对语言最感兴趣的时候,对宝宝适当加以启蒙。

一个很明显的事实是,生活在英语国家的孩子首先学会的是英语,而生活在汉语国家的孩子最先学会的则是汉语。

或者,虽然生活在英语国家,但是父母给他提供的语言环境是汉语,他就会最先学会汉语。如果宝宝生活在一个多语言的家庭,那么,他就可能同时学会多种语言。而狼孩生活在狼群中,他就只能学会狼的吼叫和狼的其他一些肢体语言,也包括狼的一些生活方式

既然潜意识有如此强大的力量,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跟孩子对抗,而要站在他的角度考虑问题,根据他的需求,来为他提供更好的环境,或者说更好的刺激物,帮助他发展他的心智。

宝宝在0~1岁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很多对事物的“敏感”反应,父母要及时抓住宝宝的这些敏感期。在敏感期间引导宝宝掌握相关的技能,才是因势利导、到渠成的教育

我的女儿丫丫出生后,开始对世界有了自己的初体验:她用自己的眼睛看、耳朵听、嘴巴品尝……一切对她来讲都是那么新鲜!

当她试图用眼睛捕捉些什么的时候,我们已经给她布置好了漂亮的宝宝房,屋顶上有blingbling亮闪闪的星星、月亮、太阳,挂着各色的气球玩具,周围的色调也都柔和轻盈,给丫丫一种视觉上的温柔。

而在丫丫的听觉敏感时期,我会在屋子里给她听轻音乐舒缓情绪,或者一些著名的钢琴曲,我们会用抑扬顿挫的声调给她读一些经典故事,让她从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东西,也许她对自己喜好的选择并不非常了解,但是,她依然有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

丫丫出生的前三个月,我们发现她不太喜欢平稳地躺在床上,试图变换姿势,可是她自己又没办法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完成,很吃力但又很努力地进行着尝试。这个时候正是她运动的敏感期到了。为了引导她翻身,我们也会在此时动用各种方法引导她的活动。最终丫丫学会了自己翻身!

当丫丫开始产生表情的时候,我们利用她天生的模仿力来引导和固定每一个表情,及时告诉她,通过不同的表情来传达情感和情绪。

而丫丫试图去抓咬东西时候,我们也不去轻易阻止,因为她正在试图通过 己的感受来了解周边的世界,那么何不让她亲自去体验一番呢?

2~9个月是宝宝的语言发育。这个阶段宝宝能够分辨出母亲的声音、语言的意义和不同的声源,并开始学习发声和简单的词汇。这个时候的爸爸妈妈可以引导他辨别声音、不同事物的名称,进而学习开口讲话。

4—7个月是宝宝的味觉发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宝宝,一般比较容易接受接触过的食物,对味道十分敏感,这个对候爸爸妈妈可以尝试循序渐进地丰富宝宝的辅食,尽量让其熟悉各种不同的食物的味道。

咀嚼发育,在宝宝4~11个月的时候最敏感。这个阶段的宝宝开始咬、吃东西,如果他去尝试咬吃自己的小手小脚,爸爸妈妈们在安全卫生的基础上尽量不要去阻止哦,因为那是他们在探索自己的身体呢。当然如果了解了身体,接下来的咀嚼,就是在为乳牙的成长做准备了,爸爸妈妈可以尝试喂养宝宝颗粒或条状的食物,锻炼宝宝的咀嚼能力。

宝宝的视觉发育,也在从出生到一岁的这个时间集中表现,这个阶段,宝宝从简单的对光的敏感,到可以辨别颜色、辨别深浅,并开始协调眼球运动,眼球能够跟随物体的移动而移动。爸爸妈妈们可以根据宝宝的发展状况,适当引导宝宝观察事物、抓拿物品,锻炼手眼的协调能力。

宝贝需要的我们给予的不过是自由

比如在某些时候,环境中的某些方面会引起宝宝强烈的兴趣,让宝宝表现出对这些方面的极大兴趣和热忱。这就是一种潜意识的力量。通过对潜意识的引导,宝宝可以快速掌握生活经验,如果此时爸爸妈妈能够因势利导,这样教养孩子就变得轻松愉快了。例如,抓住宝宝的

我们宝宝的勇气也是需要有典范的!

宝宝需要一个有勇气的典范作为榜样,如果父母可以通过亲身示范,不断印证“实践这个方法的行动是有效的”,那么就能从小教导宝宝在人生的大海中乘风破浪、克服万难、不断奋勇往前。有些父母不喜欢宝宝玩得脏脏的或是担心宝宝生病,就不允许宝宝在地上爬、玩,或是到外面跟其他的宝宝接触,整天将宝宝关在家中,或是

宝贝我们需要你的爱

为妈妈梳梳头,和爸爸热情抱抱……随着现代社会的竞争加剧,父母和孩子同时成为了“重压人群”。父母每天周旋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疲于奔命;而面对教育、升学压力,孩子们在专才和通才之间兜兜转转,这两类“同一屋檐下”的家庭组成成员,却鲜有机会沟通、交流。久而久之,父母和孩子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我们到底怎么了?最

【声明】本文由用户Roselani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