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11-05 11:03:28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该不该鼓励孩子的“热心肠”

BY:Adalia 2024-11-05 11:03:28 571 ℃

案例:欣欣今年四年级了,前不久她在学校闯了祸,很让爸爸妈妈头疼。原来,平常中午在学校“包饭”的她因为主动帮助同学盛汤,两个小孩汤勺没“交接”好,就打翻了一锅汤,不小心烫着了旁边的同学。结果是,三方家长请假赶到学校解决问题。面对三个在办公室号啕大哭的孩子,老师也不知道怎么批评教育,家长们是又心疼又着急。欣欣妈妈说,本来盛汤是中午值班老师的事情,而孩子非要自己来,还一个帮一个的,这不就惹祸了?平时我们就教育孩子在学校、在外面不要瞎掺和事,她还是不听话。帮忙帮忙,帮得好还万幸,帮不好,惹一身不是不说,还影响了同学关系。欣欣就不同意妈妈的看法,她说,看到同学盛汤费劲才帮她的,帮助同学有什么不对吗?

古道热肠曾经是国人心中最暖人心的优秀品质。曾几何时,“不要多管闲事”、“不要跟陌生人说话”成了家长教育子女跟外界接触的鸡汤宝典。在不少中小学家长会上,“孩子不爱关心人”是除了成绩外,家长和老师讨论最多的话题。家长们的心理是矛盾的:如果不让孩子有热心肠,势必会让孩子的情感越来越冷漠,除了自己就不再关心周围人的情感感受;如果鼓励孩子帮助别人,长此以往就会让孩子失去戒备心,缺少自我保护、防范伤害的能力。加上校园安全事故的时有发生,该不该鼓励孩子的“热心肠”,家长们心中格外矛盾。

家长看法:热心助人还是要有度

市民赵女士告诉记者,孩子从小就是热心肠,在学校就经常帮同学擦黑板、帮老师拿东西什么的,我觉得都是周围的老师、同学,帮上一把,体现了他热情的个性,也一直鼓励他尽量多帮助别人。谁知,上初一的儿子有一天放学回来跟家里炫耀,放学的路上,一个叔叔问他去红桥某小区的路,他直接把那个大人带到了目的地,他还自己认得回家的路。我真是既高兴又担心,告诫他,以后自己在路上最好不要理睬陌生人的搭讪。可他反问我说,妈妈你以前不是总说要大家互相帮助吗?为什么我长大了,你反倒不让我理睬别人呢?我看那人不像坏人啊?面对孩子的反问,我无言以对。

学生家长陆先生说得更干脆,在帮助不帮助别人的问题上,我给孩子定了一个界限,就是跟你熟悉的朋友、同学,如果本人脾气性格比较好的,还是可以帮助的。如果这个人不熟悉或是根本就不认识的,那就坚决不能帮。

从质朴年代走过来的老一辈家长更多鼓励孩子的热心肠。张爷爷的看法是,如果孩子从小情感冷漠,对周围的人漠不关心,哪怕是举手之劳都不去帮忙,那他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不会有人伸出援手,自己也会变得越来越孤僻,与人交往就显得不真诚。如果我们都教育孩子不要轻易帮助别人,这个社会哪还有温情可言?

70后父亲蒯先生觉得,人是有社会性的,光顾自己显然 行。但是经过这些年的社会打磨,也知道现在社会人与人之间相处的不易。如果一味把自己对社会的负面看法灌输给孩子,让孩子从小对社会温暖产生怀疑也是不对的,因此家长就要教孩子寻找信任社会与防范伤害的平衡点,区分什么是毫无恶意的相求与别有用心的引诱。

专家说法:鼓励“热心肠”帮人“问”先行

亲子教育专家说,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老师带领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已经在教孩子了解什么是团体协作、互相帮助;在小学的品德与生活课上,帮助别人也是作为专题跟学生讲授的。所以我们不能忽略对孩子的热心肠教育。不少家长出于安全的角度来教育孩子不掺和事、不多伸手,这样不利于孩子成长。湖南、广东已经有学校开设了《不要和陌生人说话》的校本课程,就是在价值观上,教育孩子要古道热肠、乐于助人,但也教会孩子认识社会现状,告诉孩子特别是低年级的孩子,要拒绝陌生人的“邀请”。家长在鼓励孩子“热心肠”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尊重别人,帮助人家的时候要先问一句“你需要帮助吗”,征得别人的同意。另外,教育孩子不要好心办坏事,除了事先征求别人同意,还要量力而行,有自我保护意识。新报记者贾林娜

该不该鼓励孩子的“热心肠”

加上校园安全事故的时有发生,该不该鼓励孩子的“热心肠”,家长们心中格外矛盾。从质朴年代走过来的老一辈家长更多鼓励孩子的热心肠。家长在鼓励孩子“热心肠”的同时,也要告诉孩子,在帮助别人的时候要尊重别人,帮助人家的时候要先问一句“你需要帮助吗”,征得别人的同意。

该不该经常鼓励孩子 为孩子鼓掌孩子还你惊喜

其实,孩子写得并不好,可客人见主人这么说,便连连点头附和:不错,真不错!孩子回答:我要跳到月球上去。这就是几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欢被表扬、被赞同的原因。所以,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一定要多鼓励孩子。当然,我们强调鼓励孩子并不是宣扬孩子批评不得和惩罚不得。该不该经常鼓励孩子?

家长应该给孩子的是鼓励而不是赞扬

“乖,你真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我们经常这样赞扬孩子,然而,看似简单的赞扬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例如,“乖,你真棒!”这个赞扬就过于笼统,孩子根本无法感知自己究竟为什么棒?“妈妈为你感到骄傲!”这个赞扬过分地强调了别人的感受,而不是孩子!其实,这样的赞扬忽视了孩子的行为的具体过程,忽

【声明】本文由用户Adali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