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2 23:51:33

胃肠道间质瘤

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GISTs)是一类起源于胃肠道间叶组织的肿瘤,占消化道间叶肿瘤的大部分。间质瘤作为一个较新的概念,应该涵盖了以前所谓的“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胃肠道平滑肌肉瘤”。但作为间叶组织发生的肿瘤,胃肠道平滑肌瘤或肉瘤的概念并未被排除,只不过在目前的临床病理诊断中,这类肿瘤只占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的少部分。

胃肠道间质瘤的饮食,食疗,胃肠道间质瘤吃什么好

胃肠道间质瘤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宜吃增加肠道蠕动的食物;2.宜吃含有有机酸的食物;3.宜吃含有双歧杆菌的食物。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双歧杆菌酸奶含有丰富的双歧杆菌,可改善肠道功能,减少肠道毒素的蓄积。250g诶天。竹荪纤维素丰富,但对肠道刺激性小,还含有多种氨基酸。有利于改善肠道功能。50g与鸡肉同炖食用。柠檬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可改善肠道的蠕动功能。5-10片用开水泡发后食用。饮食禁忌:1.忌吃生硬的刺激性强的食物;2.忌吃酒精性的食物;3.忌吃含有辣味、麻味的食物。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花椒具有麻味等辛辣刺激的特性,可造成肿瘤的破溃出血。多吃无刺激性的调味品。辣椒具有很强的辣味,胃肠道刺激性大,可造成腹痛等表现尽量多吃清淡一些的食物。土豆片油炸食品,可造成胃粘膜的损伤,诱发消化性大出血的发生。可吃蒸煮型的土豆。

胃肠道间质瘤饮食原则

胃肠道间质瘤饮食

忌辛辣刺激性食物,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胃肠道间质瘤的护理_护理注意事项_饮食禁忌

胃肠道间质瘤一般护理

胃肠道间质瘤护理

1.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长期出现精神紧张、焦虑、烦燥、悲观等情绪,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失调,所以需要保持愉快的心情。

2.生活节制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做到茶饭有规律,生存起居有常、不过度劳累、心境开朗,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3.合理膳食可多摄入一些高纤维素以及新鲜的蔬菜和水果,营养均衡,包括蛋白质、糖、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膳食纤维等必需的营养素,荤素搭配,食物品种多元化,充分发挥食物间营养物质的互补作用,对预防此病也很有帮助。

胃肠道间质瘤检查,胃肠道间质瘤诊断

胃肠道间质瘤常见检查

检查名称检查部位检查科室检查作用
气钡双对比造影,消化 肝胆 胃肠 肿瘤在诊断胃癌方...
上消化道造影,咽喉 食管 胃 消化 胃肠 肿瘤上消化道造影...
胃钡餐造影,胃肠 外科胃钡餐造影有...
食管造影,食管肿瘤食管造影X线...
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胃 肠消化胃肠道疾病的...

 胃肠道间质瘤检查

   1.体检

部分肿瘤较大的患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分叶状。

2. 实验室检查

患者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

3. 影像学特点

1) 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

对于胃GIST,胃镜可帮助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部分患者可获得病理学诊断。

2)CT检查:

CT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增强CT 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 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CT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 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3)18FDG-PET和18FDG-PET/CT:

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只是评估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密度以及肿瘤内的血管分布,不能反应肿瘤的代谢情况,用18氟脱氧葡萄糖的PET检查可以弥补以上物理学检查的不足,它的原理是胃肠道间质肿瘤是一种高代谢的肿瘤,利用肿瘤内强烈的糖酵解反应摄取高密度的18氟脱氧葡萄糖跟踪显影,对早期转移或者复发比CT敏感,并且在评估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时明显优于其它物理学检查方法, PET与CT联合扫描方法能同时评估肿瘤的解剖和代谢情况,对肿瘤的分期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优于CT,也为其它实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判断提供了一个参考。

4)其他辅助检查:

X线钡餐示边缘整齐、园形充盈缺损,中央可有“脐样”溃疡龛影,或表现为受压、移位。肠系膜上动脉DSA对于小肠GIST诊断、肿瘤定位具有重要意义。

胃肠道间质瘤就诊指南

胃肠道间质瘤就诊指南针对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胃肠道间质瘤挂什么科室的号?胃肠道间质瘤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胃肠道间质瘤要做哪些检查?胃肠道间质瘤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胃肠道间质瘤就诊指南旨在方便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就医,解决胃肠道间质瘤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典型症状

吞咽障碍、胃肠道出血 、吞咽困难

建议就诊科室

肿瘤科、外科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吞咽正常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出血减轻后转门诊治疗。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2、体重下降多少,饮食每日多少,比平时增加多少,体重与饮食的关系。3、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4、有无腹痛、包块、消化道出血等伴随症状?5、大便、睡眠情况。6、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7、治疗情况如何?8、有无药物过敏史?9、家中是否有胃肠道间质瘤患者?

重点检查项目

1.体检部分肿瘤较大的患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分叶状。2.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3. 影像学特点3.1 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 对于胃GIST,胃镜可帮助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部分患者可获得病理学诊断。 3.2 CT 检查: CT 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增强CT 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 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CT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3.3 18FDG-PET和18FDG-PET/CT: CT,MRI等影像学方法只是评估肿瘤的大小,肿瘤的密度以及肿瘤内的血管分布,不能反应肿瘤的代谢情况,用18氟脱氧葡萄糖的PET检查可以弥补以上物理学检查的不足,它的原理是胃肠道间质肿瘤是一种高代谢的肿瘤,利用肿瘤内强烈的糖酵解反应摄取高密度的18氟脱氧葡萄糖跟踪显影,对早期转移或者复发比CT敏感,并且在评估肿瘤对化疗药物的反应时明显优于其它物理学检查方法, PET与CT联合扫描方法能同时评估肿瘤的解剖和代谢情况,对肿瘤的分期以及治疗效果的评估优于CT,也为其它实体肿瘤分子靶向治疗的疗效判断提供了一个参考。 3.4 其他辅助检查: X线钡餐示边缘整齐、园形充盈缺损,中央可有“脐样”溃疡龛影,或表现为受压、移位。肠系膜上动脉DSA对于小肠GIST诊断、肿瘤定位具有重要意义。4. 病理学特点在大体标本中,胃肠道间质肿瘤直径从1-2cm到大于20cm不等,呈局限性生长,大多数肿瘤没有完整的包膜,偶尔可以看到假包膜,体积大的肿瘤可以伴随囊性变,坏死和局灶性出血,穿刺后肿瘤破裂,也可以穿透粘膜形成溃疡。肿瘤多位于胃肠粘膜下层(60%),浆膜下层(30%)和肌壁层(10%)。境界清楚,向腔内生长者多呈息肉样肿块常伴发溃疡形成,向浆膜外生长形成浆膜下肿块。临床上消化道出血与触及肿块是常见病征。位于腹腔内的间质瘤,肿块体积常较大。肿瘤大体形态呈结节状或分叶状,切面呈灰白色、红色,均匀一致,质地硬韧,粘膜面溃疡形成,可见出血、坏死、粘液变及囊性变。 显微镜下特点,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呈现梭形细胞,20%为上皮样细胞,包括梭形/上皮样细胞混合型和类癌瘤/副神经节型,目前学术界公认非梭形/上皮样细胞的细胞学形态可基本排除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2]。 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免疫组织化学的诊断特征是细胞表面抗原CD117(KIT蛋白)阳性,CD117在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细胞表面和细胞浆内广泛表达,而在所有非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肿瘤细胞内均不表达,CD117的高灵敏性和特异性使得它一直是胃肠道间质肿瘤的确诊指标[3]。CD 34是一种跨膜糖蛋白,存在于内皮细胞和骨髓造血干细胞上,它在间叶性肿瘤的表达有一定意义,CD 34在60%~70%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阳性,但由于它可在多种肿瘤中表达,仅对胃肠道间质肿瘤有轻度的特异性,平滑肌肌动蛋白( SMA) 、结蛋白(典型肌肉的中间丝蛋白)及S - 100 (神经标志物)一般阳性率分别是30% ~40%、1%~2% (仅见于局部细胞)及5% ,均没有诊断的特异性。5. 基因突变诊断5-7%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CD117表达是阴性的,此时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要依靠基因突变类型检测,80%以上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基因突变类型是KIT或者PDGFRA的突变,这些突变在肿瘤形成的早期就能检测到,已经发现的KIT的突变类型有4种,外显子9(10.3%),外显子11(87.2%),外显子13(2.1%),外显子17(0.4%),PDGFR的突变发生在没有KIT突变的肿瘤中,有三种突变类型外显子12(3%),外显子14(<1%),外显子18(97%)[4],基因突变的检测可以进一步的明确诊断CD117阴性的患者,诊断家族性胃肠道间质肿瘤,评价小儿胃肠道间质肿瘤,指导化疗,预测化疗的效果,基因突变的监测在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治过程中都是势在必行。 DOG1(Discovered on GIST-1)是最近发现的一种在GIST中特异表达的一种细胞膜表面蛋白,由DOG1基因编码,是一种功能尚不明确的蛋白,A.P.Dei Tos等发现在139例胃肠道间质肿瘤肿瘤组织中有136例有表达(敏感度97.8%),并且CD117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中DOG1都有较强的表达,并且在438例非胃肠道间质肿瘤中仅有4例有DOG1的表达,这提示DOG1是一个特异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标准, 尤其适用于CD117以及KIT和PDGFRA突变基因检测阴性的胃肠道间质肿瘤的诊断。

诊断标准

1.体检:部分肿瘤较大的患者可触及腹部活动肿块、表面光滑、结节或分叶状。2. 实验室检查:患者可出现贫血、低蛋白血症,大便潜血阳性。3. 影像学特点:3.1 胃镜及超声胃镜检查:对于胃GIST,胃镜可帮助明确肿瘤部位及大小。超声内镜对于胃外生性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起源、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部分患者可获得病理学诊断。3.2 CT 检查:CT 平扫发现肿瘤多呈圆形或类圆形, 少数呈不规则形。良性肿瘤多小于5cm ,密度均匀,边缘锐利,极少侵犯邻近器官,可以有钙化表现。恶性肿瘤多大于6cm,边界不清,与邻近器官粘连,可呈分叶状,密度不均匀,中央极易出现坏死、囊变和出血, 肿瘤可出现高、低密度混杂, 钙化很少见。增强CT 可见均匀等密度者多呈均匀中度或明显强化,螺旋CT 尤以静脉期显示明显。这种强化方式多见于低度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强化明显。CT消化道三维重建对于肿瘤可协助诊断,协诊GIST位置、大小、局部浸润状况、转移等

胃肠道间质瘤的治疗方法,胃肠道间质瘤怎么办,胃肠道间质瘤用药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肿瘤科,外科,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5000元)治愈率:治疗周期: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一般治疗

 胃肠道间质瘤西医治疗

传统的GISTs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虽最近在GISTs病理及基础研究取得很大进展,新的化疗药物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手术治疗仍是目前取得临床治愈的最佳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及原则

由于GISTs的潜在恶性,对临床怀疑GISTs均应按恶性肿瘤手术原则进行,由于GISTs往往质地脆,血供丰富,且通过血液及腹膜转移,手术时应特别注意避免肿瘤破溃及挤压,对肠道GISTs应先结扎供应和回流血管。术中对可疑病例也不应切取活检,除非肿瘤不能根治。

GISTs一般不宜肿瘤摘除,胃的GISTs直径 < 3cm的可行局部切除或行楔形切除,切缘距肿瘤至少3 cm;3~5 cm 宜行楔形切除或胃大部切除术,切缘距肿瘤至少5 cm ;直径>5 cm的应按胃癌,D2 清扫范围手术。小肠GISTs 因报道的淋巴结转移率达7~14%,故主张常规行淋巴清扫,肠段切除至少距肿瘤10 cm。对于直肠GISTs,特别是下段GISTs,有时手术处理十分困难,由于术前难以判断其恶性程度,对于直径<3 cm,可考虑尽量保肛;对于直径>5cm或术后复发者,应在术前充分征求患者意愿前提下,在保肛与扩大手术中作出抉择。对于有局部浸润或远端转移的应在可根治前提下行联合脏器切除术。

2、化疗

传统的化疗GISTs当作平滑肌肉瘤,治疗,常用方案为阿霉素 顺铂(AD方案),临床缓解率<10%,疗效不佳。

伊马替尼(Imatinib)化疗。伊马替尼是c-kit激酶活性抑制剂,已于2000年第一次应用于临床,主要用于不能根治手术的病人,也有用于高危GISTs的报道。应用方法为400~800mg/天,连续12~24个月。据Ⅱ期临床研究PR达63%,SD达20%;Ⅲ期临床研究尚缺乏远期随访报道,但据报道6月的PFS超过70%。伊马替尼用于GISTs新辅助化疗,也有小样本成功的报道。

胃肠道间质瘤如何鉴别?

 胃肠道间质瘤鉴别

GISTs常需与下列肿瘤鉴别,这些胃肠道肿瘤常有与GISTs类似的临床表现。

   1、胃肠道平滑肌瘤,/肉瘤,

GISTs大多CD117和CD34弥漫性阳性表达,SMA不表达或为局灶性表达,而平滑肌瘤,/肉瘤,CD117和CD34阴性表达,SMA弥漫性阳性表达。

2、胃肠道神经鞘瘤,

GISTs中只有少部分病例中有S-100表达,而胃肠道神经鞘瘤,S-100弥漫性阳性表达,CD117和CD34阴性表达。

3、胃肠道自主神经瘤

CD117、CD34、S-100、 SMA和Desmin均阴性表达,电镜下可见神经分泌颗粒。

对GISTs的恶性程度判断除了临床上的局部浸润、转移、复发等因素外,肿瘤部位也是一考虑因素,一般说胃、食道及直肠的GISTs恶性程度较低,而小肠和结肠恶性程度较高。肿瘤的大小及核分裂数也是判断GISTs恶性程度的标准之一。

如何预防胃肠道间质瘤,胃肠道间质瘤的护理措施

胃肠道间质瘤预防

胃肠道间质瘤预防

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多在阳光下运动,多出汗可将体内酸性物质随汗液排出体外,避免形成酸性体质。

有良好的心态应对压力,劳逸结合,不要过度疲劳。可见压力是重要的癌症诱因,中医认为压力导致过劳体虚从而引起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体内代谢紊乱,导致体内酸性物质的沉积;压力也可导致精神紧张引起气滞血淤、毒火内陷等。

不要过多地吃咸而辣的食物,不吃过热、过冷、过期及变质的食物;年老体弱或有某种疾病遗传基因者酌情吃一些防癌食品和含碱量高的碱性食品,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戒烟限酒。吸烟,世界卫生组织预言,如果人们都不再吸烟,5年之后,世界上的癌症将减少1/3;其次,不酗酒。烟和酒是极酸的酸性物质,长期吸烟喝酒的人,极易导致酸性体质。发现疾病及时治疗是关键。

胃肠道间质瘤并发症,胃肠道间质瘤会引发什么疾病

胃肠道间质瘤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结直肠损伤,肠系膜肿瘤,网膜肿瘤,小肠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并发症

胃肠道间质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0-20/100万,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GIST大部分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GIST病人20-30% 是恶性的,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胃肠道间质瘤,常见并发症;预后GISTs总的5年生存率为35%,肿瘤完全切除5 年生存率50~65%,不能切除者生存期;lt;12个月,肿瘤位置,大小,核分裂数和年龄均与预后有关,食道GISTs预后最佳,而小肠GISTs预后最差。

胃肠道间质瘤的病因,胃肠道间质瘤有哪些原因

胃肠道间质瘤病因

一、病因

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在胃肠道肿瘤中只占少数,但却种类繁多,形态复杂。过去由于病理学技术的限制,胃肠道许多混有平滑肌纤维或神经束的梭形细胞肿瘤,常被诊断为平滑肌源性肿瘤或神经源性肿瘤。现在的研究认为其中大多数为c-kit阳性或CD34阳性类似Cajal间质细胞(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的间叶性肿瘤,即目前的定义的胃肠道间质瘤,,而平滑肌源性或神经源性肿瘤只占极少数。

1960年,Matin等首先报道了6例胃壁的胞浆丰富的圆形或多角形细胞肿瘤 ,命名为胃上皮样平滑肌瘤,;1962年,Stout报道了69例胃的间叶性肿瘤,称之为“奇异型平滑肌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1969年,在WHO的肿瘤分类中称之为上皮样平滑肌母细胞瘤,虽因电镜下也未找到平滑肌的证据有所怀疑,但未予足够重视。1983年,Mazur、Clark发现大多数胃肠道间质瘤缺乏平滑肌细胞的特征,提出胃肠道间质瘤概念,将GIST定义为包括生物学行为与起源不明的全部胃肠道梭形细胞肿瘤。自此,胃肠道间质瘤(GIST)概念渐为多数人认识和接受。1998年,Kindblon等研究表明,GIST与胃肠道肌间神经丛周围的Cajal细胞相似,均有c-kit基因、CD117、CD34表达阳性。ICC为胃肠起搏细胞,因此,有人又将其称之为胃肠道起搏细胞肿瘤(Gastrointestinal Pacemaker Cell Tumor,GIPACT)。但GIST可发生于胃肠道外,如大网膜、肠系膜等,且GIST瘤细胞无ICC功能,因此目前认为GIST可能不是起源于ICC,而是起源于与ICC同源的前体细胞(间叶干细胞),这也可解释部分瘤细胞中有灶性肌源性标记表达。因此,目前大多数作者不赞同用GIPACT命名来取代GIST命名。现阶段用GIST命名比较恰当。

二、病理学特点

1、大体形态

肿瘤大小不一,自0.2cm~44cm不等,起源于胃肠道壁固有肌层,可向腔内、腔外或同时向腔内、腔外生长。向腔内生长可形成溃疡,因此根据肿瘤主体位置可分为腔内型、壁内型、哑铃型、腔外型和腹内胃肠道外型。大多数肿瘤呈膨胀生长,边界清楚,质硬易碎;切面鱼肉状,灰红色,中心可有出血、坏死、囊性变等继发性改变。肿瘤数目可为多个。

2、 组织学特点

GISTs主要是由梭形细胞和上皮样细胞构成,两种细胞可同时出现于不同的肿瘤中,但形态学变化范围大。依据两种细胞的多少可分为梭形细胞型、上皮样细胞型以及梭形和上皮细胞混合型。肿瘤细胞的排列也呈多样化,以束状和片状排列居多。胃与小肠的形态学变化大,直肠的形态学变化小,大部分为梭形细胞型,交叉束状排列多。肿瘤细胞分化不等,可出现核端空泡细胞和印戒样细胞。

3、 免疫组化特点

GISTs免疫组化研究表明CD117(c-kit)和CD34为其重要标志物。80~100%的GISTs CD117呈弥漫性表达,而平滑肌细胞和神经纤维不表达CD117。60~80%的GISTs肿瘤细胞中,CD34呈弥漫阳性表达,并且良性的GISTs的CD34表达较高。CD34表达特异性强,在区别GIST s与平滑肌瘤或神经源性肿瘤时具有重要价值。CD34阳性表达时,往往CD117也呈阳性表达。CD117、CD34的表达与肿瘤位置、生物学行为细胞分化及预后无明显关系。此外,GISTs也可有肌源性或神经源性标记物的表达,如2-SMA、desim、S-100等。但阳性率低,且多为局灶阳性。

胃肠道间质瘤有哪些症状?

胃肠道间质瘤症状

早期症状:良性或早期者无症状,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

晚期症状:常见症状有腹痛、包块及消化道出血及胃肠道梗阻等。腹腔播散可出现腹水,恶性GIST可有体重减轻、发热等症状

相关症状:吞咽障碍,胃肠道出血,吞咽困难,肠穿孔,吞咽痛,

一、症状

GISTs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估计年发病率约为1~2/10000,多发于中老年患者,40岁以下患者少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大部分GISTs发生于胃(50~70%)和小肠(20~30%),结直肠约占10~20%,食道占0~6%,肠系膜、网膜及腹腔后罕见。

GISTs的症状依赖于肿瘤的大小和位置,通常无特异性。胃肠道出血是最常见症状。而在食管,吞咽困难症状往往也常见。部分病人因肠穿孔就诊,可增加腹腔种植和局部复发的风险。

GISTs病人第一次就诊时约有11~47%已有转移。转移主要在肝和腹腔,淋巴结和腹外转移即使在较为晚期的病人也较为罕见。转移瘤甚至可发生在原发瘤切除后30年。小肠GISTs恶性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率最高,而食道GISTs恶性程度低。因此,严格来说,GISTs无良性可言,或至少为一类包括潜在恶性在内的恶性肿瘤。

CT、超声内镜、消化道造影可协助GISTs大小、局部浸润、转移、位置等的判断。

二、诊断

根据病人消化道出血,或不时的临床表现,结合内镜检查如胃镜、肠镜检查的非粘膜发生肿瘤结果,CT或内镜超声显示的发生于胃肠道壁的肿瘤,可作出初步的诊断。消化道造影可帮助诊断肿瘤在胃肠道的确切位置及大致范围。但临床诊断不足以确诊GISTs。GISTs的确诊最终需病理切片及免疫组化的结果。典型的GISTs免疫组化表型为CD117和CD34阳性。近30%病例中SMA阳性,少部分病例S-100和Desmin肌间蛋白阳性。但少数病例(<5%)CD117阴性,且存在一些CD117阳性的非GISTs肿瘤。因此,GISTs的免疫组化诊断也并非绝对的,尚需结合临床和一般病理结果,有时需通过免疫组化排除其它肿瘤。

胃肠道间质瘤诊疗知识

最佳就诊时间: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吞咽正常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出血减轻后转门诊治疗。

就诊前准备: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胃肠道间质瘤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肿瘤科,外科,普外科,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3000 —— 5000元)

治愈率:手术治愈率约为60-70%

治疗周期:3-6个月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手术治疗,

相关检查:气钡双对比造影,胃钡餐造影,食管造影,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

常用药品: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

食材禁忌菜谱禁忌小吃禁忌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