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6 08:39:13

镰状细胞贫血

镰状细胞贫血是1949年世界上最早发现的第一个分子病,由此开创了疾病分子生物学时代。其分子病理是基因发生单一碱基突变,正常基因第6个密码子为GAG,编译谷氨酸,突变后变为GTG,编译缬氨酸,这种单个氨基酸的替代即形成HbS。在临床上,血红蛋白S病有3种主要形式:①纯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贫血;②杂合子状态,即镰状细胞性状;③血红蛋白S与其他异常血红蛋白的双杂合子状态,包括血红蛋白S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血红蛋白C病、血红蛋白D病等。在脱氧状态下,HbS的溶解度为脱氧HbA的1/40。因此脱氧可使红细胞僵硬变形,成为镰刀状,故名。

镰状细胞贫血的饮食,食疗,镰状细胞贫血吃什么好

镰状细胞贫血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食物多样化,保证营养均衡。鸡鸭鱼肉五谷杂粮蔬果都要吃。每一种营养素都需要在营养均衡基础上才能有效被身体吸收。2.多吃富含铁的的食物,促进造血。3.多吃富含钙的食物,钙促进铁的吸收。4.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维生素C促进矿物质吸收。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动物内脏富含铁,吸收率高。与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混炒,促进营养吸收。动物血富含铁。水煮,可以放适量蔬菜一起烹饪。瘦肉含铁比较高。急火快炒,可以配木耳青椒一起混炒。蛋黄含有磷、铁等微量元素,还有A、B和D等多种维生素。水煮,避免空腹吃。虾含有钙、磷、锌、铁等多种矿物质、氨基酸、维生素等营养素。白灼、油焖均可。奶及奶制品补钙好食品。早餐餐后食用,晚睡前喝。紫菜富含胆碱和钙、铁、能增强记忆、改善缺铁性贫血贫血。可以跟鸡蛋、瘦肉和番茄煮汤喝。大豆及其制品富含优质蛋白和钙。可以和西红柿混煮。黑木耳含蛋白质、脂肪、多糖和钙、磷、铁等元素以及多种维生素可以跟瘦肉、动物内脏、青椒一起混炒,青椒富含维生素C,促进矿物质吸收。红枣富含钙、铁、蛋白质等。当归红枣粥。饮食禁忌:茶和咖啡中的多酚类物质会抑制铁的吸收,尽量少喝茶和咖啡。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茶含有鞣酸,会阻碍矿物质的吸收。白开水是最好的饮料,尽量喝白开水。茶可以偶尔喝,餐后1小时之后再饮用。咖啡含有多酚,影响矿物质吸收。可以偶尔餐后1小时之后适量饮用。煎炸类食品垃圾食品,不利于肠胃消化吸收功能。食品最好以蒸煮炖为主。肥腻食物增加肠胃及肝脏负担。清淡饮食为主。冷冻食物对肠胃刺激,经常吃会影响肠胃健康,从而影响对食物的消化吸收功能。食物食用温度最好不要低于皮表温度。

镰状细胞贫血饮食原则

一、饮食保健

饮食宜清淡为主,合理搭配膳食。(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情请咨询医生。)

镰状细胞贫血的护理_护理注意事项_饮食禁忌

镰状细胞贫血一般护理

一、护理

1、饮食上要避免辛辣、刺激、过冷、过硬食物。尤其要禁食海鲜品。易进食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食物。日常生活要规律,情绪稳定,适当活动,避免劳累。避免接触有害物质、辐射及服用对骨髓有影响的药物。贫血、出血较重时,要卧床休息,减少活动,必要时住院治疗。

2、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增减衣服,避免受凉。做好各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勤洗澡、更衣、剪指甲。居室定时通风,少出入公共场所,外出时戴口罩。注意口腔卫生,餐后睡前漱口。

镰状细胞贫血检查,镰状细胞贫血诊断

镰状细胞贫血常见检查

检查名称检查部位检查科室检查作用
骨髓显像,骨髓骨科 放射科放射性核素骨...
血红蛋白S溶解度试验,血液血管血液 保健科红细胞镰变试...
异常红细胞形态,血液血管血液 保健科异常红细胞形...
大生化检查,血液血管内科 保健科大生化检查主...
血红蛋白电泳,血液血管血液血红蛋白电泳...
网织红细胞生成指数,血液血管——网织红细胞生...

1.外周血 血红蛋白为50~100g/L,危象时进一步降低。网织红细胞计数常在10%以上。红细胞大小不均,多染性、嗜碱性点彩细胞增多,可见有核红细胞、靶形红细胞、异形红细胞、Howell-Jolly小体。镰状红细胞并不多见,若发现则有助于诊断。通常采用“镰变试验”检查有无镰状细胞。红细胞渗透脆性显著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

2.骨髓象 示红系显著增生,但在再生障碍危象时增生低下,在巨幼细胞危象时有巨幼细胞变。

3.血清胆红素 轻~中度增高,溶血危象时显著增高。本病的溶血虽以血管外溶血为主,但也存在着血管内溶血。

4.血浆结合珠蛋白 降低,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可能增高。

5.红细胞半衰期测定 显示红细胞生存时间明显缩短至5~15天[正常为(28±5)天]。

6.血红蛋白电泳 显示HbS占80%以上,HbF增多至2%~15%,HbA2正常,而HbA缺如。

根据病情、临床表现、症状、体征选择做心电图、X线、CT、MRI、B超、生化等检查。

镰状细胞贫血就诊指南

镰状细胞贫血就诊指南针对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镰状细胞贫血挂什么科室的号?镰状细胞贫血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镰状细胞贫血要做哪些检查?镰状细胞贫血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镰状细胞贫血就诊指南旨在方便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就医,解决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镰状细胞贫血的治疗方法,镰状细胞贫血怎么办,镰状细胞贫血用药

镰状细胞贫血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血液科,中西医结合科,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8000--18000治愈率:治疗周期: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输血治疗、骨髓移植,

镰状细胞贫血一般治疗

一、治疗

除异基因骨髓移植外,本病目前仍无特殊有效疗法,以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为主。抗镰变制剂效果不明显。本病患者对叶酸的需要量增加,应连续给予叶酸口服。由于脱水,疼痛危象的治疗首先需要大量补液,24h静脉输注3000~4000ml。轻度疼痛危象者给予一般的止痛药,严重病例给予麻醉性止痛药。严重的疼痛危象特别是合并胸部综合征者需紧急换血。对疑有股骨头坏死者应绝对卧床休息,避免负重。

输血能改善血液和组织缺氧,稀释患者红细胞,减少镰变倾向和暂时抑制含HbS红细胞的产生,脱氧镰变红细胞的黏滞度在输入同样正常红细胞后显著下降。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易继发感染。对疑有骨髓炎者,应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有较好疗效。对骨髓炎病人抗炎治疗至少持续3个月,否则容易复发。对化脓性关节炎者需尽早行外科引流、清创和夹板疗法以预防关节强直。

异基因骨髓移植成功地用于多种遗传性疾病的治疗,其中包括镰状细胞血红蛋白病。

二、预后

镰状细胞贫血是一种严重疾病,若无良好的医疗条件,患者多于幼年死亡。如有较好的医疗条件,患者可能生存至成年。妊娠使心力衰竭、梗死、贫血加重,并易发生流产和死胎。感染、心力衰竭、梗死危象引起的休克、中枢神经系统并发症可成为死因。

镰状细胞贫血如何鉴别?

反复关节疼痛和明显心脏扩大易误诊为风湿病,急性腹痛易误诊为急腹症,骨坏死可误诊为细菌性骨髓炎,明显黄疸可与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相混淆,均应加以鉴别。

如何预防镰状细胞贫血,镰状细胞贫血的护理措施

镰状细胞贫血预防

一、预防

本病预后不佳且缺乏有效疗法,故应注重预防,提倡优生,进行婚前和产前检查,目前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寡核苷酸探针(ASO)方法,或采用PCR和限制性内切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方法,在妊娠早期即可作产前诊断,防止纯合子患儿的出生。

镰状细胞贫血并发症,镰状细胞贫血会引发什么疾病

镰状细胞贫血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股骨头坏死,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

在幼儿病例,可并发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20%的HbSS病患者可发生股骨头坏死;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40%以上的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可有高尿酸血症,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偶尔可以并发慢性滑膜炎。

镰状细胞贫血的病因,镰状细胞贫血有哪些原因

镰状细胞贫血病因

一、发病原因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二、发病机制

链第6位上的谷氨酸被缬氨酸替代形成HbS,HbS在脱氧状态下相互聚集,形成多聚体。多聚体在电子显微镜下呈纤维状,每条纤维由14条珠蛋白链组成螺旋状,直径20nm。这种多聚体由于其HbS的链与邻近的链通过疏水键连接而非常稳定,水溶性较氧合HbS低5倍以上。由于多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均需要邻近链的参与,故HbA(12)远较HbF(22)容易参与HbS多聚体的形成。纤维状多聚体排列方向与细胞膜平行,并与细胞膜紧密接触,故当有足够的多聚体形成时,红细胞即由正常的双凹形盘状变为镰刀形(或称新月形),此过程称为镰变。镰变红细胞僵硬,变形性差,在微循环中易遭破坏而发生溶血。镰变红细胞也使血流黏滞性增加,血流缓慢,加之变形性差,故可引起微血管堵塞。血流滞缓、血管堵塞又加重缺氧、酸中毒,从而诱导更多红细胞发生镰变。如此恶性循环加重溶血、血管堵塞,导致组织器官损伤以致坏死,产生严重临床症状。镰状红细胞对血管内皮的黏附性较正常红细胞高2~10倍。黏附性增高的机制可能是镰状细胞变形、细胞脱水及细胞氧化使镰状细胞表面负电荷减少,与血管内皮细胞表面负电荷相斥力下降而吸力增加的缘故。镰状细胞对内皮细胞黏附性的显著增高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诸多因素与红细胞镰变有关。红细胞内HbS浓度和脱氧程度是主要因素已如上述。此外,红细胞内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酸中毒、HbF含量、红细胞脱水程度等因素也可影响镰变过程。2,3-二磷酸甘油酸能降低血红蛋白的氧亲和力,pH降低时血红蛋白易脱氧,故2,3-二磷酸甘油酸含量的增加和酸中毒时镰变加重。HbF不含链,可抑制HbS的多聚体化,故不含HbF的红细胞容易镰变,而增加HbF含量可抑制镰变。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将增加HbS与邻近链接触而促进多聚体形成,故红细胞脱水使血红蛋白浓度增高可加重镰变。红细胞镰变的初期是可逆的,给予氧可逆转镰变过程。但当镰变已严重损害红细胞膜而使红细胞丧失钾离子和水分后,镰变就变为不可逆性,即使将这种细胞置于有氧条件下,红细胞仍保持镰状。

镰状细胞贫血有哪些症状?

镰状细胞贫血症状

典型症状:临床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易感染和再发性疼痛危象以致慢性局部缺血导致器官组织损害。也是严重危害母子健康的疾病,可使胎儿死亡率达5%,孕妇死亡率达4.62%。

相关症状:发烧,关节痛,软组织肿胀,

一、症状

出生后6个月内临床症状少见,通常在2岁内被确诊。纯合子状态HbSS病患儿多数在7岁前死亡。临床症状包括溶血、贫血和血管闭塞症状。脾脏肿大见于童年,此后,由于反复梗死和弥漫性纤维化而萎缩。功能性无脾,见于幼儿,使患者易罹患感染,特别是沙门菌感染。感染和叶酸缺乏可导致红细胞生成低下,发生再生障碍危象。腿部溃疡为皮肤常见表现。由于长期贫血,心脏常扩大,年长者可出现心肺功能不全。而且由于长期大量溶血,胆结石和胆囊炎亦为多见并发症。除了上述表现外,骨关节病变有:

1.疼痛危象(painful crisis) 是最特征性的肌肉骨骼并发症。最常见于长骨的近关节区,也可见于背部、肋骨、甚至腹部。疼痛常多部位发生,有时呈对称性,局部可有明显肿胀,尤其是胫骨骨骺。一个或多个关节可能继发感染。无并发症的疼痛危象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周。诱发疼痛危象的因素有感染、遇冷、妊娠、情绪紧张以及高原旅行等。女性患者疼痛危象的发生率明显低于男性。以15~25岁的男性患者发生率最高。20岁以上疼痛危象频发者病死率高。

2.指(趾)炎(dactylitis) 在幼儿病例,血管闭塞常发生于手足背,引起指(趾)炎,也称为手足综合征(hand-foot syndrome)。临床表现为手足非可凹性肿胀伴疼痛。1周后症状可有改善,但常可复发。通常不遗留后遗症,但有时骨骼中央坏死可导致指(趾)骨骺提前愈合和指(趾)短缩。

3.骨坏死(osteonecrosis) 20%的HbSS病患者可发生股骨头坏死。开始时无法与疼痛危象鉴别。但是,2周后疼痛不消失,行走时加重,休息后改善,提示合并有股骨头坏死。预后与患者的年龄有关,成年人较儿童的预后差。15岁以下的HbSC病和HbS-β-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患者一般不会发生股骨头坏死,而老年病例的发生率较高。骨坏死也可见于其他关节,特别是肩关节,表现为疼痛和外展旋转受限。

4.骨髓炎和化脓性关节炎(osteomyelitis and septic arthritis) 骨髓炎通常发生在疼痛危象之后,疼痛危象持续2周以上就应高度怀疑骨髓炎的发生。典型表现为软组织肿胀和持续发热。骨髓炎可并发髋关节的坏死、肩周炎和病理性骨折。在HbSS病中,沙门菌是引起骨髓炎最常见的致病菌。髋关节的骨坏死也可能与结核性关节炎有关。在镰状细胞贫血中,化脓性关节炎并不常见。可发生于急性骨髓炎时,而更多的是继发于血源性播散。主要是革兰阴性菌感染,特别是沙门菌感染。

5.痛风(gout) 尽管40%以上的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可有高尿酸血症,但发生痛风性关节炎者很少见。与原发性痛风不同的是,大的趾骨较少受累,而以膝、腕和小指关节多见。

6.其他 镰状细胞贫血患者偶尔可以并发慢性滑膜炎,此时滑膜组织有显著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浸润,并有软骨的早期破坏,双侧髋臼前突可能是由于骨质疏松所致。

二、诊断

本病的诊断并不困难,重要的是要考虑到本病的可能性而不遗漏本病。根据种族和家族史、镰变试验阳性、血红蛋白电泳显示主要成分为HbS,再结合临床表现,即可明确诊断。

镰状细胞贫血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血液科,中西医结合科,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8000--18000

治愈率:95%(一般经过有效治疗后,一般能够95%有效控制)

治疗周期:2-4个月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输血治疗、骨髓移植,

相关检查:骨髓显像,血红蛋白S溶解度试验,异常红细胞形态,大生化检查,血红蛋白电泳,

常用药品:硫唑嘌呤片,叶酸片,吡拉西坦片,

食材禁忌菜谱禁忌小吃禁忌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