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8 14:47:52

毒蛇咬伤

毒蛇咬伤后引起发病的原因是由于毒腺中所分泌的蛇毒,主要为蛋白质,系多肽和多种酶组成。蛇毒可分为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前者对中枢、周围神经、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等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惊厥、瘫痪和呼吸麻痹;后者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环衰竭、溶血和出血。主要见于我国南方农村、山区,夏秋季节发病较多。

毒蛇咬伤的饮食,食疗,毒蛇咬伤吃什么好

毒蛇咬伤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宜吃清热解毒的食物;2宜吃消肿止痛的食物;3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银耳银耳能提高肝脏解毒能力,起保肝作用,对毒蛇咬伤的患者具有促进毒素的排出,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每天50-100克炖汤喝为宜。茄子茄子味甘、性凉,入脾、胃、大肠经;具有清热止血,消肿止痛的功效,对患者具有促进恢复的作用。每天200-300克为宜。牛奶牛奶富含有大量的优质蛋白质营养物质,促进营养物质的吸收,增强人体免疫力,有利于患者的恢复。每天300-500毫升为宜,热饮为佳。饮食禁忌:1忌吃辛辣刺激的食物;如辣椒、花椒;2忌吃富含油脂的食物;如鸡油、肥肉、羊油;3忌吃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年糕、粽子。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辣椒辣椒是属于刺激性的食物,容易刺激胃肠粘膜,导致充血,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也可以导致伤口充血,肿胀,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宜吃清淡的食物。羊油羊油富含有大量的油脂,容易滋养细菌,导致炎症感染,导致伤口发炎,不利于患者的恢复。宜吃低脂的食物。粽子粽子是属于比较难消化的食物,容易导致肠道蠕动减慢,腹部胀满,影响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不利于患者身体的恢复。宜吃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

毒蛇咬伤饮食原则

毒蛇咬伤,饮食保健

一、饮食宜忌(以下资料仅供参考,详细情况询问医生)

四种解毒食物:

绿豆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尿和清暑止渴的作用。所以,每到夏天,人们都习惯于熬绿豆汤喝。有人还用绿豆皮做枕头芯,它有清火明目和降血压的作用。

蜂蜜生用性凉能清热,熟食性温可补中气,味道甜柔具润肺解毒功能。(本草纲目)把蜂蜜的作用总结为清热、补中气、解毒、润燥、止痛,颇为全面。因此,印度民间把蜂蜜看成“使人愉快和保持青春的良药”。

苦尽甘来——苦瓜、苦菜、苦茶

一般说来,苦味食品都具解毒功能,口感略苦,收效甘甜,苦瓜近年风靡餐桌便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营养保健专家告诉我们,苦瓜含有多种营养成分,具有清暑涤热、明目解毒之功用。近年来,各国科学家对苦瓜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印度科学家发现,苦瓜中含有一种类胰岛素的物质,这种名为多肽--P的物质具有降低血糖,的显著作用。经动物实验证明,多肽一P 可使严重糖尿病,动物的血糖下降,而且不论注射、口服,疗效均相同,因而营养学家和医生推荐把苦瓜做为治疗糖尿病的良药。

蒜可杀菌——大蒜、野蒜

三辛杀菌,尽人皆知。尤其生蒜的消毒灭菌作用,早在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近代人们发现,大蒜对于预防痢疾,,防治慢性活动性肝炎,、肺结核,均有稗益。1982年美国维斯康森大学科学家经过4年的研究实验,证明大蒜还具有降低人体内部胆固醇的作用,对心脑血管动脉硬化,、高脂症均有一定疗效。

少吃辛辣,热毒食物,禁烟忌酒。

食疗方:

1.活泥鳅2000克,放清水中养1天,使其排净肠内废物。次日放干燥箱内烘干或焙干,研末装瓶。每日1次,每次10克,温开水送服,15日为一疗程。有温中益气,解毒功效。

2.茵陈、车前草各100克(或车前子20克),加水1000毫升,煮取800毫升,每服200毫升,加白糖20克,每日2~3次。有利湿清热功效。

3.茵陈30~60克,粳米50~100克,白糖适量。先将茵陈洗净,煎汁,去渣,入粳米后,加水适量,煮粥欲熟时,加入适量白糖稍煮1~2分钟即可。每日服2~3次,7~10日为一疗程。有清利湿热 退黄疸,功效。适用于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4.酸枣50克,加水500毫升,文火煎1小时,加白糖适量。每日服1次。适用于急、慢性肝炎,,有降低转氨酶作用。

5.枸杞子30克,母鸡1只,清汤1250克,料酒10克。将母鸡在鸡肛门部开膛,挖去内脏,洗净;将枸杞洗净装入鸡腹内,然后放入钵内(鸡腹部向上),摆上葱、姜,注入清汤,加盐、料酒、胡椒面,隔水蒸2小时取出,拣去姜、葱,调好咸淡即成。每日2次,吃肉喝汤,有保肝益精、养阴明目功效。适用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变、贫血,等患者。

6.鲜芹菜100~150克,洗净,捣烂取汁,加蜂蜜炖服,每日1次。有清热解毒、养肝功效。

毒蛇咬伤的护理_护理注意事项_饮食禁忌

毒蛇咬伤一般护理

毒蛇咬伤护理

一、护理:

被毒蛇咬伤,后,最紧要的是尽可能阻止蛇毒向体内扩散,这时切不要急着乱跑乱叫,而是应迅速地找根带子,在伤口上方5厘米左右处(近心脏端)紧紧扎住,以阻止蛇毒随血液向心脏处扩散。若手指被咬,带子应扎在指根处;若前臂咬伤,应结扎在肘关节上方;若小腿咬伤,则结扎在膝关节上方。然后用清水、茶水或盐水冲洗伤口,使残留在伤口表面的蛇毒被水冲走,用刀片在火焰上烧红消毒后,在伤口上作“十”字形切口,再在周围作几个小切口,让蛇毒流出,在紧急情况下也可用嘴来吸吮伤口,因口腔唾液能破坏蛇毒,只要吸吮后立即吐出,吐毕漱口,此举并无危险。但是,口腔或嘴唇有破损,或牙齿有病(龋齿,)时,则不能用些法,以免引起新的中毒。

毒蛇咬伤检查,毒蛇咬伤诊断

毒蛇咬伤常见检查

检查名称检查部位检查科室检查作用
尿常规,其他泌尿 保健科常用于泌尿系...
肝功能,血液血管 肝肝病肝功能是反映...
血液电解质,血液血管血液目的是通过对...
血清尿素氮,血尿素氮------...
心电图,心脏保健科目的是通过心...

1.尿常规

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尿液的化验检查还可以反映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

2.心电图

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称为心电图(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是帮助判断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

3.血常规

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毒蛇咬伤就诊指南

毒蛇咬伤就诊指南针对毒蛇咬伤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毒蛇咬伤挂什么科室的号?毒蛇咬伤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毒蛇咬伤要做哪些检查?毒蛇咬伤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毒蛇咬伤就诊指南旨在方便毒蛇咬伤患者就医,解决毒蛇咬伤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典型症状

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腹腔出血、恶心

建议就诊科室

急诊科、传染科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急诊治疗:每周复诊至 恶心消失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精神恢复后转门诊治疗。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立即就诊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3、有咬伤局部剧痛、红肿、出血、水疱、发热等伴随症状?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5、治疗情况如何?6、有无药物过敏史?

重点检查项目

1.尿常规尿常规是医学检验“三大常规”项目之一,不少肾脏病变早期就可以出现蛋白尿或者尿沉渣中有形成分。对于某些全身性病变以及身体其他脏器影响尿液改变的疾病如糖尿病、血液病、肝胆疾患、流行性出血热等的诊断,也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尿液的化验检查还可以反映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及预后。通过此项检查可以判断相应的病征。  尿常规检查内容包括尿的颜色、透明度、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管型、蛋白质、比重及尿糖定性。2.心电图心脏在每个心动周期中,由起搏点、心房、心室相继兴奋,伴随着生物电的变化,通过心电描记器从体表引出多种形式的电位变化的图形称为心电图(简称ECG)。心电图是心脏兴奋的发生、传播及恢复过程的客观指标。心电图是帮助判断心脏电活动是否正常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冠心病诊断中最早、最常用和最基本的诊断方法。3.血常规血常规是最一般,最基本的血液检验。血常规检查一般取用末梢血检查,如指尖、耳垂部位的血。在经过血液细胞分析仪器,电脑报告结果,此项目已成为检查病人的一个惯例。血液由液体和有形细胞两大部分组成,血常规检验的是血液的细胞部分。血液有三种不同功能的细胞——红细胞(俗称红血球),白细胞(俗称白血球)、血小板。通过观察数量变化及形态分布,判断疾病。是医生诊断病情的常用辅助检查手段之一。

诊断标准

诊断蛇毒咬伤时要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否为蛇咬伤:先必须明确除外蛇咬伤的可能性,其它动物也能使人致伤,如娱蚣咬伤,黄蜂螯伤,但后者致伤的局部均无典型的蛇伤牙痕,且留有各自的特点:如蜈蚣咬伤后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点状牙痕,黄蜂或蝎子螯伤后局部为单个散在的伤痕,一般情况下,蜈蚣等致伤后,伤口较小,且无明显的全身症状。(二)是否为毒蛇咬伤:主要靠特殊的牙痕,局部伤情及全身表现来区别,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4毒牙痕迹,且伤口周围明显肿胀及疼痛或麻木感,局部有瘀斑,水泡或血泡,全身症状也较明显,无毒蛇咬伤伤后,局部可留两排锯齿形牙痕。(三)是哪一种毒蛇咬伤:准确判断何种毒蛇致伤比较困难,从局部伤口的特点,可初步将神经毒的蛇伤和血液毒的蛇伤区别开来,再根据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参考牙距及牙痕形态,可进一步判断 毒蛇的种类,如眼镜蛇咬伤病人瞳孔常常缩小,蝰蛇咬伤后半小时内可出现血尿,蝮蛇咬伤后可出现复视。毒蛇头部略成三角形,身上有色彩鲜明的花纹,上颌长有成对的毒牙,可与无毒蛇相区别,毒牙呈沟状或管状与毒腺相通,当包在腺体外的肌肉收缩时,将蛇毒经导管排于毒牙,注入被咬伤的人和动物体内。被毒蛇咬伤后,病人出现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蛇毒的剂量与性质有明显的关系,当然咬伤的部位,伤口的深浅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响,毒蛇在饥饿状态下主动伤人时,排毒量大,后果严重。

毒蛇咬伤的治疗方法,毒蛇咬伤怎么办,毒蛇咬伤用药

毒蛇咬伤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急诊科,传染科,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治愈率:治疗周期:治疗方法:手术治疗、中药、西药治疗,

毒蛇咬伤一般治疗

毒蛇咬伤,西医治疗

一、治疗:

毒蛇咬伤后现场急救很重要,应采取各种措施,迅速排出毒并防止毒液的吸收与扩散,到达有条件的医疗站后,应继续采取综合措施,如彻底清创,内服及外敷有效的蛇药片,抗蛇毒血清的应用及全身的支持疗法。

1.阻止毒液吸收:

被咬伤后,蛇毒在3-5分钟内就迅速进入体内,应尽早的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毒液的吸收。

1、绑扎法:是一种简便而有效的方法,也是现场容易办到的一种自救和互救的方法,即在被毒蛇咬伤后,立即用布条类,手巾或绷带等物,在伤肢近侧5-10公分处或在伤指(趾)根部予以绑扎,以减少静脉及淋巴液的回流,从而达到暂时阻止蛇毒吸收的目的,在后送途中应每隔20分钟松绑一次,每次1-2分钟,以防止肢瘀血及组织坏死,待伤口得到彻底清创处理和服用蛇药片3-4小时后,才能解除绑带。

2、冰敷法:有条件时,在绑扎的同时用冰块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减慢蛇毒的吸收,也可将伤肢或伤指浸入4-70C的冷水中,3-4小时后再改用冰袋冷敷,持续24-36小时即可,但局部降温的同时要注意全身的保暖。

3、伤肢制动:受伤后走动要缓慢,不能奔跑,以减少毒素的吸收,最好是将伤肢临时制动后放于低位,送往医疗站,必要时可给适量的镇静,使病人保持安静。

2.促进蛇毒的排出及破坏:

存留在伤口局部的蛇毒,应采取相应措施,促使其排出或破坏,最简单的方法是用嘴吸吮,每吸一次后要作清水漱口,当然吸吮者腔粘膜及唇部有溃破之处,也可用吸乳器械拔火罐等方法,吸出伤口内之蛇毒,效果也较满意。

伤口较深并有污染者,应彻底清创,消毒后应以牙痕为中心,将伤口作“ ”或“ ”形切开,使残存的蛇毒便于流出,但切口不宜过深,以免伤及血管,咬伤的倍位在手或足部时,也可用三棱针或刀尖在八邪穴或八风穴,向近侧皮下刺入一厘米后,由近向远轻轻按摩,加速蛇毒的排出,伤口扩大后,还可用各种药物作局部的湿敷或冲洗,以达到破坏或中和蛇毒的目的,常用的外敷药有30%盐水或明矾水,用于伤口冲洗的外用药有1:5000的高锰酸钾溶液及5%-10%的盐水。

胰蛋白酶局部注射有一定作用,它能本分解和破坏蛇毒,从而减轻或抑制病人的中毒症状,用法是用生理盐水2-4毫升溶解胰蛋白酶后,在伤口基底层及周围进行注射,12-24小时后可重复注射,注射速尿,利尿酸钠或甘露醇等,可加速蛇毒从泌尿系的排出。

3.抑制蛇毒作用:

主要是内服和外敷有效的中草药和蛇药片,达到解毒,消炎,止血,强心和利尿作用,抗蛇毒血清已广泛用于临床,对同种毒蛇咬伤效果较好。

1、各种蛇药片:目前用于临床的蛇药片已有十余种,使用时首先要弄清所用的药片对哪种毒蛇有效,其次是用药要早,剂量要大,疗程要长,最后,必须有针对性地采用其它中西医的辅助治疗,临床上用得最广的是南通蛇药片(又称季德胜蛇药片),伤后应立即服20片,以后每隔6小时服10片,持续到中毒症状明显减轻为止,同时将药片加温开水调成糊状,涂在伤口的周围及肢体胀肿的上端3-4公分处,广州蛇药片(何晓生蛇药片)疗效也较好,伤后立即服5片,以后每3小时服5片,重症者药量加倍,另外,上海蛇药片主治蝮蛇咬伤,蛇三满蛇药片主 金环蛇和银环蛇咬伤。

2、中草药单方:可用新鲜半边莲(全草)30-60克,捣烂后取其汁内服,有解毒和利尿排毒作用,也可用新鲜鸟桕嫩芽30克,捣烂取汁内服,药渣外敷,可预防蛇毒攻心。

3、血清治疗:抗蛇毒血清对毒蛇咬伤有一定的疗效,单价血清疗效可高达90%,但多价血清疗效仅为50%,目前已试用成功的血清有抗蝮蛇毒血清,抗眼镜蛇毒血清,抗五步蛇毒血清和抗银环蛇毒血清等,有的已精制成粉剂,便于保存,使用抗蛇毒血清之前应先作皮肤过敏,试验,阴性者可注射。

4.全身支持疗法:

毒蛇咬伤后的数日内病情较重,中毒症状有明显,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水电解质紊乱和休克,,严重者会出现呼吸衰竭,心力衰竭,急性肾功能衰竭,,溶血,性贫血,,因而积极的全身治疗及纠正主要脏器的功能是重要的,血压低时应及时给输血和补液,抗休克治疗,呼吸微弱时给以呼吸兴奋剂和吸氧,必要时进行辅助性呼吸,肾上腺皮质激素及抗组织胺类药物的应用,对中和毒素和减轻毒性症状有一定的作用,全身抗感染药物,对防治局部组织的坏死是重要的,常规注射TAT以预防破伤风,的发生。

毒蛇咬伤辨证论治

毒蛇咬伤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对毒蛇咬伤,的治疗,根据不同类型毒蛇咬伤后出现不同症状,进行辨证立法,处方用药.风毒症-活血通络、祛风解毒-活血祛风解毒汤;火毒症-清热泻火、凉血活血-龙胆泻肝汤合五味 消毒饮加减;风火毒症-清热解毒、凉血熄风-黄连解毒汤合五 虎追风汤加减;蛇毒内陷症-清营凉血解毒-清营汤加减.

治疗应活血化瘀消肿为主,可煎服乳香、没药、当归尾、各10g。外敷三七粉。

毒蛇咬伤如何鉴别?

毒蛇咬伤,鉴别诊断

一、鉴别:

1.伤口可见到多个细而浅的齿痕,排列成椭圆形锯齿状,无明显局部肿痛和淋巴系统炎症反应,亦无全身症状,则多为无毒蛇。

(1)毒蛇,无毒蛇咬伤后主要区别

项 目 /毒 蛇 / 无 毒 蛇

牙 痕 /3-4个大牙痕,深,紫黑(银环蛇,海蛇除外) / 牙痕小,浅,色淡,呈锯齿状。

疼 痛 / 灼烧,疼痛,范围扩展快,(银环蛇除外) /痛,不扩展,不明显加剧加剧。

肿 胀 / 红,肿显著,扩展快,(银环蛇,海蛇除外) / 红肿不显著不扩展。

出 血 /常出血,周围瘀斑,水泡 / 少出血或不出血,无斑,水泡。

淋巴结 / 近处淋巴结肿大,触痛 / 不肿大,无触痛。

全身症状 / 不同种类,症状不同 / 无。

(2)与蜂螫伤,鉴别

蜂毒毒液主要成分为蚁酸,神经毒素,组织胺,有些蜂毒可致溶血,和出血,主要表现为螫伤后伤口局部红,肿,痛,有时可有发热,头痛等,对蜂毒过敏,时可出现全身荨麻疹,,过敏休克,,喉头痉挛等,但局部无牙痕可见,结合受伤环境或病史可与毒蛇咬伤鉴别。

(3)与蜈蚣咬伤,鉴别

蜈蚣毒液含有类似蜂毒的有毒成分,如组织胺样物质,溶血蛋白质等,临床表现有局部红,肿,痛,或局部淋巴管炎,和组织坏死,全身可有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等,或有过敏休克等发生,无局部牙痕,可与毒蛇咬伤相区别。

(4)与蝎子螫伤,鉴别

我国东北毒蝎其毒力近于眼镜蛇毒,可致命。有毒成分主要为神经毒素,溶血毒素,出血毒素等,螫伤后局部疼痛,无红肿,被大蝎螫伤,后,表现为呼吸加快,流涎,出汗,全身疼痛,口及舌肌强直,累及心肌则发生低血压,,肺水肿,等,主要根据局部无牙痕和受伤环境,不难和毒蛇咬伤相鉴别。

如何预防毒蛇咬伤,毒蛇咬伤的护理措施

毒蛇咬伤预防

毒蛇咬伤,预防

一、预防:

蛇咬伤严重的威胁着广大劳动者的身体健康,应在危害最大的地区,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尽量减少蛇咬伤的发病率,降低死亡率,首先要建立建全的蛇伤防治网,从组织上及人力上予以落实,做到任务明确,专人负责,其次要发动群众搞好住宅周围的环境卫生,彻底铲除杂草,清理乱石,堵塞洞穴,消灭毒蛇的隐蔽场所,经常开展灭蛇及捕蛇工作,同时要搞好预防蛇伤的基本知识。在野外从事劳动生产的人员,进入草丛前,应先用棍棒驱赶毒蛇,在深山丛林中作业与执勤时,要随时注意观察周围情况,及时排除隐患,应穿好长袖上衣,长裤及鞋袜,必要时戴好草帽,遇到毒蛇时不要惊慌失措,应采用左,右拐弯的走动来躲避追赶的毒蛇,或是站在原处,面向毒蛇,注意来势左右避开,寻找机会拾起树枝自卫,四肢涂擦防蛇药液及口眼蛇伤解毒片,均能起到预防蛇伤的作用。

毒蛇咬伤并发症,毒蛇咬伤会引发什么疾病

毒蛇咬伤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瘫痪,休克,

毒蛇咬伤并发症

一、并发症:

严重者肢体瘫痪,,休克,,昏迷,惊厥,呼吸麻痹和心力衰竭。

毒蛇咬伤的病因,毒蛇咬伤有哪些原因

毒蛇咬伤病因主要病因:毒蛇咬伤能使人中毒

毒蛇咬伤,疾病病因

一、病因:

被毒蛇咬伤。

毒蛇的分类:

1、以神经毒为主的毒蛇:有金环蛇,银环蛇及海蛇等,毒液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肌肉麻痹和呼吸麻痹。

2、以血液毒为主的毒蛇:有竹叶青,蝰蛇和龟壳花蛇等,毒液主要影响血液及循环系统,引起溶血,、出血、凝血及心脏衰竭。

3、兼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毒蛇:有蝮蛇,大眼镜蛇和眼镜蛇等,其毒液具有神经毒和血液毒的两种特性。

蛇毒的有效成份:

1、神经毒:主要作用于神经系统。

2、心脏毒:主要作用于心脏引起心衰,。

3、溶细胞毒:可使血细胞破坏,血管内皮细胞发生坏死。

4、凝血素:可引起血栓形成,。

5、各种酶:可引起溶血和组织破坏。

蛇毒的毒性强度:各种毒蛇毒液的毒性强度是不同的,有的毒蛇伤人后死亡率高,有的仅引起症状。

二、发病机制:

蛇毒可分为神经毒素和血液毒素,前者对中枢,周围神经,神经肌肉传导功能等产生损害作用,可引起惊厥,瘫痪,和呼吸麻痹;后者对心血管和血液系统造成损害,引起心律失常,,循环衰竭,溶血和出血,由于蛇毒中的磷脂酶A和极体释放的组胺,5-羟色胺,缓激肽等引起局部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产生明显的水肿。

毒蛇咬伤有哪些症状?

毒蛇咬伤症状

早期症状:伤口局部出现麻木,知觉丧失,或仅有轻微痒感,伤口红肿不明显,出血不多,约在伤后半小时后,感觉头昏,嗜睡,恶心,呕吐及乏力

晚期症状:出现吞咽困难,声嘶,失语,眼睑下垂及复视,最后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休克,致使机体缺氧,发绀,全身瘫痪,如抢救不及时则最后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病人可迅速死亡。

相关症状: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腹腔出血,恶心,乏力,鼻衄,复视,

毒蛇咬伤,症状诊断

一、症状:

被毒蛇咬伤后,病人出现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蛇毒的剂量与性质有明显的关系。当然咬伤的部位、伤口的深浅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响。毒蛇在饥饿状态下主动伤人时,排毒量大,后果严重。

1.神经毒致伤的表现:

伤口局部出现麻木,知觉丧失,或仅有轻微痒感,伤口红肿不明显,出血不多,约在伤后半小时后,感觉头昏,嗜睡,恶心,呕吐,及乏力,重者出现吞咽困难,声嘶,失语,眼睑下垂及复视,最后可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及休克,,致使机体缺氧,发绀,全身瘫痪,,如抢救不及时则最后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病人可迅速死亡,神经毒吸收快,危险性大,又因局部症状轻,常被人忽略,伤合的第1-2天为危险期,一旦渡过此期,症状就能很快好转,而且治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

2.血液毒致伤的表现:

咬伤的局部迅速肿胀,,并不断向近侧发展,伤口剧痛,流血不止,伤口周围的皮肤常伴有水泡或血泡,皮下瘀斑,组织坏死,严重时全身广泛性出血,如结膜下瘀血,鼻衄,呕血,咳血,及尿血等,个别病人还会出现胸腔,腹腔出血及颅内出血,最后导致出血性休克,病人何伴头尾,恶心,呕吐及腹泻,关节疼痛及高热,由于症状出现较早,一般救治较为及时,故死亡率可低于神经毒致伤的病人,但由于发病急,病程较持久,所以危险期也较长,治疗过晚则后果严重,治愈后常留有局部及内脏的后遗症。

3.混合毒致伤的表现:

兼有神经毒及血液毒的症状,从局部伤口看类似血液毒致伤,如局部红肿,瘀斑,血泡,组织坏死及淋巴结炎,等,从全身来看,又类似神经毒致伤,此类伤员死亡原因仍以神经毒为主。

二、诊断:

诊断蛇毒咬伤时要考虑并解决以下问题

1.是否为蛇咬伤:

先必须明确除外蛇咬伤的可能性,其它动物也能使人致伤,如娱蚣咬伤,黄蜂螯伤,但后者致伤的局部均无典型的蛇伤牙痕,且留有各自的特点:如蜈蚣咬伤,后局部有横行排列的两个点状牙痕,黄蜂或蝎子螯伤后局部为单个散在的伤痕,一般情况下,蜈蚣等致伤后,伤口较小,且无明显的全身症状。

2.是否为毒蛇咬伤:

主要靠特殊的牙痕,局部伤情及全身表现来区别,毒蛇咬伤后,伤口局部常留有一对或3~4毒牙痕迹,且伤口周围明显肿胀及疼痛或麻木感,局部有瘀斑,水泡或血泡,全身症状也较明显,无毒蛇咬伤伤后,局部可留两排锯齿形牙痕。

3.是哪一种毒蛇咬伤:

准确判断何种毒蛇致伤比较困难,从局部伤口的特点,可初步将神经毒的蛇伤和血液毒的蛇伤区别开来,再根据特有的临床表现和参考牙距及牙痕形态,可进一步判断毒蛇的种类,如眼镜蛇咬伤病人瞳孔常常缩小,蝰蛇咬伤后半小时内可出现血尿,,蝮蛇咬伤后可出现复视。

毒蛇头部略成三角形,身上有色彩鲜明的花纹,上颌长有成对的毒牙,可与无毒蛇相区别,毒牙呈沟状或管状与毒腺相通,当包在腺体外的肌肉收缩时,将蛇毒经 管排于毒牙,注入被咬伤的人和动物体内。

被毒蛇咬伤后,病人出现症状的快慢及轻重与毒蛇种类,蛇毒的剂量与性质有明显的关系,当然咬伤的部位,伤口的深浅及病人的抵抗力也有一定的影响,毒蛇在饥饿状态下主动伤人时,排毒量大,后果严重。

毒蛇咬伤诊疗知识

最佳就诊时间: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急诊治疗:每周复诊至 恶心消失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精神恢复后转门诊治疗。

就诊前准备:无特殊要求,立即就诊

毒蛇咬伤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急诊科,传染科,

治疗费用:不同医院收费标准不一致,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治愈率:40%

治疗周期:1-2周

治疗方法:手术治疗、中药、西药治疗,

相关检查:尿常规,肝功能,血液电解质,心电图,

常用药品:季德胜蛇药片,穿心莲软胶囊,金钱草颗粒,

食材禁忌 菜谱禁忌 小吃禁忌 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