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3:43:50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让孩子随着自己的节奏自由发展

BY:Vera 2024-08-15 13:43:50 420 ℃

  许多倍感竞争压力、为孩子前途操心的父母走进了“为孩子的未来牺牲孩子现在”的怪圈,煞费苦心地提早让孩子踏上学技学艺的征途。如何培养天才的书籍成了一些家长的圣经,家长的理想已经超越北大清华,奔向哈佛、牛津。许多孩子走路还踉跄的时候,就被赋予了飞跃大洋的使命。中文还讲不周全的孩子就开始学英语,家长逼着孩子向路上偶遇的外国人打招呼。家长给孩子定下了理想的时间表:1岁学认字、2岁学数数、3岁学钢琴、4岁学画画……殊不知孩子的成长发育有其自身的时间表——自然规律,违背了自然规律的结果是可想而知的。童年的乐曲有其天然的和谐节奏和旋律,人为地加快演奏的速度,改变乐谱,只能产生刺耳、走调甚至可怕的音乐

  威廉·詹姆士·塞德兹的父亲非常重视他的早期智力开发,威廉从婴幼儿时便不得不整天苦读。小威廉的确早早“成才”:3岁能自由地阅读书写,4岁时发表3篇300字左右的文章,6岁生日晚会上宣读了一篇解剖学论文。上小学那天上午9点被编入一年级,到中午12点,他妈妈接他回家时,他已经成为三年级的学生。8岁,威廉进了中学,11岁上了哈佛。然而童年时期辉煌的成绩并没有把威廉引向成功之路。过度教育使他精神失常,住进了精神病院。出院后,威廉一心想过普通人的生活,便在一家商店做店员,一生无所作为。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的理论:支配孩子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成熟,二是学习。成熟是学习的基础,学习对成熟起一种催化作用。孩子的生理、认知如果不发展到一定程度,学习不但困难,还会给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美国教育学家杜威也强调从孩子现在的角度,而不是孩子的未来角度看待童年生活。他说:“生活就是成长,所以一个人在一个阶段的生活和另一个阶段的生活,是同样真实、同样积极的。这两种阶段的生活,内容同样丰富,地位同样重要。”孩子的童年阶段是短暂而意义重大的,家长为什么要催促着孩子逾越这一阶段,为什么不让孩子从从容容地去创造并体验自己的生活,充分吸收童年阶段特有的养分呢?

  许多家长把孩子早期教育的重点放在智力开发上。智力发展的确是儿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但对智力发展的促进并不依靠填鸭式的学习。影响孩子智力发展的因素很多,最重要的是孩子本身的性格特点、认知风格和家长的教育方式。

  孩子的智力发展与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天生气质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活泼 主动、好奇的学龄前孩子在智力测试方面的成绩较好。与老师、同伴相处融洽,对环境适应性强的学前儿童在小学一、二年级时成绩优于别的孩子。而被动、退缩的孩子因为与外界的接触相对较少而学得也少,有的孩子甚至主动地回避与环境的接触。因此家长既要重视以传授知识、启发智慧为主的智力开发,也不能忽视动机、态度、兴趣、意志、人格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家长不能局限地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而应同时注重孩子的情感调控能力、与他人交往能力、创造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培养。家长需要了解孩子的个性,不要试图改造孩子的性格,而是在尊重孩子的气质特点的基础上,帮助孩子找到与环境之间最佳的契合点,辅助孩子与环境中的人、物进行交流互动,让孩子在学到知识以外,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对孩子的智力发展最重要的影响来自家长。如果家长给孩子提供具有一定挑战性、愉快的学习机会,让孩子通过“做”来学习,孩子就容易具备达到智力发展顶点的基础。家长所要做的应该是:尊重儿童发展的规律,接受孩子的个性;鼓励孩子用各种方法观察和探索世界;让孩子自由表达观点与情感;启发孩子独立的、创造性的思考;与孩子一起玩耍,教孩子做事,给孩子读书。有研究发现,孩子能力高低的差异围绕着家长的养育方式的三个方面:家长能否为孩子设计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能否扮演“顾问”的角色,家长能否把握自由和限制的平衡。

让孩子随着自己的节奏自由发展

孩子的生理、认知如果不发展到一定程度,学习不但困难,还会给孩子造成生理和心理上的负担。孩子的智力发展与他们的情感发展和天生气质密切相关。如果家长给孩子提供具有一定挑战性、愉快的学习机会,让孩子通过做来学习,孩子就容易具备达到智力发展顶点的基础。有研究发现,孩子能力高低的差异围绕着家长的养育方式的三个方面:家长能否为孩子设计良好的成长环境,家长能否扮演顾问的角色,家长能否把握自由和限制的平衡。

让孩子自由抒发自己的感情

孩子抒发感情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时会自言自语,独自微笑;有时会用敲打、手舞足蹈来表示高兴;用大哭大闹表示受了委屈。孩子得到这些东西,将会欢欣雀跃,此后他们的感情将会进一步得到自由抒发。当孩子三五成群地聚集在一起唱歌、跳舞、谈笑、游戏的时候,他们才会表现出无忧无虑,无拘无束,各自淋漓尽致地抒发感情。

让孩子按自己的节奏长大

可是刹那间,我却听到自己心里在说:“正好可以利用这时机跟想念的人谈谈心。”只是,我多么希望他们能体认“何不将注意力、精力集中在自己可以主控的事情上呢”。与其采取消极、负面的态度,不如把自己变得积极、正面一点儿,做些我们能做的事,特别是做有意思、有价值的事,那就更好了。有时,我看到某些父母特别喜欢功课好的小孩,我真的觉得很惋惜,孩子与你之间是一种生命的关系,不该因为任何事而有所差异。我们让你按自己的模式长大,按自己的程度发展。神接受这些不同之处,而且还予以尊重,尊重到宁愿让他们犯错(或犯罪)。

【声明】本文由用户Ver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