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9 07:28:11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在美国的打架艺术

BY:Halima 2024-07-19 07:28:11 698 ℃

vvy11的转贴:(写于11/19/20025:00:08PM)拳王泰森曾表示过,此生唯一的错事就是学会了“打架”。泰森是专业“打架”的,或许觉得累了。可是,我们这些业余“打架”的,还真得好好学学。有人说,美国人打架,先推对方两步;中国人打架,自己先退两步。“打架”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无论是先发制人,还是以退为进,要打,就得打出平,打出美感,这可是一门儿艺术君子的本色是,要打人,三年不晚。挨打时,要屹立不动,即使身体动摇,意志也不能动摇。小时候打架,父母总说:“爱打架的不是好孩子,有事报告老师,老师会做出公平裁决。”孩子们信任老师,就像父母们信任法官一样。然而,美国的孩子,他们的长辈则告诉他们:“挨打了?Fightback(打回去)!”遇到孩子打架,美国人会站在一旁袖手旁观;法国人会立即把揪在一起的孩子分开,教他们用嘴吵就好,不要动手;而中国人看到孩子打架,多半会劝告:“不要打,也不要吵,有话好好说。以和为贵,别伤了和气,双方都忍一忍,退一步”。和一位研究心理学的朋友谈起这两种观念,他说:“‘不打架’,是中国文化强调‘和谐’避免冲突,牺牲一己一时的利害,求得整个社会的稳定。人性善为其理念。‘Fightback’,是基于保护个人利益的观念,人人争得自己权益,社会自然平等公道。基于人性恶的观念。”这是东西方人完全不同的两种理念,就像对“离婚”的看法,“离”与“不离”,东西方人的理由都是“为了孩子”。东方人的“不离”,是为了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西方人的,“离”,是为了给孩子一个没有父母纷争打闹的环境。至于这两种做法的优劣得失,却是众说纷纭,即使是婚姻学家,也莫衷一是,这里按下不表,咱们回到“打架”。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孩子打架,父母老师应是旁观者而非仲裁者。孩子在揪打的过程中,不仅能渐渐地适应团体活动,而且还能感觉到被打的疼痛,以及发现如何才能增进朋友间的感情,所谓不打不相识嘛。打架可以提供孩子很多学习的机会。被欺负的孩子,会想方设法求取致胜之道。以前小的时候,或家里有长兄,或玩伴中有“孩子王”在你受欺负的时候会替你出头,而在美国的ABC多半得靠自己打码头。有心理学家说:“打架能增长个体挨打的直接经验,理解拳头和口头表达的不同效果,使受教育者在打与被打的反复操练中,获得暴力和侮辱的有机联结。”

教孩子学习艺术的艺术

曼曼家长的错误在于,他们根本没搞清楚培养孩子学习艺术的目的是什么。如今,家长们越来越重视对孩子进行艺术教育。鲁宾斯坦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家长不一定是艺术家,甚至也不一定懂艺术,他们需要做的有时只是为孩子创设一种艺术环境,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

教孩子学习“艺术的艺术”

小鲁宾斯坦的音乐天赋引起了全家人的惊讶,而在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中,没有一个人懂得艺术。鲁宾斯坦的成长经历告诉我们:父母不一定是艺术家,甚至也不一定懂艺术,他们需要做的有时只是为孩子创设一种艺术环境,营造浓厚的艺术氛围,为孩子提供一个空间,满足孩子学习的需要。

艺术胎教——开启胎儿的艺术灵性

由于用心学会使艺术范围拓宽,丰富想象力,让艺术在自己脑海里更加深刻、丰满,从而能更有效地影响胎儿,胎儿也就有了艺术细胞。研究发现,艺术胎教最简单有效的是画画、剪纸、读书等。读书孕妈妈在怀孕期间的行为都可以直接影响到胎儿出生后的性格、习惯、道德水平、智力等各个方面。由于这种教育使胎儿事先拥有了朦胧美的意识,因此,出生后一般也较其他婴儿更聪明、活泼、可爱。

Hash:44f450b03197d299163f4a5c4e1cb7ae4dee2804

【声明】本文由用户Halim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