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3 07:34:43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孩子都是天生的心理学家

BY:Vida 2024-08-13 07:34:43 462 ℃

儿童心理研究明确告知我们,孩子就是一个心理学家。孩子都是聪明的,他们都拥有一种天赋的直觉。孩子的心理直觉是种天赋

新学期开学,孩子暑假没玩够闹情绪,媒体冠以“开学综合症”;中秋小假期结束,上班族头天上班没精神,媒体冠以“节后综合症”。大人不想上班,但无论如何都要想尽办法调整,因为手里饭碗砸不起。孩子可就不一样了,有的为不上学,想尽各种花招。在做“开学综合症”采访听到这样一个故事:有个小学生,开学前几天嚷嚷头痛肚子痛,奶奶一听吓坏了,小孙子生病了,那可是个大事!上医院吧?妈妈知道后,认为不必过于紧张,再看看,因为孩子没拉肚子睡眠也正常。第二天晚上,这位小朋友又说肚子痛吃不下饭,妈妈很诧异,家里饭菜没问题,应该不会吃坏肚子,可奶奶已随时准备上医院,小孙子一边靠在奶奶身上,一边捂着肚子嗷嗷叫,头上的汗一颗一颗滴下来。妈妈开始动摇自己的看法,加之奶奶在一边不断唠叨,一家人终于决定带着孩子去医院。结果一检查,什么事都没有,家长怪医生平不行,有经验的医生已看出些端倪,再次询问了病情,观察孩子的状况。最后真相大白,原来孩子不想开学上课,在装病。

孩子是天生的心理学家,你承认吗?这个故事里的小学生,不但装病,还知道在奶奶面前装病更有效。“儿童也懂心理学吗?他离心理学似乎太远了吧?”这肯定是很多人的疑问。儿童心理研究却明确告知我们,孩子就是一个心理学家。孩子都是聪明的,他们不需要懂得性格或心理学知识,就知道如何利用父母一方去对付另一方。他们都拥有一种天赋的直觉。常常见到有的小朋友,在不同的人面前态度截然不同,他们善于观察人,知道哪些人面前可以得寸进尺,哪些人面前可以胆大妄为,哪些人面前可以俯首贴耳,哪些人面前可以规规矩矩。他们掌握大人的秉性与处事风格。

以前,大多数心理学家、哲学家精神病学家都认为,婴幼儿以自我为中心,没有理性和是非感,他们的认知仅限于当前的具体事物,无法理解前因后果,也不能体会他人感受,更分不清现实与虚幻。即使现在,我们大人也常把孩子看作不完整的人,“你们小孩子不懂”,是大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可是现代研究发现,婴儿知道的事情比我们过去认为的多得多,他们懂心理、物理数学等等。

上世纪90年代,美国的研究者研究发现,18个月大的婴儿就能分辨他人的喜好。实验中,研究人员把一碗生的花椰菜和一碗金鱼饼干放在14或18个月大的婴儿面前,然后每份都品尝一下,做出喜欢或厌恶的表情,然后向孩子伸出手,问道:“能给我一点吗?”如果研究人员表现得似乎很喜欢花椰菜,18个月大的婴儿通常会把花椰菜递出去,即使他们自己不喜欢这 东西(14个月大的婴儿总是拿饼干给研究人员)。分析者认为研究显示,年龄如此小的孩子也不是完全以自我为中心,他们至少能以简单的方式理解他人的想法。到了4岁,孩子对日常心理学的理解更加深入。

其实一些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心理理论”知识。所谓“心理理论”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需要、信念、意图和感觉等,有了一定的认识,并能基于因果关系预测和解释对方的行为。虽然这并不是说孩子具有真正的科学理论,但它也是一种重要的能力。

孩子获得“心理理论”知识后,不仅更“狡猾”——知道如何利用别人的心理状态巧妙地改变别人的想法,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且能表现出更多帮助、关心、合作等成熟的社会行为,提高交往能力。

有这么一则故事:一位哑婆婆每天都坐在一个公交车站旁卖报纸,由于身体的残疾,她只能通过不断地发出“啊……啊……”的声音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这声音听起来有些令人害怕。一个四五岁的小女孩一直躲在妈妈的身后,探出头看着这位哑婆婆。然后,孩子拉拉妈妈的手说:“妈妈,我们去买份报纸吧!”可见,孩子不仅看到了哑婆婆的处境,也“看到了”哑婆婆需要帮助的心理状态,才会让妈妈去买报纸以示关心和帮助。其实,很多亲社会行为,常见的有分享、合作、关心等,都建立在孩子正确理解自己和他人心理的基础上,孩子必须要能理解别人的需要、情感、信念、态度,才能真正去关心他人。

因此,心理理论关于孩子社会性发展的一个假设是:只有具备了一定量的关于心理活动的知识,孩子才可以习得一定的社会技能,并学会做出正确的情绪反应,进而发展为社会交往行为。孩子出生后就逐渐和周围人发生越来越多的联系,“心理理论”帮助孩子学会思考,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观点,并作出正确的行为反应,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家长要帮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积累“心理理论”知识,这对孩子的社会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心理学家认为,4岁是孩子发展“心理理论”的关键年龄。那么,这时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多多“谈心”

心理状态是看不见摸不着的,要想孩子有所理解,首先要把它们从我们的脑袋里“请出来”,变成孩子听得到、能理解的语言。因此,与孩子交流时,要有意识地使用喜欢、想要、希望、快乐、觉得、或许、记得、认为等词汇,把孩子的注意力引导到关注心理状态上。

对于两三岁的孩子,家长可以教导他们理解需要会产生行为。例如,“爸爸想要看报纸,所以我要去楼下的报亭买份报纸”。

对于四岁多的孩子,家长可以训练孩子明白对同一事物的不同信念会导致不同行为。例如,“妈妈觉得看电视会伤害你的眼睛,所以不让你看电视。爸爸觉得有些少儿节目可以开发你的智力,所以让你看一些电视节目,你觉得呢?”

玩中学

对于孩子来说,与伙伴交往会更加平等自由,可以更 然地表露自己的情绪与想法,同时也不断有机会接触到伙伴的观点和体验。比如,玩“过家家”扮演各种角色,在“警察抓小偷”、“医生打针”、“老师上课”的不同游戏情境中,孩子就能体验到不同人物的情感、愿望等心理状态,并把游戏中的经验迁移到日常交往中。

所以,孩子们一旦因为争夺玩具而发生冲突,家长要鼓励孩子自己协商解决,切不可偏袒一方,斥责另一方。事后,要跟孩子一起说说当时的想法和感受,让孩子明白每个人都是根据自己的想法做事情的,而且这些想法通常是不一样的,只有学会考虑到别的小朋友的想法,互相商量,才能在一起快乐地玩。

另外,也要鼓励孩子和比自己稍大的伙伴交往,不要担心孩子会被欺负,因为年龄稍大的伙伴通常会找到适合他们的化解矛盾的方法,这就给孩子提供了学习交往方法的榜样。

惩罚要有理

孩子大都喜欢在家里的墙面上涂鸦,有时家长越是制止,小家伙反而画得越起劲,这就难免会发生“棒子炖肉”的家暴事件。可是,暴力解决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孩子还是照画不误。其实,这是因为孩子不理解父母打自己的理由,而且涂鸦带来的乐趣很可能大过挨打的痛苦,所以才会这样屡禁不止。因此,家长再遇到类似的状况时,一定要严肃地跟孩子讲清楚,之所以不让他们在墙上涂鸦是因为墙面不是画画的地方,把墙面画脏了不仅影响美观,还要重新粉刷,费时费力。孩子理解了爸爸妈妈的想法,是有可能改变原本的行为的。这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想想有什么办法,既能满足孩子涂鸦的需要,又不影响墙面,比如在墙上贴上大白纸。

动作心理学是什么学习心理学有什么好处_动作心理学是什么呢

一、动作心理学是什么呢动作心理学是:1.一门研究动作与心理关系的学科。2.一种反应动作与心理关系的科学。注:行为心理学中的分类,具体会涉及到隐藏在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背后的微妙心理活动,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他人的内心活动和真实想法,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大学会学到,推荐书籍微动作心理

犯罪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的学派理论

简单地说,广义的犯罪心理学既研究犯罪人的心理和行为,又研究与犯罪作斗争的对策心理学部分,即被认为是司法心理学的有关内容。犯罪心理学发展初期的明显特征是犯罪的实证研究。对产生犯罪心理的社会性缺陷的研究有些犯罪心理学家认为,犯罪心理的产生要源主要在于犯罪者的社会性缺陷。

小学教育心理学的心理现象为研究对象儿童心理

小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教育过程中的心理现象,揭示学生学与教师教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换而言之,小学教育心理学就是基于小学教师的教与小学生的学的情境,研究人尤其是小学生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作为研究小学情境中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小学教育心理学既要研究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规律,探讨学习

Hash:f359ab2a649ad5174dfd520adb5e045755b89e63

【声明】本文由用户Vid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