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6 11:40:48

甲型副伤寒

甲型副伤寒是一种肠道传染病,常见症状有开始有全身不适,食欲不好,头痛;发热,主要经过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和苍蝇、蟑螂接触而爆发流行。

甲型副伤寒的护理_护理注意事项_饮食禁忌

甲型副伤寒一般护理

甲型副伤寒护理

疫苗接种

1、重点用于部队、港口、铁路沿线工地的工作人员。下水道、粪便、垃圾处理人员、饮食业、医务防疫人员及水上居民,或有本病流行区的人群。

2、皮下注射于上臂外侧三角肌处。上臂外侧三角肌皮下或肌注,3针,间隔7~10天。剂量:1~6岁,0.2,0.3,0.3m1;7~14岁,0.3,0.5,0.5m1;15岁以上0.5,1.0,1.0m1。以后每年加强1针,剂量同第3针。

3、初次注射本菌苗者,需注射3次,每次间隔7~10天,注射用量如前所述;加强注射用量与第3针同。

4、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多且明显,可能是由于菌苗含有内毒素和致敏物质。注射局部有红肿、浸润、疼痛及淋巴管炎,,全身反应有发热、头痛、不适、恶心、呕吐,等,有些人相当严重,可影响工作。

5、禁忌:发热、高血压,、心肝肾疾病、活动性结核、孕妇及哺乳期均属禁忌。

甲型副伤寒检查,甲型副伤寒诊断

甲型副伤寒常见检查

甲型副伤寒检查

1、常规检查

血白细胞大多为3x109/L~4x109/L伴中性粒细胞减少和嗜酸粒细胞消失,后者随病情的好转逐渐回升。极期嗜酸粒细胞>2%绝对计数超过4 x 108/L者可基本除外伤寒,。高热时可有轻度蛋白尿。粪便隐血试验阳性。

2、细菌学检查

①血培养是确诊的论据病程早期即可阳性,第7~10病日阳性率可达90%,第三周降为30%~40%第四周时常阴性;

②骨髓培养阳性率较血培养高,尤适合于已用抗菌素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③粪便培养从潜伏期起便可获阳性,第3~4周可高达80%,病后6周阳性率迅速下降3%患者排菌可超过一年;

④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可达25%,但应避免粪便污染;

⑤玫瑰疹的刮取物或活检切片也可获阳性培养。

3、免疫学检查

肥达氏试验伤寒,血清凝集试验 即肥达反应阳性者对伤寒副伤寒,有辅助诊断价值。检查中所用的抗原有伤寒杆菌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副伤寒,甲,乙,丙鞭毛抗原共5种目的在于用凝集法测定病人血清中各种抗体的凝集效价。病程第1周阳性反应不多,一般从第2周开始阳性率逐渐增高至第4周可达90%,病愈后阳性反应可持续数月之久。有少数病人抗体很迟才升高甚至整个病程抗体效价很低(14.4%)或阴性(7.8%~10%),故不能据此而排除本病。

甲型副伤寒就诊指南

甲型副伤寒就诊指南针对甲型副伤寒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甲型副伤寒挂什么科室的号?甲型副伤寒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甲型副伤寒要做哪些检查?甲型副伤寒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甲型副伤寒就诊指南旨在方便甲型副伤寒患者就医,解决甲型副伤寒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甲型副伤寒的治疗方法,甲型副伤寒怎么办,甲型副伤寒用药

甲型副伤寒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传染科,

甲型副伤寒一般治疗

甲型副伤寒西医治疗

一般治疗中主要的是隔离和休息,流汁饮食,多进水分。

一、病原治疗:

适当抗菌素。

1、对非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氯霉素,复方新诺明、丁胺卡那霉素、氨苄青霉素、氟啶酸和其他辅助药物。

2、对耐药菌株感染、血象、肝、肾功能正常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氟啶酸或氟秦酸、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3、对妊娠合并伤寒,,小儿伤寒,血象低,肝、肾功能不良者,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头孢三秦、头孢他定和其他辅助药物。

4、对伤寒并发肠出血或肠穿孔者,应联用抗生素,加强对症支持等综合治疗。

5、对慢性带菌者:应选用有效抗菌药联用,药量足、疗程长,有并存症者应用特需药物进行治疗。

二、并发症治疗

1、肠出血治疗: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

2、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三、中医中药治疗:

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四、对症支持治疗:

指高热、毒血症状严重、腹胀、腹泻、便秘,的治疗。

甲型副伤寒辨证论治

甲型副伤寒中医治疗

根据病情发展按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甲型副伤寒如何鉴别?

易混淆疾病:慢性肠炎,霍乱,

甲型副伤寒鉴别诊断

慢性肠炎,

临床上表现为发烧,粘液便,类似痢疾,。此病多见于幼儿和老年人。

败血症

多由猪霍乱,沙门氏菌引起,病人有高烧、寒战、厌食和贫血,等症状,常伴有局部病灶(如胆囊炎,等),一般可从血液中分离出病原菌。

如何预防甲型副伤寒,甲型副伤寒的护理措施

甲型副伤寒预防

甲型副伤寒预防

预防主要是做好个人卫生,避免不洁饮食和饮水,消灭苍蝇,不饮用生水和生牛奶,饭前便后洗手。平时生活中预防副伤寒,要注意饮食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

1,不生吃或半生吃海产品.

2,不要到卫生条件差的摊点,餐馆就餐.

3,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4,凡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病人,要及时到医院诊断治疗,以免延误病情.

5,家中以及周围有伤寒病人时,更要注意自我保护.对可能污染的物品可选用煮沸,消毒药浸泡等方式消毒.

6,应急性预防服药,可用复方新诺明2片,每天两次,服用3—5天.

7,应急接种:对疫情爆发地区及毗临地区的重点人群进行伤寒菌苗的预防接.

甲型副伤寒并发症,甲型副伤寒会引发什么疾病

甲型副伤寒并发症

甲型副伤寒并发症

肠出血、肠穿孔: 治疗上加强抗感染、止血、出血量大输鲜血,止血无效可考虑手术;肠穿孔治疗:加强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胃肠减压、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手术。 预后与患者的情况、毒血征程度、年龄、有无并发症或加杂症;病菌的毒力;治疗早晚、治疗方法;曾否接受过预防注射等有密切关系。在抗菌药物问世以前,伤寒,的病死率约为20%,大都死于严重的毒血症、营养不良,、肺炎,、肠出血及肠穿孔。自应用氯霉素等抗菌药物以来,病死率明显下降。

甲型副伤寒的病因,甲型副伤寒有哪些原因

甲型副伤寒病因

甲型副伤寒疾病病因

副伤寒,甲、乙、丙的发病机理是病原体副伤寒,杆菌甲、乙、丙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可因水源和食物污染发生爆发流行。副伤寒甲、乙一般病情较轻,病程较短,病死率较低。可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副伤寒丙的肠道病变较轻,肠壁可无溃疡形成,但体内其它脏器常有局限性化脓病变,可见于关节、软骨、胸膜、心包等处。

本病的病原是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族(组),革兰染色阴性,呈短杆状,长1~3.5μm,宽0.5~0.8μm,周有鞭毛,能活动,不产生芽胞,无荚膜。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较好。

伤寒杆菌在自然界中的生活力较强,在水中一般可存活2~3周,在粪便中能维持1~2月,在牛奶中不仅能生存,且可繁殖,能耐低温,在冰冻环境中可持续数月,但对光、热,干燥及消毒剂的抵抗力较弱,日光直射数小时即死,加热至60℃经30分钟或煮沸后立即死亡,在3%石炭酸中5分钟即被杀死,消毒饮水余氯达0.2~0.4mg/L可迅速致死。

伤寒杆菌只感染人类,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动物。此菌在菌体裂解时可释放强烈的内毒素,对本病的发生和发展起着较重要的作用。以少量内毒素注射于人或家兔静脉内,可引起寒战,发热,不适和白细胞减少,这些现象和伤寒病人的表现极相类似。伤寒杆菌的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均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但这些并非保护性抗体。由于“O”及“H”抗原性较强,故常用于血清凝集试验(肥达反应)以辅助临床诊断,亦可用以制做伤寒菌苗供预防接种。“Vi”抗原见于新分离(特别是从病人血液分离)的菌株,能干扰血清中的杀菌效能和吞噬功能,是决定伤寒杆菌毒力的重要因素。但抗原性不强,所产生的“Vi”抗体的凝集效价一般较低且为时甚短;当病原菌从人体中清除后,“Vi”抗体滴度迅速下降。“Vi”抗体的检出虽对本病的诊断无多大帮助,但却有助于发现带菌者。含有“Vi”抗原的伤寒杆菌可被特异的噬菌体裂解。利用“Vi”Ⅱ型噬菌体可将伤寒杆菌分为约100个噬菌体型,对追踪传染源有帮助。

甲型副伤寒有哪些症状?

甲型副伤寒症状

早期症状:开始有全身不适,食欲不好,头痛;发热,

晚期症状:5—6日内体温可达40℃,持续不退;表情呆板,前胸和腹部上有红色疹状,肝脾肿大,有轻度压痛;重时可有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等合并症,有合并症者死亡率高。

甲型副伤寒症诊断

状临床上以持续高热,5-6日内体温可达39℃至40℃左右持续不退,表情呆板、相对脉缓,特征性中毒症状(全身不适、腹痛、严重腹泻、头痛等),肝脾肿大(有轻度压痛),玫瑰疹(前胸和腹部上有红色疹状)与白细胞减少、嗜伊红细胞计数为零等为特征。伴有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肠出血,肠穿孔、心肌炎,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有合并症者死亡率高。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为时约4周,可分为4期:

(一)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大多缓慢(75%~90%),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病情逐渐加重,本温呈阶梯形上升,于5~7天内达39~40℃,发热前可有畏寒而少寒战,退热时出汗不显著。

(二)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有助于诊断。

1.高热高热持续不退,多数(50%~75%)呈稽留热型,少数呈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约10~14天。

2.消化系统症状食欲不振较前更为明显,舌尖与舌缘的舌质红,苔厚腻(即所谓伤寒舌),腹部不适,腹胀,多有便秘,,少数则以腹泻为主。由于肠道病多在回肠末段与回盲部,右下腹可有轻度压痛。

3.神经系统症状与疾病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是由于伤寒杆菌内毒素作用中枢神经系统所致。患者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有谵妄,昏迷或出现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此等神经系统症状多随体温下降至逐渐恢复。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20%~73%)或有时出现重脉是本病的临床特征之一,但并发中毒性心肌炎时,相对缓脉不明显。

5.脾肿大病程第6天开始,在左季肋下常可触及腺肿大(60%~80%),质软或伴压痛。少数患者肝脏亦可肿大(30%~40%),质软或伴压痛,重者出现黄疸,,肝功能有明显异常者,提示中毒性肝炎,存在。

6.皮疹病程7~13天,部分患者(20%~40%)的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直径约2~4mm,压之退色,为数在12个以下,分批出现,主要分布于胸,腹,也可见于背部及四肢,多在2~4天内消失。水晶形汗疹(或称白痱,)也不少见,多发生于出汗较多者。

(三)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人体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逐渐增强,体温出现波动并开始下降,食欲逐渐好转,腹胀逐渐消失,脾肿开始回缩。但本期内有发生肠出血或肠穿孔的危险,需特别提高警惕。

(四)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4周末开始。体温恢复正常,食欲好转,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恢复健康。

甲型副伤寒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传染科,

常用药品:甲型副伤寒菌诊断菌液,甲型副伤寒菌诊断菌液,甲型副伤寒菌诊断菌液,

食材禁忌菜谱禁忌小吃禁忌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