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03 18:20:25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Gilbert综合征),是一组综合的病症,系1092年法国医师Gilbert首先报告,为非溶血性、非结合性胆红素血症所致的黄疸。先天性患者家族中有25%~50%的人有此病,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从严格的定义讲,其特点为非溶血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而血清胆酸正常,肝功能正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饮食,食疗,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吃什么好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宜吃高蛋白有营养的食物2.宜吃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丰富食物 3.宜吃高热量易消化食物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大豆含芳香氨基酸及含硫氨基酸少,含纤维素丰富,能调整肠道菌丛对氮质代谢作用,促进肠蠕动;(植物蛋白质中某种氨基酸有降低氨生成的潜在作用。可以喝豆浆。瘦肉充足的蛋白质。富含优质蛋白和人体必需的维生素,属于高热量食物适当多吃些排骨。苹果丰富的维生素含量使其深受大家青睐,富含锌元素和硒元素,堪称最大众化的水果每日食用,最好在两餐之间,最好不要削皮,洗净即可饮食禁忌:1.忌吃油腻难消化食物2.忌吃油炸、熏制、烧烤、生冷、刺激食物 3.忌吃高盐高脂肪食物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酒精类食物酒精还可能是一种辅助致癌物质,有乙型或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细胞癌。适当的休息和适度的活动麻椒具有辛辣刺激性,可造成血管黏膜的通透性增加,从而增加本病感染细菌的风险。宜吃无辛辣刺激性的调味品酱菜盐分的含量比较大,可造成水盐潴留从而增加体湿,可造成炎症反应的加重,局部的渗出增加宜吃新鲜的蔬菜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饮食原则

具体饮食建议需要根据症状咨询医生,合理膳食,保证营养全面而均衡。

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戒除烟酒,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护理_护理注意事项_饮食禁忌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一般护理

1.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候,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惕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症,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2.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3.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检查,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诊断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常见检查

检查名称检查部位检查科室检查作用
肝功能,血液血管 肝肝病肝功能是反映...
血清间接胆红素,血液血管血液 肝病 保健科间接胆红素测...
静脉胆囊、胆道造影,内科静脉胆囊、胆...

大多数病例的黄疸,轻微,血清总胆红素在22.1~51.3μmol/L,少数至85~102μmol/L或更高,主要为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升高,。血清胆酸正常,其他肝功能试验正常(如ALT、AST和γ-GT)。无溶血,证据,红细胞脆性试验正常。尿胆红素阴性,,粪中尿胆原量正常,尿中尿胆原量不增加。

1.胆囊显影良好,胆囊造影可无异常。

2.苯巴比妥试验 苯巴比妥能够诱导肝脏,微粒体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促进非结合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降低血浆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口服苯巴比妥2周,3次/d,每次60mg;服完药物后测定血浆胆红素的浓度,多数病人黄疸改善,血清间接胆红素,明显下降,甚至可达正常;如系UGT1的完全缺如所引起的黄疸则无效。

3.低热,量饮食试验 2~3天内每天给予1674kJ(400kcal)饮食,若血浆间接胆红素值增加大于100%,或增加25.65μmol/L,有诊断意义。恢复正常饮食后12~24h,降至基础水平。低热量饮食试验对本病的敏感性约80%,特异性几达100%。饥饿引起Gilbert综合征患者血清胆红素升高机制可能是多因素的,与饥饿引起的下列改变有关:肝内胆红素配体和Z蛋白含量降低;血红素分解代谢增加;脂肪组织内脂解,游离脂肪酸增加,引起胆红素游离和释放入循环;肠蠕动减弱,胆红素肠肝循环增加。

4.给Gilbert综合征病人示踪剂量的放射性核素标记的间接胆红素,并测定24h后在血浆中存留的百分数,Gilbert综合征病人的数值比正常人增高。

5.肝活检查无明显改变,偶可见少量脂肪性变,偶在终末性肝血管周围有脂褐素样色素沉着,。肝穿刺取活体组织做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测定,其活力较正常人明显减低。电子显微镜检查,可见到肝细胞内的粗面内质网及其上的蛋白微粒均显著减少,滑面内质网则增加肥大。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就诊指南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就诊指南针对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挂什么科室的号?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要做哪些检查?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就诊指南旨在方便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患者就医,解决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治疗方法,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怎么办,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用药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肝胆外科,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 —— 800元)治愈率: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一般治疗

一、治疗

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是应注意避免导致黄疸,加重的诱因。

苯巴比妥和其他能诱导UGT1活性药物:给本病患者口服苯巴比妥、格鲁米特(导眠能)、氯贝丁酯(祛脂乙酯),1周后,血清间接胆红素,会降至正常,其机制可能为胆红素廓清加速(由于酶诱导)和胆红素转换率减低,但仅有暂时性效果。苯巴比妥30mg,3次/d,可以增加Y蛋白的合成,可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而促进肝细胞的结合功能,以降低高非结合胆红素血症,。

原卟啉锡(Tin-protoporphyrin)能竞争性抑制血红素加氧酶,减少胆红素生成,但其对本病的价值,尚待证明。

二、预后

Gilbert综合征系一良性疾病,良性经过,预后良好。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如何鉴别?

需要与脂肪肝,、酒精中毒,、慢性胆囊炎,、肝硬化,及病毒性肝炎,等引起的慢性非结合性高胆红素血症,相鉴别;还需要与慢性溶血,性黄疸,鉴别,后者除间接胆红素,增高外,尚有贫血,、网织红细胞增高,尿中尿胆原亦有所增高。部分血清病,原学阴性病毒性肝炎,被误诊为Gilbert综合征的原因有:病史不详、片面重视治疗试验及饥饿试验、对肝穿刺活组织检查缺乏重视。

如何预防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护理措施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预防

1、及时的进行婚前体检和产前诊断两个环节,也是很关键的。如超声监测、染色体检查等。

2、孕前不宜饮酒、抽烟、疲劳、用药等,孕期应避免感冒、阳光直射、高温、远离化学有害物等。

3、分娩后及时给孩子进行胆红素、血常规、超声监测等。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并发症,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会引发什么疾病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溶血性贫血,

可有轻度溶血,性贫血,。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的病因,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有哪些原因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病因主要病因:遗传性或获得性的肝细胞器微粒体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不足所致

一、发病原因

目前多数人认为由于遗传性或获得性的肝细胞中微粒体器中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不足影响非结合胆红素在肝细胞内结合反应的正常进行,以致使肝细胞对胆红素的摄取也受到障碍,因而造成肝细胞对非结合型胆红素的摄取和结合功能的双缺陷。

二、发病机制

在所有病人肝穿刺活体组织标本中,证实肝脏,的胆红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力值明显减低,提示肝脏从血浆中清除间接胆红素,的能力降低,但血浆非结合胆红素的浓度与该酶活力降低的程度无明显关系。这可能由于部分Gilbert综合征病人也同时存在着缓和的代偿性溶血,情况所致;从胆红素转运动力学研究提示,非结合高胆红素血症,的原因不是由于生成过多,而是由于转运缺陷。另一方面通过部分病人伴有BSP转运异常,也提示本综合征有部分病人具有转运功能缺陷,由于游离胆红素进入肝细胞后,被肝细胞浆内的两种低分子可溶性“受体蛋白”(Y、Z蛋白接受)带到滑面内质网,在酶的作用下进行结合,若Y、Z蛋白量不足或接受功能差时,则造成运输障碍也会影响肝细胞对非结合胆红素的摄取与结合,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不同,可将本综合征分为两型,其发病机制可能有所不同。

1.轻型 较重型多见,血清胆红素低于85.5µmol/L,粪内尿胆原正常。其发病机制可能为肝细胞摄取及转运非结合胆红素的过程有缺陷。如肝细胞浆内可溶性蛋白受体不足或其接受功能不良,造成肝细胞内非结合型胆红素的转运障碍,而影响了肝细胞对非结合型胆红素的摄取不良。但也可能有一部分轻症病人与重症病人的发病机制相同,是属于同一类型的,即由于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减低不明显所致,但由于缺乏敏感检测技术,而与测不出极轻度酶活力的降低有关。

2.重型 血清胆红素大于85.5µmol/L(5mg/dl),常在新生儿期即出现黄疸,。由于同时伴有肝细胞中微粒体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活力不足,而致肝细胞结合功能不良,造成非结合胆红素增高血症的黄疸。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症状

早期症状:慢性间歇性黄疸

晚期症状:可造成婴儿早期死亡或产生严重的后遗症。

相关症状:胆汁排泄受阻,阻塞性黄疸,易疲乏,

一、症状

主要表现为自幼年起的慢性间歇性黄疸,,可呈隐性;黄疸可以持续存在达老年,但是往往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退。血清胆红素低于102.6μmol/L,一般小于51.3μmol/L,有昼夜或季节性波动,约1/3病例在常规检查时正常。可因疲劳,、情绪波动、饥饿、感染、发热、手术、酗酒、妊娠,诱发或加重黄疸。

病人一般情况尚可,多无明显自觉症状;部分病人可伴有易疲劳、肝区不适、消化不良,等。有时Gilbert综合征患者也可伴有轻度溶血,性贫血,。

除偶见显性黄疸外,无异常体征,肝脾,常不肿大。

根据血清胆红素的浓度不同,可将本综合征分为轻型和重型。轻型较重型多见,血清胆红素低于85.5μmol/L;重型的血清胆红素大于85.5μmol/L,常在新生儿期即出现黄疸。

二、诊断

由于本病可与一些具有临床后果的疾病相混淆,而导致处理错误,因而临床确诊较为重要。下列几点高度提示Gilbert综合征:

1.慢性间歇性或波动性轻度黄疸,有发作诱因,可有家族史,一般状况良好,无明显症状。

2.体格检查除轻度黄疸外,无其他异常体征,肝脾多不大。

3.一般肝功能(ALT、AST、AKP、胆汁酸)正常,仅有血浆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水平的波动性升高。

4.无溶血性、肝细胞性、阻塞性黄疸,证据。

5.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正常。

如在12~18个月内经2~3次随访,无其他实验室异常发现,即可诊断为Gilbert综合征。检测UGT1启动子内TATAA序列或基因有无突变有助于诊断。

先天性非溶血性黄疸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肝胆外科,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 —— 800元)

治愈率:80%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相关检查:肝功能,血清间接胆红素,静脉胆囊、胆道造影,

常用药品:人血白蛋白,苦参碱葡萄糖注射液,

食材禁忌菜谱禁忌小吃禁忌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