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现在都变成了岳父和继父!”留美海归哈里的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
“千万别误会!”哈里解释说,“我们都选择了回国工作或是创业,但妻儿却留在了美国,只好两头跑——一个月回去看望一次孩子的叫岳父(月父),一个季度回去一次的叫继父(季父)。”
尽管这种两国奔波的日子十分辛苦,他们却无意改变。据他们说,自己身边的不少华人朋友也选择了这样的生活方式。之所以不愿意举家回国,除了很多妻子不愿舍弃在美国舒适的生活环境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为了孩子的教育。
孩子从成人世界里学到了什么
严女士是一位生活在洛杉矶的华人。在她儿子5岁的时候,孩子的外祖父母决定将这个中文英文说得都不流利的小家伙带回北京接受一些中国教育。“我父母对我儿子在美国上的私立学校意见很多。他门说,5岁的孩子在国内的话,早就开始学习一加一了,可我儿子连数数都不利索。”
“8岁时,儿子回到美国,最初非常兴奋。他可以在蓝天下草地上随便疯,也可以出去骑自行车和滑板车,在国内我父母从不敢放他出去玩这些,生怕路上的车横冲直撞,伤到孩子。”
“没几天,我发现儿子一个非常不文明的表现。那就是在公共场所只要碰见公共汽车的自动门之类的入口,他就条件反射一样抢上前去,不但忘了排队,还把别人挤到一旁。”
严女士很严肃地和儿子谈了一回:“你从来没有听说过女士优先?”他茫然地摇摇头。“在国内,你要从人群之间穿过去,要不要说‘劳驾,对不起’?”
孩子的姥姥则在一旁替他辩解:“这不能怨他,是我们大人教他的,每次坐公共汽车,如果不去抢就没有座位。别人都在抢,而且都是大人,他是个孩子,没有人给他让座位,他不去抢能怎么办?”
遵守规则是为了什么
严女士的忧虑让我想起一件难忘的往事。
阿列克斯,我的继子。4年前的夏天,他从美国西雅图来重庆度暑假。也许是看他太无聊了,他的父亲建议说:“阿列克斯,你要是没事干,就让阿姨教你学开车吧。”按照美国的规定,15岁半可以学开车,16岁就可以考到驾照了。
“不可以。”阿列克斯正色地说,“我还差1个月呢!”阿列克斯的生日是2月9日,当时是7月,他只有15岁零5个月。
“我还差1个月呢!”这脱口而出的一句话在我心里却有如惊雷,教育的差距由此可见一斑。
以我们的习惯思维来考量,阿列克斯未免太迂腐。一个月的差别对一个人来说,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何况当时阿列克斯身高已经1.75米,再加上他本来就是个性格平和沉稳的小伙子,就是说他有20岁了,恐怕也会有人相信。再说,就算美国法律 严厉,可他毕竟是在中国学车,天高皇帝远,只要他回美国后自己不说,还能有谁知道?
即便没有惩罚也不会违背自己的准则
在美国居住了一段时间后,我终于明白,阿列克斯的做法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几乎所有孩子的行为都可以从成人世界那里找到根源。在美国,很多人都在自觉地遵循规则,即便没有惩罚也不会违背自己的行为准则。
无论超市、银行,还是汽车旅馆,所有停车场最好的位置都是留给残疾人的,我一次也没有看到有非残疾人把车停在这里。
美国的高速公路上下班高峰期也会堵车,但很少碰到堵得完全停下来走不了。旅美期间,印象中唯一一次这样的情况发生在我们从距离西雅图100多公里外的雪山回西雅图的路上。那是个周末,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车速越来越慢,直至最后停了下来,但那天我没有听到任何一个司机焦躁地按喇叭。4条车道上停着4排车,后来4条车道变成3条,2条,1条,排队等候的车队也随之变成3条,2条,1条。自始至终没有一辆车驶上旁边的紧急停车道。
阿列克斯在听了我的感慨后,有些不太理解:“紧急停车道本来就是有紧急情况才能停的嘛,怎么能跑车呢?”
身教重于言传,如果身教就是错的呢
我们常常会说,身教重于言传。我们教孩子的时候,最爱要求孩子的就是“要乖,要听话。”可是,如果当父母自己都没有正确地遵守规则,又怎么可能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准则呢?
我第一次带儿子去美国的时候,他只有1岁半。凌晨5点就去赶国际航班,偏偏到了西雅图又是当地的凌晨。当天傍晚,我们和两个美国朋友一起去餐馆吃饭的时候,儿子突然大哭,怎么哄都不行。周遭并没有人抗议,但我们的朋友却皱起了眉头。他请求服务生把我们的食物全都打包带走。因为在他们看来,影响别人是非常不礼貌的行为,即便他只是一个婴儿。
相比我们对孩子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料,美国人对孩子的关注点似乎大相径庭。就拿吃饭来说,中国家庭常常挖空心思琢磨让孩子多吃点儿,但美国人认为孩子吃多少应该由他自己决定。他们更关注的是他在餐桌上的规矩,比如吃饭必须在餐桌上,不能端着碗到处乱跑,喝汤的时候不能发出声音,即便不小心打了个嗝儿,也要赶紧道歉。
我们常说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经常以“孩子还小”为由大打折扣,却被美国的很多家长身体力行实践着。当我们倾尽全力之后却发现孩子越大问题越多,与其责备孩子,不如从自己、从成人的世界里去找找原因。
“我和我身边的很多朋友现在都变成了岳父和继父!”留美海归哈里的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千万别误会!”哈里解释说,“我们都选择了回国工作或是创业,但妻儿却留在了美国,只好两头跑——一个月回去看望一次孩子的叫岳父(月父),一个季度回去一次的叫继父(季父)。”尽管这种两国奔波的日子十分辛苦,他们却无意改
因中西文化的差异,在教育孩子的观念上也有很大不同。让我们来看看美国父母的教育观是否对我们有所启发呢?美国家庭在育儿方面的十种常见做法:1、让婴幼儿从小单独睡觉。2、孩子跌跤,父母不管,让他自己爬起来。3、父母要几岁的孩子做家务劳动,如洗碗、扫地、洗衣服等
生性活泼的儿子对陌生的西方社会充满了新奇感,而纽约是一座特别充满性色彩的城市。不用说曼哈顿四十二街有臭名昭着的红灯区,就是儿子每天上学要经过的那些性用品商店就足以让她担心:橱窗里的展示一览无余,赤裸裸的男女亲昵画面令她这个过来人都脸红心跳。
【声明】本文由用户Peony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