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2:43:41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0-3岁重要时期的科学养育

BY:Izellah 2024-08-15 12:43:41 990 ℃

为什么“眼窝前额皮质”的临界期这么早?

“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临界期最晚到3岁。最好是从出生后到2岁半――这也太短了!

“自然界没有任何没用的东西”,人们常这么说。想想看,临界期这么短也绝非值得如此惊讶。理解这点需要“科学哲学”的智慧。

人脑中有一种本能冲动,是为了出生后能存活下来的最低限度的行动模式,它作为DNA被输入大脑,比如肚子饿了要吸奶这种非常单纯的冲动等。

但是过了这段时期,就必须由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为此人生早期的“大脑自我抑制系统”必须完成构建,否则会发生不可预期的事。

3岁以后“新皮质”发育,孩子渐渐懂事,新皮质里会蓄积大量的记忆(知识)。孩子需要用这些知识与周围的人建立关系,用完成的“自我抑制系统”适当控制“边缘系”的冲动行为,独立适应日常家庭社会生活。

从这个意义上,以“眼窝前额皮质”为中心的“自我抑制系统”发育完成的期限是出生以后到3岁为止的时期。临界期的科学性合理性由此可见一斑。

3岁以后掌管“记忆力”、“判断力”等重要新皮质的发育很迅速,大脑竭尽全力将重心转移至此。所以3岁之前无论如何要完成“脑的自我抑制系统”,因为其后没有“慢慢来”的余地,这是最后的期限,符合自然的安排。

为了配合自然的安排,育儿一定不要搞错先后顺序。如果无视这一点而进行早期教育,还没到孩子的敏感期就开发他的“新皮质”,就违反了自然的常理,对“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并不是什么好事。很早就判断“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是错误的。

3岁之前需要的不是早期教育,而是同伴之间的玩耍。不是一个人玩游戏,是和很多伙伴一起玩。在这种集体活动中,孩子自然会学会如何跟同伴好好相处,什么是重要的,比如忍耐(自我抑制)、合作(协调性)、体贴(互相帮助)、不吵架(非暴力)等等。

从前就为人们熟知的这种教育实践的宝贵经验,是促进孩子的“眼窝前额皮质”发育的最好方法。所以政府的政策要确保在每个社区都有孩子安全玩耍的宽敞场所(公园或游园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但是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这种自然的常理因为父母的自私而被忽略。“想让孩子进好学校,以后想让孩子进好公司”――虽说这都是“为了孩子”,但是却剥夺了孩子们最宝贵的玩耍的权利。

虽然嘴上说教育太偏重知识,教育有偏差不好,而父母自己内心却强烈希望那样,拼命要把孩子送进持那种方针的学校里去。“只要孩子努力学习就行,其他的事情都可以宽容”,父母都是这么想的,而且他们的价值观就是“学习好的孩子就是好孩子”。学校教育特别是私立学校敏感地捕捉到父母们的期望,更助长了这种倾向。

这种倾向不断升级,不久对早期教育的要求也升高,连教育产业都歪曲了“临界期”的意思,并加以宣传利用,真是荒谬。

许多家庭教育不是根据孩子的心灵发育,而只注重“学习能力”,父母的视野之狭隘,最终导致幼儿教育和初高中教育的功能不全,反而使得孩子综合能力下降,产生恶性循环。

IQ(智商)很重要,但是EQ(情商)更重要。无视这点而只重视学习能力的狭隘的成人们,如今从孩子那里得到了“回报”。

现在的结果是,过了3岁,孩子在缺乏自我抑制力状况下,就那么马马虎虎地步入学龄期,在下一个教育阶段掌握“知识”和“判断力”的学校教育中会遇到许多困难。

这既不是学校的问题,也不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也不是教师的问题,是家庭教育的问题。“家庭教育”才是“育儿的真谛”,但是它被无情地侵蚀了。

在家庭中没有好好培养EQ(情商)的孩子,从初期开始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学校教育。已经成为深刻问题的“小1问题”等就是例子,从一入学就无法指望孩子学习能力会提高。

明确地证明了这一点,让父母们觉醒的是后边要介绍的美国的“零宽容方式”。它看上去像是学校的一种严格的管理方式,实际它跟家庭教育紧密相关,从根本上帮助了家庭教育的改善。

“眼窝前额皮质”发育所必需的父母的行动科学

既然“眼窝前额皮质”的发育只到3岁,为了促进发育到底应该做些什么,应该怎么做呢?有两个要素:

一个是“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还有一个是忍耐力的训练。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必要及充分条件),缺一不可,否则无法指望“眼窝前额皮质”充分发育。

一个是“亲子之间的依恋关系”,还有一个是忍耐力的训练。这两个都是很重要的因素(必要及充分条件),缺一不可,否则无法指望“眼窝前额皮质”充分发育。

必需的亲子依恋关系(attachment)

育儿的前提条件是“爱”。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无需再强调。

首先要用温柔的爱尽量安抚暴躁的“边缘系”,这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父母的爱不够充分,孩子会欲求不满,导致“边缘系”的荒芜,那么控制系统的突触就无法充分建立起来。“家庭崩溃”背景下发生的“美国式暴行”就是这种情况。

从这种爱出发的skinship等是重要的,但是只停留在此的话,“新皮质”和“边缘系”之间的控制系统也无法建立。“过度保护,过度干涉”背景下发生的“日本式暴行”就是这种情况。

进行必要的“放弃”训练

与给予孩子爱同时要进行的是“忍耐力”的训练。其实这种训练就是让婴幼儿在不能不死心的情况下,让他学会合理地放弃欲求,需要在日常育儿生活中反复进行。

要合理放弃欲求,接受现实,婴幼儿需要一点“忍耐”,然后是“强忍”,这就是“忍耐力”的训练。

日常生活中不断重复这种训练,在“眼窝前额皮质”和“边缘系”中间就会形成强有力的控制系统。

这一突触形成的临界期是3岁之前,之后几乎就不再形成。所以说这种机会不再有第二次。

这个控制系统是“抑制回路”,所以如果不是抑制性作用刺激的话,对突触的形成没有任何意义。这是进行放弃训练的重要原因。

如果一味满足婴幼儿欲求,不做放弃训练,对这种突触的形成十分 利。在安稳的环境下,抑制回路没必要发育得十分发达,随着脑的“修整作业”,与“眼窝前额皮质”的自我抑制相关的脑细胞会逐渐被消灭。

所以一味满足是“孩子中心育儿法”的最大缺点。只要有爱,自我抑制力就会自然生成,这种单纯的想法是大错特错的。

虽然说需要训练,但也不能强制孩子“忍耐”,否则适得其反,导致不能在狂躁的“边缘系”建立控制系统。

这个时期的虐待非常危险

婴幼儿时期的虐待非常危险。这种强烈压力会刺激“边缘系”,引发强烈的恐惧、愤怒与反叛。这种消极的反应会刺激自律神经中枢,促进肾上腺素和压力荷尔蒙的过剩分泌,导致脑管收缩,减少脑血流,而且直接作用于弱小的婴幼儿的脑细胞,造成伤害,“长不大的成人”就是这个原因。

在最重要的3岁前,如果突触发育不完全,孩子一生都得使用这个不完全的“脑的自我抑制系统”,动辄发火的基本性格即使多少有所修正,也会持续一生。孩子会因此不幸。

解开心灵之锁的钥匙――“为什么不能忍耐呢?”

过去人们认为提高理性的力量就可以抑制人类的冲动行为,现在也有很多人相信这一点。

校园里发生伤人、杀人事件时,全校学生会被集合起来听校长训话,“人的生命是宝贵的,必须尊重生命”,这也是为了唤醒学生们的“理性”,为了防止犯罪再次发生。

但是,有一个不解的疑问遗留下来。

智能平不低,有学习能力,成绩也优秀的学生,他们引发事件的时候,脑子里真的没有“不能杀人”的良知吗?幼儿园的孩子也许不好说,但是中学生应该有这样的常识了。那么,他们为什么杀人呢?

不断进行性骚扰大学教授,他的头脑中真的没有“不能性骚扰”的良知和法律常识吗?不可能没有。那么,他为什么还要重复这种行为呢?

不论“新皮质”中储存了多少丰富的知识,也不论理性(善恶的判断力)有多么优秀,对人都起不到作用的时候也是有的。

为什么不能忍耐一下而去犯罪呢?

解开这个谜团的是最近的认知神经科学(脑科学)。关键词除了“边缘系”(冲动的中枢)和“新皮质”(理性的中枢),还有第三个词“眼窝前额皮质”(自我抑制力的中枢)。

储存在大脑新皮质中的理性知识再多,如果第三中枢“眼窝前额皮质”(自我抑制力的中枢)不够发达,都无法发挥控制作用,无法阻止“边缘系”(冲动的中枢)的冲动行为。以前一直无法解开的孩子“心理阴暗”之谜,现在给出了明确的答案。

不论学习多好,学习能力多强,多么有知识的孩子,无论专业知识多丰富,理性多强的学者,都无法自我控制刹那间的欲望(冲动),发生冲动的行为――解开这个谜团的钥匙掌握在“眼窝前额皮质”的手中。

到这里我们说明了第一部里阐述的,由认知 经科学证明的“3岁之前很重要”这一信息是正确的,对比现实中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下边我们来看出生之后到婴幼儿期哺乳行为科学跟婴幼儿大脑的发育有怎样的关系。

科学小常识有哪些_科学养生的法则

根据调查,多吃蔬菜水果的人,可以减轻癌症与心脏病的风险。缺乏维生素C的人牙龈变得脆弱,常常出血、肿胀,甚至引起牙齿松动。猕猴桃的维生素C含量是水果中最丰富的,因此是最有益于牙龈健康的水果。

科学育儿的知识_科学育儿新方法

一、科学育儿要注意什么一、父母须知的育儿误区每个做父母的总希望养育好自己的宝宝,他们想方设法学习最适合自己小孩的育儿经验,但我们说科学的育儿方法应该学,可是道听途说的育儿误区却万万不能陷入,下面几种民间的育儿经验值得注意,不能盲目效仿。

科学网―科学新闻

哺乳动物进化新线索■邸利会猛犸象在几千年前就已绝迹,但它们遗留的遗传物质却为哺乳动物的进化提供了新的线索。最近,来自美国宾州州立大学的StephanSchuster博士及其研究团队,通过分析猛犸的基因组寻找移动的DNA片段,从而揭示了猛犸中这些片段的产生以及怎样塑

Hash:28a0062aa3e07001e2dfca4dfc515616faa0a426

【声明】本文由用户Izellah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