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24 02:30:51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关注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

BY:Dora 2024-06-24 02:30:51 942 ℃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据报道,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覆盖率在城市占有率达90%以上,农村占60%左右。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onlychildmentalhealth)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培养这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也成为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

儿童心理学家认为,儿童心理发展除了儿童本身特点(包括遗传中枢神经系统的完整程度等)外,生活环境教育条件是重要的决定因素。其中教育条件起主导作用。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的在学校中接受的教育基本相同,唯一不同的是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不同的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心理健康发育会有不同的影响。同时,不同的家庭教育在儿童个性、品德的培养和行为习惯的形成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独生子女出生后,便在特定的家庭中生活,家庭的经济地位、家庭的教养观念和期望,家庭成员的个性特点与相互关系,以及独生子女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所扮演的角色,无不对其心理健康发育产生重要影响。

根据心理学家经过20多年的研究,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问题(诸如任性,好发脾气,生活自理能力差或社会适应不良等)的原因可归纳为以下六方面:

一.传统的家庭观念随着城乡的发展,中国家庭结构已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传统的重男轻女、多子多福、传宗接代与养儿防老等家庭观念已有了很大改变。但不可否认,有些家庭仍存在不同程度的陈旧观念。这些观念不同程度地影响了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发育,出现了诸如敏感、胆小,过于内向等情绪问题。

二.特殊的家庭地位目前某些家长将独生子女作为家庭的轴心,给予特殊的家庭地位,一切活动均围着独生子女转,处处受到特殊照顾。有的甚至发展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颠倒了家庭关系中的主次地位。这种特殊的家庭地位会使独生子女养尊处优,高人一等,逐渐变得骄傲自满,没有礼貌,没有同情心,助长了"自我中心"意识,扭曲了性格,从而形成了骄横拔扈、不顾他人的自私心理。

三.家长期望值过高如今,“望子成龙”是独生子女家长们的普遍心态。可能某些家长是非本意地只生一个孩子,“望子成龙”的愿望便十分迫切,他们不顾孩子的素质与兴趣,也不重视孩子的年龄特征和个体差异,硬是把自己的主观愿望强加到子女身上。在学习上要求过高,进行过难的训练,超越子女的实际平。一旦子女学习成绩下降,就恨不成钢,对子女施加压力或加以惩罚,致使某些独生子女对学习产生恐惧感。结果事与愿违,反而伤害了子女。另外父母的过高期望也是独生子女的一种巨大心理压力,日久会导致子女人格扭曲、心理变态或产生反社会行为。

四.爱的失误父母爱子女,人之常情。爱给儿童温暖、安全感,给予力量,使之情绪愉快,易于开发智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但某些家长溺爱独生子女,事事迁就放纵,想方设法满足独生子女的要求,放弃教育;或者事事包办,百般服侍,不让孩子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或者保护过度,恐其受到伤害,限制孩子的自由活动。这些举措最终把独生子女变得如同温室里的花朵,难经风吹雨打。一旦受点挫折就发脾气,或者胆小怕事,缺乏责任感,常常难以适应社会。

五.管教方式不一致家长管教子女不单是惩罚,主要在于对期望的行为给予鼓励和赞扬,使之建立起分清是非好坏的标准,建立自我控制机制。为了提高管教效果,父母必须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行为检点,形成一股强有力的教育合力。但是某些独生子女的家长在管教孩子时,总是一方批评,另一方袒护;一方严格,另一方放纵,管教态度极不一致。有的甚至当子女的面相互指责或争吵,不但在子女心目中难以树立威信,也使孩子无从适应,是非不辨,好坏不分,以及养成看人行事的不良品行。

六.过早进入成人世界80年代以来,我国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常诉寂寞的幼儿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这说明了独生子女缺乏与小朋友共同生活的体验,渴望与同伴交往。许多父母将独生子女送进了托儿所幼儿园,让独生子女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培养互相帮助、学习、竞争的情感。这些举措是很正确的。但有的父母不懂得同伴关系的心理价值,只让独生子女生活在成人的世界里,向其灌输成人的思维模式,过早地将他们拖入成人世界,失去了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生活、模仿与交往的机会,失去了童年的欢乐与集体活动的乐趣,在精神上造成极大的损失。

如前所述,某些独生子女出现行为与特点,或者心理卫生问题,主要由于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所致。因此,独生子女心理问题的矫治与预防也应从家庭入手。主要措施有包含以下六方面:

一.摆正独生子女在家庭中的位置儿童在家庭中的特殊地位和家长的不正确教育方式,容易使儿童形成“自我中心”状态,严重危害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形象与地位。要维护独生子女的心理健康,首先必须摆正他们在家庭中的位置,使其认识到自己是家庭中的一员,逐步培养自我服务的习惯,参与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从“自我中心”摆脱出来。

[1]

独生子女“独特”的心理

独生子女由于从小受到父母的关注较多,成长环境丰富,多半聪明且有很强的感受性,了解社会上对独生子女容易有负面印象,因而害怕“自我主张”遭到同侪的厌恶,有时甚至会衍生出自我厌恶感。此外,由于缺少兄弟姊妹的对立竞争,独生子女较容易对他人产生信赖感,对朋友也较为体贴,也容易取得他人的信任。独生子女的心里问题

独生子女的7个心理通病儿童心理

独生子女整天关在家里,与外界和小伙伴很少来往。见到别人家的孩子来了可能开心得不得了,甚至当小伙伴回去时会拉着对方不放手。独生子女心灵的孤独是生活天地狭小造成的。1、性格孤僻独生子女孤僻的独特性是好自言自语,好像成人一样罗嗦,经常反复思考一个

关注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

20世纪70年代末,为了有效地控制人口的快速增长和提高人口素质,我国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政策。据报道,目前我国独生子女覆盖率在城市占有率达90%以上,农村占60%左右。独生子女的心理卫生(onlychildmentalhealth)问题已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怎样培养这一代新人的健康成长,

Hash:a533de8b67ffa034b964b5e8715db027c2856753

【声明】本文由用户Dor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