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16:33:35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训练宝宝喝饱奶的方法,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已经喝饱了,妈妈母乳喂养时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BY:大叔18岁 2024-07-17 16:33:35 18 ℃

一、训练宝宝喝饱奶的方法

  一、把宝宝叫醒
  到了喂奶时间,就要把宝宝叫醒。你应该让宝宝晚上能够一觉到天亮,而不是白天睡觉、晚上哭闹。我的做法是,喂奶时间快到时,就把宝宝的房门打开,进去把窗帘拉开,让宝宝慢慢醒过来。如果喂奶时间到了,宝宝还在睡觉,我会把宝宝抱起来,交给喜欢宝宝的人抱一抱,比如孩子的爸爸、爷爷、奶奶或其他亲友,请他们轻轻地叫醒宝宝。他们会轻声跟宝宝说话,亲亲他,或者帮他脱掉几件衣服,让宝宝慢慢地醒过来。
  二、喂奶要喂饱
  每次喂奶一定要喂饱。喂母乳时,每边各喂10~15分钟。我们常跟宝宝开玩笑说:“这不是吃点心哦。”尽量让宝宝在吃奶时保持清醒。如果宝宝还没吃饱就开始打瞌睡,可以搔搔他的脚底,蹭蹭他的脸颊,或把奶头拔开一段距离。尽量让宝宝吃饱,让他可以撑到下次喂奶的时间。
  三、努力遵循“喂奶—玩耍—睡觉”的循环模式
  白天,不要让宝宝一吃完奶就睡觉。如果你在喂完奶后跟宝宝玩一玩,他会很开心,因为他刚刚吃饱,觉得很满足。等宝宝玩累了再上床,就会睡得比较熟、比较久。下次喂奶时间一到,宝宝醒来时,刚好空腹准备吃奶。
  有很多人采用“喂奶—睡觉—玩耍”的循环模式。我认为这样的循环模式会让宝宝醒来时,肚子呈半饥饿状态,不能玩得很开心,宝宝可能还会觉得有点累,因为睡得不熟或时间比较短。宝宝醒来时如果处于半饥饿、半疲倦的状态,一定会哭闹得很厉害,这时妈妈就容易在宝宝尚未空腹的情况下提前喂奶,结果宝宝养成了整天都在吃点心的习惯,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怎么跟宝宝玩呢?关键是动作一定要很轻。喂完奶,轻轻地帮宝宝拍背打嗝后,就可以跟宝宝说说话,唱歌给宝宝听,看着宝宝的眼睛,摆动宝宝的脚,或者抱着宝宝在家里走一走。我的孩子小的时候,我常让她们趴在毯子上,让她们看看家人在做什么。如果大家在吃饭,我就把宝宝放在饭桌旁(或饭桌上),宝宝可以看大家吃饭,这时大家当然会忍不住一直看着宝宝,对他微笑,逗他开心。宝宝玩了一阵子之后,会觉得有点累,开始哭闹,这时我就把他放回床上睡觉,等到下次喂奶时间再抱起来。
  每天只有最后一次喂完奶(晚上10点或11点左右),我不会遵循“喂奶—玩耍—睡觉”的模式。经过一整天的活动,宝宝这时已经累了,我会在喂奶之后,小心地帮他拍背打嗝,换上干净的尿布,然后就不再陪他玩了,直接送他上床睡觉。
  四、万一宝宝提早醒来,还不到预定的喂奶时间怎么办?
  这时我会尽量转移宝宝的注意力,拖到喂奶时间。比如说,如果他比预定的喂奶时间提早1个小时醒来,我会帮他拍背打嗝,看他是不是不舒服,帮他换块干净的尿布,给他洗个澡,陪他玩一下。我会尽量拖到预定的喂奶时间,但各位爸爸妈妈,你们要通点人情,不要死守作息时间表。这个作息时间表是为了让家里的气氛安详宁静,而不是要引起 争。
  如果宝宝提早醒来,而且你已经花了一段时间设法转移他的注意力,但还是不到喂奶的时间,这时候你要动一下脑筋,回想一下,如果距离上次喂奶已经超过两三个小时,就可以稍微变通一下,直接喂奶,让宝宝吃饱,这跟预定的喂奶时间只不过差半小时或1小时而已。如果宝宝在1个小时之前才刚刚吃饱,那么他可能不是因为饿才哭,这时可以帮宝宝拍背打嗝,让他舒服一点,看看他会不会再睡着。

二、如何判断宝宝是否已经喝饱了

  人工喂养的宝宝可以根据每次吃奶量的多少就能知道宝宝是否吃饱。然而,怎样知道母乳喂养的宝宝是否吃饱,我们可以根据宝宝的表情、体重、增长的情况来判断,常用的估测方法如下。
  可以从乳房的胀满情况以及新生儿下咽的声音来判断
  1.宝宝平均每吸吮2~3次,可以听到咽下一大口的声音,如此连续约15分钟就可以说明宝宝吃饱了。
  2.如光吸不下咽或咽得很少,说明奶量不足。
  3.如果孩子吃奶后有满足感,吃饱了他会对你笑,或是不哭了,或是马上安静入眠,说明孩子吃饱了。
  4.如果吃奶后还哭,或是咬着奶头不放,或者睡不到两小时就醒,都说明奶量不足。
  此外,还可以观察宝宝的小便次数,每天尿8~9次,大便4~5次,呈金黄色,这是正常的。如果奶量不够,就会尿量不多,大便少、呈绿色稀便。再就是看宝宝的体重,足月新生儿头1个月每天增长25克,体重头1个月增加720~750克,第2个月增加600克。如果低于正常体重,那么要思考是不是喂养不当。

三、妈妈母乳喂养时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一、摇篮抱法  用您手臂的肘关节内侧支撑住宝宝的头,使他的腹部紧贴住您的身体,用另一只手支撑着您的乳房。因为乳房露出的部分很少,将它托出来哺乳的效果会更好。
  优点:通常最简便易学的姿势;多数父母最常用的姿势。
  二、交叉摇篮抱法  动作分解:和使用摇篮支撑法的位置一样,但这一次用对侧的手臂,这样就可以用手来支撑宝宝头部,用前臂支撑身体。这样您可以更多的控制宝宝头部的方向。
  优点:使用手支撑颈背部,较使用前臂会对婴儿头部形成更好的控制;当用来为早产儿或叼牢乳头有困难的婴儿哺乳时尤其有效。
  三、足球抱法  让宝宝在您身体一侧,用前臂支撑他的背,让颈和头枕在您的手上。如果您刚刚从剖宫产手术中恢复,那么这样是一个很合适的姿势,因为这样对伤口的压力很小。
  优点:易于观察宝宝是否已叼牢乳头形成有效的哺乳;对于接受剖宫产的母亲而言会比较舒适,因为远离切口抱持婴儿;乳房较大的母亲会比较舒适,因为婴儿的胸部可协助支持乳房的重量;当乳房胀满时,以该姿势有利于调整乳房的形状。
  四、侧卧抱法  您可以在床上侧卧,让宝宝的脸朝向您,将宝宝的头枕在臂弯上,使他的嘴和您的乳头保持平。用枕头支撑住后背。如果是在剖宫产术后,这也是一个很好的姿势。
  优点:哺乳中便于休息;会阴切开或撕裂疼痛痔疮疼痛的妇女采用此姿势最舒适。

四、给宝宝喂奶的几大规律

  喂奶的规律
  奶粉喂养的宝宝,喝奶的次数比母乳喂养者要少,这是因为配方奶粉含有更多的蛋白质,需要更长的消化时间。出生2到3天后,采用奶粉喂养的宝宝大约每隔4小时进食一次,每日6次;母乳喂养的宝宝每天则需要进食7次。刚出生的时候,你的宝宝可能每次喝奶都不会超过60毫升,但随着宝宝逐渐长大,每次摄入量也会增加。
  喂奶时间要根据宝宝实际情况制定,不要盲目地按照时刻表喂奶。宝宝饿的时候会想尽办法让你知道。婴儿的胃口变化很大,因此当宝宝停止喝奶后,就不要再强迫他。宝宝不是每次都会喝完一整瓶的奶,否则他会因吃太饱而吐奶,甚至导致体重超标。如果宝宝没有喝饱,就再多喂他一点奶水。类似的情况要是经常发生,以后每次就多调制一些奶水。
  夜间喂奶
  宝宝晚上至少需要喂奶1次。你的睡眠因此无法得到保证,使得你神经紧张、疲惫不堪。造成这样最主要的原因其实是因为你长期以来的睡眠模式被打破。此时你更应该利用时间多休息,并让你的伴侣替你分担一些夜间喂奶的工作。
  减少夜间喂奶次数
  刚出生时,你的宝宝每次的睡眠时间不超过5小时。而当他体重达到5kg后,你可以试着延长他的睡眠时间让你晚上至少能保证6小时的睡眠时间。尽管宝宝有他自己的作息规律,你仍可以作些调整,将最后一次喂奶的时间和你睡觉时间重合。当然这个时间应该尽量靠后,以保证你可以得到充足的睡眠。不过宝宝有时还是会在天不亮的时候就饿醒了,你需要有耐心一点,慢慢改变宝宝的进食时间。
  喂养过多
  胖嘟嘟的婴儿虽然很可爱,但是脂肪细胞一旦产生就很难除去了。一个超重的婴儿长大后可能成为肥胖者,伴随而来的是健康方面的诸多危害。用奶瓶喂养宝宝很容易造成喂奶过多的情况。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家长在调制奶粉时,总喜欢加入过量的奶粉。一定要严格按照说明书调配奶粉,否则你就是在给宝宝增加多余的热量。另一方面,你总是期望宝宝把整瓶奶都喝得干干净净的。因此当宝宝已经饱了的时候,家长一定不要强迫他继续喝奶。除此之外,让宝宝过早摄入固体食物、甜食或甜饮都会导致肥胖
  喂养不足
  喂养不足的情况在奶粉喂养中很少见。宝宝进食的时间应由实际情况决定而不是时间表。宝宝进食的需求每日也会有不同的变化。如果你坚持按照计划喂奶,即使宝宝饿了你也不再喂奶,宝宝就不能获取足够的营养。
  如果宝宝把一整瓶奶喝得干干净净,而且喝完后显得烦躁不安,那他可能还未吃饱。这种情况下,你就再多冲60毫升的奶水给他,如果宝宝张嘴喝了,就表明他确实需要。
  如果宝宝频繁地要喝奶,但每次喝的量又很少,很可能是因为奶嘴开口太小,导致宝宝吮吸费劲,在喝到足量的奶水之前就累了。

母乳喂养多久,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母乳喂养多久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

一、母乳喂养多久【选择好断奶时间】根据具体情况,提前或推后哺乳时间,将断奶安排在8个月—1岁半都是合理的。建议哺乳期至少应达到8个月。【选对季节】选择天气不太炎热的季节,如春天或秋天进行断奶。既可减少宝宝因胃肠功能不健全和天气炎热而出现消化

母乳喂养多久_正确的母乳喂养方式

一岁宝宝母乳喂养多久最好,以上的内容就具体做了介绍,所以对于选择母乳喂养的家庭,在了解了以上的内容后,在平时为了能尽快的给孩子断奶,那么一定要循环渐进,这样才能让自己的孩子尽快的通过断掉母乳,不会出现副作用。

什么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好处多多,母乳喂养方法介绍,母乳喂养具体注意事项

因此,采用母乳喂养法,有利于婴儿的消化,有利于促进婴儿健康发育,健康成长。2.母乳喂养对于母亲的好处母乳喂养有利于产妇恢复身体健康。母乳喂养可减少女性患卵巢癌、乳腺癌的几率。因此进行母乳喂养的同时应该注意避孕。

Hash:480466c6d7de9229245a5f989db4a273015eb504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