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27 20:53:26

五更泄

所谓五更泄,是指每天早晨天未亮之前,即五更时分肠鸣泄泻,故又名“晨泄”。致病原因主要是肾阳虚,命门火衰,不能温养脾胃,故也称“肾泄”。

五更泄的饮食,食疗,五更泄吃什么好

五更泄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宜吃润肺养气的蔬菜汤。2:宜吃健脾涩肠的杂粮粥。3:宜吃维生素,纤维素丰富的蔬菜。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腌制 菜老姜。性温,其特有的“姜辣素”能刺激胃肠黏膜。使胃肠道充血,消化能力增强。能有效地治疗吃寒凉食物过多而引起的腹胀、腹痛、腹泻、呕吐等。生姜50-100克,切丝,红糖,煮水喝。芡实芡实为滋养强壮性食物,和莲子有些相似,芡实的收敛镇静作用比莲子强,适用干慢性泄泻和小便频数、梦遗滑精、虚弱、遗尿、老年人尿频、妇女带多腰酸等。芡实种子鲜食可治咽炎。芡实200克,百合,莲子,炖汤喝。山药山药滋肾益精,山药含有多种营养素,有强健机体,滋肾益精的作用。大凡肾亏遗精,妇女白带多、小便频数等症。山药200克,炖汤喝。饮食禁忌:1:忌吃生冷的食物。2:忌吃辛辣的蔬菜。3:忌吃海鲜。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羊肉羊肉好吃应适可而止羊肉甘温大热,过多食用会促使一些病灶发展,加重病情。常常导致口舌侵蚀、眼睛红、口苦、烦躁、咽喉干痛、牙龈肿痛。肿瘤的患者避免食用。五更泄患者避免食用羊肉。冰西瓜冰西瓜冰冷伤脾胃,对于肠胃不和,肠道虚寒,五更泻的患者应该是注意慎用。五更泄患者避免食用冰西瓜。海蜇海蜇性凉多痰、哮喘、头风、风湿关节炎、高血压、溃疡病、大便燥结的病人更适合多吃海蜇。五更泻的患者避免食用。五更泄患者避免食用海蜇。

五更泄饮食原则

五更泄饮食保健

①取3~5个核桃的果仁,生食或炒食,每日2~3次,服用数日后,晨间腹鸣、腹痛及泄泻会逐渐好转,连服20天左右可望痊愈。此方对体质虚弱、营养不良,者尤为适宜。

②取适量生姜,洗净切成薄片,用米醋浸泡24小时即可。使用时,每次用3片生姜加适量红糖,以开水冲泡代茶,经常饮用。

③取芡实、百合、粳米各50g,加水适量煮粥,食用时加少许食盐调味;或用荔枝肉50g,山药、莲子各10g,三者混和捣碎加水煎至烂熟后,再取大米50g一起入锅,加适量水煮成稀粥。经常于每晚配餐食用,有止泻之效。

④取补骨脂60g,浸泡在500ml白酒中,约一周后,每晚可饮用一小盅;或用补骨脂10g,猪腰子一对(洗净切成小块)加水煎煮一小时,调味后分2~3次食用,隔日一次,连用数次,对止泻也有一定疗效。

五更泄检查,五更泄诊断

五更泄常见检查

1.血常规

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

2.便常规

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 以及查虫卵等。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

五更泄就诊指南

五更泄就诊指南针对五更泄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五更泄挂什么科室的号?五更泄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五更泄要做哪些检查?五更泄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五更泄就诊指南旨在方便五更泄患者就医,解决五更泄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典型症状

四肢发冷、肠鸣、肚脐疼

建议就诊科室

中医科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 肚脐疼痛缓解后,不适随诊。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3、有腰漆酸冷、疲乏无力等伴随症状?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5、治疗情况如何?6、有无药物过敏史?

重点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液检验就是对血液中的有形成分即红细胞、白细胞及血小板这三个系统的量和质进行检测与分析。这三个系统与血浆组成了血液,血液不停地流动于人体的循环系统中,参与机体的代谢及每一项功能活动,因此血液对保证机体的新陈代谢、功能调节以及人体的内外环境的平衡起重要作用。 血液中的任何有形成分发生病理变化,都会影响全身的组织器官;反之,组织或器官的病变可引起血液成分发生变化,因而血液学分析及其结果对了解疾病的严重程度有很大的帮助。 大部分医院都使用自动化血液分析仪做血常规检验(目前称血液学分析)。每次检查只需用0.1毫升(约两大滴血)的抗凝血,只要用30秒或1分钟的时间,就可以检测并打印出20多项结果。2.便常规便常规检验可以了解消化道有无细菌、病毒及寄生虫感染,及早发现胃肠炎、肝病,还可作为消化道肿瘤的诊断筛查。便常规化验包括检验粪便中有无红血球和白血球、细菌敏感试验、潜血试验(OB) 以及查虫卵等。便常规检查对于判断人体健康状况是必要的检查项目。

诊断标准

1、粪便检查:出血、脓细胞、原虫、虫卵、脂肪滴等。2、小肠吸收功能测定:显示肠道吸收不良。3、X线及内窥镜检出病变位置、运动功能状态、胆石等。4、超声明确肠道内是否有其他占位性的疾病刺激肠道粘膜所致。5、小肠黏膜活组织检查。

五更泄的治疗方法,五更泄怎么办,五更泄用药

五更泄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中医科,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3000元)治愈率:治疗周期:治疗方法:艾灸治疗、中医药物治疗、饮食治疗,

五更泄一般治疗

一、五更泄西医治疗

明确病因,对症治疗 五更泻是中医的一种说法。西医认为,五更泻只是老年慢性腹泻,的一种症状,其本身并不是病因,可以由其他多种病因引起,如慢性结肠炎,、肠结核,、过敏性肠炎、肠功能紊乱等。因此,患了五更泻,首先要到医院进行检查,明确病因,然后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

五更泄辨证论治

二、五更泄中医

中药治疗 

有许多五更泻患者各项检查都正常,没有细菌性感染因素,多数为肠功能紊乱,西医叫功能性腹泻。对于这种腹泻,服中药效果一般比较好,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大都可以好转或治愈。

中药治五更泻的首选药物是“四神丸”,这种中成药由补骨脂、肉豆蔻、吴茱萸、五味子、生姜、大枣等6味中药组成。不仅善补命门之火,而且具有温肾暖脾、固肠止涩之功效。每天中午晚上各服6g,可以获得良好疗效,但应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艾灸法 

选命门、天枢(双)、关元、足三里(双)等穴位进行艾灸。艾叶性味辛温,能回阳救逆、通行经脉、调理气血、祛除阴寒。在点燃时气味芳香,热力温和,善于窜透,能使热力达到深部。由于艾叶性热,不宜多用,每次灸半根或一根艾条即可,每穴5~10分钟,隔日一次或三日一次。以10次为一个疗程。注意艾条火焰与皮肤的距离,避免出现烫伤、起泡等不良反应。经过治疗,大便成形或出现便秘,应停用。

五更泄如何鉴别?

五更泄鉴别诊断

  1.急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急,病程短,大便次数显著增多,小便减少。

兼见大便清稀,水谷相混,肠鸣胀痛,口不渴,身寒喜温,舌淡,苔白滑,脉迟者,为感受寒湿之邪;便稀有粘液,肛门灼热,腹痛,口渴喜冷饮,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者,为感受湿热之邪;腹痛肠鸣,大便恶臭,泻后痛减,伴有未消化的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者,为饮食停滞。

2.慢性泄泻

主症 

发病势缓,病程较长,多由急性泄泻演变而来,便泻次数较少。

兼见大便溏薄,腹胀肠鸣,面色萎黄,神疲肢软,舌淡苔薄,脉细弱者,为脾虚;嗳气食少,腹痛泄泻与情志有关,伴有胸胁胀闷,舌淡红,脉弦者,为肝郁;黎明之前腹中微痛,肠鸣即泻,泻后痛减,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者,为肾虚,。

如何预防五更泄,五更泄的护理措施

五更泄预防

五更泄并发症,五更泄会引发什么疾病

五更泄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脑囊虫病,垂体性侏儒症,脾虚泄泻,脑血管瘤,新生儿泪囊炎,副鼻窦炎,颅咽管瘤,大便失禁,发作性睡病,

 

五更泄的病因,五更泄有哪些原因

五更泄病因

五更泄疾病病因

致病原因主要是肾阳虚,,命火不足,不能温养脾胃。

五更泄有哪些症状?

五更泄症状

典型症状:病人腹泄具有明确的时间性,凌晨三点到五点的时候。肠鸣脐痛,泄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漆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

五更泄症状诊断

病人腹泄具有明确的时间性,也就是在上午的五更,也叫五更,也就是现在所说的凌晨五点到七点的时候。肠鸣脐痛,泄后痛减,大便稀薄,混杂不消食物,形寒肢冷,四肢不温,腰漆酸冷,疲乏无力,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舌质淡,舌体胖、多有齿印,脉沉细无力。

五更泄诊疗知识

最佳就诊时间: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 肚脐疼痛缓解后,不适随诊。

就诊前准备: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五更泄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中医科,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 3000元)

治愈率:90%

治疗周期:7-14天

治疗方法:艾灸治疗、中医药物治疗、饮食治疗,

常用药品:肠胃宁片,参茸固本还少丸,肠胃宁片,

食材禁忌菜谱禁忌小吃禁忌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