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2 07:56:56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

包涵体肌炎(inclusion body myositis,IBM)是一种慢性炎症性肌病。其主要病理特点是肌质或肌核内有管状细丝包涵体。1971年Yunis首先使用这一名称。1978年Carpenter对14例IBM的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总结,并正式确立了IBM为一独立疾病。1995年Griggs等发表了专题文章,提出了IBM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标准,进一步确定了IBM的临床病理概念。1993年Askanas等将临床病理表现与包涵体肌炎极为相似,但肌肉活检病理缺乏炎症细胞浸润的一组镶边空泡肌病称为遗传性包涵体肌病(hereditary inclusion body myopathy,h-IBM)。由于包涵体肌炎多为散发性,因此人们习惯称散发性包涵体肌炎(sporadic inclusion body myositis,s-IBM),以便于与h-IBM区别。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饮食,食疗,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吃什么好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宜吃维生素C含量高的食物;2.宜吃维生素E含量高的食物;3.宜吃高热量的食物。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豆浆含有大豆异黄酮,具有维生素E类似的作用,对于肌肉细胞具有营养作用,改善炎症反应。250-500毫升直接食用。豆腐蛋白质含量丰富,且容易消化吸收,也含有维生素E,对于肌肉的炎症也具有很好的调理性作用200g炒食或者与白菜同煮后食用。黑米粥营养价值高,容易消化吸收,热量高,适合增加血管的动力,改善肌炎的症状。200g每顿。直接食用。饮食禁忌:1.忌吃热燥性的食物;2.忌吃辛辣性的食物。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酒精性饮料含有酒精,属于燥热性的饮料,不利于肌肉炎症的恢复。换吃无酒精的饮料。羊肉羊肉上火的特性特别明显,不利于肌炎的恢复。可吃性味平淡的鱼肉。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饮食原则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饮食保健

根据不同的症状有不同情况的饮食要求,具体询问医生,针对具体的病症制定不同的饮食标准。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护理_护理注意事项_饮食禁忌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一般护理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护理

注意休息、劳逸结合,生活有序,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对预防疾病有很大的帮助。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检查,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诊断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常见检查

检查名称检查部位检查科室检查作用
肌肉活检,肌肉外科是肌肉病诊断...
肌电图,周围神经系统骨科通过肌电图检...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检查

 一、检查

1、血清肌酶检查s-IBM的血清CK水平可正常或轻度增加,一般不超过正常值的10~12倍。

2、肌电图检查s-IBM的EMG特点与PM-DM相似,表现为异常自发性活动增多,短时程运动单位电位和多相波增多。所不同的是s-IBM长时程和短时程运动单位可在同一块肌肉同时出现,后者被称为混合电位(mixed electric potentials)。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就诊指南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就诊指南针对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挂什么科室的号?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要做哪些检查?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就诊指南旨在方便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患者就医,解决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治疗方法,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怎么办,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用药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治愈率:治疗周期: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一般治疗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西医治疗

    一、治疗

1、对类固醇激素治疗无效是s-IBM区别于多发性肌炎,皮肌炎,(PM-DM)的重要临床特征。尽管类固醇治疗能减少s-IBM患者肌肉内炎细胞的浸润,降低血清CK水平,但镶边空泡纤维和嗜刚果红物质均增加,临床肌无力加重或仅有轻微改善。这进一步表明s-IBM炎症浸润可能只是继发性。

2、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可使部分s-IBM患者肌无力和吞咽功能改善,生活能力提高,但改善的程度有限。

对症处理,加强临床医疗护理,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

二、预后

SIM预后不佳,Lotz对28例患者平均随访72个月,结果表明s-IBM呈缓慢进行性发展,有6例患者起病15年后生活已不能自理,1例10年后卧床不起,12年后死于呼吸、心力衰竭。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如何鉴别?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鉴别诊断

一、鉴别

s-IBM主要应与慢性多发性肌炎,、肌萎缩侧索硬化,(ALS)、进行性脊髓性肌萎缩,、慢性GBS和一些晚发性远端性肌病,相鉴别。

如何预防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护理措施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预防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预防

 尚无有效的预防方法,对症处理,加强临床医疗护理,是改善患者生存质量的重要内容。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并发症,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褥疮,多重肺部感染,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并发症

无特殊记录,四肢肌无力长期卧床及吞咽困难,可导致褥疮,及肺部感染。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的病因,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有哪些原因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病因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疾病病因

     一、发病原因

s-IBM确切的发病机制至今未明。Chou曾怀疑包涵体为一黏病毒产物,且后来发现该包涵体能与麻疹,病毒抗体结合,但有关s-IBM与病毒感染间的关系至今未得到肯定。

Arahata采用免疫电镜方法对s-IBM的免疫机制进行研究,结果发现s-IBM中单核细胞对非坏死纤维的侵入以及肌内膜的单核细胞浸润,均较多发性肌炎,(PM)、皮肌炎,(DM)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Duxhenne型(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多见。提示s-IBM可能与自身免疫异常有关。

二、发病机制

Oidfors对s-IBM线粒体DNA(mtDNA)的分析研究中发现,约有47%的s-IBM有多发性mtDNA缺失。mtDNA的这种改变不能用年龄或继发于炎症等因素来解释。DiMauro认为s-IBM出现多发性mtDNA缺失可能由核DNA与mtDNA间的联系中断所致,并认为线粒体的这一改变在肌肉变性,和无力的病因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在s-IBM的发病机制研究中,肌核的改变尤其是核基质的改变越来越受到重视。Nonaka提出在伴有镶边空泡的肌病,中如s-IBM、DMRV、眼咽型肌营养不良、SjÖgren综合征等,往往同时有显著的肌核改变,表明两者在病理生理机制方面存在某些联系。Karpati通过超微结构观察发现肌核内管状细丝包涵体、核崩解以及由此形成的镶边空泡等s-IBM特征性病理改变均与肌核有关。

Askanas等采用金免疫定位的方法在空泡纤维内发现多种类似于Alzheimer病患者脑内出现的异常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包括β淀粉样物质、β淀粉样物质前体蛋白、泛蛋白(u-biquitin)、朊蛋白(PrP)、Tau蛋白、α-抗凝乳蛋白酶(α-antichymotrypsin)及载脂蛋白E(Apo E),PrP-mRNA和β-APP-mRNA也增加。一些mRNA的过度表达和异常蛋白的产生提示肌核DNA有异常。

总之,一旦肌核改变,作为s-IBM的起动病因得到证实,那么s-IBM的炎症性改变就可能是一种继发反应。

1.光镜下s-IBM的主要肌肉病理改变

(1)镶边空泡(rimmed vacuoles)或衬里空泡(1ined vacuoles)。这种空泡常位于肌膜下或肌纤维中央,呈圆形、多角形或不规则形,直径为2~25μm。HE或MGT染色可见空泡边缘有颗粒状嗜碱性物质沉积,镶边或衬里空泡即由此而得名。

(2)肌肉膜炎细胞浸润或单核细胞侵入非坏死纤维。

(3)成群的萎缩纤维,平均每低倍视野下可见2群。

(4)嗜酸性包涵体,为一圆形包涵体,HE染色着红色,常位于镶边空泡的周围,每张切片一般不超过3个。以上四种病理改变的出现频率依次为100%、96%、92%和58%,前三种的出现率为88%,四种同时出现为46%,其他病理改变包括单个肌纤维坏死,肌核大而疏松,肌膜下肌质内嗜碱性颗粒聚积及刚果红染色,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染成桔黄色的淀粉样物质。

电镜下可见镶边空泡内充满大量髓样物质和颗粒细丝结构。s-IBM特征性的超微病理改变为肌质或肌核内有管状细丝包涵体(tubular filament containing inclusions),这种包涵体由盘绕的双股细丝组成,细丝外径10~20nm,内径6~8nm,长为1~5μm。有时其上可见5nm宽的横纹。细丝可以呈相互平行或向心性排列,也可以杂乱无序,其周边常包绕糖原颗粒、不规则的髓样结构、膜碎片及其他细胞器分解产物。在细胞质内还可以见到一种直径6~10nm的淀粉样纤维和絮状无结构物质聚集。电镜下寻找包涵体并不容易,应先做半薄切片在光镜下定位,至少需选3个空泡纤维,经仔细观察才能发现包涵体。线粒体的改变包括数量增多及嵴内晶体样包涵体形成。Arahata和Engel应用免疫电镜研究发现,s-IBM中单核细胞对非坏死纤维的侵入现象常见,被侵入的非坏死纤维胞浆和肌原纤维常常受挤压而被部分取代,严重时可导致整个肌纤维破坏。

自1993年Askanas提出遗传性包涵体肌病(h-IBM)这一名称后,有关h-IBM、s-IBM和远端型肌病之间的关系引起了广泛兴趣,由于这三类肌病的共同病理特征是肌纤维内镶边空泡形成,因此在疾病概念和临床病理诊断上一直存在很多争论。

2.h-IBM的含义 1997年地中海肌学协会主办了h-IBM专题研讨会,会议讨论结果一致认为h-IBM应包括三个片面的含义。

(1)肌活检病理发现有镶边空泡和肌核内包涵体形成,与s-IBM相似。

(2)肌活检病理无炎症细胞浸润,此点可资与s-IBM鉴别。

(3)有家族遗传特征,为常染色体显性或隐性遗传方式。

发生在波斯(伊朗)犹太人中的镶边空泡肌病(rimmed vacuole myopathy)是经典的h-IBM。根据这一定义,h-IBM还应包括一些远端型肌病,如日本报告的伴镶边空泡的远端型肌病(distal myopathy with rimmed vacuole,DMRV)、瑞典报告的Welander型远端肌病和芬兰报告的芬兰型(Finnish type)远端肌病或胫骨前肌肌营养不良(ahterior tibial muscular dystrophy)。

s-IBM和h-IBM的肌肉病理改变除了后者无炎症细胞浸润外,在包涵体细胞化学特性方面也存在不同。Askanas等研究发现能与磷酸化神经丝特异性结合的SMI-31单克隆抗体可同时标记s-IBM和h-IBM的包涵体细丝(PHF),而另一种单克隆抗体SMI-31仅能与s-IBM的包涵体细丝结合,而与h-IBM几乎不结合。

此外s-IBM的肌活检标本经刚果红染色,通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可发现染成橘黄色的淀粉样物质,而在h-IBM却很少发现刚果红染色阳性的淀粉样物质。这些细胞化学方面的不同特点可资对s-IBM和h-IBM进行鉴别。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有哪些症状?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症状

早期症状:为下肢近端无力,也可以下肢远端、上肢或四肢均匀无力起病

晚期症状:吞咽困难较常见,约30%的患者就诊时已出现吞咽困难,后者多由食管上段和环咽部肌肉功能障碍所致;并周围神经病变时可有感觉障碍

相关症状:腱反射消失,膝、踝反射减退,吞咽困难,感觉障碍,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症状诊断

一、症状

1、包涵体肌炎(s-IBM)起病隐匿,缓慢进展,70%的患者首发症状为下肢近端无力,也可以下肢远端、上肢或四肢均匀无力起病。肌无力可对称或不对称,随着病情进展,远端肌无力可达50%,但仅有35%其远端无力的程度达到或超过近端无力。部分病人的肌无力和肌萎缩可局限于某些肌群,如胸锁乳突肌、上肢肌群、下肢股四头肌等。最易受累的肌肉是肱二头肌、肱三头肌、髂腰肌、股四头肌和胫骨肌群,指、腕伸肌早期容易受累,而三角肌、胸大肌、骨间肌、颈屈肌、腓肠肌及趾屈肌受累较轻。约20%的患者颈部肌群受累,1/3的患者可有面肌受累,以眼轮匝肌为主。吞咽困难较常见,约30%的患者就诊时已出现吞咽困难,后者多由食管上段和环咽部肌肉功能障碍所致。

二、诊断

腱反射常减低,尤以膝、踝反射减退最为常见。当合并周围神经病,变时可有感觉障碍。20%的患者有肌肉疼痛,若同时有吞咽困难,临床与多发性肌炎,很难区别。

包涵体肌炎与遗传性包涵体肌病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神经内科,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0 —— 10000元)

治愈率:60%

治疗周期:3个月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相关检查:肌肉活检,肌电图,

常用药品:地塞米松,地塞米松磷酸钠,

食材禁忌菜谱禁忌小吃禁忌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