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4-22 20:31:25

缺铁性贫血

缺铁性贫血(iron deficiency anemia, IDA)是由于体内缺少铁质而影响血红蛋白合成所引起的一种常见贫血。在红细胞的产生受到限制之前,体内的铁贮存已耗尽,此时称为缺铁。这种贫血特点是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中缺乏可染色铁,血清铁浓度和血清转铁蛋白饱和度均降低。典型病例贫血是属于小细胞低色素型。本病是贫血中常见类型,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缺铁性贫血的原因:一是铁的需要量增加而摄入不足,二是铁的吸收不良,三是失血过多等,均会影响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生存而发生贫血。

缺铁性贫血的饮食,食疗,缺铁性贫血吃什么好

缺铁性贫血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宜吃含铁丰富的食物;2宜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3宜吃促进铁吸收的食物。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猪血猪血是富含铁元素的食物,为缺铁性贫血患者提高铁元素。每天200-300克为宜。炸 油条橙子富含有维生素C,可以促进铁的吸收。每天200-300克为宜。鲫鱼鲫鱼具有促进铁的吸收,也含有丰富的铁,钙,锌等微量元素。每天200-300克为宜。饮食禁忌:1辛辣刺激的食物;2刺激的饮料;3油腻的食物。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辣椒辣椒是刺激辛辣的食物,容易刺激胃肠粘膜导致胃肠充血,肿胀,加快肠道的蠕动,不利于铁的吸收。尽量避免。浓茶浓茶含有咖啡碱,具有抑制铁元素的吸收的不良影响。尽量避免饮用。小麻椒含有较高的油脂,不利于微量元素的吸收。一周不超过300克。

缺铁性贫血饮食原则

 一、缺铁性贫血,的饮食上适宜吃的

(1)高蛋白饮食

蛋白质是合成血红蛋白的原料,应注意膳食补充,每日数量以80克左右为宜,可选用动物肝脏、瘦肉类、蛋、奶及豆制品等优质蛋白质食物。

(2)进食含铁丰富的食物

含铁量丰富的食物有动物肝脏、肾、舌,鸭肫、乌贼、海蜇、虾米、蛋黄等动物性食品,以及芝麻、海带、黑木耳、紫菜、发菜、香菇、黄豆、黑豆、腐竹、红腐乳、芹菜、荠菜、大枣、葵花子、核桃仁等植物性食品。提倡使用铁锅。

(3)膳食中应包括含维生素丰富的食物

特别是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对防治贫血有很好效果。

二、缺铁性贫血,不适宜:

(1)忌饮茶,尤其是忌饮浓茶,因茶中鞣酸可阻止铁的吸收。

(2)纠正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偏食、素食主义等。

(3)适量脂肪摄入,每日以50克左右为宜。脂肪不可摄入过多,否则会使消化吸收功能降低及抑制造血功能。

三、食疗方

(一)脾气虚弱型

(1)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

(2)食疗药膳

1.猪血炒紫菜

猪血印克,紫菜300克(泡好),同放入铁锅炒熟吃。

2.黄芪鸡汁粥

黄芪30克,母鸡1只(1000克),粳米100克,将母鸡宰杀去毛及内脏(切块),和黄芪放入锅加水煮成浓汤,用此浓汤和粳米煮粥,调味食用。

3.红参圆肉粥

红参10克(切片),圆肉15克,粳米100克,同煮粥食用。

4、猪血菠菜汤

[组方] 新鲜菠菜500克,猪血250克,盐、味精适量。

[做法]:菠菜洗净,用开水烫一下,切段。猪血洗净,切小块先放入锅铁锅内加水煮开,然后加入菠菜一起煮汤,熟后根据个人口味调味。每日或隔日一次,连服2—3次。

[功效] 猪血价廉物美,每100克含铁高达45毫克,堪称“养血之王”。中医认为菠菜性甘凉,能养血、止血、敛阴、润燥。因此此汤具有补铁养血之功效。

(二)气血两虚型

(1)临床表现

面色苍白、倦怠无力、头晕心悸、少气懒言,舌质淡胖,苔薄白,脉濡细。

(2)食疗药膳

1.当归枸杞猪肝

煎当归15克,枸杞15克,猪肝60克,煮汤调味服食。

2.黑豆圆肉大枣汤

黑豆50克,圆肉20克,大枣50克,水煎煮熟服。

3.木耳枣肉汤

黑木耳10克,大枣15枚,瘦猪肉60克,共煮汤食用。每日2次。

4. 阿胶红枣木耳粥

[组方] 阿胶15克,红枣10枚,黑木耳10克,糯米100g。

[做法]:将阿胶捣碎备用。黑木耳温水泡发,洗净。大枣去核。将黑木耳、大枣与糯米煮粥将熟时,加入阿胶,搅化即可。每日早、晚餐温热,服食。

[功效] 黑木耳益气补血,每1百克黑木耳里含铁98毫克,是各种食物中含铁量最高的。.阿胶能促进骨髓造血功能,明显提高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含量;红枣养血补气。此粥益气补血,适用于血虚头晕及缺铁性贫血等症。

5、芹菜炒猪肝

[组方]:猪肝200克,芹菜300克,酱油25克,糖、盐适量。

[做法]:1.将猪肝去筋膜,洗净切成薄片,加适量盐搅匀,待用。

2.芹菜洗净,切段。

3.将油锅烧至六成油温,投入猪肝,待变色后,倒入漏勺沥油。

4.锅中留油少许,投入芹菜旺火煸炒,待熟前加入酱油、白糖、精盐,再倒入猪肝,翻炒几下,立即出锅。

[功效]本菜谱富含铁质和叶酸,对于有贫血倾向的妇女和婴幼儿是日常食补的佳品。

仅供参考,具体需要询问医生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_护理注意事项_饮食禁忌

缺铁性贫血一般护理

缺铁性贫血,的护理及其他

(一)注意营养

膳食要平衡、合理、蛋白质含量要丰富。多吃含铁较多的食物,如海带、紫菜、木耳、西红柿、动物肝脏、瘦猪肉、鱼、虾、蛋黄、豆类和大米等,常吃水果,均有食疗作用。提倡用铁锅炒菜。

(二)提倡和推广生产各种强化铁的食品,供儿童少年食用。

(三)做好钩虫流行地区的大便检查与驱虫工作。

(四)饭后喝橘子水可使机体对非血色素铁吸收率增强,饭后吃水果也可促进铁的吸收,在进餐时和饭后食入含维生素C及有机酸的食物和饮料可促进铁的吸收。

缺铁性贫血检查,缺铁性贫血诊断

缺铁性贫血常见检查

检查名称检查部位检查科室检查作用
红细胞平均直径,血液血管肾 血液 营养科红细胞直径(...
异常红细胞形态,血液血管血液 保健科异常红细胞形...
骨髓各系细胞形态学检查,骨髓血液 保健科骨髓各系细胞...
红细胞检查,血液血管血液 保健科 放疗、化疗科红细胞也称红...
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血液血管血液 保健科在铁缺乏早期...
去铁胺试验,血液血管血液 保健科去铁胺试验是...
血液检查,血液血管血液临床血液检测...
尿铁,全身检验科尿铁(Fe)测...
血清铁蛋白,血液血管血液 保健科血清铁蛋白含...
血清转铁蛋白,血液血管——血清转铁蛋白...
血液分析仪,血液血管——血液分析仪检...
中性粒细胞计数,血液血管 全身血液中性粒细胞计...
骨髓象分析,血液血管检验科 麻醉科骨髓象分析指...
血红蛋白浓度,血液血管血液血红蛋白能更...
RBC,血液血管血液RBC测定可了解...
血清铁,血液血管——测定血清铁可...
血清铁饱和度,血液血管——血清铁饱和度...
平均红细胞体积,血液血管血液红细胞平均体...
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血液血管血液平均红细胞血...
骨髓粒细胞与有核红细胞比值,骨髓检验科 麻醉科骨髓细胞学检...
骨髓红细胞系统,骨髓血液骨髓细胞学检...
五肽胃泌素胃液分析,——五肽胃泌素胃...
新生儿红细胞计数,全身 血液血管血液通过新生儿红...
红细胞压积,血液血管 心脏血液红细胞比积(PC...

缺铁性贫血,实验室检查

1、血象

呈现典型的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MCV<80fl、MCH<27pg、MCHC<30%)。红细胞指数改变的程度与贫血的时间和程度相关。红细胞宽度分布(RDW)在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中意义很难定,正常为(13.4±1.2)%,缺铁性贫血,为16.3%(或>14.5%)特殊性仅为50%~70%。血片中可见红细胞染色浅淡,中心淡染区扩大,大小不一。网织红细胞大多正常或轻度增多。白细胞计数正常或轻度减少,分类正常。血小板计数在有出血者常偏高,在婴儿及儿童中多偏低。

2.骨髓象

骨髓检查不一定需要,除非是需要与其他疾患的贫血相鉴别时。骨髓涂片表现增生活跃,幼红细胞明显增生。早幼红及中幼红细胞比例增高,染色质颗粒致密,细胞质少,血红蛋白形成差。粒系和巨核细胞系正常。铁粒幼细胞极少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3.生化检查

(1)血清铁测定

血清铁降低<8.95μmol/L(50μg/dl),总铁结合力增高>

64.44μmol/L(360μg/dl),故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由于血清铁的测定波动大,影响因素较多,在判断结果时,应结合临床考虑。在妇女月经前2~3天、妊娠的后3个月,血清铁和总铁结合力均会降低,但不一定表示缺铁。

(2)血清铁蛋白测定

血清铁蛋白低于14μg/L。但在伴有炎症、肿瘤及感染时可以增高,应结合临床或骨髓铁染色加以判断。缺铁性贫血患者骨髓红系细胞内及细胞外铁染色均减少或缺如。

(3)红细胞游离原卟啉(FEP)测定

FEP增高表示血红素合成有障碍,用它反映缺铁的存在,是较为敏感的方法。但在非缺铁的情况如铅中毒,及铁粒幼细胞贫血时,FEP亦会增高。应结合临床及其他生化检查考虑。

(4)红细胞铁蛋白测定

用放射免疫法或酶联免疫法可以测定红细胞碱性铁蛋白,可反映体内铁贮存的状况,如<6.5μg/红细胞,表示铁缺乏。此结果与血清铁蛋白相平行,受炎症、肿瘤及肝病的影响较小是其优点。但操作较复杂,尚不能作为常规使用。

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男性血红蛋白<120g/L,女性血红蛋白<110g/L,孕妇血红蛋白<100g/L;MCV<80fl,MCH<26pg,MCHC<0.31;形态可有明显低色素表现。血清铁<10.7mmol/L,总铁结合力>64.44mmol/L,运铁蛋白饱和度<0.15。血清铁蛋白<14mg/L。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红细胞<15%。

为明确贫血的病因或原发病,尚需进行

多次大便潜血、尿常规检查,必要时还应进一步查肝肾功能,胃肠X线检查、胃镜检查及相应的生化、免疫学检查等。

缺铁性贫血就诊指南

缺铁性贫血就诊指南针对缺铁性贫血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缺铁性贫血挂什么科室的号?缺铁性贫血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缺铁性贫血要做哪些检查?缺铁性贫血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缺铁性贫血就诊指南旨在方便缺铁性贫血患者就医,解决缺铁性贫血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典型症状

面色苍白、食欲减退 、红细胞偏低

建议就诊科室

血液科、中医科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3天,复诊每次预留1天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逐步拉长复诊周期面色苍白减缓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待血量升高后转门诊治疗。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2、体重下降多少,饮食每日多少,比平时增加多少,体重与饮食的关系。3、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4、有无乏力、易倦、头晕、头痛等伴随症状?5、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6、治疗情况如何?7、有无药物过敏史?

重点检查项目

1.血象呈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平均红细胞体积(MCV)低于80fl,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MCH)小于27pg,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小于0.32。血片中可见红细胞体小、中心浅染区扩大。网织红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增高。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可正常或减低。2.骨髓象增生活跃或明显活跃;以红系增生为主,粒系、巨核系无明显异常;红系中以中、晚幼红细胞为主,其体积小、核染色质致密、胞浆少、边缘不整齐,有血红蛋白形成不良表现(“核老浆幼”)。3.铁代谢骨髓涂片用亚铁氰化钾(普鲁士兰反应)染色后,在骨髓小粒中无深蓝色的含铁血黄素颗粒,在幼红细胞内铁小粒减少或消失,铁粒幼细胞少于0.15;血清铁蛋白降低(<12μg/L);血清铁降低(<8.95μmol/L),总铁结合力升高(>64.44μmol/L),转铁蛋白饱和度降低(<15%)。sTfR(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浓度超过8mg/L。4.红细胞内卟啉代谢FEP(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mmol/L(全血),ZPP(锌原卟啉)>0.96mmol/L(全血),FEP/Hb(血红蛋白)>4.5mg/gHb。

诊断标准

1.ID(1)血清铁蛋白<12mg/L;(2)骨髓铁染色显示骨髓小粒可染铁消失,铁粒幼细胞少于0.15;(3)血红蛋白及血清铁等指标尚正常。2.IDE(1)ID的(1) +(2);(2)转铁蛋白饱和度<0.15;(3)FEP/Hb>4.5mg/gHb;(4)血红蛋白尚正常。3.IDA(1)IDE的(1)+(2)+(3);(2)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男性<120g/L,女性<110g/L,孕妇Hb<100g/L;MCV<80fl,MCH<27pg,MCHC<0.32。4.应强调病因诊断只有明确病因,IDA才可能根治;有时缺铁病因比贫血本身更为严重。例如胃肠道恶性肿瘤伴慢性失血或胃癌术后残癌所致IDA,应多次检查粪潜血,必要时做胃肠道X线或内窥镜检查;对月经期妇女,应检查有无妇科疾病。

缺铁性贫血的治疗方法,缺铁性贫血怎么办,缺铁性贫血用药

缺铁性贫血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血液科,中医科,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治愈率:治疗周期: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缺铁性贫血一般治疗

一、缺铁性贫血,西医治疗

一般来说缺铁性贫下用中医治疗效果较好,但当病人Hb小于60g/L,并有继续出血, 单独中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用西药铁剂治疗,必要时可用肌内注射补铁。

(一)病因治疗

应尽可能地去除导致缺铁的病因。单纯的铁剂补充只能使血象恢复。如对原发病忽视,不能使贫血得到彻底的治疗。

1、铁剂的补充

铁剂的补充治疗以口服为宜,每天元素铁150~200mg即可。常用的是亚铁制剂(琥珀酸亚铁或富马酸亚铁)。于进餐时或餐后服用,以减少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铁剂忌与茶同服,否则易与茶叶中的鞣酸结合成不溶解的沉淀,不易被吸收。钙盐及镁盐亦可抑制铁的吸收,应避免同时服用。患者服铁剂后,自觉症状可以很快地恢复。网织红细胞一般于服后3~4天上升,7天左右达高峰。血红蛋白于2周后明显上升,1~2个月后达正常水平。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铁剂治疗仍需继续服用,待血清铁蛋白恢复到50µg/L再停药。如果无法用血清铁蛋白监测,则应在血红蛋白恢复正常后,继续服用铁剂3个月,以补充体内应有的贮存铁量。

如果患者对口服铁剂不能耐受,不能吸收或失血速度快须及时补充者,可改用胃肠外给药。常用的是右旋醣酐铁或山梨醇铁肌内注射。治疗总剂量的计算方法是:所需补充铁(mg)=(150-患者Hb g/L)×3.4(按每1000gHb中含铁3.4g)×体重(kg)×0.065(正常人每kg体重的血量约为65m1)×1.5(包括补充储存铁)。上述公式可简化为:所需补充铁(mg)=(150-患者Hb g/L)×体重(kg)×0.33。首次给注射量应为50mg,如无不良反应,第2次可增加到100mg,以后每周注射2~3次,直到总剂量用完。约有5%~13%的患者于注射铁剂后可发生局部肌肉疼痛、淋巴结炎,、头痛、头晕、发热、荨麻疹,及关节痛等,多为轻度及暂时的。偶尔(约2.6%)可出现过敏,性休克,,会有生命危险,故注射时应有急救的设备(肾上腺素、氧气及复苏设备等)。

2、 口服铁剂

《1》口服铁剂

⑴ 硫酸亚铁 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⑵ 富马酸铁 0.2 g/次,3次/日。含铁量较高,奏效较快。

⑶ 枸橼酸铁铵 常配成10%溶液内服,10ml/次,3次/日。为三价铁,不易吸收,但能代替片剂。

⑷ 力蜚能 为铁配体复合物。

⑸ 速力菲 为琥珀酸亚铁。

《2》注射用铁剂

有胃肠道疾病或急需增加铁供应者可选用。

⑴ 右旋糖酐铁。

⑵ 山梨醇铁:肌注局部有疼痛,全身反应同右旋糖酐铁。

(二) 纠正缺铁病因

1.防治寄生虫,病,如驱除钩虫等。

2.治疗慢性胃肠疾患。

3.积极治疗慢性失血。

4.给易感人员以预防性铁剂治疗。

中医认为,脾虚是本病的关键,故健脾益气生血是主要治法。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气血化源充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故补血不宜单用补血药,而应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并配服含有铁质的药物制剂,其疗效显著。

 (三)预后

缺铁性贫血的预后取决于原发病是否能治疗。治疗原发病、纠正饮食习惯及制止出血后,补充铁剂治疗可使血红蛋白较快地恢复正常。如治疗不满意,失败的原因常为

①诊断错误:贫血不是由缺铁所致;

②合并慢性疾病(如感染、炎症、肿瘤或尿毒症,等)干扰了铁剂的治疗;

③造成缺铁的病因未消除,铁剂的治疗未能补偿丢失的铁量;

④同时合并有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影响血红蛋白的恢复;

⑤铁剂治疗中的不恰当(包括每天剂量不足,疗程不够,未注意食物或其他药物对铁吸收的影响等)

缺铁性贫血辨证论治

二、缺铁性贫血,中医治疗

中医认为,脾虚是本病的关键,故健脾益气生血是主要治法。因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健则气血化源充足。“气为血帅,血为气母”,血虚伴有不同程度的气虚,故补血不宜单用补血药,而应当配伍补气药,以达到益气生血的目的,并配服含有铁质的药物制剂,其疗效显著。

1)肝血亏损

即肝血虚。可见头晕目眩,视物昏花,肢体麻木,月经不调,、或闭经,,面色无华或萎黄,爪甲不荣,舌淡苔白,脉虚弱等。单纯的“肝血虚”并不多见;有关症状常见于其他的贫血证,型中。下列中成药即以补血养血为主。

(1)四物合剂(丸)

含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功能补血、调经。肝血虚而兼有月经不调者尤宜。口服,合剂每次10~15毫升;蜜丸每次1丸。

(2)阿胶胶囊(口服液、胶块)

本品专于补血滋阴。尤宜于血虚或兼有出血者。口服,每日2次,胶囊每次1袋(8克);口服液每次1支;胶块每次3~9克。

2)脾虚血亏(或心脾两虚,)

证见疲倦乏力,面色萎黄或无华,食少腹胀,便溏,头昏眼花,月经量少,舌淡,苔薄白,脉细弱;心脾两虚者,兼见心悸怔忡,、失眠多梦,或烦躁等。该证型在贫血的证型中比较为常见。下列中成药即以补脾养血为主;心脾两虚者,兼以养心安神。

归脾丸(浓缩丸、合剂):含党参、黄芪、白术等。功能补气健脾、养血安神。脾虚气弱而有心血虚,亏者尤宜。口服,大蜜丸每次1丸;小蜜丸每次9克;浓缩丸每次8~10丸;合剂溶液每次10~20升。

3)气血两虚

证见眩晕,,面色不荣或萎黄,爪甲不荣,疲倦乏力,心悸气短,或月经不调,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该证型在贫血的证型中最为常见,有效药品也较多。下列中成药即以补气益血为主。

⑴八珍丸(颗粒)

含党参、白术、茯苓等。功能补气养血,兼能调经。为该证型常用药。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颗粒每次1袋。

(2)十全大补丸(浓缩丸、颗粒)

由八珍丸药物加黄芪、肉桂组成。功能温补气血。气血两虚而有四肢不温、心悸、自汗,等尤宜。口服,水蜜丸每次6克,大蜜丸每次1丸;浓缩丸每次8~10丸;颗粒每次15克。

4)肝肾阴虚

可见眩晕耳鸣,,两眼干涩,腰腿酸软,五心烦热,咽干口渴,或低热,盗汗遗精,鼻衄、牙龈出血,或月经过多,,舌红少苔,脉细数(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下列中成药即以滋补肝肾(滋阴补肾)为主,或兼能清热。

(1)大补元煎丸 二至丸

(因缺乏用于该型贫血的中成药,故建议合用此两种):

①大补元煎丸

含熟地黄、山茱萸、枸杞子等。功能滋补肝肾。口服,1次9克。②二至丸:含女贞子、墨旱莲。功能平补肝肾,兼可止血。口服,每次9克。合用时,每次服用量可各减1/3~1/2。

(2)大补阴丸 二至丸(理由如前)

①大补阴丸

含熟地黄、龟甲、知母等。功能滋阴降火。宜用于肝肾阴虚而火盛者。口服,每日2次, 大蜜丸每次1丸;水蜜丸每次6克。

②二至丸如前

合用时,用量如前。

5)脾肾阳虚,

可见畏寒肢冷,倦怠神疲,腰酸腿重,食少便溏,阳痿,,或月经不调,舌淡形胖,苔白滑润,脉沉细(主要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可用下方温补脾肾:

右归丸 四君子丸(仍缺乏用于该型贫血的中成药,故建议合用此两种):

①右归丸

含熟地黄、当归、菟丝子等。功能补肾温阳、填精。口服,每次1丸。

②四君子丸(颗粒)

功能补气健脾。口服,丸剂每次3~6克;颗粒每次15克。合用时,每次服用量可各减1/3~1/2。

使用说明:

1.以上中成药标示的一日服用次数,有标明2次、3次或2~3次的,无严格可比性。一般均可服用2~3次,病情较重者须服3次,儿童须酌减,或遵医嘱。故每一药品不再标注一日服用次数。

2.各种治疗贫血的中成药均宜在饭后服用;凡固体剂型,用温开水送服、冲服或溶化服。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还须注意饮食调理。脾胃虚弱者,宜多食补气健脾之品,如大枣、花生米、黄豆、山药、鲫鱼等;气血或心脾两虚者,宜多食补气血或心脾的龙眼肉、鸡肉、黄膳、大枣、莲子等;脾肾两虚者,宜多食温补脾肾的胡桃仁、板栗、泥鳅等。

缺铁性贫血如何鉴别?

缺铁性贫血,鉴别诊断

主要与其他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相鉴别。

1.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常有家族史,血片中可见多数靶形红细胞,血红蛋白电泳中可见胎儿血红蛋白(HbF)或血红蛋白A2(HbA2)增加。患者的血清铁及转铁蛋白饱和度、骨髓可染铁均增多。

2.慢性病贫血,

血清铁虽然降低,但总铁结合力不会增加或有降低,故转铁蛋白饱和度正常或稍增加。血清铁蛋白常有增高。骨髓中铁粒幼细胞数量减少,巨噬细胞内铁粒及含铁血黄素颗粒明显增多。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临床上不多见。好发于老年人。主要是由于铁利用障碍。常为小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清铁增高而总铁结合力正常,故转铁蛋白饱和度增高。骨髓中铁颗粒及铁粒幼细胞明显增多,可见到多数环状铁粒幼细胞。血清铁蛋白的水平也增高。

如何预防缺铁性贫血,缺铁性贫血的护理措施

缺铁性贫血预防

缺铁性贫血,预防

1.预防

1)做好喂养指导:提倡母乳喂养,及时添加含铁丰富且铁吸收率高的辅食品,如肝、瘦肉、鱼等,并注意膳食的合理搭配。妊娠及哺乳期妇女适当补充铁剂。

2)婴幼儿食品加入适量铁剂进行强化。

3)对早产,儿、低体重儿应及早给予铁剂预防。

4)在钩虫流行区应进行大规模的寄生虫,防治工作

5)及时根治各种慢性消化道出血,的疾病等。

2.临床表现

面色萎黄或苍白、神疲乏力、纳少便溏,舌质淡红,苔薄腻,脉细。

3.其他注意事项

易感染,如伴有口腔炎、舌炎等。

缺铁性贫血并发症,缺铁性贫血会引发什么疾病

缺铁性贫血并发症

缺铁性贫血,并发症

易感染,如伴有口腔炎、舌炎等。贫血严重时可并发贫血性心脏病,。

缺铁性贫血的病因,缺铁性贫血有哪些原因

缺铁性贫血病因主要病因:需铁量增加而铁摄入不足,铁吸收障碍,铁丢失过多

缺铁性贫血疾病病因

一)病因

肝、脾、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含铁量约1000mg左右,可供人体制造1/3 血容量的血红蛋白之用,而且血红蛋白分解释放的铁也几乎全部为人体所重复利用。短时性食物铁的缺乏或缺铁增多,一般都很少缺铁。下列各种因素就容易产生缺铁性贫血,。

1、需铁量增加而摄入量不足

儿童在生长期和婴儿哺乳期需铁量增加,尤其是早产,儿、孪生儿或母亲原有贫血者。婴儿原来铁贮量已不足,如果仅以含铁较少的人乳喂养,出牙后又不及时补给蛋类、青菜类、肉类和动物肝等含铁较多的副食品,即可导致缺铁性贫血,。妊娠和哺乳期中需铁量增加,加之妊娠期胃肠功能紊乱,胃酸缺乏,影响铁吸睡,尤其是在多次妊娠后,很容易引起缺铁性贫血。青少年因生长迅速,需铁量增加,尤以青年妇女,由于月经失血,若长期所食食物含铁不足,也可发生缺铁。最常见的原因是食物中铁的含量不足、偏食或吸收不良。食物中的血红素铁容易被吸收,且不受食物组成及胃酸的影响。非血红素铁则需要先变成Fe2 才能被吸收。蔬菜、谷类、茶叶中的磷酸盐、植酸、丹宁酸等可影响铁的吸收。成年人每天铁的需要量约为1~2mg。男性1mg/d即够,生育年龄的妇女及生长发育的青少年铁的需要增多,应为1.5~2mg/d。如膳食中铁含量丰富而体内贮存铁量充足,一般极少会发生缺铁。 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其他原因是药物或胃肠疾患影响了铁的吸收,某些金属如镓、镁的摄入,制酸剂中的碳酸钙和硫酸镁,溃疡病时服用的H2抑制剂等,均可抑制铁的吸收。萎缩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手术后胃酸减少影响铁的吸收等,均是造成铁摄入不足的原因。此外,妊娠期平均失血1300ml(约680mg铁)需每天补铁2.5mg。在妊娠的后6个月,每天需要补铁3~7mg。哺乳期铁的需要量增加0.5~1mg/d。如补充不足均会导致铁的负平衡。如多次妊娠则铁的需要量更要增加。献血员每次献血400ml约相当于丢失铁200mg。约8%的男性献血员及23%女性献血员的血清铁蛋白降低。如在短期内多次献血,情况会加重。

2、贮存铁消耗过多

由于体内总铁量的2/3存在于红细胞内,因此反复、多量失血可显著消耗体内铁贮量。钩虫病,引起慢性少量肠道出血、上消化道溃疡反复多次出血、多年肛肠出血或妇女月经量过多等长期的损失,最终导致体内铁贮量不足,以致发生缺铁性贫血。此外,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人造机械心瓣膜引起的机械性溶血,,以及特发性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均可因长期尿内失铁而致贫血。正常人每天从胃肠道、泌尿道及皮肤上皮细胞中丢失的铁约为1mg。妇女在月经期、分娩和哺乳时有较多的铁丢失。临床上铁丢失过多在男性常是由于胃肠道出血,而女性则常是由于月经过多,。

3、游离铁丧失过多

激离铁可随胃肠道上皮细胞衰老和不断脱落而丧失。在萎缩性胃炎,、胃大部切除以及脂肪泻时,上皮细胞更新率加愉,所以游离铁丧失也增多。 缺铁不仅引起血红素合成减少,而且由于红细胞内含铁酶(如细胞色素氧化酶等)活性降低,影响电子传递系统,可相起脂质、蛋白质及糖代谢异常,导致红细胞异常,易于在脾内破坏而缩短其生命期。

人体内的铁是呈封闭式循环的。正常情况下,铁的吸收和排泄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人体一般不会缺铁,只在需要增加、铁的摄入不足及慢性失血等情况下造成长期铁的负平衡才致缺铁。造成缺铁的病因可分为铁摄入不足和丢失过多两大类(表1)。

二)分型

隐性缺铁期 缺铁性贫血时,体内缺铁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缺铁初仅有贮存铁减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贮存备用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减少,血清铁不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维持在正常范围,细胞内含铁酶类亦不减少。当贮存铁耗尽,血清铁降低时,可仍无贫血表现,本阶段称缺铁潜伏期。

1、 缺铁性贫血早期

当贮存欠、血清铁开始下降,铁饱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红细胞可利用减少,红细胞生成受到限制,则呈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开始表现轻度贫血症,状。

2、 重度缺铁性贫血

当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完全缺乏,各种细胞含铁酶亦渐缺乏,血清铁亦下降或显著降低,铁饱和度降低至10%左顺,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呈代偿性增生,此时临床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的中、重度缺铁性贫血。贫血症状显著。

三)发病机制

铁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存在于所有生存的细胞内。铁除参与血红蛋白合成外,还参加体内的一些生物化学过程,包括线粒体的电子传递、儿茶酚胺代谢及DNA的合成。已知多种酶需要铁,如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C还原酶、琥珀酸脱氢酶、核糖核酸还原酶及黄嘌呤氧化酶等蛋白酶及氧化还原酶中都有铁。如缺乏,将影响细胞的氧化还原功能,造成多方面的功能紊乱。

含铁酶的活性下降,影响细胞线粒体的氧化酵解循环。使更新代谢快的上皮细胞角化变性,,消化系统黏膜萎缩,胃酸分泌减少。缺铁时,骨骼肌中的α-磷酸甘油脱氢酶减少,易引起运动后乳酸堆积增多,使肌肉功能及体力下降。含铁的单胺氧化酶对一些神经传导剂(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及5-羟色胺等)的合成、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缺铁时,单胺氧化酶的活性降低,可使神经的发育及智力受到影响。

发育中的红细胞需要铁、原卟啉和珠蛋白以合成血红蛋白。血红蛋白合成不足造成低色素性贫血。关于缺铁与感染的关系,目前尚有不同的看法。缺铁时巨噬细胞功能和脾脏自然杀伤细胞活性明显有障碍;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和氧呼吸爆发功能降低;淋巴细胞转化和移动抑制因子的产生受阻,细胞免疫功能下降。但另有人强调铁亦是细菌生长所需,认为缺铁对机体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铁丰富时较铁缺乏时更易发生感染。

缺铁性贫血有哪些症状?

缺铁性贫血症状

典型症状: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相关症状:面色苍白,食欲减退,红细胞偏低,红细胞分布宽度偏低,剧烈运动后头晕,食欲异常,唇甲色淡,面少血色,

缺铁性贫血症状诊断

临床表现的轻重主要决定于贫血程度及其发生速度。急性失血由病迅速,即使贫血程度不重,也会引起明显的临床症状,而慢性贫血由于发病缓慢,人体通过调节能逐步适应而不出现症状。

一、症状

面色萎黄或苍白,倦怠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嗳气,腹胀腹泻,吞咽困难。头晕耳鸣,,甚则晕厥,,稍活动即感气急,心悸不适。在伴有冠状动脉硬化,患者,可促发心绞痛,。妇女可有月经不调,、闭经,等。

1)特殊表现缺铁的特殊表现有:

口角炎,、舌乳突萎缩、舌炎,严重的缺铁可有匙状指甲(反甲),食欲减退、恶心及便秘,。欧洲的患者常有吞咽困难、口角炎和舌异常,称为Plummer-Vinson或Paterson-Kelly综合征,这种综合征可能与环境及基因有关。吞咽困难是由于在下咽部和食管交界处有黏膜网形成,偶可围绕管腔形成袖口样的结构,束缚着食管的开口。常需要手术破除这些网或扩张狭窄,单靠铁剂的补充无济于事。

2)非贫血症,状缺铁的非贫血症状表现:

儿童生长发育迟缓或行为异常,表现为烦躁、易怒、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及学习成绩下降。异食癖是缺铁的特殊表现,也可能是缺铁的原因,其发生的机制不清楚。患者常控制不住地仅进食一种“食物”,如冰块、黏土、淀粉等。铁剂治疗后可消失。

1.体征

久病者可有指甲皱缩、不光滑、反甲,皮肤黏膜苍白、皮肤干枯,毛发干燥脱落。心动过速,心脏强烈搏动,心尖部或肺动瓣区可听到收缩期杂音。出现严重贫血可导致充血性心力衰竭,,也可发生浮肿。约10%缺铁性贫血,患者脾脏轻度肿大,其原因不清楚,患者脾内未发现特殊的病理改变,在缺铁纠正后可消失。少数严重贫血患者可见视网膜出血及渗出。

2.常见并发症

严重持久的贫血可导致贫血性心脏病,,甚至心衰,。

二、诊断标准

1.血象 轻度贫血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重度贫血为典型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红细胞平均体积(MCV)<80fl、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28pg、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30%。血片中红细胞大小不一,小者多见,形态不规则,出现少数椭圆形、靶形和不规则形红细胞,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甚至变成狭窄环状,网织红细胞多数正常,急性失血时可暂时升高。

2.骨髓象 骨髓显示细胞增生活跃,主要为幼红细胞增多,幼红细胞体积较小、胞浆发育不平衡。

3.血清铁 血清铁明显降低。

4.红细胞原卟啉 因缺铁而血红素合成减少,缺铁性贫血的红细胞游离原卟啉500μg /L(正常200~400μg /L)。

5.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血红蛋白(Hb)男性 小于120g/L,女性小于110g/L;MCV小于80fl,MCH小于26pg,MCHC小于0.31。

6.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及临床表现。

7.血清铁小于10.7μmol/L(60μg/dl),总铁结合力大于64.44 μgmol/L(360g/dl)。

8.运铁蛋白饱和度小于15%。

9.骨髓细胞外铁消失,细胞内铁小于15%。

10.胞游离原卟啉(FEB)大于0.9μmol/L(50g/dl)。

11.血清铁蛋白(SF)小于14μg/L。

12.铁剂治疗有效。

13.慢性感染性贫血。

14.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5.维生素B6反应性贫血。

16.地中海贫血,。

仔细询问及分析病史,加上体格检查可以得到诊断缺铁性贫血的线索,确定诊断还须有实验室证实。临床上将缺铁及缺铁性贫血分为:缺铁、缺铁性红细胞生成及缺铁性贫血3个阶段。

其诊断标准分别如下:

1.缺铁或称潜在缺铁

此时仅有体内储存铁的消耗。符合(1)再加上(2)或(3)中任何一条即可诊断。

(1)有明确的缺铁病因和临床表现。

(2)血清铁蛋白<14μg/L。

(3)骨髓铁染色显示铁粒幼细胞<10%或消失,细胞外铁缺如。

2.缺铁性红细胞生成

指红细胞摄入铁较正常时为少,但细胞内血红蛋白的减少尚不明显。符合缺铁的诊断标准,同时有以下任何一条者即可诊断。

(1)转铁蛋白饱和度<15%。

(2)红细胞游离原卟啉>0.9μmol/L或>4.5g/gHb。

3.缺铁性贫血

红细胞内血红蛋白减少明显,呈现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诊断依据是:①符合缺铁及缺铁性红细胞生成的诊断;②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③铁剂治疗有效。

三、诊断评析

(1)血清铁测定受许多因素的影响:

不能单独成为诊断缺铁的指标,应强调具备血清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才能诊断为缺铁。单有血清铁降低,不能诊断为“缺铁”,因为不易与其他铁利用障碍引起的血清铁降低(如慢性病贫血,)相鉴别。同样如总铁结合力<64.44μmol/L(360μg/L),转铁蛋白饱和度>15%,不能诊断为“缺铁”。

(2)过去认为骨髓铁染色示骨髓可染铁消失是诊断缺铁的“金标准”:

自20世纪70年代采用放免法测定铁蛋白后,很少再用,因为骨髓铁染色法要求制作条件高,且常受不同部位骨髓取材结果不一致的影响,故在临床上血清铁蛋白测定已代替骨髓铁染色法成为诊断缺铁的“金标准”,目前认为血清铁蛋白1μg/L约等于100mg的铁贮存量。

(3)临床上不少缺铁性贫血患者常与各种慢性疾病(包括炎症、肿瘤和感染)合并存在:

血清铁蛋白水平受慢性疾病的影响会有增高。对慢性疾病患者伴缺铁时血清铁蛋白的标准尚未统一(有的文献认为应大于60~140μg/L)。对这类患者除仔细分析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外,最好进一步测转铁蛋白受体(缺铁时应该增加)或红细胞铁蛋白(<5μg/ml细胞为缺铁)。

缺铁性贫血诊疗知识

最佳就诊时间: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初诊预留3天,复诊每次预留1天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逐步拉长复诊周期面色苍白减缓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待血量升高后转门诊治疗。

就诊前准备: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缺铁性贫血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血液科,中医科,营养科,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500-1000元)

治愈率:95%

治疗周期:30-60天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相关检查:异常红细胞形态,红细胞检查,血清铁蛋白,血清转铁蛋白,血清铁,

常用药品:驴胶补血颗粒,健脾生血颗粒,琥珀酸亚铁片,

食材禁忌菜谱禁忌小吃禁忌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