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1 00:52:36

氨气 小知识,氨气中毒病因和症状,氨气中毒如何治疗

一、氨气泄漏应急处置措施

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氨无色具有强烈的刺激臭味,对人体有较大的毒性。氨气慢性中毒会引起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病,急性氨中毒反映在咳嗽不止、憋气等。

(1)少量泄漏。

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处置人员应使用呼吸器。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局限空间,并加强通风。只能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堵漏。泄漏的容器应转移到安全地带,并且仅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打开阀门泄压。可用砂土、蛭石等惰性吸收材料收集和吸附泄漏物。收集的泄漏物应放在贴有相应标签的密闭容器中,以便废弃处理。

(2)大量泄漏。

疏散场所内所有未防护人员,并向上风向转移。泄漏处置人员应穿上全封闭重型防化服,佩戴好空气呼吸器,在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后,用喷雾水流对泄漏区域进行稀释。通过水枪的稀释,使现场的氨气渐渐散去,利用无火花工具对泄漏点进行封堵。

向当地政府和“119”及当地环保部门、公安交警部门报警,报警内容应包括事故单位;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化学品名称和泄漏量、危险程度;有无人员伤亡以及报警人姓名、电话。

禁止接触或跨越泄漏的液氨,防止泄漏物进入阴沟和排水道,增强通风。场所内禁止吸烟和明火。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要堵漏或翻转泄漏的容器以避免液氨漏出。要喷雾状水,以抑制蒸气或改变蒸气云的流向,但禁止用水直接冲击泄漏的液氨或泄漏源。防止泄漏物进入水体、下水道、地下室或密闭性空间。禁止进入氨气可能汇集的受限空间。清洗以后,在储存和再使用前要将所有的保护性服装和设备清洗消毒。

二、氨气中毒病因和症状

氨气中毒主要见于氨的生产制造、运输、贮存、使用中,如遇管道、阀门、贮罐等损坏,泄漏泄露所致。少见于误服氨水。

 临床表现

1.刺激反应

仅有一过性的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明显的阳性体征。

2.轻度中毒

吸入较多氨气,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等,并可伴有轻度头晕、头痛、乏力等,眼结膜、鼻黏膜、咽部充血水肿,肺部有干性啰音;

3.中度中毒

吸入高浓度的氨气后,立即出现咽部烧灼痛、声音嘶哑、剧烈咳嗽、咳痰、有时伴带血丝痰;胸闷、呼吸困难,常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及乏力等,眼结膜和咽部明显充血、水肿,亦可有喉头水肿,呼吸频速、轻度发绀。肺部有干、湿性啰音。

4.重度中毒

吸入较长时间高浓度的氨气后,出现频繁的剧烈咳嗽、咳大量粉红色泡沫状痰,有时从鼻孔涌出;同时有胸闷、呼吸困难等表现。肺水肿出现时间较早,最短时间为15分钟,一般在1~6小时,个别病例中毒后30小时出现肺水肿,并常伴有喉头水肿、心悸、烦躁、恶心、呕吐或谵妄、昏迷、休克,亦可有心肌炎或心力衰竭。中毒后3~7天,气管、支气管黏膜坏死、脱落,呈块状、条状,有的呈树枝状,同一患者可间断数次咯出坏死脱落的气管或支气管黏膜。常并发继发感染,体温增高。口腔、咽部黏膜充血、水肿、糜烂,白色假膜形成,呼吸窘迫,明显发绀。双肺满布干、湿啰音。

眼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引起灼伤,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

三、氨气小知识

氨气,Ammonia,NH3,无色气体。有强烈的刺激气味。密度0.7710。相对密度0.5971(空气=1.00)。易被液化成无色的液体。在常温下加压即可使 液化(临界温度132.4℃,临界压力11.2兆帕,即112.2大气压)。沸点-33.5℃。也易被固化成雪状固体。熔点-77.75℃。溶于水、乙醇和*。在高温时会分解成氮气和氢气,有还原作用。有催化剂存在时可被氧化成一氧化氮。用于制液氮、氨水、硝酸、铵盐和胺类等。

 分子结构

氮原子有5个价电子,其中有3个未成对,当它与氢原子化合时,每个氮原子可以和3个氢原子通过极性共价键结合成氨分子,氨分子里的氮原子还有一个孤对电子。氨分子的空间结构是三角锥型,极性分子。

 工业制法

工业上氨是以哈伯法通过N2和H2在高温高压和催化剂存在下直接化合而制成:

工业上制氨气

N2+3H2==高温高压催化剂===2NH3(可逆反应)

△rHθ=-92.4kJ/mol

四、氨气中毒如何治疗

1.氨气中毒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关键是维持机体氧合。

2.立即将患者移离中毒现场,并脱去污染衣物,注意保暖。给氧、人工呼吸及注射呼吸兴奋剂。

3.保持呼吸道通畅。对喉头水肿、呼吸道灼伤并有呼吸困难的患者,尽早考虑施行气管切开术。准备好吸痰器。无切开器械时,可做环甲膜穿刺。同时,给予安定、氨茶碱、氢化可的松、庆大霉素等药物,以缓解痉挛,保持呼吸道通畅,促使痰液排出,减轻肺水肿,控制感染。病情轻者,可应用3%硼酸作雾化吸入。

4.防治肺水肿。短程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控制液量,适当利尿,减轻肺水肿。

5.维持氧合。包括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必要时使用正压通气。氧合维持目标氧饱和度93%以上。

6.对眼部灼伤者,立即用清水或3%硼酸溶液反复冲洗,至少15分钟,然后,给予氯霉素眼药水或其他抗生素药膏,每隔2~4小时1次。如发生虹膜炎,可用1%阿托品溶液滴眼。如眼部水肿明显,可用可的松眼药水与抗生素眼部交替使用。

7.对皮肤灼伤者,立即用清水,3%硼酸液、2%醋酸液、或食醋等冲洗皮肤,以中和氨水,消除灼烧。如皮肤有水疱、渗出、溃疡,用2%的硼酸湿敷和化学灼伤油外搽。大面积深度灼伤者需专科治疗。

氨气小知识,氨气中毒病因和症状,氨气中毒如何治疗

氨气小知识,氨气中毒病因和症状,氨气中毒如何治疗

一、氨气泄漏应急处置措施氨对人体生理的影响氨无色具有强烈的刺激臭味,对人体有较大的毒性。氨气慢性中毒会引起慢性气管炎、肺气肿等呼吸系统病,急性氨中毒反映在咳嗽不止、憋气等。(1)少量泄漏。撤退区域内所有人员。防止吸入蒸气,防止接触液体或气体

阅读:1855 收藏:262 分享:29


氨气中毒症状氨气对人体的危害

氨气中毒症状氨气对人体的危害

一、氨气中毒症状临床表现1、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可出现紫绀、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肿、呼吸率快、肺部罗音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喉水肿痉挛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致窒息

阅读:1231 收藏:176 分享:56


氨气中毒的饮食,氨气中毒的治疗

氨气中毒的饮食,氨气中毒的治疗

一、氨气中毒的病因和临床表现氨气中毒病因氨气中毒主要见于氨的生产制造、运输、贮存、使用中,如遇管道、阀门、贮罐等损坏,泄漏泄露所致。少见于误服氨水。临床表现1.刺激反应仅有一过性的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明显的阳性体征。2.轻度中毒吸入

阅读:1178 收藏:173 分享:1


氨气的危害,氨气中毒的急救措施

氨气的危害,氨气中毒的急救措施

一、氨气的危害吸入的危害表现氨的刺激性是可靠的有害浓度报警信号。但由于嗅觉疲劳,长期接触后对低浓度的氨会难以察觉。吸入是接触的主要途径,吸入氨气后的中毒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轻度吸入氨中毒表现有鼻炎、咽炎、喉痛、发音嘶哑。氨进入气管、支气

阅读:1463 收藏:77 分享:50


氨气中毒症状,氨气中毒的注意事项

氨气中毒症状,氨气中毒的注意事项

一、氨气中毒症状是怎样的1.刺激反应仅有一过性的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明显的阳性体征。2.轻度中毒吸入较多氨气,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咳痰等,并可伴有轻度头晕、头痛、乏力等,眼结膜、鼻黏膜、咽部充血水肿,肺部有干性啰音;3

阅读:622 收藏:147 分享:35


氨气中毒吃什么,氨气中毒症状有哪些

氨气中毒吃什么,氨气中毒症状有哪些

一、氨气中毒吃什么好1、饮食适宜1宜吃酸性的食物;2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3宜吃消肿止痛的食物。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奶酪氨气是属于碱性的气体物质,多吃酸性的食物,形成氯化氢可以和氨气引起化学反应,生产氯化铵,减少氨气对人体的毒性,每天20

阅读:1452 收藏:53 分享:95


氨气中毒急救措施氨气中毒治疗方案

氨气中毒急救措施氨气中毒治疗方案

一、氨气中毒概述氨气是高度水溶性、无色、碱性的刺激性气体,强烈刺激眼睛和黏膜。可用于制造化肥、制冷剂,亦可用于*、染料、塑料和一些药物的生产。氨气主要经呼吸道吸入中毒。氨对人体的毒性与环境中氨的浓度及接触时间有关。低浓度氨对黏膜有刺激作用,

阅读:1637 收藏:54 分享:83


氨气中毒吃什么好,氨气中毒怎么救治

氨气中毒吃什么好,氨气中毒怎么救治

一、氨气中毒吃什么好呢饮食适宜:1宜吃酸性的食物;2宜吃抗菌消炎的食物;3宜吃消肿止痛的食物。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奶酪氨气是属于碱性的气体物质,多吃酸性的食物,形成氯化氢可以和氨气引起化学反应,生产氯化铵,减少氨气对人体的毒性,每天200-300克为宜。柠檬柠檬具有抗菌消炎,清热解毒利尿的作用

阅读:657 收藏:25 分享:89


氨气泄漏如何处理,氨气有哪些危害

氨气泄漏如何处理,氨气有哪些危害

漏氨时进入事故现场必须带好防护器具。2、根据漏氨情况,管子漏氨的大小,可采取临时打管卡的办法,封堵漏口和裂纹,然后进行事故部位抽空。氨进入气管、支气管会引起咳嗽、咯痰、痰内有血。急性吸入氨中毒的发生多由意外事故如管道破裂、阀门爆裂等造成。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

阅读:716 收藏:40 分享:90


氨气中毒症状_氨气对人体的危害

氨气中毒症状_氨气对人体的危害

急性氨中毒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粘膜刺激和灼伤。其症状根据氨的浓度、吸入时间以及个人感受性等而轻重不同。1.氨气中毒治疗以支持治疗为主,关键是维持机体氧合。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

阅读:1385 收藏:55 分享: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