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15:30:32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中国养生文化的起源

BY:Tabitha 2024-07-17 15:30:32 1223 ℃

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进而举行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之类的记载。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百馐、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除虫”,使水清洁。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道两家。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饣壹而饣曷。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除了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三戒:少之时,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从而颇富创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然之气”。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 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生流派的鼻祖。

中医养生文化:古代文学中的中医养生文化

中国古代社会有一种独特的现象,医生和儒者不会拆散他们的家庭。老夫子是一个多话的人,他对黄绮的了解很少。行医的老医生也是附庸风雅的。到了宋代,范仲淹的“不为善人,而为良医”的思想深入人心,助人为乐成为士人的两大抱负。至此,“儒家医学”的名称出现了。许多文学巨匠都有高超的医术。因此,非常书生气的古代好医生经常以非常浪漫和印象主义的方式表达许多中医知识。让我们以匿名者的名字、谜语、对联、诗歌、戏剧和小说为例来看中医在文学艺术中的现象。

中医养生文化:中医养生文化的绘画理论葛洪

葛洪是东晋时期著名的医、道、方士,是预防医学的调停人。他善于向里学习,向外学习,学习道家和儒家,向数百家学校学习。他著有《内篇》、《外篇》、《金匮要略》、《抱朴子》、《肘后备急方》等数百卷。他系统总结了金代以前的炼丹术成就,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实验化学资料,主张道家医学的并行理论对后世医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

怡情养生 浅谈舞蹈文化与养生

中国是世界上的文明古国,舞蹈的传统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就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来表达他们最激动的思想情感。可以说,没有一项重大的活动离得开舞蹈。从创造演出的作品中,开始形成了中国古典舞蹈的舞蹈、音乐、诗歌三者相结合的艺术风格。在这方面《盘鼓舞》最具代表性。南北朝时,是中国各民族文化大融合的时期,自然在歌舞艺术上也互相学习,于是发生了新的飞跃。

Hash:a50aca888974dba8a8f17dff562ae78cf907831d

【声明】本文由用户Tabith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