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01:15:48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正确认识孩子正确对待孩子

BY:Tallulah 2024-07-17 01:15:48 155 ℃

古人有云:"知子者莫父。"这话大致上是有道理的。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共居一室,共食一锅,又是最亲近的亲,一般说他们之间是能相知的。父母对子女的外观容貌、日常起居、性格特征是知晓的,但对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就不一定能明查了,尤其是孩子的心理世界,父母要认识,不易。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比大海更深邃,比蓝天更广阔。我们所说的正确认识孩子、正确对待孩子,其主题在于心理。知心难,对自己的孩子也如此。

我们说的正确认识孩子,大致上包括4点:

第一点认识孩子的智能状况

孩子的智能状况怎样,不少家长并不了解,尤其是一些文化层次并不怎么高的家长。孩子的智能状况是很不相同的,有的长于记忆,有的善于观察,有的操作动手能力较强,少数人是兼而有之。当家长的要了解他们。有一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年少时不善言辞,记忆背诵能力也很一般,被老师同学视为一只"丑小鸭"。可他的母亲不这么看,她了解自己的儿子,她懂得自己的儿子有着非同一般的辨析力和观察力。当母亲的鼓励儿子,让他向辨析力和观察力发展。儿子受到母亲的鼓励,学了物理,并成就了一番事业,成为诺贝尔物理奖的获得者。他的成功,说明了父母了解子女的智能特点是多么重要。

第二点认识孩子的行为走向。

不少家长对孩子在想些什么,做些什么,也了解一些,但是,对一段时间内孩子的行为总体走向,就不怎么了解了。有一个孩子,平时沉默寡言,父母认为:孩子就是这样,因此很放心,不太理会。一次,孩子从学校回家,不吭声,把房门一关,什么也没说。晚饭了,母亲叫他,没声音,再叫,还是没声音,急了,破门而入。原来他吃了安眠药,想自杀,亏得救得及时,才没出大事。经过了解才知道他学习上受到很大压力,父母又不理解他,他郁积日久,就产生了"不想活了"的心理。如果父母对儿子的心理和行为走向及时了解,那事情就要好办得多了。

第三点认识孩子的知趣向往。

不少家长在对孩子的志趣问题上表现的很主观,甚至很粗暴,动不动就命令孩子:"你得学什么!"他们的命令的指向无非是"社会热点"。社会上"热"学舞蹈,家长们就一窝蜂地要孩子学舞蹈;社会上"热"画画,家长又会一窝蜂地要孩子学绘画,至于孩子"热"不"热",孩子有没有这方面的志趣向往,那是不管的。这样的结果,非但不能使孩子健康成长还会害了孩子。"兴趣是真正的老师",爱因斯坦说的。请家长记住:尊重孩子的兴趣就是尊重孩子!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尊重孩子的兴趣。让孩子沿着自己正当兴趣爱好的途程前进吧!

第四点认识孩子的"做人"状况。

孩子的心灵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播下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播下习惯的种子,就能得到品格的收获;而播下品格的种子,才能得到命运的收获。孩子的父母,便是这片神奇土地的耕耘者。如何播种,播什么种子,对孩子的成长以至一生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科学证明:4岁到5岁的孩子,是培养责任感和义务感的最佳期,是学习做人、学会做人的重要时期。中国民谚中说的"一岁看三岁,三岁看终生",这话多少有点道理,三、四岁时孩子所受的人生影响,对他们终生有作用,而且是十分巨大的作用。

我国历代的有志之士、有为之人,都十分注意对孩子的"做人"教育。我国唐代的著名皇帝李士民认为:"人之立身,所贵者唯在德行,何必要论富贵。"为了要教育好他的皇子,他给每一位皇子印发了《自古诸侯王善恶录》,实际上是对皇子们进行"做人"的教育。这种"做人"的教育在民间也是分流行,实为我们国家的一种良好传统。

正确认识孩子正确对待孩子

古人有云:"知子者莫父。"这话大致上是有道理的。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共居一室,共食一锅,又是最亲近的血亲,一般说他们之间是能相知的。父母对子女的外观容貌、日常起居、性格特征是知晓的,但对一些深层次的东西就不一定能明查了,尤其是孩子的心理世

换个角度看孩子正确对待孩子的失误

所以,不妨换个角度来看待孩子,你就会发现你的孩子有那么多的优点值得你去赞赏。老婆婆觉得他的话有道理,便听从了他的劝告,从此,天天笑口常开,哭婆变成了笑婆了。事实上,孩子已经知道成绩不理想了,老师已经在考卷上写得很明白,父母不要再给他增加压力,而应该鼓励,应该重视他们努力的过程,而不要单看结果。

正确对待孩子噎食

孩子过了1岁,如果除了糊状食物外,其它食物都吃不下,那通常是因为家长强逼着、或者至少是催着他吃饭造成的。孩子噎食,倒不是因为他不能吃块状食物,而是因为这些食物是硬逼的情况下给咽下去的。消除这种现象有三个步骤。第一,要鼓励孩子自己吃饭

【声明】本文由用户Tallulah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