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2 23:21:02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学前儿童道德意识靠家长来辅佐

BY:Selena 2024-07-02 23:21:02 261 ℃

孩子的各种判断能力、认知能力,均是由家长直接影响的,孩子道德标准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家长起带头作用进入学前期以后,儿童逐渐产生了各种道德感,如同情、互助、尊敬、羡慕、义务感、羞愧感、自豪感、友谊感等等。3岁前只有某些道德感的萌芽,3岁后,随着儿童交往的发展,成人不断对儿童的行为提出要求,使他们逐渐掌握了各种行为规范,道德感也逐渐发展起来。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感很肤浅、易变,往往是由成人的评价而引起;学前中期儿童已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会因为自己在行动中遵守了老师的要求而产生快感,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中班儿童常向老师“告状”,就是由道德感而激发的;学前晚期儿童的道德感进一步发展和复杂化,他们对好与坏、行为的对与错,有了比较稳定的认识。移情是对他人情绪情感状态的一种替代性的情感体验,也就是,设身处地地体会别人的情感。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可以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在道德判断方面,学前初期儿童的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具体性、情绪性和受暗示性。只要成人说是好的,或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反之,则是坏的。同时,他们在判断行为时,还不能把行为的动机和结果结合起来,常常只看到行为的结果,而注意行为的动机,仅根据结果来判断行为;学前晚期儿童,开始注重行为的动机、意图。比如,小朋友A把玩具乱扔打碎了一个盘子,小朋友B帮妈妈刷碗打碎了一打盘子。让儿童来评价哪个小朋友好一些时,学前早期的儿童会说A好,因为他只打碎了1个盘子;而学龄晚期的儿童会说B好,因为他是在帮妈妈干活。成人对儿童的道德教育要符合儿童的道德意识平。比如,告诉儿童不要玩某个玩具,对一组儿童说:“这个玩具很娇气,拿了很容易打破。”对另一组儿童则说比较抽象的道理,比如:“这个玩具是别的小朋友的。”对3岁的儿童第一种(具体道理)比较有效,而对5岁儿童第二种(强调所有权)比较有效。由于学前儿童道德意识的发展,可以对他们进行有系统的道德品质教育。但是,由于他们的道德意识还是很初步的,一定要注意结合儿童道德发展的特点,避免空洞说教才会有效果。小编总结:孩子的判断能力、认知能力,还没有完全的成长,许多方面都是从家长的行为规范模仿的,他们的道德意识都很初步,所以一定要对他们的系统有道德品质教育,要以身示范,在孩子面前树立好模范。

不宜说学前儿童是道德的或不道德的

所谓自律,是指儿童以自身具有的价值标准来评价行为的好坏。只有达到了“自律”这个水平,儿童才算有了真正的道德问题。学前儿童的违规行为可以说是不好的,甚至可以说,做这种事的孩子不是“好孩子”,但我们并不能说他是“不道德的孩子”。但无论如何,皮亚杰的这一报告说明了幼小儿童还认识不到道德意图。学前儿童德育概念并不意味着学前儿童已具有成熟的道德,而是意味着促使道德在学前期顺利萌芽,从而为形成成熟的自律性道德提供发展上的前提与保证。

学校道德环境在儿童道德成长方面的应有作用

从人的本性看,人生来是未成熟的,并不了解社会群体生活的习惯、观念和目的。但是,作为人类的新生成员,他们要延续人类生活就必须掌握群体经验,学校教育可以帮助这些未成年人以简捷高效的方式获得公共生活所需的经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教育是儿童生活的社会延续。关于公共生活规范的教育,其目的是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

父母――儿童道德的塑造者

父母――儿童道德的塑造者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发展的关键时期,最容易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发展相应的品德、智力、个性和能力。这一时期,孩子道德社会化的主要执行者是父母。一个人从婴儿开始就产生了与人、与物的关系,由最初的区分自己和别人,把自己

Hash:3f05ec160cde920934b57dfcd2b52238320c8903

【声明】本文由用户Selen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