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7 20:34:58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中医养生专家支招感冒别先喝药

BY:Miette 2024-07-17 20:34:58 1192 ℃

感冒是生活中的一种常见的小病,但是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分析的话,却没那么简单,中医养生专家指出感冒后先别急着喝药,要分析清楚是什么原因引起的感冒,有没有咳嗽的症状,感冒加咳嗽的症状又该如何治疗?下面是中医养生专家的见解。

性感冒别急着吃药--先找原因

感冒半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这些病毒引起的症状在医学上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既然是上呼吸道,那就不只是鼻咽部症状,如打喷嚏流清涕咽喉痛,还常有刺激性的干咳嗽。如果继发细菌感染,侵犯气管粘膜,那就是急性气管--支气管炎。这时咳嗽就会加剧,还有粘痰或黄稠的脓性痰,气管有炎症存在时,痰不断产生,咳嗽也不爽,常要咳好一阵子才会把痰咳出。西医对这咳嗽的治疗方案是,有细菌感染的时候,用抗菌药物以消除炎症,使咳嗽与痰液自然消失。痰液的产生本来就是人体排除异物的一种生理性反应,咳嗽则是为了排除痰。

所以,除非严重的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咳嗽剧烈影响工作和睡眠,医生才酌情考虑应用可待因、敌咳、咳必清之类的镇咳药,以免破坏这种有益的生理反应。如果擅自盲目使用镇咳药,初时咳嗽是减少了,但痰液排出受阻,咳嗽就会迁延不止。

肺不好--让你咳嗽不止

从中医角度看,不管病毒也好,细菌也好,一概称之为外邪。外邪侵犯到肺,才有咳嗽与咯痰。

肺,中医认为是五脏之中一个娇嫩的脏器,它容不得任何异物,也经不起寒、热、燥等外邪的影响,肺气不利就会出现肺气上逆的症状,如咯痰,甚至喘息等。所以,中医对咳嗽的治疗方案是,有外邪时需区别寒邪与热邪,寒邪用温散,热邪用清散。总之要把外邪驱逐出去。在咳嗽早期(也就是急性期),宜用宣肺药,如麻黄、胡、桔梗等,使外邪或痰液不致收闭于内,便于排出,咳嗽也就自然停止了。

浙贝母VS川贝母--哪个效果好

目前临床应用的贝母有浙贝母(亦称象贝母)与川贝母之分"虽然两者都有止咳化痰的作用,但浙贝母可用于外邪未清的情况,因为浙贝母有开泄外散的功效;而川贝母性凉而降,补肺而清热痰。

因此,具有镇咳的作用,适宜于虚劳、虚热咳嗽,忌用于有外邪的情况。在中医门诊常 见到感冒后咳嗽不愈达1一2个月之久的病人,询问病史,多半用过川贝母或者可待因、咳必清、敌咳等镇咳药。目前感到胸闷、痰咳不出,咳嗽性质属于咳不爽的“闷咳”,说明正常的咯痰功能受到抑制,也可以说是对急性期的咳嗽用错了药。这时医生必须重新开始用麻黄前胡桔梗等开宣肺气,使闭于内的外邪或痰液能排出。由于闷咳的病人长时间排痰不畅,痰液滞留在气管、支气管里,或多或少会有些感染,医生往往还要在中药处方里加上清热解毒的药物,或选用一些抗生素

感冒咳嗽虽然是常见的小病,但选择用药还是有讲究的,切忌自以为是,擅自滥用。感冒后咳嗽不断,确实令人烦恼了早日止住咳嗽,有人使用敌咳、咳必清等镇咳药,也有人用冰糖炖川贝母或川贝母炖服用,些做法都欠妥当。这是因为,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所致,无论病毒或细菌都会刺激呼吸道而产生干咳,甚至咳嗽加剧,咳粘痰或黄稠痰,不易咯出。此时,痰液产生与咳嗽是人体排出异物的生理反应,除非严重的刺激性干咳无痰,或咳嗽剧烈影响工作和睡眠,才可酌情应用镇咳药,以免破坏这种有益的生理反应。如果盲目使用镇咳药,初服咳嗽减轻,但痰液排出受阻,咳嗽反会迁延不止。

从中医角度分析,外邪侵犯肺卫,肺气不宣不降而上逆,就会出现咳嗽、咯痰,甚至喘息。此时中医治疗方案是采用清散或温散方法,驱逐外邪。在咳嗽早期宜用宣肺药,使外邪或痰液不致收闭于内,便于排出,咳嗽自止。此时只能应用开泄外散的浙贝母,止咳化痰而驱散外邪。川贝母虽也有止咳化痰作用,但性凉而补,只适用于虚劳、虚热咳嗽,忌用于外邪未清的感冒病人。

在中医门诊常能见到感冒后咳嗽不愈达1~2月之久的病人,询问病史,用过川贝母或者可待因、咳必清、敌咳等镇咳药。来诊时仍感到胸闷咳痰不爽或不出,这是由于急性期咳嗽用药错误而致正常咯痰功能受到抑制。此时,必须使用麻黄、胡、桔梗等药开宣肺气,使内闭之外邪或痰湿得以排出。若日久化热,还需加清热解毒药品治之。可见感冒咳嗽虽是常见的小病,选择用药仍应慎重,切忌自以为是、擅自滥用。

很多时候,我们在感冒咳嗽的时候会做“冰糖炖梨”吃,中医养生专家的分析这是有润肺和止咳功效的,其实从中医养生的角度去防治疾病也是有一定的优势的,生活中也不妨多试试中医养生的方法,多了解一些关于中医养生的常识和疾病的防治方法。

中医专家:养生保健4法养生

一、御寒防风莫忽视冬三月草木凋零、冰冻虫伏,人体新陈代谢相应变慢,抵抗力下降,容易生病,也特别容易损阳气,春季养生保健别急着减衣服。稍受风寒,易发宿疾。二、饮食调养是关键春季养生保健的饮食基本原则应该是以“藏热量”为主,因此,冬季宜多食羊肉

养生之道,中医专家教你清明如何养生

一、清明踏青防湿寒侵邪《历书》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清明一到,气温明显转暖,雨量增多,空气湿度增大,百花齐放,春意盎然,春游踏青正当时,人们的户外活动进一步增多。然而中医认为,“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春风容易导致风寒入侵,加上清

中医专家:养生宜先养脑

脑是人体的高级神经活动中枢,它通过感觉器官和周身神经系统,维持、调节人体各器官功能的正常活动。中医认为“心主神明”,脑为神之本,神强必多寿。脑的健全与否,对人体健康关系极大。因此,养生宜先养脑。养神健脑。古代养生家认为,“神安则寿延,神去则形散,故不可不谨养也”,要避免“七情”过度刺激,要胸怀开阔,

Hash:df5b3073058f63ef5f7f69db96da75a3b5862629

【声明】本文由用户Miette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