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9 01:30:40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眼神能治愈“熊孩子”一“眼”搞定熊孩子

BY:Nita 2024-07-09 01:30:40 118 ℃

网上曾有一句话火了很久:面对闹心的人,“用眼神杀死你”。所谓眼神杀人,不过是网友吐槽的玩笑话。从心理认知来看,“眼”乃心灵之窗,传递人的情感思绪,“眼神”是一种非语言类沟通方式,具有无形的感化功效。人的眼神威力究竟有多大?最近国外一项严肃的科学研究指出,眼神可能是治愈部分顽劣熊孩子的妙方。而据中国经济网亲子频道了解,在亲子沟通中,眼神交流是家长向孩子传递关爱的重要途径,如果掌握了“眼神育儿”的窍门,对于增进亲子感情大有帮助。澳大利亚研究称眼神能治愈“熊孩子”广州日报报道称,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大学网站日前登载的研究成果显示,眼神可能是治愈部分顽劣“熊孩子”的妙方。从事这项研究的罗谢勒·伦鲁特(RhoshelK.Lenroot)教授介绍说,大部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偶尔表现出一些带有攻击性的行为,如乱发脾气、不遵守规则、以惹怒他人为乐等。但少部分孩子的这些顽劣行为可能愈演愈烈,逐渐演变成行为习惯。这种行为失当的病态会对孩子和身边亲人造成严重困扰。伦鲁特分析说,行为顽劣的“熊孩子”可以分为至少两种类型——暴力型和冷酷型。治疗暴力型孩子有不少办法,比如教导孩子学习控制情绪和行为的方法,帮助家长学会与孩子沟通等。但目前人们还没发现治疗冷酷型孩子的办法。而伦鲁特正在参与的研究已经发现,冷酷型“熊孩子”并不是装酷,而是确实不善于感觉到他人的情绪变化。出现这种情况的重要原因是这些孩子不太注意人脸上最能表达情绪的部分——眼睛。为此,研究人员指导这类孩子观察别人的眼神,结果这些孩子辨别他人情绪的能力显著提高。伦鲁特认为,眼神疗法有望成为治疗冷酷型“熊孩子”的好办法。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日本育儿之神”内藤寿七郎在其著作《育儿原理》中早已指出,育儿的根本在于“眼神”。他认为,生后不久的小婴儿即可和人对合视线,达到“心对话”。眼能传神,婴幼儿可以从母亲的眼神得到行为准则,指导自己的行动。孩子是反映父母心灵的镜子。婴儿的心理是母亲心理的复写。母亲不安,婴儿也不安;母亲充满自信,孩子也会心神安定健康发展。因此,年轻父母只要怀着温柔的心情去怀抱婴儿,以充满爱的眼神去注视婴儿,这种由眼睛和眼睛的对话产生的“心与心的对话”,对培养婴儿健康的身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0-6岁儿童“眼神育儿”攻略美国19世纪著名哲学家劳夫·沃尔多·爱默生曾说:“人的眼睛和舌头说的话一样多,不需要字典,却能够从眼睛的语言中了解整个世界。&rdquo ;心理学家发现在交流中,语言所占比重为7%,声调占了37%,而眼神和肢体动作所占比重却高达56%,其中,眼神是最重要的交流武器。既然“眼神”的作用这么强大,家长怎么做才能掌握其中的诀窍呢?中国经济网亲子频道精选相关知识,整理出一份针对0-6岁儿童的“眼神育儿”攻略,以供家长参考:新生儿:建立目光对视接触“不要以为月子里的宝宝只会睡觉,他们也有眼神和动作。”一位资深月嫂曾说,孩子的智力开发始于眼神交流。研究发现,婴儿在出生第一个月如果没有与自己的看护人建立起目光对视接触,那么在宝宝以后的成长过程中,往往表现出非常不同的行为模式。比如,早期没有目光接触的宝宝通常在社会性发展上较为迟缓,到五六岁时出现较多的行为问题。因此,孩子睡醒时,要努力让孩子接触到大人充满爱意的目光。妈妈在给孩子喂奶时,应微笑并专注地看着宝宝。婴儿从出生后几个小时开始就能辨认出妈妈的脸部轮廓,并且在辨认了妈妈的面部后,将寻找的中心固定在妈妈的眼睛。这就是为什么妈妈在给宝宝喂奶时,总是发现宝宝边吃边用眼睛直视着自己的眼睛,实际上,这是婴儿情感发育过程中的视觉需要。失去这种交流,宝宝吃奶时会频繁转身摇头,甚至烦躁不安。除给宝宝喂奶以外,妈妈平时也要多与宝宝作对视交流。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妈妈在使用奶瓶给宝宝喂奶时,更应有这种视觉交流。这种视觉交流能在宝宝大脑中产生安全、甜蜜的信息刺激,对他的智力发育起着催化作用。如果缺乏这种对视交流,宝宝就可能表情冷淡,发育迟缓,长大后性格孤僻,很难与同龄伙伴和睦相处。不妨经常抱着孩子在家里轻柔走动,并且伴随着语言交流。资深月嫂通常会这么说:“宝宝乖,阿姨带你参观你的家,带你看看玩具。”无数次的重复,只为了让孩子尽快熟悉环境,建立安全感和熟悉感。而当孩子和你四目相对的时候,就是最好的交流时机。一旦扑捉到这样的机会,就要立刻和孩子进行语言的交流,回应孩子的眼神。婴儿:给孩子微笑的眼神婴儿出生1个月左右,视网膜已经形成,但中心凹尚未发育成熟,可见距离不会超过40厘米,可见区限于45度,几乎只能见到眼睛正前方。不过,此时他们对于人脸,特别是人眼已有识别能力。此时,婴儿具有进行眼神交流的强烈意愿,相较于脸的其他部位,他们更喜欢盯着人的眼睛看。眼睛是直视心灵的窗户。母亲和婴儿说话时一定要用慈爱的目光注视他的眼睛,用赞赏、欣喜的眼光回应他的要求。无论是喂奶、换尿布、做抚摸操,还是哄他睡觉,你都要用温柔的语言、甜蜜的微笑与他交流,让宝宝知道,妈妈时刻关爱着他。当宝宝睡醒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妈妈的面孔上时,妈妈可以一边注 着宝宝的眼睛一边和宝宝说话,目光要自然、柔和、亲切、真诚。这时,宝宝会好奇地看着你,并能从你的目光里感受到你想传达给他的关爱与喜欢。和宝宝对视的最佳距离是20~30厘米。需要注意的是,不要一直目不转睛地盯着宝宝的眼睛,这样会使宝宝感到极不自在而大哭起来。也不要在宝宝脸部的某一局部区域内上下乱看,这样会使宝宝感到莫名其妙而烦躁。尽管婴儿不会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但会用眼睛来判断父母对他的爱。从母亲的微笑中,婴儿可以看到自己是可爱的、令人喜欢的;而母亲的厌恶、惊恐、愤怒等情绪会带给婴儿“你好我不好”的幻想,不久也会出现相同的情绪。而许多母亲的亲身经验表明,与还不会说话的婴儿交流,眼神和手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你给他讲故事,眼睛却看着别处,宝宝的注意力会很快从你身上移开。如果你想教他认识物品,拿起一只苹果说“这是苹果”,或者用手指着电视说“这是电视”,他就会在手指的指认下接受“苹果”、“电视”这个词汇的。1~2岁:鼓励而信任的眼神内藤寿七郎曾指出,1岁半~2岁半的幼儿最需要母亲的爱。这一时期孩子往往表现得“任性”和“逆反”,对此,父母很容易用“不许这样”之类的口吻训斥孩子。其实这种做法很不好,用孩子最需要的充满母爱的眼神去注视他,这样才更有效。内藤先生说,对萌生了自我意识的幼儿,父母要用一种特殊的语言去教育,那就是“用温柔的眼神,并保持威严地凝视孩子的眼睛”,绝对不能使用命令式的口气,而是要充满信赖地使用“你肯定能干好,干吧”等能激发孩子积极性的语言。而要使以上做法取得成功,平时就要与孩子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如果从乳儿期就对孩子使用不许、不行之类的语言的话,无论你如何努力,都将是没有效果的。内藤先生在93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位年轻的妈妈带着她2岁的儿子前来找内藤先生看病。这位年轻的妈妈说,孩子很喜欢喝一种外表好看的、一升装的牛奶,并且一口气就能喝光。因为喝牛奶过多,孩子患了牛奶癣,皮肤刺痒导致他白天举止焦躁不安,晚上则睡不着觉。听了这位妈妈的话,内藤先生脱下白大褂,然后弯下膝盖,跪在小男孩前面,仔细地注视着小男孩的眼睛。“你喜欢喝牛奶吗?”内藤先生温和地问道。小男孩点了点头。内藤先生微笑着注视着他的眼睛,问道:“如果不让你喝你特别喜欢喝的牛奶,你能忍得住吗?”小男孩显得有些烦躁不安,他把脸转向了一边。内藤先生又转到小男孩的面前,和蔼地看着他,问道:“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小男孩有点不耐烦,他轻轻地回答:“不能。”但是,内藤先生并没有就此罢休,他再一次问道:“你可以不喝牛奶的,是吗?”内藤先生的目光中充满了信任。小男孩终于轻轻地点了点头。回到家后,小男孩竟然真的不喝牛奶了。很快,症状就消失了,小男孩的病症完全好了。一年后,年轻的妈妈认为小男孩可以适当地喝点牛奶了,但是,小男孩却坚定地对妈妈说:“如果那位医生说可以喝我才喝。”于是,这位妈妈再一次带着小男孩来 内藤先生。这次,内藤先生依然微笑着看着小男孩,温和地说:“现在,你可以喝牛奶了。”小男孩这才开始喝牛奶。内藤先生的眼睛鼓励小男孩下定决心来控制自己的行为。鼓励的眼神往往让孩子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父母的鼓励,同时,父母的眼神往往能够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激励他们不断努力。3~6岁:读懂孩子的眼神一个人的大脑当中有140亿个大脑神经细胞,从那儿产生的纤维和许多树状突起互相联结的接合点,据说达100兆左右。这种联结形成后才开始产生大脑的功能。大脑细胞之间的联结多少取决于幼儿的时期。而且,对于孩子来说,造成最可望的大脑神经的联结就是家庭教育。过了3岁以后,孩子有时会进入一段离开母亲,与母亲间隔一定的距离来观察母亲的时期。3岁前后开始的家庭教育,母亲不应当用命令,而是采用“对孩子的眼神实行教育”。同时,父母应该学会读懂孩子的眼神。年幼的孩子由于认识能力的局限与表达能力的欠缺,眼神往往是他们表达内心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父母善于读懂孩子的眼神,将会更好地与孩子进行沟通。一般来说,孩子的眼神往往表现出他内心的思想。当孩子低下头,不敢正视父母的眼睛时,说明孩子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正在进行自我反省。这时父母不应该严厉地批评、斥责孩子,应该以说服、鼓励为主。当孩子故意把眼神放在别的地方,不愿意父母看到自己的眼睛时,说明孩子心里正在想什么,不愿意父母知道他的想法或者秘密。这时候,父母不要逼迫孩子,应该耐心开导,从侧面入手来了解孩子的想法。当孩子用仇恨的眼神看着你的时候,表明孩子对你的行为或者处事方式非常不满,这是孩子的正常表现,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父母不要因此而生气,孩子只是对事不对人,只要父母以理解、宽容的态度对待孩子,孩子会明辨是非的。当孩子走到你的面前,期盼地望着你的时候,说明孩子正需要你的帮助,这时候,你需要放下手头的工作,关切地问孩子:“有什么事吗?”“怎么了?”以温和的语气引导孩子主动与你交流。当你跟孩子说话时,孩子的眼神是游离不定的,说明孩子对你说话的内容不感兴趣,或者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这时,你应该调整自己的说话语气,主动引导孩子说话。比如:“你觉得我说得对吗?”“你有什么想法吗?”眼神是父母与孩子进行的心灵对话,父母一定要仔细地发现孩子眼神中所表达出来的信息,及时给孩子相应的眼神作回报,实现真正的心灵沟通。提醒:别强迫孩子进行眼神交流美国家庭教育专家贝奇·布朗·布劳恩在《说给孩子听,做给孩子看》一书中写了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家长抓着孩子的下巴,和孩子眼对眼,对孩子说:“我跟你讲话时请看着我的眼睛。”布劳恩认为,这种要求实际上会阻碍你的孩子听你要说什么,进而破坏掉接下来的交流。孩子为了持续看着你的眼睛,不得不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件事上,而与此同时听进去的话很少。想一想,即使是两个大人在正常对话中,眼神交流也不会一直持续。他们在消化对方的话、思考具体问题时自然会把目光移开,因为直视对方会分散注意力。孩子也一样,但 是孩子需要学会的是在放松的状态下和大人进行眼神交流,如果只是被命令“看着我的眼睛”,那么孩子很有可能只是看着你的眼睛,听不到你在说什么了。重视和孩子间的非语言沟通爸爸妈妈,如果你们爱我,就经常抱抱我;如果你们爱我,就经常亲亲我;如果你们爱我,就多陪陪我……”正如这首歌传达的孩子们的简单心思,爱,并不一定要说出口,抱抱、亲亲、陪陪都是孩子希望你和她沟通的方式,这便是爱的语言,一种非语言沟通方式。一位知名的教育专家也曾说过这样的话:“如果你会用爱的语言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关爱的眼神;如果你会用关爱的眼神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微笑;如果你会用爱的微笑教育孩子,不如给孩子一个爱的拥抱。”教育孩子时,你除了有意识地用语言与孩子交往,还应该重视与孩子之间的非语言沟通,学会通过目光、表情、服饰、姿态等非语言行为与孩子交往。1、抚摸。满足孩子/肌肤饥渴/的心理需求。2、拥抱。给孩子更多安全感和温暖。3、亲吻。让孩子感受到你开心和快乐。4、握手。传递你坚定的力量。5、点头。传递认可和鼓励。6、微笑。传递默许和包容。7、眼神。表明你是默许、支持,反对。8、表情。传递你内在的态度。

搞定熊孩子or被熊孩子搞定?

搞定熊孩子,还是被熊孩子搞定?这是个问题。看来每个宝妈带娃的经历中,都难免一段辛酸史啊。话说,1分半搞定熊孩子,是我们的期望啊期望!被熊孩子捆住手脚的粑粑麻麻,尤其是全职妈妈总是期待在与熊孩子的“斗争”中真正做主,却往往无奈败下阵来。1让粑粑麻麻苦恼

眼神能治愈“熊孩子”一“眼”搞定熊孩子

网上曾有一句话火了很久:面对闹心的人,用眼神杀死你。所谓眼神杀人,不过是网友吐槽的玩笑话。从心理认知来看,眼乃心灵之窗,传递人的情感思绪,眼神是一种非语言类

熊孩子招人烦如何让孩子由熊转萌

“熊孩子”一词近期吵得沸沸扬扬,这种孩子劣迹斑斑不招惹喜欢。但是孩子还没长到,不让他一直“熊”下去还是有可能的。如何让孩子由熊转萌不再招惹烦呢?如何教育熊孩子?允许“熊”但要有度“熊”是孩子的一种天性,作为大人应允许孩子有“熊”的行为,但不能没有限度。孩子在“熊”时,也在观察大人的底线,如果一

Hash:a3909dfb461ed95ff17f1793623334cc60904340

【声明】本文由用户Nit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