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6 16:58:12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孩子的“胆小”你懂吗?

BY:Endora 2024-07-16 16:58:12 174 ℃

孩子是天生的勇士,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虽说这胆量中有一些无知和鲁莽,但这正需要作为谋士的父母去后天改善的给无所畏惧的胆量里添一点谨慎,一点技巧,一点量力而行的思索……从而让他们真正地勇敢。

有父母经常说孩子胆小,其实是父母把孩子变得胆小,比如:有些孩子喜欢玩那种绿色的大豆虫,捧在手上翻来覆去地玩。有一次叫妈妈看见了,妈妈大叫:“哇!虫子!”孩子听见后一下子把豆虫扔了,从此开始害怕这种虫子。

歪歪兔育儿老师就来和众多的家长们仔细分析七种常见“胆小”行为。

一、怕人≠胆小

1岁半的嘟嘟胆小怕生,每次出门看见人,但凡是不太熟悉人都会妈妈身后躲,更别说打招呼了。

请换位思考:

如果您的身边出现了高出您3倍甚至4倍的陌生人,您会不会谈笑自如呢?那请理解一下刚来到这个世界没几年的孩子。

分析:

孩子对陌生人有很强的警惕意识,是自我保护的本能,因为家长的熟人并不是孩子的熟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和孩子的胆量并没有关系。

建议:

1、多带孩子出去接触不同人,但不强迫孩子与之社交。

2、尽量为孩子提前介绍对方。

3、家长树立榜样,见人打招呼。

4、对孩子好的行为及时表扬。

5、相关故事或图书引导,如《歪歪兔社会交往系列图画书·找朋友的秘方》。

妈妈说5岁的安吉在家经常唱歌给全家听,但来了客人让她表演,她就不敢唱了。

请换位思考:

爸爸的朋友来家里做客,爸爸喊您过去,让您给大家唱个歌,求您心理阴影面积。

分析:

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的情感会日益丰富,害羞、对人际场合敏感,这是成长的表现。

建议:

1、在客人到来前,询问孩子是否要表演。

2、尊重孩子选择。

3、家长可以陪孩子一起表演。

4、从侧面着手,请孩子先帮忙接待客人。

二、不会社交≠胆小

2岁多的豆豆有点胆小懦弱,在游乐场里,豆豆在玩小火车,有一个大一点的男孩走过来把小火车直接从豆豆手里拿走了,豆豆没有反抗,等对方走了豆豆就哭了起来。

请换位思考:

没有天生的社交家,孩子与社交家只差一个过程。当初的我们也是通过学习社交才成为了现在的自己。

分析:

孩子年龄较小,缺乏社交经验。在利益被侵犯的当下,孩子不会解决问题。哭是他寻求帮助的方式,也是唯一能想到的方法。

建议:

1、给予孩子共情,但不替代孩子解决问题。

2、教孩子维护利益的具体方法,然后让他自己解决问题。

①语言拒绝:“这个玩具是我先拿到的,你没有问我,不能拿走它。”

②如果愿意分享,则可以说:“我们可以一起玩。”

③如果想自己玩,可以说:“把玩具还给我,我想 己玩。”

④自己解决不了,可以寻求大人帮助。如向对方妈妈说:“阿姨,您可以帮我拿回玩具吗?”

3、家长在早期可以陪伴孩子解决,后期要鼓励孩子独立解决。必要时,孩子可以为自己缺乏勇气的举动承担相应后果,从而迫使孩子提起勇气解决问题。

4岁的晨晨在家活泼好动,像个小疯子。但在学校胆小听话,只和固定的2个孩子玩,老师问什么也不敢说,基本就是点头摇头

请换位思考:

您在工作场合和在家是一样的表现吗?您和所有认识的人都成为了朋友吗?

分析:

因为家庭幼儿园教育方式不同,孩子的性格反差很大,这与胆量无关。能根据环境的不同,调整个人行为是一种能力,有固定的玩伴,是说明孩子在发展自主选择意识。所以上述问题我们可以引导,但不能干涉。

建议:

1、和老师沟通教育方法,尽量统一教育环境。

2、放学后陪孩子在幼儿园玩耍,邀请老师加入,建立孩子对老师的信任感。

3、邀请孩子的朋友来家里做客,并鼓励孩子建立新的友谊

4、故事图书引导。如《歪歪兔社会交往系列图画书·乖乖羊和她的布娃娃》。

三、不接受响声≠胆小

春节刚过去,妈妈就发现2岁的西西变得胆小了。她以前胆子大得像个汉子,现在却害怕鞭炮声和烟花声,一听见就吓得往大人怀里钻,还哇哇大哭。

请换位思考:

您有被突然的声响或较大的声响吓到的经历吗?那孩子的表现没有什么理解不了的,只是作为成人,我们学会了适当克制害怕的表现。

分析:

如果按照过年放鞭炮来算,西西应该只经历过两次,而第一次她比较小,印象并不深刻。孩子害怕大响声,这是正常现象。

建议:

1、提前介绍鞭炮的来历。

2、在预知放鞭炮时先捂住孩子的耳朵,再松开一点,再全部松开(离鞭炮较远)或让孩子自己捂耳朵(声响较大),给孩子一个逐渐接受声音的过程。

3、借助榜样力量:带着孩子看看小朋友放烟花的场景,用他人的快乐感染孩子。

4、心理预防:平时播放一些不同的声音(可带视频),如炒菜声、鼓声、鞭炮声、汽车声等,也可以进行听声猜物游戏。

四、怕黑≠胆小

嘟嘟5岁了,平时都是和妈妈一个房间睡觉,自己睡旁边的小床。但最近她说什么都不想自己睡,总说怕黑,晚上会有大怪兽出来吃人。

分析:

检查教育中是否有吓孩子的现象,去找问题的根源。夜晚和白天都各有美好,孩子会这样片面地不喜欢黑夜,教育中一定存在问题。

教育要点:不要为了说服孩子勇敢,一味的否定怪兽的存在,因为你无法证明它不存在。

建议:

1、童话教育。

如:“有没有大怪兽妈妈并不清楚,因为妈妈没有见过。不过妈妈知道有莎蒂小姐,我见过她,在你出生的时候,她是你的 护仙子,一直在保护着你不受伤害,你看你从来没有见过大怪兽吧,因为她一直都在保护你,就算是你睡觉的时候她也在,所以你可以放心到自己小床上去睡觉。还有呀,如果你在妈妈的床上睡觉,莎蒂小姐可能不会出现了,她很害羞的。”鼓励孩子独立睡觉一晚上,第二天早上帮孩子总结:“昨天没有怪兽伤害你吧,莎蒂小姐还真是厉害呢,你得谢谢她呢。”

2、带孩子感受夜晚的美好,星星、月亮、萤火虫、烟花、彩灯、放孔明灯……条件允许时可以露营

五、怕新鲜的环境和事物≠胆小

2岁多的小沫看到新鲜的事物都很谨慎,不敢接触,有点恐惧。家里最近买了个榨汁机,小沫看到妈妈一动榨汁机就哭,嘴里说着“不动不动”。

分析:

“新鲜”在这里有另外一个词叫“陌生”。孩子对于陌生的事物有这样的表现很正常。

建议:

1、提前简单介绍环境和事物。

2、双面分析事物,先说负面的再说正面的

如:这个公园有点陌生(不好),但这里有个超好玩的滑梯(好)。

这个榨汁机声音有点大(不好),但榨好的苹果汁很好喝(好)。

3、给孩子接受的时间,顺其自然。

六、怕动物≠胆小

妈妈说快五岁的成成非常害怕蟑螂蚂蚁这些昆虫,一看到就哇哇大叫。

分析:

孩子很多时候害怕的并不是事物本身,而是想象中的这个事物,或是他觉得自己应该害怕这种东西(如开头“大豆虫”案例),在这种时候家长需要带着孩子一起从正面了解接触。

建议:

1、不要当孩子的保护伞,带孩子正面了解这些小动物

2、准备知识性科普书籍,带着孩子了解这些动物。

3、讲述这种动物作为主人公的童话故事或绘本。

七、怕打针吃药≠胆小

水平时胆子挺大,但一说到打针吃药就吓得不行,提都不能提,水水妈妈很想帮孩子克服对打针吃药的恐惧

分析:

大多孩子对打针吃药都会害怕,因为会疼,会苦,但更多的是因为父母把这些定位为“不好的东西”,说道这个话题时,自己就先愁眉苦脸。更有甚者还用这些吓孩子,“不听话就打针了”、“光着脚会生病,生病了要喝药的”于是打针吃药就被这么定性了。

其实有时孩子摔倒了也很疼,但不会哭那么久,甚至擦破皮都不哭。但还没打针吃药孩子就哭好久,是因为孩子内心对于“不好的东西”有恐惧,这种恐惧正是家长给的。

建议:

1、改变自己对待这件事情时的表情和状态。

2、把吃药和打针定位为好的东西。等你生病时是它们帮助了你,它们太棒了,我超喜欢它们的!(小龄的宝宝,之前没有给定位过的,可以将它们当做奖励)

看了以上内容的表述后,在日常生活中家长该如何去做,才能不把孩子养胆小呢,育儿老师为大家分享分享4点原则:

【贴勇敢的标签】

孩子在幼儿 是不会对自己进行客观评价的,自我的评价来自于身边的成人,而这种潜移默化的评价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和行为:说孩子胆小,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说孩子勇敢,孩子就会越勇敢;父母想要一个怎样的孩子,就先学会怎样定义孩子。

【纵向比较】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要为他设置一个“别人家孩子”的假想敌,别人家的孩子胆子大,但您得知道那是别人家,和您没有关系。与其把注意力放到别人家,不如回过头看看自己孩子的进步,纵向对比,并且坚信孩子未来回比现在更好。

【耐心等待】

孩子的成长的过程是属于自己的,我们只能尽力做好我们能做的,剩下的等孩子慢慢改变。就像把种子放在土壤里,适当浇水,给予适当阳光,适当通风,剩下的就等它自己发芽开花。我们着急了,多浇点水,种子可能就淹死了。

【允许孩子害怕】

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每个人在这个世上都有恐惧的事物,我们也不是无所畏惧,但这并不代表我们是胆小的人,也不妨碍我们成为勇敢的人。同样孩子也不可能什么都不怕,父母要允许孩子有所害怕,才会有努力的方向,才有今后对自我的超越。当然,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未来无法改变,也没有关系,人无完人,我们只能是尊重、引导,并坚持等待。

孩子的“胆小”你懂吗?

孩子是天生的勇士,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虽说这胆量中有一些无知和鲁莽,但这正需要作为谋士的父母去后天改善的给无所畏惧的胆量里添一点谨慎,一点技巧,一点量力而行的思索从而让他们真正地勇敢。有父母经常说孩子胆小,其实是父母把孩子变得胆小,比如:有些孩子喜欢玩那种绿色的

你懂的尊重你的孩子吗?

马卡连柯说,如果让我用两句话来总结教育的经验,那就是尽可能多地尊重孩子,又尽可能地要求孩子。一方面只有对孩子个性特点、个人权利、个人尊严和自由有足够的尊重,才能提出合适的有促进意义的各方面的各种要求;另一方面要求也体现了对孩子的尊重,因为对孩子不做要求或者要求过低,就等于对孩子不抱期望,这会让孩子感到自己不受重视。当然,尊重和要求并不是简单的,它需要家长做出很大的努力和耐心。简而言之,尊重是教育的前提,而要求就是我们对孩子的教育。

孩子的“不安” 你真的懂吗?

怎样分辨和应对宝宝的“不安”?邹小兵说,无论是什么样的个性气质,对宝宝而言都是正常的,父母如果不能认识它,而单纯看作宝宝撒娇任性,不给予适当的配合,就很容易导致宝宝的不安甚至母婴关系的紊乱,给孩子今后的成长发育埋下隐患。邹小兵主任认为,对婴幼儿不安全感的表达和单纯的撒娇耍赖还是要区分对待。

【声明】本文由用户Endor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