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22 12:23:36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教育孩子不能怀有怜悯之心

BY:Zahara 2024-07-22 12:23:36 515 ℃

  孩子最不需要的100个误导之“怜悯缺陷”

  孩子们对大人的态度是很敏感的,即使这种态度没有表达出来。所以,我们如果对他们怜悯,他们就认为自己更应怜悯自己。如果他们为自己难过,他们的不幸就更严重了:他们不是面对困境想办法补救,而是依赖别人的怜悯,等着别人来安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失去越来越多的勇气和解脱困境的意愿。

  怜悯对孩子是有害的,即使这种怜悯是无可非议的、可以理解的。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许多事情的态度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形成的,如何对待挫折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当孩子遇到不顺的事情时,如果我们对他们表示怜悯,认为他们真是可怜,再遇到这样的事情,孩子就更加为自己感到难过,这无疑会加深孩子对自己遭遇“不幸”的感觉。他们会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应受到安慰和补偿,生活欠了他们一笔债,父母或其他的人应当来偿还。这样,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挫折时,他们不是想办法克服,而是坐以待毙,或向他人转嫁自己的苦恼。最糟糕的是这种挫折在情绪上的反应会不成比例地加大,一个小小的挫折,孩子感受起来就像他的整个生活都被破坏了一样。

  孩子的这种感觉与反应是细微的,但是日积月累起来就会形成不良的定式。当意外的、更大的事情发生时,他可能变得怨天怨地,毫无能力。

  孩子经受的任何一次受挫都是对孩子的承受力进行培养的绝好机会。家长如何对待孩子的疾病与事故,将影响孩子一生对待挫折与伤痛的态度。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身有残疾的孩子,而真正能使他们活得充实、自信的家庭并不多。成功地救助自己的残疾孩子是每个真诚父母的美好愿望,而实现它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一次车祸使莎莎失去了一条腿,她才年仅11岁。从医院回来后,她用拐棍帮助行走。莎莎在医院理疗科学习了很长时间怎样照顾自己,怎样借助于拐棍行走。医生还特意嘱咐让妈妈鼓励莎莎自己照顾自己,不要为她做过多的事。而妈妈却为女儿伤心,总想替女儿干点儿事来安慰自己,从感情上弥补对女儿的不足。她把能干的事全替女儿干了,帮她换衣服、洗澡、洗衣服,帮她把饭送到房间里,有时还帮她梳头。妈妈干得越多,莎莎就干得越少。莎莎干得越少,就越对自己没有信心。她慢慢地只待在自己的房间里,什么都无心干。就这样,莎莎从一个总是笑嘻嘻、勇气十足、自己帮助自己的孩子变成了常常发脾气、唉声叹气、无能为力的孩子。

  对于身体有残疾的孩子,父母或其他人自然会生起怜悯之心。但是我们应当克制这种怜悯,因为它会给孩子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为自己的处境担忧。他们的注意力不是放在如何用毅力来恢复功能,照顾自己,而是不断地寻求慰籍、帮助,似乎只有当父母或其他人围着自己团团转时,才能填补自己内心因恐惧、自怜引起的空虚。事实上,孩子们从本性上是有足够的毅力和勇气与困难搏斗的,他们要用奋斗来弥补自己的缺陷。如果父母或旁人一再怜悯或过多帮助孩子,孩子往往会丧失信心,停止努力,这对身体恢复不利。这就是为什么专业医护人员并不事事呵护,而更注意精神上的鼓励,可这常常被不理解的父母们认为是冷酷和缺乏爱心

  孩子们的人生还有很长的路途要走,做父母的都希望他们能幸福健康地生活。身体上的缺陷无法弥补,但如果他们有强健有力的精神支柱、健康的心理、战胜困难的毅力与决心,不自怜自惜,可以想象这样的孩子成长起来后,会比在父母怜悯、无微不至的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孩子要有能力和幸福得多,父母对他们的爱的意义也表现得要深远得多。

  生病的孩子需要我们成人的照顾,我们不能逼一个发高烧的孩子自己去照料一切,他们需要我们的帮助。在情感上,孩子也需要我们理解他们所遭受的痛苦,需要我们给予他们足够的注意。这里要强调的是我们的态度,我们不能怜悯他们,不能让他们感到自己的病痛要由别人来承担,而自己不应承受任何痛苦,克服困难的责任是父母或其他什么人的。

  生病的孩子更需要道义上的支持,让他们知道有人关心他们,理解他们所遭遇的一切,鼓足勇气,因为战胜疾病主要还要依靠自己。疾病并不给他们任何理由卸掉自己生活的重担,他们必须承担力所能及的劳作。疾病很容易削减人的信心,使人感到无能为力。在这种时刻,父母不能用怜悯来挫伤孩子们的勇气和毅力。正确的态度是关切、帮助而不包办,用鼓励来代替不必要的服务,使孩子尽快适应或恢复正常生活。

性别教育_性别教育教案

性别教育教案性别教育需要引起重视才行,那么性别教育教案有哪些呢?正常情况下,3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开始树立男女的性别概念了,那时他就开始知道有男女之分了(此时期就可以简单地进行性别教育),而只有进入青春期的时候他才真正形成性别角色意识。而6-12岁的小学阶段,孩子从幼儿期过渡到青春期,孩子的聚焦点也集

启蒙教育家教启蒙教育家教中心启蒙教育家教首选第一家教

科目学龄前启蒙教育课程导学名校大学生专业教师外教海归No.1教员杨佳璐上海电力学院财务管理11-15详情陆伟同济大学(嘉定)机械11-15详情郭荔上海师范大学(

“棍棒教育”“宽松教育”哪种教育更好?

中国的“棍棒教育”和西方的“宽松教育”哪种方式更适合自己的孩子呢?相信大多数父母都有这个疑惑。不过小编认为,这两种教育都有自己的益处,家长应该吸取长处,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方法,不要盲目跟从。一堆

Hash:f0235f830c3200985e8c538f4b32afef3bdaca51

【声明】本文由用户Zahar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