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6 03:24:46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章第六节经络学说的应用

BY:大叔18岁 2024-08-16 03:24:46 1953 ℃

一、阐释病理变化

在正常生理情况下,经络有运行气,感应传导的作用。所以在发生病变时,经络就可能成为传递病邪和反映病变的途径。“邪客于皮则腠理开,开则人客于络脉,络脉满则注于经脉,经脉满则人舍于脏腑也”(《素问·皮部论》)。经络是外邪从皮毛腠理内传于五脏六腑的传变途径。由于脏腑之间有经脉沟通联系,所以经络还可成为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如足厥阴肝经挟胃、注肺中,所以肝病可犯胃、犯肺;足少阴肾经人肺、络心,所以肾虚泛可凌心、射肺。至于相为表里的两经,更因络属于相同的脏腑,因而使相为表里的一脏一腑在病理上常相互影响,如心火可下移小肠大肠实热,腑气不通,可使肺气不利而喘咳胸满等等。

经络不仅是外邪由表人里和脏腑之间病变相互影响的途径。通过经络的传导,内脏的病变可以反映于外,表现于某些特定的部位或与其相应的官窍。如肝气郁结常见两胁、少腹胀痛,这就是因为足厥阴肝经抵小腹、布胁肋;真心痛,不仅表现为心前区疼痛,且常引及上肢内侧尺侧缘,这是因为手少阴心经行于上肢内侧后缘。其他如胃火炽盛见牙龈肿痛肝火上炎见目赤等等。

二、指导疾病的诊断

由于经络有一定的循行部位和络属的脏腑,它可以反映所属经络脏腑的病证,;因而在临床上,就可根据疾病所出现的症状,结合经络循行的部位及所联系的脏腑,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例如:两胁疼痛,多为肝胆疾病;缺盆中痛,常是肺的病变。又如头痛一证,痛在前额者,多与阳明经有关;痛在两侧者,多与少阳经有关;痛在后头部及项部者,多与太阳经有关;痛在巅顶者,多与厥阴经有关。《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也是在经络学说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辨证体系。在临床实践中,还发现在经络循行的通路上,或在经气聚集的某些穴位处,有明显的压痛或有结节状、条索状的反应物,或局部皮肤的形态变化,也常有助于疾病的诊断。如肺脏有病时可在肺俞穴出现结节中府穴有压痛,肠可在阑尾穴有压痛,长期消化不良的病人可在脾俞穴见到异常变化等等。“察其所痛,左右上下,知其寒温,何经所在”(《灵枢·官能》),就指出了经络对于指导临床诊断的意义和作用。

三、指导疾病的治疗

经络学说被广泛地用以指导临床各科的治疗。特别是对针灸、按摩和药物治疗,更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针灸与按摩疗法,主要是根据某一经或某一脏腑的病变,而在病变的邻近部位或循行的远隔部位上取穴,通过针灸或按摩,以调整经络气血的功能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而穴位的选取,就必须按经络学说进行辨证,断定疾病属于何经后,根据经络的循行分布路线和联系范围来选穴,这就是“循经取穴”。

药物治疗也要以经络为渠道,通过经络的传导转输,才能使药到病所,发挥其治疗作用。在长期临床实践的基础上,根据某些药物对某一脏腑经络有特殊作用,确定了“药物归经”理论:金元时期的医家,发展了这方面的理论,张洁古、李呆按照经络学说,提出“引经报使”药,如治头痛,属太阳经的可用羌活,属阳明经的可用白芷,属少阳经的可用柴胡羌活白芷柴胡,不仅分别归手足太阳、阳明、少阳经,且能引他药归人上述各经而发挥治疗作用。

此外,当前被广泛用于临床的针刺麻醉,以及耳针\电针、穴位埋线、穴位结扎等等治疗方法,都是在经络学说的指导下进行的,并使经络学说得到一定的发展。

经络系统遍布全身,气、血、津液主要靠经络为其运行途径,才能输布人体各部,发挥其濡养、温煦作用。脏腑之间,脏腑与人体各部分之间,也是通过经络维持其密切联系,使其各自发挥正常的功能。所以经络的生理功能,主要表现在沟通内外,联络上下,将人体各部组织器官联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经络的调节作用,保持着人体正常生理活动的平衡协调。经络又能将气血津液等维持生命活动的必要物质运送到全身,使机体获得充足的营养,从而进行正常的生命活动。此外,经络又是人体的信息传导网,它能够接受和输出各种信息。

《中医基础理论》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属于中国古代自然科学范畴,以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自发的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来建构理论体系,并使之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学是中国古代的一门比较系统的学科,在探索人体生命运动规律时,把当时先进的哲学理论和医学理论熔铸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属于自然哲学形态。

中医治疗白发理论基础

中医认为发为血之余,头发的生长源于气血的濡养。气血衰,则不能上荣头部而致头发变白。按照中医理论,头发与肝肾有密切关系,肾藏精肝主血,其华在发,肝肾虚则精血不足,毛囊得不到充足的营养,一种情况是合成黑色素能力减弱,出现白发,那么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毛囊萎缩或者坏死,造成脱发。反之,肝肾强健,上荣于头,则毛发浓密乌黑。治疗宜凉血乌发。治疗宜舒肝解郁,健脾养心。

中医美容的理论基础美容

中医药和生活美容之间的联系历史悠久。在历代各类医书中,表明有驻颜、悦色的作用的药物多达上百种,而方剂更是数量可观,各种洗手面方、令面悦泽方、增白方、祛皱方、驻颜方、白牙方、染发方、香身香口方,应有尽有,甚至有发蜡、口红、胭脂的配方。这些方药具有极浓的生活美容的色彩,它们不是以治疗疾病为主要目的,而是

Hash:af09492935012a3fae383878e459ae7bc04fab71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