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4 15:24:21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婴儿心理特征及其发展过程,父母对孩子心理健康的影响

BY:大叔18岁 2024-08-14 15:24:21 1046 ℃

一、婴幼儿心理发育过程及特点

  婴幼儿理发育的特点是,对有具体形象的、直观的事物易于接受理解,对有兴趣的新鲜事物易于兴奋。因此,培养教育时要合理利用自然现象、实物,多样化地给以启发和引导。

  2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与外界接触很少,是以自我为中心地生活着,只关心自己的满足。当他们的生活需求得到满足时,就非常平静,而当饥饿、消化不良疲劳刺激时,就会不停地啼哭。妻子的注意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发亮或彩色鲜艳的物体出现在视野内时,他会发出愉快的声音。孩子有了短时记忆,当孩子注意的事物从视野中消失时,能用眼睛去寻找。

  3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能短暂地集中注意一个新鲜事物,如看到彩色的图象,能安静下来注视片刻,短暂的记忆保持时间很短。当孩子被抱起时,会高兴地发出响亮的尖叫声。

  4-6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4个月时孩子记忆力较短暂,能对熟人再认识,只能保持几天,高兴时会笑出声,全身乱动。5个月时孩子的注意力有了提高,能稳定地注意某一事物,仍对色彩鲜亮的玩具特别感兴趣,每当学会一种玩法,就会表现出高兴的样子。6个月时开始有了注意事物的选择性,出现了注意的萌芽,这时也开始出现分离后焦虑的情绪。

  7-9月婴儿心理发育:

  这个时期的孩子能有意识地较长时间注意感兴趣的事物,具有短时记忆,能再认识几十天之前的事物,并能再现几周前的事物,孩子仍有分离焦虑的情绪。

  10-12个月婴儿心理发育:

  10个月的孩子已有个体的特征性,有的孩子表现得活泼、有的沉静、有的灵活、有的呆板。如有的孩子不让别人抢走他手中的玩具或吃的东西;而有的孩子见别人有什么玩具都想要什么;有的孩子则显得很大方,把自己的东西送给别人,与别人一起分享;有的孩子整天不声不响。

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4种心理需求

  在给孩子吃好喝好的同时,现在的父母也越来越注意到孩子的心理需求,因此,经常会和孩子进行沟通交流,但是这些就够了吗?您了解了孩子有什么样的心理需求了吗?

  1、需要被爱与价值感。

  孩子需要父母的爱,被爱使孩子有安全感与价值感。父母对子女示爱时,除了使孩子体验到被爱的满足之外,也使孩子知道因何事而被爱,从而学到是非观念。

  2、需要安全感。

  一个没有安全感的人是无法信任别人的,对他人不信任则无法和人建立友谊,可能会使其成为刚愎自用的人。孩子如果缺乏安全感和自信心,会使他不敢自由自在地探索周围环境,学习新的事物,他的情绪和智能发展也会受到不良影响。

  3、需要规则。

  规则对孩子来说就像是一栋房子的墙壁,它给生活一个界限及广度。只有当孩子知道什么是可以期待的事,他才会觉得舒适自在。所以规则是安全感的来源,规则的建立可以给孩子提供自由成长的顺序感。

  4、需要新的学习经验。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认为儿童是成长中的个体,其心智能力的发展是其生理学方面的成熟加上后天学习经验而形成的。从出生起,儿童必须有切合其能力的学习机会以学习新的经验,才能发展出正常的智能、语言、人际关系技巧、情绪感受、表达能力和人格。莫秀芬认为,儿童成长过程中还需要鼓励和责任。在儿童的教养过程中,鼓励的重要性大过其他方面。每一个小孩子都需要持续给予鼓励,就如同种子需要一样。如果没有鼓励,孩子无法成长、发展;儿童需要责任感,让他负责照顾自己的日常生活,如穿衣、收拾玩具、扫地等,可以帮助他了解自己的重要性,建立自信心,学习互助的精神及确立责任感。

  认同的楷模和尊重对儿童而言也是不可缺少的。儿童良好品行养成的必要条件是生活中有良好楷模供他学习认同。因此,父母不但要多跟子女接近,而且要注意言传身教的影响,使自己的言行对子女产生正向认同的作用。父母还必须尊重孩子和他的权利。尊重孩子就是让孩子和大人平等做决策,这可以使孩子了解到每一个人在家庭中都有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三、4种典型性格妈妈对孩子成长心理的影响

  1、比较型妈妈:会打击孩子自信 。

  总喜欢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比较通常是由于自我欲求不满所致,可能是对生活、工作、家庭或是对自己目前的现状不满意,从而希望从孩子身上实现自我价值的认同。她们不了解孩子个性的差异,在她们心中有一个美好的标准,但又不十分清楚这个标准到底是什么,所以会从身边孩子身上发现自己孩子所不具备的优点,觉得这就是好孩子的标准。其次,喜欢比较也是妈妈自身焦虑、压力大的体现。她们经常对自己目前的生活状况有种不安的感觉,如果孩子在某些方面做得不够完美,内心就会更焦虑,害怕这样会给自己带来麻烦。

  经常拿孩子和别的孩子比较是一种不健康的教育方式,这样会产生一种负强化的影响。妈妈总是期望孩子向更好的方面发展,但越是关注孩子身上不够好的地方,越是指责孩子,结果就越不尽如人意。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总是得到否定,就会养成一种自卑的人格,觉得自己事事不如别人,同时对伙伴,尤其是那些经常被妈妈夸的小朋友形成一种敌对心理,甚至会有攻击行为。慢慢地他们不愿和别人打交道,嫉妒对方,不知道该怎样和比自己好的孩子相处,甚至产生人际退缩,从长远来说,人格发展已经受到了损害。

  2、侦探妈妈:给孩子留点空间。

  “侦探”妈妈在中国是很普遍的现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不再什么事都告诉家长,而是把心事写进日记或者与同龄伙伴分享。于是,作母亲的就会通过“侦察”的方式了解孩子。母亲为什么会这样做呢?

  首先,关爱孩子是母亲的本能和职责,这是人之常情。对母亲来说,怀孕生育是一个特别的旅程,关爱孩子从胎儿期就开始了。孩子出生后,一举一动都在大人的视野内,但孩子长大后,有了自己的同辈群体,有了独立意识,不想再受到父母的监视,并且意识到有些事情可能会受到家长的干涉,便有了自己的秘密。这会让一直很了解自己孩子的母亲感到忐忑不安,母亲很想知道孩子那里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另外,母亲一直是保护人的角色,一旦感觉自己不被需要了会感到很失落,从而导致这种行为发生。

  第二,父母只有一个孩子,他们把精力集中在这个孩子身上,密切关注孩子的成长变化,如果作母亲的工作清闲或者是个全职太太的话,便更有时间和精力,想掌握孩子的一切情况。

  第三,父母望子成龙,给孩子规划了前程,想让孩子按照既定的规划发展,不希望节外生枝,不希望孩子有“秘密”。

  然而,一旦孩子知道妈妈在“窥视”他(她),将会恶化与母亲的关系,增加亲子之间的敌意,不利于事情的解决。那么,侦探型的妈妈在教育孩子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首先,妈妈应给孩子一些独立空间,如果孩子暂时不想与大人分享,那就给他时间。其次,家长要放下架子,与孩子开诚布公地讨论,交流,让孩子知道任何时候都会受到家长的帮助和支持。当孩子倾诉时,不要恣意评判,要耐心倾听,一起分析,彼此尊重。最后,了解孩子的途径除了直接交流外,还可以向他的老师、同学了解,当然之前要学会与孩子的同学做朋友。妈妈要做一些改变,即使内心很想知道孩子的心事,也要学会平复自己的情绪,给孩子一个空间,建立信任,让孩子懂得妈妈的爱

  3、唠叨妈妈:要多听少说。

  爱唠叨一般源于内心的不安全感,总觉得事事不放心,担心自己没交代到,孩子就会出状况。尤其是有完美主义情结的人,一般有强迫型人格倾向,对细节要求比较高,控制欲也比较强,不会正向地表达自己的需要,而是通过抱怨表达自己的担心。有时候,妈妈之所以爱唠叨,是因为她对自己目前的现状没有行动力来加以支持和改善,所以转向强迫性的口头语言来重复自己的不满。另外,唠叨有时也可能是夫妻关系不良的一种反应。妈妈无意中将婚姻关系里的负面情绪转移到了孩子身上,对孩子过多关注,总是以一种挑剔的眼光看他们。

  孩子如果长久生活在这种环境下,长大后也会容易重复母亲的这种模式,或者形成被动攻击的不健康防御方式。时时觉得自己不安全,很焦虑,内心总是有种莫名的恐惧感,总觉得有不好的事情要发生。另外,会对现实产生无力感,觉得自己什么事都由妈妈操心,和自己无关,无法担当自我责任。其次,过分唠叨最容易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孩子往往会反其道而行之,亲子关系容易疏离。妈妈觉得这样是爱,孩子却不这么认为。而且成年后孩子如果遇到各种不良情绪,也不愿跟母亲诉说,一方面怕引来母亲的唠叨、抱怨和指责,另一方面认为跟谁说都没用,内心产生无助感

  4、物质妈妈:金钱代替不了母爱

  这类母亲也有迫不得已的苦衷,她们希望能通过自己奋斗得来的金钱,弥补或替代对孩子爱的不足,这样一来可以减轻自己内心的愧疚感。但过度以物质的方式来补偿孩子是不适当的做法。

  如果经常让孩子从物质中得到补偿,他们会认为父母觉得钱很重要,那么他们也会不自觉地把物质看做是至高无上的,从而会在心中形成一种扭曲的认知。0—6岁是孩子正常依恋心理产生的时期,父母如果由于工作或其他原因很少与孩子接触,那么孩子这种依恋心理就会缺失,出现多动、孤独症等心理疾病,等父母发现已为时已晚。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母亲在孩子12岁前的养育作用较父亲重要,青春期后父亲的作用则更大。所以,母亲在孩子12岁前非常重要,很多心理问题都在这一阶段产生。

  如果妈妈真有自己的工作要忙,或者是像陈女士这种情况,那应力教授建议,这类妈妈在不能陪伴孩子的时候最好先跟孩子讲明:“妈妈真的好想陪你 可妈妈有非常重要的事情去做,等完成后再补偿你。”尽量不要用物质来补偿。每天可以通过电话或是录音的方式跟孩子沟通,告诉孩子自己现在在干什么,要让孩子知道无论何时,妈妈都在惦记着他。哪怕他睡着了,第二天也要告诉他,妈妈看你睡得好熟就没打扰,妈妈很爱你。

四、孩子叛逆心理的诱发因素及处理方法

  (一)逆反心理的诱发因素

  逆反心理并不是什么不可思议的东西。一般地说在以下三种情况下,容易诱出逆反心理:

  1、强烈的好奇心。当某事物被禁止时,最容易引起人们的求知欲。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释的情况下,浓厚的神秘色彩极易引起。

  2、企图标新立异。青年处于性格形成和寻找自我的时期,通过否定权威和标新立异可以在心理求得自我肯定的满足感。青年人与社会的认同不仅是简单地采取适应社会规范的途径,而且还希望社会承认他的价值和地位,从而获得与社会之间的认同。因此他往往表现得偏执,好表现自己,有意采取与其他人不同的态度和行为,以引起别人的注意。

  3、特异生活经历。比如,有的人多次失恋,便认为人世间没有真正的爱情;有的人一向循规蹈矩、与世无争,而偶然有一次受到了莫名其妙的冤枉,以至于性情大异,变得粗暴、多疑、怪僻。

  这种在特定条件下,其言行与当事人的主观愿望相反,产生了与常态性质相反的逆向反应,是逆反心理的典型表现。一旦这种心态构成了心理定势,就会对人的性格产生极大的影响,经常性地左右他的一举一动,成为他言行举止的一个基本特征。

  (二)逆反心理的正确处理

  当孩子进入到青春期,他们由儿童向成年人过渡,开始有了自我的意识,对于父母强加给他的意愿,就开始出现了逆反心理,而每当这个时候,就是父母对如何教育青春期孩子最为头疼的时候,既然对于孩子的这些逆反心理,只要父母注意到以下几点,完全是可以缓解的。

  1、尊重孩子。

  当处于青春期的孩子,他们是最需要得到他人认同与他人尊重的时期。当孩子对你的意愿表现出逆反时,家长不要急着去进行镇压,而要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反抗。同时你可以向他表示:“我尊重你的看法”,或“你尽量举例说明”,这样你就赢了一大半,你千万不要说:“你所说的是两码子事,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或者“你的观点微不足道,这是不对的”。

  千万不要去忽略孩子的意见!不要过度表现出对事情了若指掌或经验老道的样子,对孩子的反对意见,表现出不在乎或不重视,这会激怒孩子。应该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意见,尤其是将内心的感觉表达出来,然后给予完全的重视和关心。让别人觉得他的反对意见是很独特的见解,让他们知道他们的确与众不同。

  2、注意语言。

  说话时注意语气、语调与用词。尽量避免使用命令的辞令,青春期的孩子不喜欢被命令、被驾驭、被强迫或被规定做任何事。有些字像“应该”、“必须”、“务必”、“一定”等,都是激起反抗情绪的祸源,命令会引起抗拒的心理。

  相反,应该以征求同意的方式。尽量使用“我们”,而不要使用“你”或“你们”。千万不要硬碰硬,你最好说出你的道理、想法、观念、意见、理想和问题。尽量避免使用那些容易引起磨擦的文字,造成不愉快的关系。

  3、委婉的纠正孩子的错误。

  当孩子出现错误时,不要过份的指责与强调,应该委婉的提出。如果你毫不留情地揪出他们的错误,就等于激起他们反对你。事实上,所有的人际关系中都如此。

  奇怪的是,绝大多数人却都喜欢这么做。他 总是喜欢纠正孩子,指出孩子的错误,对于孩子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去吹毛求疵,泼孩子冷水,通过这些来证明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与价值,希望让孩子继续依赖自己,却不明白,越这样做,孩子的逆反心理越强。

  4、学会聆听

  当问题出现时,家长可以先提出问题,然后注意聆听孩子的想法。到目前为止,缓和反抗情绪最有价值的方法,就是提出问题,并注意聆听,而这两者都需要耐心。

  当你听到孩子的反对意见时,要故作镇定状,并表现出听得津津有味的模样,这确实不容易。大多数情况下父母都会迫不及待地予以辩驳,而且大多数人也都认为,他们必须举出事实“纠正别人”,以及给这个持反对意见的人“洗洗脑”。但是,应当暂时控制住这股冲动,再想想为什么别人会反对。

  一般来讲,这也不过是做一项决定前的一种过程而已。如果一个人说:“等一下,让我再想一想。你要求我改变,做我从来没做过的事,我不能这么爽快答应你。”这非常合情合理,所以拖延一点时间是必然的。因此,提出问题和耐心的倾听,就是给予别人必要的喘息时间,以便解除反抗的情绪。

调节心理健康的方法_不健康心理有哪些

一、常见不健康心理有哪些常见不健康心理一、自卑觉得自己处处不及旁人,在人前仿佛矮三分。不喜欢和人共事,愈来愈孤僻脾,越来越古怪。二、自傲自以为是,老子天下第一。周围的人对他敬而远之,他却自鸣得意。生活空虚,无所寄托,缺少乐趣。三、多疑

鉴别心理健康的标准,调节心理健康有哪些方法,儿童心理健康的标志,成长中不健康心理的表现

一、调节心理健康有哪些方法情绪稳定与愉快: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它表明一个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意味着肌体功能的协调。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行为协调统一,其行为受意识的支配,思想与行为是统一协调的,并有自我控制能力。如果一个人的行为与思想相互矛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混乱,语言支离

心理健康小知识,健康的心理健康的身体

健康的人是指身体和心理都要健康,身体疾病对身体造成的影响是表面的,心理疾病造成的危害却是隐性的。心理健康的重要性:不健康的心理不但会在不知不觉对自己造成伤害有时候甚至还会对身边的人造成极大的伤害,但是这种改变时潜移默化的,往往都是在这种影响导致出各种结果后才知道,所以知道、了解心理健康小常识就

Hash:c1276112d599f37f9f68a81355f0ba5eed40ac90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