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8:47:20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小孩量体温的几种方法介绍,小孩体温高怎么办

BY:大叔18岁 2024-08-15 18:47:20 905 ℃

一、如何正确给孩子测量体温

  (1)正确的测量体温是需要在孩子情绪稳定的前提条件下进行的,要开始测量体温之前要和孩子进行一定的沟通,得到孩子的配合之后再进行下一步的操作。很多父母就是很着急,随意的就把体温计放到孩子的腋窝下面,自己强行按住,这样的做法对于孩子来说就是一件很残酷的事情。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为什么要一直被父母压着都会产生很多疑问的,也就很不配合,甚至开始哭闹。

  (2)安抚好孩子的情绪之后开始把体温计轻轻的放在孩子的腋下,然后开始静静的等待五分钟的时间,这时候可以唱些儿歌给孩子听或者是和孩子说一些故事,让孩子觉得时间过得比较快,最重要的是可以转移注意力,让孩子觉得测量体温并不会很痛苦。

  (3)体温测量完毕之后需要告诉孩子你的体温是多少度,需要给医生看看了或者是多喝些才会好,这样孩子就会很积极的进行配合治疗。

二、宝宝发烧妈妈做好3个步骤巧降温

  1.步骤一:定时测量体温

  宝宝发烧是一种症状,也是一种抵御反应。发烧并不是一个坏现象,说明机体正在与病原菌作斗争,所以很消耗人得体力,病人就会嗜睡乏力。当妈妈察觉到宝宝体温或表现有异样时,便要及时为宝宝监测体温。

  因为宝宝的体温中枢发育尚不完善,宝宝的体温很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因此宝宝的正常体温也是存在个体差异。宝宝发烧,妈妈们最重要的是做好监护工作,在感觉到宝宝体温易于平常时,每隔1个小时左右就要为宝宝测量体温,并做好体温变化的监测,这样可以更加细致、准确地掌握宝宝的病情,并作出相对应的降温措施。

  定时为宝宝测量体温,当然也要选择一款方便且准确的体温计。眼下,市面上能够买到的温度计种类繁多,测量部位也不相同。那么究竟哪一款给孩子用最合适呢?

  “给宝宝量体温,安全和准确最重要。”如果从体温计材质来说,可以分成玻璃水银体温计电子体温计红外线体温计三种。

  水银体温计可使随体温升高的水银柱保持原有位置,方便使用者随时观测。可是这类体温计并不适用新生宝宝与喜欢走动的宝宝。而电子体温计属于热敏温度计,是欧美国家最多人用的体温计。这种热敏体温计的测量速度快,通常测量时间不到一分钟。

  与水银体温计和电子体温计不同,红外体温计不用和测量目标直接接触便可得到体温数值。而且测量时间一般只需要数秒时间,对于追求高效率的父母来说,这可是一款绝佳的婴儿体温计

  2.步骤二:物理降温

  一般情况下宝宝发烧分3种:低烧37.5℃-38℃;中烧38.1℃-39℃;高烧39.1℃-40℃。通常来说,如果宝宝体温在38.5℃以下,且没有特别不舒服、精神状态良好,也就是说照常吃、照常睡及照常玩,妈妈就不必急于给宝宝喂药,物理降温更适合。

  ·温水擦浴:用温水毛巾擦拭全身是一种很好的降温方法,也适合所有发烧的宝宝。水的温度32-34 ℃比较适宜,每次擦拭的时间10分钟以上。擦拭的重点部位在皮肤皱褶的地方,例如颈部、腋下、肘部、腹股沟处等。

  ·冷敷:用冰袋、热水袋塑料袋,灌上凉水或冰水;也可用毛巾浸泡凉水或冰水拧干后湿敷。放置的部位是后枕部、前额部、腋窝部、大腿根部等处。

  ·降低环境温度:可通过开窗通风,减少穿着、盖被,打开襁褓或包裹的被褥,使温度下降。对3个月以内的小婴儿采取“开包”打开衣被、少穿衣服就可能有逐渐降温的效果,一般来说发高烧的宝宝应该不要盖厚被子,衣服也要少穿。

  ·多喝水排尿:发烧的宝宝要多喝水,增加尿量,可促进体内毒素排出。同时还要注意多补充身体流失的电解质,妈妈可以适当让宝宝喝些葡萄糖水或者淡水。

  3.步骤三:合理选择儿童用药

  当宝宝发烧在38.5℃-39℃左右时,在家中可首先采取以下物理降温的办法,与此同时还要考虑让宝宝服用退烧药。有些妈妈可能会认为已经给孩子服用感冒药便不用再吃退烧药,可是感冒药并没有快速退烧的功效,而宝宝体温一旦超过38.5℃容易对身体造成影响。

  合理选择和服用退烧药,可以缓解发烧带给宝宝的不适,以便宝宝能正常饮食和睡觉,对抗疾病并补充足够的能量和保持体力。如何选择儿童退烧药?妈妈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要点。

  ·听取专业医生/药师的意见,注意OTC与医生用药。OTC是指不需要医生处方,消费者可直接在药房或药店中即可购取的药物。OTC药物是经过长期应用、确认有疗效、质量稳定、非医疗专业人员也能安全使用的药物。妈妈在给宝宝自行购买退烧药物时,可注意是否标注有OTC。

三、宝宝体温升高哪些常见原因所致

  宝宝体温升高 哪些常见原因所致?被子盖的太厚导致

  很多时候父母都会担心小宝宝会着凉感冒,就会盖比较多的被子。但是当被子盖的太厚的时候,热量就会散发不出去,就会导致宝宝的体温升高发热了。所以宝宝在睡觉的时候父母就要注意观察了,如果发现宝宝出汗或者是蹬开被子,就可能是宝宝感觉到热的原因了,这个时候父母就应该减少盖在宝宝身上的被子了,其实宝宝身体露出被子也不一定是会感冒的。

  宝宝体温升高 哪些常见原因所致?衣服穿的太多导致

  天气稍转凉,父母就会担心宝宝受凉,就会给宝宝多穿衣服。尤其是到了冬天,家里开了取暖器的同时,还给宝宝穿很多的衣服。所以当宝宝发热时量体温超过37.5摄氏度的时候,就要考虑下是否自己给宝宝穿的太多了,可以适当的给宝宝减少一件衣服,凉快会在给宝宝量一次体温。

  宝宝体温升高 哪些常见原因所致?下午低热导致

  一般来说,正常人下午到傍晚的时候体温就会有稍微的升高一点。如果宝宝上午体温正常,下午体温开始超过37.5摄氏度,有点儿低热,但是宝宝表现出情绪精神状态好的话,那么就大可不必担心。因为到了夜里的,宝宝的新城代谢就会变慢,因为只要不严重,到了夜里都是会降下来的。

  宝宝体温升高 哪些常见原因所致?正常生理活动导致

  其实小宝宝也和我们是一样的,都是在活动之后体温就会相对来说有所升高。所以小宝宝在正常的生理活动之后,比如哭闹,吃奶等,体温有是会有所升高的,这是因为吃奶,哭闹等正常的生理活动导致了宝宝肌肉产生的了更多的热量,而导致了宝宝发热。不过总的来说,体温不会升高的太快,多在37.5℃-38.0℃之间,一般运动后就会恢复到正常的水平了。

四、小孩体温高的应对误区

  误区一:通过“捂热”出汗退热

  常听一些家长说:“吃点药,捂一会,等汗出来就不烧了”,也还有一些家长觉得孩子发烧怕冷,因此要穿多点、盖多点,于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把孩子包裹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个憋得红彤彤的小脸蛋,通过捂热出汗来退热的家长也不少,其实,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

  孩子在发烧的时候,末梢循环变得较差,手脚摸起来可能会有些凉凉的,但这并不是因为孩子穿得不够多。而且孩子在发烧的时候,包得严严实实反而会影响到机体的散热,使体温上升,甚至处于高热状态,在高热时末梢管可代偿性扩张,使出汗增多,同时机体代谢亢进,耗氧量增加,加之宝宝长期在这种闷热的高热环境中,处于缺氧状态,长时间下来,极有可能会导致机体多器官、多系统受累。

  正确做法:当孩子发烧时,把孩子的衣服略微解开,使其充分散热,并注意室内空气保持流动,但要注意宝宝手脚的保暖。

  误区二:孩子发高烧了也要等医生看了再处理

  有些家长担心给孩子吃了退烧药后会影响医生对病情进行准确的判断,或者不知道该给孩子用什么药,于是,孩子都已经烧得小脸蛋通红了也还是不给孩子积极降温,非要等到见了医生不可,或者是孩子都已经发高烧了,在家不处理就直接抱过来医院,在诊室外焦急地等候。

  正确做法:如果孩子已经发烧到38.5℃以上了,就应该积极先给孩子降温,尤其是已经高烧的宝宝,如果长时间高烧不处理的话,容易造成孩子高热惊厥晕厥等的发生。

  误区三:一发烧马上用退烧药

  有些家长一见到孩子发烧,就马上给孩子服用各种退烧药,吃药后没有马上见效时,又立即换另一种退烧药。其实这也是不正确的。

  正确做法:一般来说,孩子的体温在38.5℃以下,我们都是建议物理降温为主,超过38.5℃了才在物理降温的同时给予退烧药。目前市面上的退烧药品种繁多,家长在选用时,最好选用儿童剂型的退烧药,尤其是小婴儿,可以选用一些滴剂类的退烧药。在使用退烧药的过程中,家长也要需要注意了,如果服用了退烧药后孩子体温还是没有降下来,也不能马上再用一次退烧药或者更换其他退烧药,要间隔4-6个小时之后才能再服用退烧药,同时,也要注意多喝水,以利于降温。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量体温时要注意什么测量体温影响体温的因素

一、影响体温的因素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性别因素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排卵期较低,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女性的体

人体正常体温范围_量体温时要注意什么

人体正常体温有一个较稳定的范围,但并不是恒定不变的。6、人体正常体温的测量方法是在早晨8点左右、午后3点左右、晚上8点左右各测一次体温,连续测量几天,取其最稳定的值即为正常体温。

基础体温_基础体温曲线图

基础体温基础体温表对确定女性排卵日有一定帮助,所以备孕女性常用基础体温曲线图来预测排卵。那什么是基础体温呢?人体处在清醒而又非常安静,不受肌肉活动、精神紧张、食物及环境温度等因素影响时的状态叫做“基础状态”,基础状态下的体温,就叫做“基础体温”,通常在早晨起床前测定。女性的基础体温随月经周期而变动,

Hash:9e546d5998a977e8a089c40187757f5531011aca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