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03 02:33:43

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可以分为:膨出、突出、脱出三种。腰椎间盘突出症是西医的诊断,中医没有此病名。而是把该症统归于“腰痛”、“腰腿痛”这一范畴内。本病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腰部疾患之一,是骨伤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主要是因为腰椎间盘各部分(髓核、纤维环及软骨板),尤其是髓核,有不同程度的退行性改变后,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椎间盘的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从破裂之处突出(或脱出)于后方或椎管内,导致相邻的组织,如脊神经根、脊髓等遭受刺激或压迫,从而产生腰部疼痛,一侧下肢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一系列临床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的饮食,食疗,腰椎间盘突出吃什么好

腰椎间盘突出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饮食食物多样化,避免偏食,保证营养均衡。2.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奶及奶制品、大豆及其制品、虾、海带等,多吃新鲜的水果蔬菜,适当补充动物肝脏,维生素和铁可以促进钙的吸收。3.如果饮食量少,可以适当吃一些钙的营养补充品。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牛奶含钙量丰富,营养结构利于营养素被人体吸收。一般人群均适合食用,可每天早晚各一杯,餐后饮用。缺铁性贫血、乳糖酸缺乏症、胆囊炎、胰腺炎患者忌食;脾胃虚寒作泻、痰湿积饮者慎食。虾皮虾皮中的钙磷含量非常丰富,营养价值高,钙磷互相促进吸收。可以与鸡蛋煮虾皮鸡蛋羹,与冬瓜做虾皮冬瓜汤,也可以与米煮虾皮粥,一般人群均适合食用,多补钙的好食品。宿疾者、正值上火之时;患过敏性鼻炎、支气管炎、反复发作性过敏性皮炎的老年人;患有皮肤疥癣者忌食。石榴石榴是含有钙、维生素C、维生素E等营养素比较丰富的水果。一般人群均适合食用,每天吃1个为宜。不适宜便秘者、尿道炎患者、糖尿病者、实热积滞者。饮食禁忌:1.忌吃辛辣刺激性食物。2.少吃可乐、汽水等碳酸饮料。3.少吃油炸类食品。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腌酱菜韭菜中的草酸会影响钙的吸收。避免食用。可乐碳酸饮料会阻碍钙铁吸收。少饮用,避免和富含钙铁的食物一起食用。大肥肉脂肪含量高,营养成分已被破坏,进食过多会影响正常食欲,容易导致营养不良。少吃或不吃。

腰椎间盘突出饮食原则

腰椎间盘突出,饮食

一)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食疗方

(资料仅供参考,具体请询问医生)

1.穿山龙75克,川草乌20克,威灵仙15克。将上药加水500毫升,煮成250毫升。渣再加水250毫升,煮成125毫升,将先后煮好的药水放人煲内,再加小公鸡1只去肠杂,同煮熟,临食时加酒适量(五加皮酒或当归酒更好)。连肉及汤,分2次服完。适用于寒湿型腰痛,有滋养强壮作用。

2. 杜仲20克,威灵仙55克。分别研粉,后混合拌匀,再取猪腰子(猪肾脏) 1--2个,破开,洗去血液,再放入药粉;摊匀后合紧,共放人碗内,加水少许,用锅装置火上久蒸。吃其猪腰子,饮其汤,每日1剂(孕妇忌用)。主治肾虚,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有补肾壮骨强腰之作用。

3.茴香煨猪腰:茴香15克,猪腰1个。将猪腰对边切开,剔去筋膜,然后与茴香共置锅内加水煨熟。趁热吃猪腰,用黄酒送服。功效:温肾祛寒。主治腰痛。

4.丝瓜藤、黄酒。选取1截连根的丝瓜藤,在火上焙干后,研成末。每天2次,每次3克,用黄酒送服。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治慢性腰痛。

二)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好吃什么

饮食宜清淡,多吃一些含钙量高的食物,如牛奶,奶制品,虾皮、海带等

三)腰椎间盘突出症不宜吃什么

忌肥腻,烟酒

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_护理注意事项_饮食禁忌

腰椎间盘突出一般护理

腰椎间盘突出,护理

一)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病人的护理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急性期应睡硬板床,绝对卧床3周。

2、避免咳嗽、打喷嚏,防止便秘,。

3、症状明显好转后,可逐步进行背肌锻炼,并在腰围保护下,下地做轻微活动。

二)预防腰椎间盘突出症,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经过治疗和休息后,可使病情缓解或痊愈,但该病的复发率相当高,原因为:

(1)腰椎间盘突出症经过治疗后,虽然症状基本消失,但许多病人髓核并未完全还纳回去,只是压迫神经根程度有所缓解,或者是和神经根的粘连解除而己。

(2)腰椎间盘突出症病人病情虽已稳定或痊愈,但在短时间内,一旦劳累或扭伤腰部可使髓核再次突出,导致本病复发。

(3)在寒冷、潮湿季节未注意保暖,风寒湿邪侵袭人体的患病部位,加之劳累容易诱发本病的复发。

(4)肝肾亏损未能及时补充。中医认为,肾藏精、主骨;肝藏血、主筋。肾精充足、肝血盈满,则筋骨劲强、关节灵活。人到中老年,生理性机能减退,肝肾精血不足,致使筋骨失养,久而久之,容易发生骨关节病,。

(5术后的病人虽然该节段髓核已摘除,但手术后该节段上、下的脊椎稳定性欠佳,故在手术节段上、下二节段的椎间盘易脱出,而导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复发。

腰椎间盘突出检查,腰椎间盘突出诊断

腰椎间盘突出常见检查

检查名称检查部位检查科室检查作用
腰部活动度,腰部保健科腰部活动度检...
脊柱活动度,脊柱保健科脊柱活动度是...
脊柱压痛与叩击痛,脊柱保健科脊柱压痛与叩...
胸腹部垫枕试验,脊柱保健科 疼痛胸腹部垫枕试...
脊柱触诊,脊柱保健科 疼痛脊柱触诊目的...
脊柱检查,脊柱——脊柱检查以视...
腰腿痛的感觉检查,下肢骨科 保健科腰腿痛的感觉...
腰背痛体格检查,脊柱骨科 保健科腰背痛体格检...
腰背部检查,腰部 脊柱疼痛 骨科腰背部检查用...
椎板间隙显微内窥镜,脊柱消化 保健科椎板间隙显微...
布拉加尔征,下肢骨科布拉加尔征用...
拾物试验,腰部骨科拾物试验用于...
趾背屈试验,足部骨科趾背屈试验为...
健肢抬高试验,下肢骨科健肢抬高试验...
跟臀试验,足部 臀部骨科跟臀试验用于...
俯卧伸腰试验,脊柱骨科俯卧伸腰试验...
脊柱运动试验,脊柱骨科脊柱运动试验...
鞠躬试验,腰部骨科鞠躬试验常用...
腰背部麻醉试验,腰部骨科腰背部麻醉试...
提睾反射,周围神经系统神经 保健科属于人体神经...
浅反射,全身神经 病理科 保健科浅反射:刺激...
踝反射,足部 周围神经系统神经 保健科踝反射异常:...
深反射检查,周围神经系统神经 保健科通过刺激骨膜...
抬腿试验,下肢神经 脑外科 保健科抬腿试验对各...
直腿抬高加强试验,下肢神经 中医 保健科拉塞格征又称...
脑膜刺激征,颈部 颅脑神经 保健科脑膜受激惹的...

一.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除中央型引起椎管完全阻塞者可出现蛋白含量增高、潘氏试验及奎氏试验阳性外,通常均属正常。

2.其他化验

诸如红细胞沉降率、康华反应、类风湿因子、胶状金试验等化验检查,主要用于对其他疾患的鉴别诊断。

二.体格检查

体格检查: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根据临床症状或体征即可作出正确的诊断。主要的症状和体征是:

①腰痛合并“坐骨神经痛,”,放射至小腿或足部,直腿抬高试验阳性;

②在腰4-5或腰5骶1棘间韧带侧方有明显的压痛点,同时有至小腿或足部的放射性痛;

③小腿前外或后外侧皮肤感觉减退,趾肌力减退,患侧跟腱反射减退或消失。X线片可排除其它骨性病变。

三.影像学检查

近年来用于腰椎间盘疾患诊断的影像学技术进展较大,其中包括X线平片、椎间盘造影、CT、超声波、磁共振及脊髓造影等。在一般情况下,普通X线平片即可达诊断目的,困难者则需采用磁共振(或参考超声波及CT检查,但其确诊率较低)。非不得已,不轻易选用 脊髓造影。

1.腰椎X线平片

(1)腰椎后前位片(正位):

多显示腰椎侧弯征,椎间隙宽度于病变早期多无改变;如病程较久,则显示椎间隙狭窄,并于椎体边缘有各种形态的骨刺出现。棘突的偏移虽较常见,但不一定有什么意义。

(2)腰椎侧位片:

其诊断价值较前者更为重要。

①多数病例腰椎生理曲线消失,尤其是急性发作者。

②椎体型中的前缘型可于侧位片上显示典型的三角形骨裂征等(图5)。

③椎间隙狭窄及椎体边缘骨刺形成表明病程较长。

④椎间盘钙化(罕见)或脱出的髓核钙化(稍多见),主要在侧位片上显示。

(3)腰椎斜位片:

主要用于除外下腰椎椎弓断裂及腰骶(或骶髂)关节病变。而在单纯椎间盘脱出症患者多无特殊所见,因此,诊断明确者勿需摄此片。

2.CT检查

应用CT检查脊椎与椎管内病变在临床上已广泛开展,分辨率相对为高的CT图像,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形象,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并可以三维技术重建椎管与根管的立体形态。从影像学角度来看,本病在CT图像上的主要改变有以下几点(图6):

(1)椎间盘后缘变形:正常情况下,椎间盘后缘与椎体骨性断面的边缘平行;在髓核突出的患者,椎间盘后缘有一局部突出。根据局部改变的形态与性质,可区分椎间盘膨出,、突出或脱出(破裂),前者为退行性变的早期表现,后两者则属中、后期改变。

(2)硬膜外脂肪消失:正常情况下,腰椎区域,尤其是腰4~5和腰5~骶1平面,硬脊膜囊通常有丰富的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透亮区的形态和大小对称。当椎间盘破裂时,脱出的髓核可以替代低密度的硬膜外脂肪,在椎间盘破裂的平面上,两侧对比观察,密度并不对称。

(3)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增高:突出或脱出髓核的密度高于硬脊膜囊和硬膜外脂肪,硬膜外间隙中的软组织密度阴影代表突出的碎片(大小和位置)。当碎片较小而外面有后纵韧带连着时,其软组织块影与椎间盘影相连续。当碎片已破裂到后纵韧带外面,且与椎间盘失去连续性和从纤维环破裂处游离时,可出现分离状影像。根据椎间盘破裂的部位,软组织密度可能位于中线或后外侧缘,若破裂完全发生在外侧缘,则软组织密度位于椎间孔内。当突出的碎片较大时,在病变椎间盘平面以外的层面上也可显示软组织密度。根据碎片游离方向,可能位于椎间盘下方的椎体后缘,或紧靠椎弓根的侧隐窝内;亦可能位于椎孔内,颇像增大的神经节。

(4)硬脊膜囊变形:硬脊膜及其内容物的密度低于椎间盘。在上部腰椎区域,整个骨性椎管全部由脊膜囊占据。脊膜囊缘和椎间盘边缘之间由于密度差的关系,分界清楚。当椎间盘突出时,硬脊膜囊也可变形。在下部腰椎区域,硬脊膜囊并不充盈整个骨性椎管,也不与椎间盘后缘接触,仅当椎间盘突出相当大,足以将硬膜外脂肪堵塞并压迫脊膜囊壁时,光滑圆形的脊膜囊轮廓才出现变形,突出的碎片可能压迫神经根;亦有少数病例并不引起脊膜囊变形。

(5)神经根鞘的受压移位:在正常情况下,神经根鞘在硬膜外脂肪对比下表现为软组织密度,其位于骨性椎管的后侧、椎弓根的内侧,在椎弓根稍下方的平面上,当碎片向骨性椎管后侧突出时,将根鞘向后推移,根鞘与突出的碎片常无法区分,这本身就是神经根受压的一种征象。

(6)突(脱)出髓核的钙化:髓核突(脱)出时间较久者,可逐渐形成钙化,并在CT检查中出现相一致的改变。碎片与椎间 隙边缘可以相延缓。

(7)CTM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对椎间盘突出的诊断准确率为80%~92%。由于CT检查对患者的X线照射量小,可列为基本无害的诊断手段。此外,用水溶性造影剂做脊髓造影与CT检查结合(CTM),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在CTM检查时,上述征象更为明显。在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受椎间盘压迫的神经根和硬膜囊在同一平面。游离型椎间盘脱出则可发生于椎管内的其他部位。

3.磁共振(MRI)检查

MRI的出现,可以说是影像学中的重大进展,是非侵入性和无放射性损害中以往任何检查手段都无法相比拟的,其对人体组织结构的影像显示,较之CT检查更为确切和真实。

MRI图像上所表现的信号,大体上分为高、中、低三种强度。通常,在T1加权条件下,骨皮质、韧带、软骨终板和纤维环为低信号强度;富有脂肪组织的椎体、棘突等骨松质则表现中等信号(由于含多量骨髓组织之故);椎间盘介于前两者之间。脂肪组织为高强度信号,脊髓和脑脊液次之。T2加权对椎间盘组织病变显示更明显,在T1加权图像上显示较低信号,T2加权反而加强。由于T2加权脑脊液信号强而发亮,致使椎间盘突出压迫硬膜囊时的显示更加清楚。

MRI检查对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可以观察病变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图7)。

MRI检查除了可以获得三维影像用于诊断(阳性率可达99%以上),更为重要的是此项技术尚可用于定位及分辨“膨隆”、“突出”与“脱出”(图8),从而有利于治疗方法和手术入路的选择(作者建议对“脱出”者选择后路摘除术,而“突出”者以前路手术为佳)。

4.超声波技术

自20世纪70年代Porter先后两次报道了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情况后,国内亦开展了此项研究。该技术是利用超声波测定腰椎椎管管径,而椎管管径的大小牵涉到是否产生根性症状。但在应用上有一定的局限性,对腰椎及腰骶部的三叶形椎管尚难以表现出来。目前,MRI及CT技术已普遍开展,少有再选用此项技术者。

5.脊髓造影

自CT、磁共振及数字减影技术应用以来,已使脊髓造影在临床上的应用大量减少。尽管其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及病变定位帮助较大,但由于其副作用,当前均主张慎重选用,对非十分必要者切勿滥用,并应以选择非离子碘造影剂为前提(图9)。

视髓核突(脱)出的部位不同,在影像学上可显示根袖缺如(侧型为多)、根袖尾部充盈不全(多为外侧型)、硬膜囊受压(中央型)或硬膜囊伴根袖受压(中央旁型)等形态。

6.椎间盘造影

由于穿刺技术及药物给患者带来的反应较大,且阳性率受多种因素影响而难以如实反映出病变的客观情况,因此,目前已不再受临床医师欢迎,故不赘述。

7.硬脊膜外造影

分腰前路和腰后路两种途径将造影剂注至硬膜囊外观察、推断椎管矢状径、硬膜囊及根袖受压情况等。其影像判定与脊髓造影相似,目前已很少应用。

8.其他

如椎静脉造影、腰骶神经根造影及骶管造影等,虽各有特点,但亦有其一定局限性或因操作技术上的困难而多处于探索阶段。

9.肌电图

一般勿需此项检查,但对有马尾神经损害或两根以上脊神经受累者可选用。阳性率约为80%~90%,略低于脊髓造影技术,尤其是表现对脊神经根定位诊断的可靠性较差。但如将两者合用,可使阳性率提高到95%以上,但仍未超过磁共振98%的阳性率,故目前已不再为患者所欢迎。现将其检查方法及结果判定简介于后。

(1)检查方法:

主要检查腰椎段 神经所分布、支配的肌组。分以下两种情况:

①常规双侧对比检查:主要检查以下肌组:A,腓骨长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B.胫前肌:亦由腰4、5脊神经支配。C.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测之,由腰5、骶1脊神经支配。

②酌情加测:此外尚可根据神经受损节段而酌情加测:A.股四头肌:由腰3、4脊神经支配。B.趾长伸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C.姆长伸肌:由腰4、5脊神经支配。

(2)结果判定:

主要根据受测肌肉肌电图的波形是否出现异常判定。

①腰3~4椎间盘突出:主要累及股四头肌及其他肌组。

②腰4~5椎间盘突出:主要波及胫前肌及腓骨长肌。

③腰5~骶1椎间盘突出:主要波及腓肠肌(包括内、外侧头)。

(3)影响肌电图准确性的因素:

①肌电图检测仪本身的质量。

②突(脱)出髓核的部位与受累脊神经根椎节定位的关系。

③在肌组上采样点的部位与数量。

④个体肌节的差异及脊神经根与椎间孔的变异。

⑤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10.诱发电位的应用

为近年来开展较多的研究项目,主要依靠测定H波(Hoffmann波的简称)潜伏期是否延长(与健侧对比)及诱发电位幅度是否消失或低于正常来推断脊神经根是否受累。由于此项检查所用设备价格昂贵,且检测时受各种因素影响,因此临床上主要用于研究工作及对脊柱畸形纠正术的术中监护,而对腰椎间盘诊断上的实用价值,目前尚有争议。,黄梁美梦(黄粱美梦),美仑美奂(美伦美奂)

腰椎间盘突出就诊指南

腰椎间盘突出就诊指南针对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腰椎间盘突出挂什么科室的号?腰椎间盘突出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腰椎间盘突出要做哪些检查?腰椎间盘突出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腰椎间盘突出就诊指南旨在方便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就医,解决腰椎间盘突出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典型症状

腰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

建议就诊科室

骨科、中医科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待腰椎好转后转门诊治疗。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2、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3、每日疼多少次,次数与运动的关系如何。4、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5、有腰痛、下肢放射痛、大、小便障碍,会阴和肛周感觉异常等伴随症状?6、治疗情况如何?

重点检查项目

1、肌力检查临床常进行下肢的股四头肌,裹绳肌、腓肠肌、胫前肌、伸拇长短肌的肌力检查。与健侧比较,股四头肌由第3腰神经支配;胫前肌、伸拇长肌为第5腰神经支配;蝈绳肌、腓肠肌由第l骶神经支配,当这些肌肉的肌力减弱时,说明支配该肌的相应神经受累。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内容中,肌力检查是比较重要的。2、腱反射很多患者有膝、跟腱反射异常表现。检查时应两侧对比,反射可减低、亢进或消失。神经根仅受刺激时,反射可显示亢进;有压迫而不严重者显示减低;压迫严重者则反射消失。这些也腰椎间盘突出的检查内容种最常检查的。

诊断标准

1.CT检查:可较清楚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大小、形态和神经根、硬脊膜囊受压移位的情况,同时可显示椎板及黄韧带肥厚、小关节增生肥大、椎管及侧隐窝狭窄等情况,对本病有较大的诊断价值,目前已普遍采用。2.磁共振(MRI)检查: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MRI可以全面地观察腰椎间盘是否病变,并通过不同层面的矢状面影像及所累及椎间盘的横切位影像,清晰地显示椎间盘突出的形态及其与硬膜囊、神经根等周围组织的关系,另外可鉴别是否存在椎管内其他占位性病变。但对于突出的椎间盘是否钙化的显示不如CT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的治疗方法,腰椎间盘突出怎么办,腰椎间盘突出用药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骨科,中医科,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5000元)治愈率:治疗周期: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中医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一般治疗

一、治疗

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方法的选择,主要取决于该病的不同病理阶段和临床表现。手术和非手术疗法各有指征,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能经非手术疗法治愈。对于骨科医生来说,要详细询问病史,仔细检查身体,熟悉有关特殊检查项目,诸如肌电图、X线检查、椎管造影以及CT和MR检查等,只有这样才能对其过程有较全面的了解,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法。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疗法

视病变的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进程不同,其症状对机体的影响及转归亦不同,并以此来决定治疗方法的选择。但原则上,各组病例均应以非手术疗法为开端,此不仅使患者免受手术之苦,且可观察病程发展,以求获得修正诊治方案的依据。现将非手术疗法分述于后。

(1)病例选择:

①首次发病者:原则上均应先行非手术疗法,除非有明显的马尾损害症状时。

②症状较轻者:其病程可能持续时间较长,但髓核多为突出,而非脱出,易治愈。

③诊断不清者:常因多种疾患相混淆,难以早期明确诊断,多需通过边非手术治疗、边观察、边采取相应的检查措施以明确诊断。

④全身或局部情况不适宜手术者:主要指年迈体弱的患者,或施术局部有其他病变者。

⑤其他:包括有手术或麻醉禁忌证,或拒绝手术者。

(2)目的与具体措施:

非手术疗法的主要目的不外乎以下5点,并应根据其要求而选择相应的方法。

①休息:为任何伤病恢复的基本条件,尤其是对患病椎节更为重要。根据病情可采取以下措施:

A.绝对卧木板床休息:适用于病情较重者。

B.卧床加牵引:亦适用于重型,尤其是髓核突出者或在髓核脱出的急性发作期。

C.腰围制动:用于轻型或恢复期者,其中以石膏腰围最佳,其次为皮腰围或帆布腰围。

②促进髓核还纳:除休息具有使髓核还纳的作用外,主要方式还有:

A.骨盆带牵引:以24h全天持续牵引最佳,有效率可达60%以上,尤其是对髓核突出者。一般持续3周,3周后更换石膏腰围。

B.机械牵引:即用各种牵引装置,包括机械或电动牵引床进行间歇性牵引。适用于急性突出者,有效率略低于前者。

C.手法推搬:术者徒手将患者腰椎置于牵引(拉)状态下施以手法推搬,以使突出的髓核还纳。有效率视操作者而异。

③消除局部反应性水肿:根袖处水肿不仅是引起剧烈根性痛的主要原因之一,且易引起继发性蛛网膜粘连,因此,应设法使其早日消退。

A.类固醇注射疗法:除常用的静脉滴注外,尚可采取硬膜外注射或骶管注射等。

B.利尿药:一般口服双氢克脲塞即可。

C.局部按摩:通过使局部肌肉解痉及促进血液循环而达到消除根部水肿目的。

D.理疗或药物外敷:作用与前者相似。

④促进髓核溶解、吸收:这是近年来为部分临床学家所感兴趣的临床课题之一,虽有疗效,但褒贬不一。作者认为,凡今后可能手术的病例均不应选用。当前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有:A.胶原酶:国内已生产,目前处于试用阶段。B.木瓜凝乳蛋白酶:国外多用此药,其副作用较少。

A.病例选择:

a.有效病例:主要是诊断明确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病史不短于2个月,行其他非手术保守治疗无效;患者有手术指征,经保守治疗无效;以及经手术治疗效果欠佳者。

b.下述病例不应选择:对 瓜凝乳蛋白酶过敏,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并有椎管狭窄,或侧隐窝狭窄的患者;患腰椎间盘突出症,出现足下垂以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等严重神经症,状者;孕妇或14岁以下的儿童。

B.常用药物:临床应用木瓜凝乳蛋白酶。在应用时,将木瓜凝乳蛋白酶溶于蒸馏水5ml内,使溶液呈2000U/ml,5ml溶液内含1万U,相当于木瓜凝乳蛋白酶20mg。人体应用木瓜凝乳蛋白酶的剂量为2~12mg,平均每个椎间盘为4mg,超过180mg,往往可致24h内死亡,平均致死量为0.25mg/kg,鉴于退变和突出的椎间盘组织的主要成分是胶原组织,加之木瓜凝乳蛋白酶的毒性反应,Sussman及Mann提出应用胶原酶(collagenase)进行椎间盘溶解。胶原酶为白色粉末,每瓶含酶150U,重11mg。应用时,将胶原酶100~150U溶于4~6ml等渗氯化钠注射液内即可。

C.注射方法:

a.麻醉:可全身麻醉或局部麻醉,但应有监护。

b.术前用药:地塞米松5mg溶于50%葡萄糖溶液60ml,静脉注射,以预防过敏反应。

c.注射方法:患者侧卧位,用15cm长的19号针穿刺,距中线右侧10cm,平腰4~5或腰5~骶1间隙,与躯干矢状面呈50°~60°角度进针。当针尖触到纤维环时,可有沙砾样感觉。针通过纤维环进入椎间盘内,摄腰椎前、后位片及侧位X线片,以确定进针的确切位置。理想的针尖位置应在中线经椎弓根的最内侧。然后,用脊髓造影剂1~2ml做椎间盘造影,以确定病变的椎间盘部位和破裂形态。在病变的椎间隙注入木瓜凝乳蛋白酶1~2ml,每毫升含酶2000U。药物应缓慢注入,时间要在3min以上。椎间盘造影时,若显示两个椎间隙异常,可行两个椎间隙注射,最大剂量为1万U分散注入多个椎间隙,注入药物后留针5min拔出。如果穿刺进针不能通过侧方途径进入椎间隙,则应终止注射疗法。而不能经中线硬脊膜、蛛网膜下隙入路进针入椎间盘。因为,水溶性碘造影剂及高浓度木瓜凝乳蛋白酶可引起抽搐、蛛网膜下隙出血、蛛网膜炎,等神经并发症。

D.术后处理:给患者注射木瓜凝乳蛋白酶后,应即刻使其平卧,观察有无副作用。首先观察患者皮肤有无毛发运动反应(pilodmdodtor),这是过敏的第1个表现。其他的过敏表现为头晕、恶心、皮肤瘙痒、荨麻疹,等。严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低血压,。出现过敏反应时,应立即用1∶1000肾上腺素0.05~0.1ml静脉注射,亦可用氢化可的松1g静脉滴注。术后用泼尼松(强的松)10mg,共3~5天。

术后患者可感腰背痛,一般持续2~3天,对有严重腰背痛者可做理疗或用肌肉松弛药。原坐骨神经痛,可很快缓解。术后第2天即能下地活动或出院。注射后1~6周可从事轻工作,3个月可从事重体力劳动。

E.并发症:髓核化学疗法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3%。McCulloch统计了北美近1.7万例髓核化学溶解疗法病例,并发症发生率为3.2%。常见的并发症有:

a.过敏反应:暂时性皮疹,发生于化疗后数天,无需特殊处理;暂时性紫癜兼或有低血压,见于化疗后数分钟,激素静脉注射可迅速消退;过敏性反应,化疗后数分钟内出现全身荨麻疹,、严重低血压、支气管痉挛,应用激素紧急静脉注射。北美医疗中心曾报道过敏死亡2例。

b.椎间盘炎:可为化脓性椎间盘炎或无菌性椎间盘炎。前者对抗生素有效,后者原因不清,表现为腰背痛和椎间盘高度明显减小。

c.灼性神经痛,:因穿刺针损伤神经根和神经鞘膜,木瓜凝乳蛋白酶通过损伤部位渗透入神经纤维内所致。

d.继发性椎间孔或椎管狭窄:经化疗后,50%的病例椎间隙明显变窄,导致椎间孔变小,压迫神经根。由于椎间隙减小,硬膜外结缔组织形成,可引起局部 椎管狭窄,称为髓核化学溶解后的椎管狭窄症,。表现为化疗后早期症状明显缓解,但后期又出现原先的症状。鉴于这一情况,国内大多数医院都没有开展髓核化学溶解疗法。

⑤促进腰部肌力恢复:对非急性期病例均应促使患者积极地进行腰背肌功能锻炼,以增强骶棘肌而有利于腰部功能的康复。

2.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疗法

(1)病例选择:

①手术适应证:

A.对诊断明确,经正规非手术疗法无效并影响工作和生活者,应及早施术,以防继发粘连性蛛网膜炎,。

B.以马尾神经受累症状为主,病情严重,已影响基本生活者。

C.症状虽不严重,但久治无效,影响步行或剧烈活动,诊断明确者。

D.有椎管探查手术适应证者,包括伴有椎管狭窄的病例等。

E.其他,如某些职业需要其腰椎活动正常(运动员、舞蹈演员及野外工作者等)或有其他特殊情况者。

②非手术适应证:

A.对诊断不明确又无椎管探查指征者不宜施术。

B.对有手术、麻醉禁忌证者,不应施术。

C.对有非手术疗法适应证者,不宜先施术。

D.有腰椎间盘突出并兼有较广泛的纤维织炎、风湿等症状者。

E.临床疑为腰椎间盘突出症,但影像学特殊检查未见有特殊征象者。

(2)麻醉与体位:

①麻醉:

麻醉方法各家要求不一,临床上常用的有全身麻醉、硬膜外神经阻滞麻醉、腰椎麻醉、针刺麻醉、局部麻醉和复合麻醉等;后者包括局部麻醉加腰椎麻醉、局部麻醉加全身辅助麻醉等。目前以全身麻醉为多选。但术者应明确:麻醉的根本目的是使患者在无痛下顺利完成手术。因此,术者需要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术式选择有效的麻醉方法。

②体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体位,依据术式和术者所好选择。常用的有以下4种体位:

A.俯卧位:患者俯卧于特制的气垫或支架上,可以避免腹部和胸部受压。此种体位适用于大多数椎间盘突出症,尤其是伴有椎管狭窄症,需全椎板切除及椎管彻底减压者。

B.仰卧位:适用于从前侧腹膜外入路或经腹行椎间盘切除和椎体间融合。

C.胸膝卧位:椎板间隙可以得到良好暴露。腔静脉压力比其他体位低,因而可降低硬膜外及椎静脉压力。此法对于疼痛重,需取跪位缓解疼痛者尤为合适。

D.普通侧卧位:即患侧肢体在上的一般卧位,临床上少用。

(3)手术途径选择:

①椎体型者:以脊柱融合术(前路或后路)为主。一般勿需摘除髓核。

②髓核突出者:以前路髓核摘除术为优选。

③髓核脱出者:以后路髓核摘除术为宜,尤其是病程较长者。

④合并椎管狭窄或蛛网膜粘连,或小关节畸形者(含髓核突出者):以后路施术为宜。

⑤合并下腰椎不稳或腰椎椎弓根崩裂者:以前路施术为佳。

⑥诊断不清,尤其是怀疑椎管肿瘤者:应选择后路手术。

(4)体表标志:

临床上椎?渑掏怀鲋⒉课灰匝?4~5或腰5~骶1最为常见,术前需要体表定位,其方法有4种:

①依据普通X线平片:以两侧髂嵴连线通过腰背部中线,决定腰椎棘突。较常见的情况是此线通过腰4~5间隙或腰4棘突。较少在腰3~4间隙,一般不在腰5~骶1间隙。此外,腰4~5与腰5~骶1间隙宽度亦非一致,此可作为参考。同时,需注意腰椎先天变异,如4个腰椎或6个腰椎等。

②针眼定位:对近期做过腰椎间盘造影或脊髓造影者,穿刺针眼可作为体表定位标志准确定位。

③带针头注射亚甲蓝(美蓝)摄片定位:即术时根据棘突或椎板上的亚甲蓝染色定位,此法一般没有必要。皮肤消毒前确定腰4~5和腰5~骶1间隙后,用亚 蓝液分别画两条横线标志,再用4%碘酊涂拭固定亚甲蓝色,即可帮助术时定位。

④术中判定:一般多选用术中C臂X线透视定位,或根据各节椎骨的特点及移动性加以判定。

(5)手术方法选择:

①一般病例:

髓核摘除术即可,并根据患者病情、术者经验及设备而选择:

A.单纯髓核摘除术:前路或后路。

B.显微外科技术髓核摘除术:适用于诊断与定位明确,无其他合并症的病例。

C.经皮穿刺髓核摘除术:为利用最新设备、采取类似关节镜技术进行操作,病例要求同前。

②合并下腰椎不稳或椎弓根崩裂者:

宜行前路髓核摘除 椎体间旋转插入式植骨术(或自体髂骨取骨)。

③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者:

除选择后路摘除髓核外,可酌情行黄韧带切除术、小关节切除术、根管扩大减压术或保留小关节的椎管扩大减压术。

④个别严重粘连无法分离者:

可通过切开硬膜囊摘除髓核。

⑤合并粘连性蛛网膜炎或马尾部肿瘤者:

后路摘除术后切开及暴露蛛网膜下隙探查,并酌情行粘连松解术或肿瘤切除术等。

⑥单纯椎体型椎间盘突出症者:

仅行前路旋转插入式植骨术或后路椎板融合术即可。

⑦盘源性腰痛(腰椎椎体间关节损伤性或退变性,关节炎):

应从前路行椎节切除术,以包括软骨板在内的全椎节切除为宜;而后,局部植入人工椎间盘,或选用自体骨(以髂骨为多选)植入融合,亦可用界面内固定技术。

(6)常用手术方法简介:

①经腹膜外入路腰椎间盘摘除术:

A.概述:由于后路椎间盘摘除术对椎节的损伤较大,且不易完全摘除病变的椎间盘,加之手术部位出血,血肿易引起神经根粘连等,因而提出经前方入路行髓核摘除术。其优点在于:能良好地暴露整个椎间隙,可同时处理腰4~5和腰5~骶1椎间盘;便于在椎间盘摘除后植骨,保持椎间隙的高度,并能达到骨性融合等。

B.手术步骤:硬膜外麻醉,下腹部旁正中切口,亦可用正中旁或侧八字切口。推开腹膜内脏组织,摇高手术台腰垫,以使腰椎过伸、椎间隙尽可能变宽,钝性分离骶前交感神经纤维和静脉丛,并将其拉向一侧,显露腰4~5及腰5~骶1椎间隙。在椎间隙处横形或“十”字形切开前纵韧带及纤维环,将韧带翻下,即显露髓核组织。用髓核钳及刮匙取出髓核。取出髓核后,探查纤维环后侧有无薄弱或破损处,有无髓核向后突入椎管内压迫神经。最后,取髂骨或界面内固定器将此间隙行椎节融合。

腰3~4椎间隙在直视下亦易暴露及行髓核摘除,一般均无困难。

C.术后处理:术后患者卧硬板床1周,按下腹部手术术后处理。拆线后上石膏腰围固定1~3个月,术后定期X线腰椎摄片复查,直到腰椎融合为止。骨性融合的时间一般为3个月左右。

②经腹膜外前路腰椎椎体间关节切除术:

本手术主要用于引起盘源性腰痛的损伤性(退变性)椎体间关节炎、椎体型(前缘型)椎间盘突出症及已行后路减压而疗效不佳的某些病例。其术式与前述内容相似,惟要求术中应将全椎节切除,之后选用髂骨植入,或行界面内固定,或用人工椎间盘植入等方式,此种手术损伤较大,术中出血较多,要求在病例选择上慎重。

③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

此项经皮穿刺腰椎间盘切除术(percutaneous lumbar discectomy)系由德国神经外科医师最早在临床上开展的新技术,正在国内推广。其最大的优点是通过内镜将髓核摘除,因此损伤小、失血少,经过训练后易于掌握,较为简便。但其病例选择较严格,并受设备限制,因其价格较贵,非一般医院所能负担。

A.手术 应证:

a.脊髓圆锥和(或)马尾综合征者。

b.椎管内有炎性病变可能者。

c.神经功能障碍进展迅速者。

d.严重的根性麻痹。

e.有出血素质者。

f.以下腰椎不稳为主者。

g.曾有椎管内手术病史者。

h.老年人、幼儿、孕妇及精神失常者。

B.应慎重选择的病例:

a.合并有腰椎椎管狭窄症者。

b.合并侧隐窝狭窄者。

c.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或脱出者。

C.麻醉与体位:一般均采用局部浸润麻醉。患者俯卧于可穿透X线的手术台上(一般为C臂带荧光屏增强装置及电视的X线机),并注意对患者非照射部位的保护。

D.术式:

a.定位:原则上应采用术中透视定位,并不断旋转C臂来观察腰椎结构,直达患节上、下椎体平行,椎节清晰为止,并于体表处划出标记。无带荧光增强装置的X线机时,应设法行术中或术前摄定位片来取代。

b.穿刺及椎间盘造影:定位后再行皮肤消毒,局部麻醉(最好有麻醉师在旁)。之后,用18号穿刺针(带芯),于骶棘肌旁呈40°~45°角穿刺至椎间隙中心部,并立即行椎间盘造影以确认后纵韧带是否破裂及髓核是否脱至硬膜外。

c.引入导针及扩张管:先拔除针芯,将特制的导针顺穿刺针孔插至头部,再用尖刀于导针经皮处切一小口,用小号钝头扩张器套于导针外方,并向深部插入,使其头部抵达纤维环的后侧方处。与此同时,应不断检查导针是否向深部移动,并加以校正,切勿让其刺穿椎间隙。

d.引入环锯:先将扩张管尾部接头取下,再接上引导套管以增加其长度,再次确认该导管头部位于侧后方纤维环处后,沿导管插入环锯达同一部位,并拔除导管及扩张管。

e.锯穿纤维环:用(小号)环锯将纤维环锯穿。此时,如患者有痛感,可推注局部麻醉液少许,或给予止痛剂;如患者出现下肢放射痛,表明触及脊神经根,应调整导管头部位置。

f.摘除髓核:通过切开的纤维环,先用椎间盘内镜检查,再用直的或弯的髓核钳摘除破裂的髓核。由于髓核钳的长度较导管长2cm,因此,在操作上较为安全,如能确认导管位置准确,无透视下亦可操作。与此同时,尚可用动力刨切除及吸出髓核组织,平均每例可切除4~6g髓核组织。切除干净后应再次用椎间盘内镜观察、判定。

g.拔出导管,闭合切口:术毕即将导管拔除,缝合皮肤(1针即可)。

E.术后处理:休息数天后可逐渐下床活动。

④环锯法(或经黄韧带)切除椎间盘:

亦为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的术式,其优点是手术切口小、损伤轻,但有与前者相似的缺点,在选择时应酌情考虑。

A.手术适应证:主要是诊断明确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此外亦可作为椎管或根管探查的方式之一。

B.麻醉与体位:一般多选择局部浸润麻醉,患者取俯卧位。

C.手术步骤:

a.切口及暴露椎间隙:根据术前临床及X线片定位后,在患侧做一正中旁3~4cm长的纵形切口(探查2节以上者可酌情延长),向下分离,并锐性剥离患部骶棘肌,暴露椎板,再显露椎板间隙。

b.放置环锯(或切除黄韧带):用弧形拉钩(或内镜式自动拉钩)将切口撑开,取环锯(外口直径约1.2~1.5cm左右)放置于椎板间隙外侧处,并调整好控制环(或显露黄韧带,准备用尖刀切除)。

c.暴露椎管:随着环锯向深部钻动,当控制环显示预定深度时即停止钻动(椎板厚度一般为4~4.5mm),取出环锯,用弧形凿或其他工具将钻穿的椎板取出,即显露出硬膜囊(或对黄韧带采用尖刀切除)。以保持视野清晰。

d.探查椎管侧、前壁:先用神经拉钩或小号脑压板轻轻将硬膜囊推 (牵)向对侧,即显露脊神经根部,以此为中心找寻致压性病变,并判定根管的内径及脊神经根受压情况。操作时注意勿伤及脊神经根周围的动、静脉血管支。

e.切除髓核:对明确显露于视野处的脱出髓核,可用髓核钳直接取出;对突出者,则需用尖刀切开后纵韧带,再将薄型髓核钳小心伸入韧带下方摘除髓核。为避免误伤周围组织,切忌急躁,一般可分数次摘除干净。对局部出血,可用冰盐水冲洗,或用吸收性明胶海绵压迫之。

f.依序缝合切开诸层。

D.术后:早期做肢体功能锻炼,拆线后即可下地行走(或上一石膏腰围),并注意加强腰背肌锻炼。

⑤后路椎板切除 椎间盘摘除术:

此为临床上最为常用的传统术式,因此,每位骨科医师均应全面了解,并通过实践争取较熟练地掌握,在此基础上再开展其他术式。

A.手术适应证:

a.诊断明确的各型腰椎间盘突(脱)出症者,尤其是合并有腰椎椎管狭窄症、需同时后路减压者,可一次完成手术。

b.合并有椎体后缘骨赘形成或髓核骨化者。

c.合并有腰骶段蛛网膜下隙粘连需同时行蛛网膜下隙松解术者。

d.对诊断不清,有椎管探查适应证者亦可施术。

B.麻醉及体位:以全身麻醉及局部麻醉为主,亦可采用硬膜外麻醉或蛛网膜下隙阻滞。患者俯卧位,或取侧卧位。

C.术式:

a.定位:根据临床体征、CT或磁共振检查等确定病变椎节后,再拍摄定位片,并在患者体表处做上标记,以免开错椎节。因定位错误而引起手术失败者并非少见,占再次手术患者的20%以上。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b.切口、显露椎板及暴露椎管:同椎管探查术。暴露1或2节椎间隙,一般少有超过3节者。

c.探寻病变:即使临床上十分典型的患者,在暴露椎管后也仍应避免先入为主的观念,再次对椎管内进行探查后方可施术。其步骤如下:

用冰冷的生理盐水冲洗术野:清拭手套后,术者用小指或食指顺硬膜囊背侧面由上向下滑动(轻轻加压,以不引起患者疼痛为原则,切忌重压),以判定于椎管前方或侧前方有无突出物(位于椎间隙处的突出物,95%以上系髓核,而两个椎间隙之间部位的肿块,则以肿瘤为多见)。

以手触及突出物处为中心,将硬膜囊用脑压板或神经剥离子牵向一侧,在直视下观察该突出物是否为髓核(或其他病变)。

手指探查阴性者,则先从暴露脊神经根处开始进行探查。为避免误伤神经根及周围的血管,一般先用条状脑棉将其保护,之后依序对其上、下、内、外等部位进行探查,以找出髓核突(脱)出的部位;在根部周围无阳性发现时,再向其他部位探查。

探查中应注意血管及小关节畸形,注意有无肿瘤。如硬膜囊前壁与脱出的髓核形成广泛粘连无法分离时,则无需勉强操作。同时,应注意最外侧型的髓核脱出,并酌情将侧方椎管侧后壁切除直达小关节内侧,在直视下切除髓核,此常引起漏诊或被忽视。

d.摘除髓核:

一般方式:易显露的髓核可在直视下用髓核钳挟出。对髓核突出者,应先采用神经剥离子及脑棉条将其周围保护(防止脊神经根滑入),用尖刀“十”字切开后纵韧带,再插入薄型髓核钳,由浅及深(达椎间隙中部)将突出、变性的髓核摘除(图34B);之后,将吸收性明胶海绵做成细条状插入椎间隙起止血保护作用。冰盐水冲洗后,再做进一步观察,如无异常所见即完成手术。

严重粘连型:约5%左右的脱出髓核与硬膜囊形成十分牢固的粘连。如位于侧方或侧前方,应设法尽量分离松解,以不伤及硬膜囊为原则,必要时可锐性分离。对位于前方 央或中央旁者,则需先切开后方硬膜囊暴露蛛网膜下隙,进一步明确诊断后,用薄脑棉片将马尾神经分向两侧加以保护(中央旁型者则牵向健侧),此后再纵形切开腹侧硬膜囊(或 后纵韧带)而显露脱(突)出的髓核,并用薄型髓核钳小心将其摘除。腹侧切口切勿过长,一般0.5~0.6cm。摘除术毕,腹侧切口深部留置吸收性明胶海绵一小片(切勿进入椎管),而后缝合硬膜囊背侧切开处。

脱入根管者:无粘连者容易摘除;对伴有粘连而松解又感困难者,可将根管后壁凿开(或咬除),在直视下切除之,一般多无困难。

e.处理其他致压物:

合并椎管狭窄者:应扩大椎板切除范围,对小关节变形者,可行部分切除。

合并椎体后缘骨刺者:如超过3mm以上,可酌情凿除;如不超过3mm,或是位于非致病椎节,则无须手术。

合并血管畸形者:应慎重处理,对形成血管瘤,(以海绵状血管瘤,为多)者,在结扎前应先设法阻断血供,在证明对脊髓供血无影响时,方可将其结扎。

合并蛛网膜下隙粘连者:可酌情行粘连松解术。

f.椎管探查:除切除患节髓核外,尚应对邻近椎间隙进行探查(一般为腰4~5与腰5~骶1),约10%以上的病例表现为双节突出。对硬膜腔内有造影剂残留者(碘苯酯等),应在术中将其抽除。术中切勿将脑棉、线头及碎骨片等残留在椎管内。

g.植骨融合:除非合并严重的下腰椎不稳者,一般可以不植骨融合,以防继发椎管狭窄症;但椎节松动者,尤其是年龄较轻者,多需植骨融合。

h.Cage植入:为近年来开展较多的术式,可从侧方斜向插入椎节,较安全有效。

i.闭合切口:依序缝合切开诸层。

D.术后:拆线后上石膏腰围下床活动,并注意腰背肌功能锻炼。

(7)手术失败病例的原因及其对策:

首次手术失败,需二次施术的发生率与手术者的经验与水平关系密切,文献报道自1%至10%不等,个别报道可达20%,因此,每位矫形外科医师都必须注意预防。在处理上必须明确: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认为自己一定能够解决前面未能解决的问题。

①失败原因:

手术失败主要是由于:

A.定位错误:约占20%~30%。

B.无阳性发现:占18%~25%。主要为诊断失误,未找到病变,以致症状仍存在。

C.术中出血中止手术:多因静脉丛出血致视野不清而中止手术,以显微外科术式为多见。占10%左右。

D.术中误伤:以根性误伤为多见,约占8%;其次是前路手术误伤骶中神经引起阳痿,,约占5%~8%;再次是误伤硬脊膜,约占5%。

E.继发性椎管狭窄:以并用植骨者为多见,约占5%~10%。

F.其他:包括前路手术的血管、内脏损伤,麻醉意外,以及电凝器上电极板的电击伤,等均可遇到。

②处理对策:

A.应通过各种检测手段进一步明确诊断。

B.对有再手术适应证者,应按常规于术前及术中进行定位。

C.高度重视,并集中人力、挑选适用的器械以及利用其他优势以保证再手术的顺利进行。

D.对无手术适应证者,或术者技术经验不足时,切勿勉强施术,尤忌抱着试试看的侥幸心理。

E.对永久性损伤应采取其他相应的措施。

(8)术后处理:

除一般注意要点外,应强调早期腰背肌锻炼、防止外伤及剧烈运动。

3.后中路椎间盘镜(ME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后中路椎间盘镜(microendoscopic discectomy,MED)手术是由美国Sofamor Danek公司于1998年研制的微创技术,为患者提供了一种损伤小、恢复快且疗效确切的手术方法。国内自1999年开始引进,目前已在各地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1)MED的组成:

本系统由以下部分组成:

显示监视系统:

由显示器、主机(光源及摄像主机系统一体化)组成。

②镜头光纤:

由摄像头、光纤、内镜等组成。内镜的工作参数:工作长度100mm,视角25°,视野90°,区域深度5~50mm。

③手术通道:

为一个圆形金属管道,长10cm,直径1.6cm,内径1.5cm,通过自由臂与手术床固定。

④手术器械:

包括椎板开窗、髓核切除的各种微型手术器械,如各种规格的枪式咬骨钳、髓核钳、神经剥离子、探头、各种形状的刮匙以及拉钩型吸引器等。

(2)操作过程:

硬膜外麻醉后,患者俯卧于手术台腰桥上,常规消毒铺巾,C臂X线机定位后,紧贴棘突右侧或左侧切开皮肤,长约1.6cm,深达深筋膜。沿着定位针插入第1个肌肉扩张管,拔除定位针,用此扩张管刮擦椎板下缘,依次插入第2~4个扩张管。连接工作通道并用自由臂固定,再次用C臂X线机定位,安装内镜并调整焦距和视野。清除工作通道内的软组织,显露椎板下缘,咬除椎板下缘部分骨质,剥离及咬除部分黄韧带,显露硬膜囊及神经根。用带吸引器的拉钩牵开硬膜囊及神经根,探及突出的椎间盘,切开后纵韧带及纤维环,用髓核钳去除变性髓核组织。确认受压神经根已松解后,冲洗伤口,拔除手术通道及内镜,切口缝合2或3针。如同时有神经根管狭窄,则用微型枪式咬骨钳沿神经根潜行咬除侧隐窝内肥厚的黄韧带或增生的骨质,扩大神经管。对同时伴2个节段髓核突出者,可做相应节段小切口,操作同前。手术出血约20ml,手术时间30~90min(平均45min)。

(3)术后处理:

术后应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3~5天,24h后在腰围保护下可下床活动,但仍以卧床休息为主,并在床上行举腿锻炼。7天拆线出院。据作者观察,后中路椎间盘镜手术术后2周,患者已可较自由地活动,4周后可恢复一般工作。

(4)MED手术的优点:

腰椎间盘突出症既往多采用后路开放式髓核摘除术,手术切口长约10cm以上,需广泛剥离骶棘肌,咬除椎板及小关节突内侧部分,破坏脊柱后柱结构,而后柱对脊柱的稳定起重要作用,故术后易导致腰椎不稳和下腰痛。后中路椎间盘镜手术只在椎旁骶棘肌进行有限扩张,少量咬除椎板下缘,不过分切除黄韧带(只需显露椎间盘突出部位即可),故基本保留了脊柱的后柱结构,术后下腰痛、椎体不稳明显减少。

经皮穿刺椎间盘切吸术或激光气化,是通过椎间盘切割抽吸或激光气化减压,降低椎间盘内的压力,使椎间盘突出部位回缩,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使症状缓解。虽然创伤小、恢复快,但进行椎间盘穿刺时有一定的盲目性,有可能损伤硬膜囊和神经根,且不是直接对椎间盘突出部分进行手术,所以手术效果受到限制。

后中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由于其设计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使本手术有以下优点:

①直接摘除突出的髓核组织,疗效确切。

②不广泛剥离椎旁肌肉,损伤小,出血少,术后下腰痛等的发生率低。

③手术操作符合脊柱外科医生习惯,易掌握。

④可同时行侧隐窝或神经根管减压术。

⑤在显示器监视下操作不易损伤硬膜囊及神经根,安全可靠。

⑥恢复快,术后第1天即可下床,可解除患者卧床大小便困难的顾虑,且住院时间短,可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5)MED手术的适应证:

MED手术是在监视器上直接观察手术操作过程,手术视野清晰,可调节视野范围(工作通道向头、尾、内、外侧倾斜或移动通道),所以MED手术适用于大多数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如隆起型、破裂型和游离型等3种常见类型,也适用于旁侧型和偏中央型,但对 间孔型或正中央型突出者,因手术视野限制,无法操作。对伴有神经根管狭窄者可同时手术,但对年龄偏大、小关节增生明显的患者应慎用,对椎间盘突出已完全钙化者亦不宜采用。术前需仔细阅读患者的腰椎X线片以及CT、MRI片或腰椎椎管造影X线片等检查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病例中约60%可用MED治疗。

(6)MED技术要点:

一项新技术的掌握有一个从生疏到熟练的过程,只有操作熟练、手术时间短,才能体现MED微创手术的优势。作者总结有以下几点经验:

①定位一定要准确:

根据腰椎侧位X线平片上测得的椎间盘后缘与棘突的对应关系,以及腰椎正位X线平片上测得的椎间盘后缘与椎板间隙的对应关系,选择导针插入位置。作者采取紧贴棘突左或右(而不是距脊柱中线1.5cm)插入,并用导针探索椎板与椎板间隙后,将导针定位于上椎体椎板下缘或偏上骨面上(根据测得的椎间盘后缘与椎板间隙的对应关系)。C臂X线机检查确定后,插入扩张管,拔除导针,用扩张管在椎板骨膜下剥离(减少出血),插入工作通道,再次定位。此时,工作通道应该正好对准椎间隙,1.5cm直径的视野内椎板及椎间隙所占面积由椎间盘后缘与椎板间隙的对应关系确定。多数情况下,腰4~5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椎板占视野的2/3面积;而在腰5~骶1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椎板占视野的1/2面积。

②保持视野清晰:

用双极电凝沿工作通道内壁电凝一圈后,再用髓核钳咬除椎板外残留组织,可保持视野清晰。如直接用髓核钳咬撕组织,可造成出血,影响椎管内操作。

③注意椎管内粘连:

大多数患者都经过各种保守治疗,如骶管疗法、神经根管疗法、注射胶原酶或经皮穿刺等治疗,造成黄韧带肥厚并与硬膜囊粘连。故术中在黄韧带下方应用神经剥离子仔细多次分离,再用枪式咬骨钳一口一口地咬除黄韧带,而不是咬住后用力撕掉黄韧带,以免硬膜囊撕裂致脑脊液外漏。

(7)MED手术并发症及处理:

①术中出血:

由于工作通道内直径为1.5cm,且在放大64倍下操作,少许出血就会给手术操作带来困难,所以止血显得尤为重要。作者在进入椎管前用双极电凝在沿通道内壁电凝一圈,防止椎板外渗血流入椎管。在剥离硬膜囊及椎间盘时需小心仔细,防止静脉丛破裂出血;一旦出血,一般可用薄脑棉片压迫止血或用双极电凝止血,如出血多,则需中转开放式手术。

②硬膜囊撕裂致脑脊液漏,:

多数患者在接受MED手术前已行保守治疗,如推拿、神经根管封闭或骶管疗法,造成硬膜囊与周围组织粘连,所以在剥离及用枪钳咬除黄韧带时需仔细,防止撕裂硬膜囊。如裂口小,可用脑棉压迫,无需处理;如裂口大,需中转开放式手术进行修补。

③术后感染:

椎间隙感染,是腰椎手术中较严重的并发症,而术中C臂X线机定位可增加污染机会。所以,要重视术前患者的全身准备,提前1天用抗生素,术中严格无菌操作,术毕反复冲洗。如发现术后腰腿痛,缓解后再次出现剧痛,应及时采取措施,如卧床休息,并加大抗生素用量,必要时手术清除感染病灶等。

(8)MED术后康复指导:

当突出的髓核及变性椎间盘组织摘除后,保留的椎间盘组织需经历一个愈合过程,其间,结缔组织逐渐变得致密、坚实。同时,椎间隙变窄,会导致相邻椎间隙及小关节结构关系发生继发改变。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应限制活动,避免腰部过度的前屈、后伸及旋转动作,避免搬扛重物及剧烈运动。但关于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包括常规后路开放式手术及MED手术)后,患者何时可下床活动,活动度多大,文献上 有统一标准。MED手术创伤小,尤其是对骶棘肌损伤小,对脊柱稳定性破坏不大,所以,MED手术后可比常规开放式手术术后卧床时间短、恢复快。根据作者的经验,鉴于手术切口疼痛、硬膜外麻醉后反应,MED手术当天需卧床休息,卧床排尿。术后第1天起,可在腰围保护下下床排尿,便秘,患者尽可能用甘油/氯化钠(开塞露),避免腹压增加。其余时间以卧床为主,可在床上行直腿抬高锻炼,开始时可20次/d,以后逐渐增加到50次/d,防止神经根粘连。术后4~5天,停用抗生素及地塞米松后,部分患者往往诉患肢酸胀不适,可适当给予口服非甾体消炎药等。一般情况下,酸胀会在1周左右消失。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术后1~2周可适当增加活动度,如可户外散步等,4周后可恢复一般工作。其间要锻炼腰背肌肉,以维持脊柱内外平衡,保护腰部免受损伤。

(二)预后

大部分病例可以非手术方法治愈,手术病例一般预后效果良好。

腰椎间盘突出辨证论治

三、腰椎间盘突出,中医治疗

引起本病的主要病因是椎间盘本身退行性变,再加某种外因,如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等邪气入侵机体等因素综合的结果。中医对“腰椎间盘突出”很早就有认识。如《素问?刺腰痛篇》中说:“衡络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俯仰,仰则恐仆,得之举重伤腰”,又云:“肉里之脉令人腰痛,不可以咳,咳则筋缩急。”《医学心悟》也说:“腰痛拘急,牵引腿足”。以上均说明,本病可由外伤引起,咳嗽加重,表现为腰痛合并下肢痛。

中药

1、腰椎正骨贴:主要成分为续断、杜仲、宽筋藤、怀牛膝、当归、丹参、羌活、独活、海桐皮、赤芍、补骨脂、蜈蚣、地龙、秦艽、仙灵脾、细辛、冰片等。用法:以生姜擦拭皮肤后,将其直接贴于使用部位或压痛点。

2、活血化瘀,疏通经络,以秦艽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10g、没药10g、五灵脂10g、香附10g、牛膝15g、地龙10g、羌活10g、当归10g、甘草6g。选身痛逐瘀汤加减。

3、温肾散寒,化瘀通脉:赤芍10g、独活10g、桑寄生10g、秦艽10g、细辛3g、防风10g、川芎10g、当归10g、熟地20g、狗脊10g、肉桂6g,牛膝10g。

4、治宜补肾阴,壮肾阳。选用:制附子10g、肉桂10g、山萸肉10g、杜仲10g、红花10g、地龙10g、肉苁蓉12g、菟丝子10g、淫羊藿10g、龟板10g、麦冬10g、鹿角胶10g。

针灸

1、体针:常用穴:肾俞、白环俞、环跳、承扶、殷门、委中、阳陵泉。

方法:每次选用3~5个穴位,用泻法。选穴以常用穴为主,根据其疼痛可加夹脊穴、阿是穴及循经取穴。

2、耳针:常用穴:坐骨、肾上腺、臀、神门、腰椎、骶椎。

方法:用中强刺激,留针10~10分钟。针刺疗法取肾俞、环跳、委中等穴,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推拿按摩

1、揉摩法:以双手拇指和手掌自肩部起循脊柱两侧足太阳膀胱经路线自上而下,揉摩脊筋,过承扶穴后改用揉捏,下至殷门、委中而过承山穴,重复3次。

2、按压法:术者双手交叉,右手在上,左手在下,以手掌自第1胸椎开始,沿督脉向下按压至腰骶部,左手在按压时稍向足侧用力,反复3遍。再以拇指点按腰阳关、命门、肾俞、志室、居髎、环跳、承扶、委中等穴。

3、抖法:患者俯卧,双手把住床头,术者立于患者足侧,双手握住患者双踝,在用力牵引的基础上,进行上下抖动,左手掌揉按下腰部,反复进行2~3次。

4、斜板法:患者侧卧,卧侧下肢伸直,另一下肢屈曲放在对侧小腿上部。术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扶住病人髂骨后外缘,另一手扶住病人肩前方。同时 肩向后,推髂骨向前,使腰部扭转,有时可听到或感觉到“咔嗒”响声。

5、滚摇:病人仰卧,两髋膝屈曲,使膝尽量靠近腹部。术者一手扶两膝部,一手挟两踝部,将腰部旋转滚动。并将双下肢用力牵拉,使之伸直。推拿按摩后病人多感舒适轻松,症状减轻。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药物治疗(中药)

初期

【治法】 活血舒筋。

【方药】

1.主方补肾活血汤(赵竹泉《伤科大成》)

处方:熟地黄lO克,杜仲3克,枸杞子3克,破故纸lO克,菟丝子10克,当归尾3克,没药3克,山茱萸3克,红花2克,独活3克,肉苁蓉3克。水煎服,每日1剂。

若下肢放射痛明显者,加地龙12克、威灵仙15克。疼痛甚者,加乳香5克、细辛5克。

2.中成药小活络丸,口服,每次1丸,每日2次。

3:治伤消瘀丸 、散风活络丸、大活络丸均可选用。

中、后期

【治法】 补养肝肾,宣痹活络。

【方药】

1.主方独活寄生汤(孙思邈《千金方》)

处方:独活6克,桑寄生18克,秦艽12克,防风6克,川芎6克,牛膝6克,杜仲12克,当归12克,茯苓12克,党参12克,熟地黄15克,白芍10克,细辛3克,甘草3克,肉桂2克(煽冲)。水煎服,每日1剂。

2.中成药①天麻片,口服,每次服3~5片,每日3次。②壮骨关节丸,口服,每次6克,每日2次,早晚饭后服。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针灸治疗 取穴:肾俞、环跳、委中、殷门、阳陵泉、承山、悬钟、阿是穴。用泻法,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练功活动 急性期患者应严格卧床3周。按摩推拿前后也应卧床休息,推拿后一般卧床2周。症状基本消失后,可在腰围保护下起床活动。疼痛减轻后,应开始锻炼腰背肌,以及在单杠上悬吊前后摆腿练习等。

外用热敷药疗法

中药热熨用狗腿骨、乌梢蛇、附片、秦艽、木瓜、田三七适量配制成药酒,用纱布4~8层浸湿,覆于治疗部位,再用理发用的电吹风调至中挡,对准治疗部位进行热熨。

亦可借助于红外线灯或100~200W的白炽灯照射至药酒纱布干燥为止。或用当归、川芎、威灵仙、透骨草、川芎、草乌、制乳没等药各适量研末,将100克装入20厘米x15厘米布袋内,滴上几滴食醋,置于患处,用声效应治疗仪作热熨,效果良好。

腰突症骨质增生,症这个病是慢性病,不要相信速效!

腰椎间盘突出如何鉴别?

 腰椎间盘突出,鉴别

 第二步,根据患者根性痛的性质、特点、部位及影响因素等与其他相似疾患进行鉴别。如此,则不至于将诊断引入歧途。当然,对个别特殊类型者,再另作辨认。有关根性痛、干性痛与丛性痛三者的鉴别:①屈颈试验阳性,可能是椎管内病变。②棘突及棘突旁压痛及叩痛,以椎管内病变多见。③以环跳穴压痛为主而不伴有腰部及股神经压痛者,多为坐骨神经出口狭窄症。④下腰部叩诊有舒适感的女性,多为妇科疾患。⑤股神经出口部压痛,以盆腔内病变居多。

以上数项可在短短数分钟内完成,加上感觉区测试、足底麻木区判定以及膝、踝反射检查等,一般均可在10min内结束,并为三者的鉴别提供依据,其可信率在90%以上。再辅以肛门指诊、妇科会诊、X线摄片、各种化验及治疗试验等,一般不难鉴别。对下腰部症状明显并伴有锥体束征阳性者,应考虑为颈腰综合征,。

掌握三者的鉴别是对每位矫形外科和神经科医师的基本要求,均需重视。否则,盲目依靠高、精、尖等现代技术,势必反使诊断工作复杂化,此在临床上不乏先例。

现将临床上易与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混淆的疾患鉴别如下。

1.发育性腰椎椎管狭窄,症

本病可与腰椎间盘突(脱)出症伴发(约占50%以上)。本病的基本症状虽与后者有相似之处,但其主要特点是三大临床症状:

(1)间歇性跛行:

即由于步行引起椎管内相应椎节缺血性神经根炎,,以致出现明显的下肢跛行、疼痛及麻木等症状,稍许蹲下休息即可重新再行走;之后再次发作,又需再次休息方可继续行走。如此反复发作,并有间歇期,故称为“间歇性跛行”,在腰椎间盘突出症,合并本病时可同时发生。单纯腰椎间盘突出症,虽有时也可出现相类似现象,但其休息后仅稍许缓解,难以完全消失。

(2)主客观矛盾:

指此类患者主诉很多,而在体检时由于检前候诊时的休息而使神经根缺血性神经根炎症状消失,以致无阳性发现。此与腰椎间盘突出时出现的持续性根性症状及体征明显不同。

(3)腰后伸受限,但可前屈:

由于腰后伸时使腰椎椎管内有效间隙更加减小而使症状加重,并引起疼痛,因此,患者腰部后伸受限,并喜欢采取能使椎管内容积增大的前屈位。由于这一原因,患者可骑自行车,但难以步行。此与腰椎间盘突出症者明显不同。

以上几点一般足以鉴别,对个别不典型或是伴发者,可采用其他辅助检查手段,包括磁共振及CT检查等加以判定。

2.坐骨神经盆腔出口狭窄症,

此为引起坐骨神经干性痛的常见病,且多见于因腰痛而行重手法推拿术后者,因此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需鉴别(但有时二者可伴存)。本病的主要特点是:

(1)压痛点:

位于坐骨神经自盆腔穿出的部位,即“环跳”穴,并沿坐骨神经向下放射达足底部。有时“腘点”与“腓点”亦伴有压痛。

(2)下肢内旋试验:

双下肢内旋时可使坐骨神经出口部肌群处于紧张状态,以致该出口处狭窄加剧而引起坐骨神经放射痛。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则无此现象。

(3)感觉障碍:

本病时表现为范围较广的多根性感觉异常,并多累及足底出现麻木感等。而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则以单根性感觉障碍为主。

(4)其他:

本病时屈颈试验阴性,腰部多无阳性体征。对个别鉴别困难者可行其他特殊检查。

因梨状肌本身病变所致的梨状肌症候群,较少见,且症状与本病相似,不另述。

3.马尾部肿瘤

为临床上易与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的疾患,且后果严重,应注意 别。二者共同的症状特点是:多根性或马尾神经损害,双下肢及膀胱、直肠症状,腰部剧痛及活动障碍等。但马尾部肿瘤时的以下特点可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鉴别。

(1)腰痛:

呈持续性剧痛,夜间尤甚,甚至非用强镇痛药而不能使患者入眠;而腰椎间盘突出症者平卧休息后即腰痛缓解,且夜间多明显减轻。

(2)病程:

多呈进行性,虽经各种治疗仍无法缓解或停止进展。

(3)腰椎穿刺:

多显示蛛网膜下隙呈完全性阻塞,脑脊液中蛋白含量增高,以及潘氏试验阳性等。

(4)其他:

必要时可行磁共振或CTM等检查确诊及判定病变定位;对有手术指征者,可行椎管探查术。

4.腰段继发性粘连性蛛网膜炎,

由于腰椎穿刺、蛛网膜下隙阻滞及脊髓造影的广泛应用,本病近年来已非少见,且其病变差别较大,可引起各种症状而易与多种腰部疾患相混淆。如粘连位于脊神经根处,则可引起与椎间盘突出症完全相似的症状,在鉴别时应注意本病的以下特点:

(1)病史:多有腰椎穿刺等病史。

(2)疼痛:多呈持续性,且逐渐加剧。

(3)体征:屈颈试验多为阴性,直腿抬高试验可阳性,但抬举受限范围小。

(4)X线平片:有碘油造影史者,可于X线平片上发现烛泪状阴影或囊性阴影。

本病可继发于椎间盘突出症后,尤其是病程长者,应注意。

5.下腰椎不稳症,

为老年者的多发病,尤以女性为多。本病特点如下:

(1)根性症状:

虽常伴有,但多属根性刺激症状。站立及步行时出现,平卧或休息后即缓解或消失,体检时多无阳性体征发现。

(2)体型:

以肥胖及瘦弱两类体型者多发。

(3)X线平片:

动力性平片可显示椎节不稳及滑脱征(故本病又称为“假性脊柱滑脱”)。

(4)其他:

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等多属阴性。

6.腰椎增生性(肥大性)脊椎炎

亦属需鉴别的常见病之一。本病特点为:

(1)年龄:

患者多系55岁以上的老年人,而腰椎间盘突出症则以中青年患者多见。

(2)腰痛:

晨起时出现,活动后即消失或减轻,劳累后又复现。

(3)腰部活动:

呈僵硬状,但仍可任意活动,无剧痛。

(4)X线平片:

显示典型退变性,改变。

本病不难鉴别,一般勿需特殊检查。

7.一般性盆腔疾患

为中年以上妇女的常见病,包括附件炎,、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致使盆腔内压力增高,刺激或压迫盆腔内骶丛而出现多干性症状。其特点如下:

(1)性别:

90%以上病例见于中年以后女性。

(2)症状:

系多个神经干受累症状,其中尤以坐骨神经干、股神经干及股外侧皮神经干为多见,阴部内神经及闭孔神经亦可受累及。

(3)盆腔检查:

对女性患者应请妇产科进行内诊检查以确定有无妇产科疾患。

(4)X线平片:

患者易伴发髂骨致密性骨炎,等疾患,应注意观察。

8.盆腔肿瘤

虽属于腹部外科疾患,但骨科亦常可遇到,尤其是压迫坐骨神经时易与本病混淆。其特点与前者相似。

(1)症状:

以多干性神经症,状为主。

(2)体征:

于盆腔内(肛门指诊等)可触及肿块。

(3)其他:

清洁灌肠后拍片或做钡剂灌肠检查以确定肿块部位。必要时行B型超声、CT或MRI等检查。

9.腰部扭伤

一般病例易于鉴别,伴有反射性坐骨神经痛,者易混淆,其鉴别要点为:

(1)外伤史:

较明确。但腰椎间盘突出症亦有可能见于腰部扭伤后,应注意。

(2)压痛:

多位于腰部肌肉附着点处,且较固定,并伴有活动受限。

(3)封闭试验:

对肌肉扭伤处封闭后,不仅局部疼痛缓解,且下 放射痛亦消失。

(4)其他:

屈颈试验、直腿抬高试验等多为阴性。

10.腰肌筋膜炎,

中年人发病最多。多因肌肉过度运用,或因剧烈活动后出汗受凉而起病。亦可因直接受寒或上呼吸道感染之后而出现症状。患者主要感觉脊背疼痛,常见部位为附于髂嵴或髂后上棘的肌群,如骶棘肌和臀肌。其他部位的肌肉和肌筋膜、腱膜等也可受累。腰骶部纤维织炎时,窦椎神经受到刺激,可引起局部疼痛和下肢牵涉痛。疼痛常因寒冷和较长时间不活动而加重,亦可与天气变化和姿势有关。运动有助于减轻症状。因受累的肌肉疼痛,可使脊柱活动受限。此种腰背痛病程长短不一,短者几天,长者可数年,并且常在首次发病后反复发作。

检查时因肌肉保护性痉挛而出现侧弯和运动受限。在多数患者能扪到痛性结节或有条索感,这在俯卧位检查时更为清晰。腰背部痛性结节常在第3腰椎横突尖部、髂嵴部和髂后上棘处等。压迫痛性结节,特别是肌肉中的痛性结节,可引起局部疼痛并放射至其他部位,如引起下肢牵涉痛。用2%普鲁卡因局部封闭则疼痛消失。归结纤维织炎的主要表现为:

(1)局限性、弥漫性边界不清的疼痛。

(2)局限性软组织压痛点。

(3)在软组织扪及结节或条索感。

11.腰椎小关节紊乱

患者多为中年人,女性尤为多见。既往无明显外伤史。多在正常活动时突然发病,患者常诉准备弯腰取物或转身取物时,突然腰部剧痛,不敢活动。这种疼痛第1次发作后,可经常发作,1年或1个月内可发病数次。有腰部慢性劳损,史或外伤史者发病较多,芭蕾舞演员、京剧演员等经常腰部练功者,常患腰部小关节紊乱。某些患者间歇性发作可持续多年,就诊时主诉反复“腰椎脱位”。

检查时脊椎向痛侧侧弯,腰段骶棘肌出现痛侧保护性痉挛。在腰4、腰5或腰3、腰4棘突旁有压痛点。如骶髂关节有压痛,即为腰骶关节不对称所致的腰椎小关节紊乱。反复发作的患者,腰椎前屈不受限,而后伸或向健侧弯时即感疼痛加重。直腿抬高试验可感腰部痛而无坐骨神经放射痛,此试验为阴性。

X线腰椎摄片示腰椎侧弯,以及腰椎或椎间盘退变等,但不能发现后关节半脱位、后关节间隙增宽等征象。CT检查可示小关节突有增生、骨赘形成、硬化、关节囊周围钙化和半脱位等改变。

12.腰椎结核

脊柱是骨关节结核发病率最高的部位,在天津人民医院统计的3587例骨关节结核中占47.28%,其中半数发生在腰椎。因此,腰痛为其常见症状之一;低位腰椎结核还可产生腿痛。

腰椎结核患者多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伴有较长期的腰部钝痛,多呈持续性疼痛。下肢痛因病灶部位而不同,腰5、骶1处结核可引起腰5、骶1神经根支配区痛,表现为一侧或两侧痛。

检查可见腰部保护性强直,所有活动受限,活动时痛重。后期,椎骨楔形压缩,进而可出现后凸畸形。髂凹部或腰三角处能扪及寒性脓肿。有区域性感觉、运动障碍,腱反射改变,肌萎缩,只影响一条神经根者很少。化验检查血细胞沉降率增快。X线平片显示:椎体相邻缘破坏,椎间隙变狭,腰大肌影增宽或边缘不清。对鉴别困难者应行MRI检查,均可确诊。

13.腰椎椎弓崩裂与腰椎滑脱

除先天性病例外,因外伤或退行性变所致的腰椎滑脱症,将随年龄而增加,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发病部位以腰4~5最常见,其次为腰5~骶1。本病主要表现为腰背痛、臀部痛或下肢痛。有下肢坐骨神经痛者占50%,有间歇性跛行者占20%。但在检查时,腰痛部无明显畸形,腰椎前屈运动正常、后伸受限。根据X线平片及 MRI检查易于确诊。

14.其他疾患

包括各种先天畸形、化脓性脊椎炎、腰椎骨质疏松,症、氟骨症,、小关节损伤性关节炎、腰部脂肪脱垂伴神经支卡压症、第3腰椎横突过长畸形,、棘间韧带损伤,、棘上韧带损伤,及全身各系统疾患的腰部症状等,均应注意鉴别。

如何预防腰椎间盘突出,腰椎间盘突出的护理措施

腰椎间盘突出预防

病症预防

1、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防止腰腿受凉,防止过度劳累。

2、站或坐姿势要正确。脊柱不正,会造成椎间盘受力不均匀,是造成椎间盘突出的隐伏根源。正确的姿势应该“站如松,坐如钟”,胸部挺起,腰部平直。同一姿势不应保持太久,适当进行原地活动或腰背部活动,可以解除腰背肌肉疲劳,。

3、锻炼时压腿弯腰的幅度不要太大,否则不但达不到预期目的,还会造成椎间盘突出。

4、提重物时不要弯腰,应该先蹲下拿到重物,然后慢慢起身,尽量做到不弯腰。

从生物力学的角度上看,腰4~腰5及腰5~骶1椎间盘所承受的压力最大,其活动度也最大,而位于这两个节段的后纵韧带却相对较窄(只有上部宽度的1/2),因而腰4~腰5及腰5~骶1椎间盘是最容易受损的部位,临床上也是以腰4~腰5及腰5~骶1椎间盘突出最为常见。

腰椎间盘突出并发症,腰椎间盘突出会引发什么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坐骨神经痛,椎间隙感染,血管损伤,瘫痪,肉痉,椎间盘突出症,

腰椎间盘突出,并发症

1.中央型突出常导致膀胱、直肠症状

(大小便失禁)。不完全性双下肢瘫痪,。

2.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常见并发症有以下几类:

(1)感染:

是较为严重的合并症。尤其是椎间隙感染,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很大,恢复时间长,一般感染率为14%左右。主要表现是:原有的神经痛和腰腿痛,症状消失,5~14天后发生剧烈的腰痛伴臀部或下腹部抽痛和肌肉痉,挛,不能翻身,痛苦很大。

(2)血管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时血管损伤,主要发生在经后路手术摘除椎间盘时造成。若经前路腹膜内或腹膜外摘取椎间盘时,由于暴露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或髂总动、静脉,反而不易误伤这些大血管。血管损伤的原因,多系用垂体钳过深地向前方摘除椎间盘组织,结果组织钳穿过前侧纤维环,钳夹大血管后造成血管撕裂伤。

(3)神经损伤:

腰椎间盘突出时,受压神经根本身即因椎间盘组织的压迫,髓核物质的化学性刺激而充血、水肿、粘连等呈不同程度的神经损伤,因此在手术后,可有神经症,状较前加重的可能,有的则是因手术操作而引起的神经损伤。神经损伤可分为:硬膜外单根或多根神经损伤、硬膜内马尾神经或神经根损伤、麻醉药物损伤。

(4)脏器损伤:

腰椎间盘摘除时,单纯脏器损伤少见,几乎均是血管损伤时伴有其他脏器损伤,如输尿管、膀胱、回肠、阑尾等。

(5)腰椎不稳:

在行腰椎间盘切除术的一部分病人中,坐骨神经痛,消失而腰痛持续存在,其中一些原因是由于腰椎不稳,表现在腰椎前屈时出现异常活动。所以对于腰痛症状严重的,在功能性运动腰椎摄片时,有明显脊柱异常活动的病人,应行脊柱融合术,解决脊柱不稳定所致的腰痛。

(6)脑脊液瘘或脊膜假性囊肿:

多由于经硬膜内手术,硬膜缝合不严,或硬膜切口处不缝合而用明胶海绵覆盖硬膜切口处。脑脊液瘘多在术后第3~4天时发生,除应用大剂量抗菌素及保持切口敷料干净外,局部采取加压包扎措施,即在更换敷料后,将其四周及中央用宽胶布加压固定,约2~3天后可停止。硬脊膜假性囊肿多在术后几个月内出现腰腿痛,在手术处或腰骶部有球形囊样物与硬膜粘连。肿物囊壁薄而发亮,呈粉红色,肿物边缘增厚,肿物有微孔和椎管由硬膜下腔相通。压迫囊样肿物,可引起坐骨神经痛。发现脊膜囊样肿物应防止破溃引起蛛网膜下腔感染,并应行硬膜修补术。术后卧床取头低足高位7~8天,待硬膜修补处愈合。手术效果良好。

腰椎间盘突出的病因,腰椎间盘突出有哪些原因

腰椎间盘突出病因

一、发病原因

是由于腰椎间盘的退行性变及突出,刺激神经根及窦椎神经产生一系列的临床表现。

本病的病因可有以下几点:

(1)腰椎间盘的退行性改变:髓核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含水量的降低,并可因失水引起推节失稳、松动等小范围的病理改变;纤维环的退变主要表现为坚韧程度的降低。

(2)外力的作用:长期反复的外力造成的轻微损害,日积月累地作用于腰椎间盘,加重了退变的程度。

(3)椎间盘自身解剖因素的弱点:①椎间盘在成人之后逐渐缺乏血液循环,修复能力差。在上述因素作用的基础上,某种可导致椎间盘所承受压力突然升高的诱发因素,就可能使弹性较差的髓核穿过已变得不太坚韧的纤维环,从而造成髓核突出。

二、发病机制

1.主要病因

众所周知,腰椎间盘在脊柱的负荷与运动中承受强大的压应力。大约在20岁以后,椎间盘开始退变,并构成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因。此外,腰椎间盘突出症,与下列因素有关:

(1)外伤:

对临床病例的观察表明:外伤是椎间盘突出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儿童与青少年的发病,与之密切相关。在脊柱轻度负荷和快速旋转时,可引起纤维环的水平破裂,而压应力主要使软骨终板破裂。亦有人认为,外伤只是引起椎间盘突出的诱因,原始病变在于无痛的髓核突入内层纤维环,而外伤使髓核进一步突出到外面有神经支配的外层纤维环,从而引起疼痛。

(2)职业:

职业与腰椎间盘突(脱)出的关系十分密切,例如,汽车和拖拉机驾驶员长期处于坐位和颠簸状态,以致在驾驶汽车时,椎间盘内压力较高,可达0.5kPa/cm2,在踩离合器时压力可增加至1kPa/cm2,容易造成腰椎间盘突出。从事重体力劳动和举重运动者因过度负荷更易造成椎间盘退变,因在弯腰状态下,如果提20kg的重物,椎间盘内的压力可增加到30kPa/cm2以上。

(3)遗传因素:

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家族性发病的报道,在国内材料较少;此外,统计数字表明,印第安人、非洲黑种人和因纽特人的发病率较其他民族的发病率明显为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4)腰骶先天异常:

腰骶段畸形可使发病率增高,包括腰椎骶化、骶椎腰化、半椎体畸形,、小关节畸形和关节突不对称等。上述因素可使下腰椎承受的应力发生改变,从而构成椎间盘内压升高和易发生退变、损伤的因素之一。

2.诱发因素

本病除上述各种主要原因,即椎间盘的退行性变所致外,各种诱发因素亦具有重要作用,例如,某些稍许增加腹压的因素即可使髓核突出。其原因主要是,在椎间盘退行性变的基础上,某种可诱发椎间隙压力突然升高的因素致使呈游离状态的髓核穿过已变性,、薄化的纤维环进入椎管前方或穿过椎板侵入椎体边缘处。此种诱发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1)增加腹压:

临床上约有1/3的病例于发病前有明确的增加腹压的因素,诸如剧烈的咳嗽、喷嚏、屏气、用力排便、甚至“虚恭”动作等,即可使腹压升高而破坏椎节与椎管之间的平衡状态。

(2)腰姿不正:

无论是睡眠时还是在日常生活、工作中,当腰部处于屈曲位时,如突然加以旋转,则易诱发髓核突出。实际上,在此体位时,椎间隙内的压力也较高,易促使髓核向后方突出。

(3)突然负重:

一个训练有素者,多先做准备活动,或从小重量开始负重(如举重、挑担等)以防腰部扭伤或椎间盘突出,但如果突然使腰部负荷增加,不仅有可能引起腰部扭伤,也易引起髓核突出。

(4)妊娠:

妊娠期间整个韧带系统处于松弛 状态,后纵韧带松弛易于使椎间盘膨出,。对此,作者进行了有关的调查研究,发现在此时,孕妇腰背痛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

总之,引起腰椎间盘突出症的诱发因素较为复杂,目前虽进行了各种试验,但由于动物实验的推论性,新鲜尸体标本的失真性,以及去脊柱周围组织生物力学测试的局限性等,目前尚未真正找出诱发本病的确切因素及其机制,还有待今后进一步研讨。

(5)腰部外伤使已退变的髓核突出;

(6)受寒与受湿;

寒冷或潮湿可引起小血管收缩、肌肉痉,挛,使椎间盘的压力增加,也可能造成退变的椎间盘担裂。外在因素为负重过大或快速弯腰、侧屈、旋转形成纤维环破裂,或腰部外伤,日常生活工作姿势不当,也可发生腰椎间盘突出。

3. 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人群:

(1)从年龄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好发于青壮年。

(2)从性别上讲:腰椎间盘突出症多见于男性,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一般认为男性与女性之比为4~12∶1。

(3)从体型上讲:一般过于肥胖或过于瘦弱的人易致腰椎间盘突出。

(4)从职业上讲:以劳动强度较大的产业工人多见。但目前来看脑力劳动者的发病率也并不很低。

(5)从姿势上讲:工作姿势不良。排伏案工作人员及经常站立的售货员、纺织工人等较多见。

(6)从生活和工作环境上讲:经常处于寒冷或潮湿的环境,都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诱发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条件。

(7)从女性的不同时期讲:产前、产后及更年期为女性腰椎间盘突出的危险期。

(8)先天性腰椎发育不良或畸形的人,甚至精神过于紧张的人易患腰腿痛,,吸烟的人可能与咳嗽会引起椎间盘内压及椎管内的压力增高,使其易于发生退行性改变有关。

腰椎间盘突出有哪些症状?

腰椎间盘突出症状

典型症状:腰痛,下肢放射痛,马尾神经症状

相关症状:椎间盘退行性变,腰脊椎疼痛,惧站立,喜依托,胸腰段及腰椎前凸消失,根性坐骨神经痛,

一、症状

1.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症状

根据髓核突(脱)出的部位、大小以及椎管矢状径大小、病理特点、机体状态和个体敏感性等不同,其临床症状可以相差悬殊。因此,对本病症状的认识与判定,必须全面了解,并从其病理生理与病理解剖的角度加以推断。现就本病常见的症状阐述如下。

(1)腰痛:

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脱)出症患者有此症状,包括椎体型者在内。

①机制:主要是由于变性,髓核进入椎体内或后纵韧带处,对邻近组织(主为神经根及窦-椎神经)造成机械性刺激与压迫,或是由于髓核内糖蛋白、β-蛋白溢出和组胺(H物质)释放而使相邻近的脊神经根或窦-椎神经等遭受刺激引起化学性和(或)机械性神经根炎,之故。

②表现:临床上以持续性腰背部钝痛为多见,平卧位减轻,站立则加剧,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忍受,并容许腰部适度活动及慢步行走,主要是机械压迫所致。持续时间少则2周,长者可达数月,甚至数年之久。另一类疼痛为腰部痉挛样剧痛,不仅发病急骤突然,且多难以忍受,非卧床休息不可。此主要是由于缺血性神经根炎所致,即髓核突然突出压迫神经根,致使根部血管同时受压而呈现缺血、淤血、乏氧及水肿等一系列改变,并可持续数天至数周(而椎管狭窄,者亦可出现此征,但持续时间甚短,仅数分钟)。卧木板床、封闭疗法及各种脱水,剂可起到早日缓解之效。

(2)下肢放射痛:

80%以上病例出现此症,其中后型者可达95%以上。

①机制:与前者同一机制,主要是由于对脊神经根造成机械性和(或)化学性刺激之故。此外,通过患节的窦椎神经亦可出现反射性坐骨神经痛,(或称之为“假性坐骨神经痛”)。

②表现:轻者表现为由腰部至大腿及小腿后侧的放射性刺痛或麻木感,直达足底部;一般可以忍受。重者则表现为由腰至足部的电击样剧痛,且多伴有麻木感。疼痛轻者虽仍可步行,但步态不稳,呈跛行;腰部多取前倾状或以手扶腰以缓解对坐骨神经的张应力。重者则卧床休息,并喜采取屈髋、屈膝、侧卧位。凡增加腹压的因素均使放射痛加剧。由于屈颈可通过对硬膜囊的牵拉使对脊神经的刺激加重(即屈颈试验),因此患者头颈多取仰伸位。

放射痛的肢体多为一侧性,仅极少数中央型或中央旁型髓核突出者表现为双下肢症状。

(3)肢体麻木:

多与前者伴发,单纯表现为麻木而无疼痛者仅占5%左右。此主要是脊神经根内的本体感觉和触觉纤维受刺激之故。其范围与部位取决于受累神经根序列数。

(4)肢体冷感:

有少数病例(约5%~10%)自觉肢体发冷、发凉,主要是由于椎管内的交感神经纤维受刺激之故。临床上常可发现手术后当天患者主诉肢体发热的病例,与此为同一机制。

(5)间歇性跛行:

其产生机制及临床表现与腰椎椎管狭窄者相似,主要原因是在髓核突出的情况下,可出现继发性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病理和生理学基础;对于伴有先天性发育性椎管矢状径狭小者,脱出的髓核更加重了椎管的狭窄程度,以致易诱发本症状。

(6)肌肉麻痹:

因腰椎间盘突(脱)出症造成瘫痪,者十分罕见,而多系因根性受损致使所支配肌肉出现程度不同的麻痹征。轻者肌力减弱,重者该肌失去功能。临床上以腰5脊神经所支配的胫前肌、腓骨长短肌、趾长伸肌及姆长伸肌等受累引起的足下垂症为多见,其次为股 头肌(腰3~4脊神经支配)和腓肠肌(骶1脊神经支配)等。

(7)马尾神经症,状:

主要见于后中央型及中央旁型的髓核突(脱)出症者,因此临床上少见。其主要表现为会阴部麻木、刺痛,排便及排尿障碍,阳痿,(男性),以及双下肢坐骨神经受累症状。严重者可出现大小便失控及双下肢不完全性瘫痪等症状。

(8)下腹部痛或大腿前侧痛:

在高位腰椎间盘突出症,,当腰2、3、4神经根受累时,则出现神经根支配区的下腹部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另外,尚有部分低位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也可出现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有腰3~4椎间盘突出者,有1/3的有腹股沟区或大腿前内侧疼痛。其在腰4~5与腰5~骶1间隙椎间盘突出者的出现率基本相等。此种疼痛多为牵涉痛。

(9)患肢皮温较低:

与肢体冷感相似,亦因患肢疼痛,反射性地引起交感神经性血管收缩。或是由于激惹了椎旁的交感神经纤维,引发坐骨神经痛并小腿及足趾皮温降低,尤以足趾为著。此种皮温减低的现象,在骶1神经根受压者较腰5神经根受压者更为明显。反之,髓核摘除术后,肢体即出现发热感。

(10)其他:

视受压脊神经根的部位与受压程度、邻近组织的受累范围及其他因素不同,尚可能出现某些少见的症状,如肢体多汗、肿胀,、骶尾部痛及膝部放射痛等多种症状。

2、体征

(1)一般体征:

主要指腰部与脊柱体征,属本病共性表现,包括:

①步态:在急性期或神经根受压明显时,患者可出现跛行、一手扶腰或患足怕负重及呈跳跃式步态等。而轻型者可与常人无异。

②腰椎曲度改变:一般病例均显示腰椎生理曲线消失、平腰或前凸减小。少数病例甚至出现后凸畸形(多系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者)。

③脊柱侧凸,:一般均有此征。视髓核突出的部位与神经根之间的关系不同而表现为脊柱弯向健侧或弯向患侧。如髓核突出的部位位于脊神经根内侧,因脊柱向患侧弯曲可使脊神经根的张力减低,所以腰椎弯向患侧;反之,如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外侧,则腰椎多向健侧弯曲。实际上,此仅为一般规律,尚有许多因素,包括脊神经的长度、椎管内创伤性炎性反应程度、突出物距脊神经根的距离以及其他各种原因均可改变脊柱侧凸的方向。

④压痛及叩痛:压痛及叩痛的部位基本上与病变的椎节相一致,约80%~90%的病例呈阳性。叩痛以棘突处为明显,系叩击振动病变部所致。压痛点主要位于椎旁相当于骶棘肌处。部分病例伴有下肢放射痛,主要是由于脊神经根的背侧支受刺激之故。此外,叩击双侧足跟亦可引起传导性疼痛。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时,棘间隙部亦可有明显压痛。

⑤腰部活动范围:根据是否为急性期、病程长短等因素不同,腰部活动范围的受限程度差别亦较大。轻者可近于正常人,急性发作期则腰部活动可完全受限,甚至拒绝测试腰部活动度。一般病例主要是腰椎前屈、旋转及侧向活动受限;合并腰椎椎管狭窄症者,后伸亦受影响。

⑥下肢肌力及肌萎缩:视受损的神经根部位不同,其所支配的肌肉可出现肌力减弱及肌萎缩征。临床上对此组病例均应常规行大腿及小腿周径测量和各组肌肉肌力测试,并与健侧对比观察并记录之,再于治疗后再加以对比。

⑦感觉障碍:其机制与前者一致,视受累脊神经根的部位不同而出现该神经支配区感觉异常。阳性率达80%以上,其中后型者达95%。早期多表现为皮肤过敏,,渐而出现麻木、刺痛及感觉减退。感觉完全消失者并不多见,因受累神经根以单节单侧为多,故感觉障碍范围较小;但如果马尾神经受 (中央型及中央旁型者),则感觉障碍范围较广泛。

⑧反射改变:亦为本病易发生的典型体征之一。腰4脊神经受累时,可出现膝跳反射障碍,早期表现为活跃,之后迅速变为反射减退,临床上以后者多见。腰5脊神经受损时对反射多无影响。第1骶神经受累时则跟腱反射障碍。反射改变对受累神经的定位意义较大。

(2)特殊体征:

指通过各种特殊检查所获得的征象。临床上意义较大的主要有:

①屈颈试验(Lindner征):又名Lindner征。嘱患者站立、仰卧或端坐,检查者将手置于头顶,并使其前屈。如患侧下肢出现放射痛,则为阳性,反之为阴性。椎管型者阳性率高达95%以上。其机制主要是由于屈颈的同时,硬脊膜随之向上移位,以致使与突出物相接触的脊神经根遭受牵拉之故。本试验既简单、方便,又较为可靠,特别适用于门诊及急诊。

②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使患膝在伸直状态下被向上抬举,测量被动抬高的角度并与健侧对比,此称为直腿抬高试验。本试验自1881年Forst首次提出以来已为大家所公认。本试验对愈是下方的神经根作用愈大,阳性检出率也愈高(抬举角度也愈小)。此外,突出物愈大,根袖处水肿及粘连愈广泛,则抬举角度愈小。

在正常情况,下肢抬举可达90以上,年龄大者,角度略下降。因此,抬举角度愈小其临床意义愈大,但必须与健侧对比;双侧者,一般以60为正常和异常的分界线。

③健肢抬高试验(又称Fajcrsztajn征、Bechterew征、Radzikowski征):健侧肢体直腿抬高时,健侧的神经根袖可牵拉硬膜囊向远端移位,从而使患侧的神经根也随之向下移动。当患侧椎间盘突出在神经根的腋部时,神经根向远端移动则受到限制,引起疼痛。如突出的椎间盘在肩部时,则为阴性。检查时患者仰卧,当健侧直腿抬高时,患侧出现坐骨神经痛为阳性。

④Laseque征:有人将此征与前者合为一类,也有人主张分述之。即将髋关节与膝关节均置于屈曲90°状态下,再将膝关节伸直到180°,在此过程中如患者出现下肢后方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其发生机制主要是由于伸膝时使敏感的坐骨神经遭受刺激、牵拉之故。

⑤直腿抬高加强试验:又称Bragard征,即在操作直腿抬高试验达阳性角度时(以患者诉说肢体放射痛为准),再将患肢足部向背侧屈曲以加重对坐骨神经的牵拉。阳性者主诉坐骨神经放射痛加剧。本试验的目的主要是除外肌源性因素对直腿抬高试验的影响。

⑥仰卧挺腹试验:患者取仰卧位,做挺腹抬臀的动作,使臀部和背部离开床面。此时,如果主诉患肢坐骨神经出现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

⑦股神经牵拉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肢膝关节完全伸直。检查者将伸直的下肢高抬,使髋关节处于过伸位,当过伸到一定程度出现大腿前方股神经分布区域疼痛时,则为阳性。此项试验主要用于检查腰2~3和腰3~4椎间盘突出的患者。但近年来亦有人用于检测腰4~5椎间盘突出的病例,其阳性率可高达85%以上。

⑧其他试验:诸如腘神经或腓总神经压迫试验、下肢旋转(内旋或外旋)试验等,主要用于其他原因所引起的坐骨神经痛疾患。

对典型病例的诊断,一般多无困难,尤其是在CT与磁共振技术广泛应用的今天。但对于非典型者,或是椎体型、中央型等病例,则易于误诊,应注意防止。

二、诊断

1.一般病例的诊断

(1)详细的病史。

(2)仔细而全面的体格检查,并应包括神经系统检查。

(3)腰部的一般症状。

(4)特殊体征。

(5)腰椎X线平片及其他拍片。

(6)酌情选用磁共振、CT、超声波检查及肌 图检查等。

(7)非不得已,一般不宜选用脊髓造影;椎间盘造影因易将诊断引入歧途,原则上不采用。

2.特殊类型椎间盘突(脱)出症的诊断

(1)中央型:

临床上并非少见,但易与马尾处脊髓肿瘤,相混淆。其诊断要点除前述各项外,主要依据以下特点:

①具有马尾神经受累症状:包括双下肢的感觉、运动功能及膀胱、直肠功能障碍。

②站立时及白天症状明显,卧床时及夜晚症状缓解(与脊髓肿瘤相反)。

③腰椎穿刺:显示奎氏试验多属通畅或不完全性梗阻,脑脊液检查蛋白定量多正常(而肿瘤则多呈现完全性梗阻及蛋白含量增高等)。

④MRI检查:一般多需行磁共振或CT检查,均有阳性发现。

(2)椎体型(前缘型)腰椎间盘突出症:

根据下述特点进行确诊:

①临床症状:与腰椎间盘病(盘源性腰痛)相似,以腰背酸痛为主,垂直加压有加重感;一般无根性症状。

②X线片显示典型所见:前缘型于侧位X线片上见椎体前缘有一三角形骨块;正中型则显示Schmorl结节样改变。

③CT及磁共振检查:有助于本型的确诊,应常规检查。

(3)高位腰椎间盘突(脱)出症:

指腰3以上椎节,即腰1~2和腰2~3者,其发生率约占全部病例的1%~3%。对其诊断主要依据:

①高位腰脊神经根受累症状:包括股四头肌无力、萎缩,大腿前方(达膝部)疼痛、麻木以及膝跳反射障碍等,在所有病例中,此组症状约占60%~80%。

②腰部症状:80%以上病例出现腰部症状,并于相应椎节的棘突处有叩击痛及传导痛。半数以上病例于椎旁有压痛。

③截瘫症状:少见,约10%的病例可突然发生下肢截瘫症状。因其后果严重,必须重视。

④坐骨神经症状:约20%的病例出现,主要因腰3~4椎节的脊神经受波及所致。

⑤其他:一般多按常规行磁共振或CT检查进行确诊,并应注意与脊髓肿瘤的鉴别。

(4)腰椎椎间盘病(盘源性腰痛):

近年来发现其并非少见,好发于腰椎椎管矢状径较宽的病例,其病理特点是椎节退变严重,具有损伤性关节炎的特征,但少有刺激或压迫神经根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

①腰痛:又称为椎间盘源性腰痛,一般不伴有下肢坐骨神经症状,其机制系椎节退变后对局部窦椎神经的刺激与压迫所致,病理性代谢产物亦参与其中。碎裂、后突的髓核可随着腰部活动而使症状加剧,尤其是过度前屈和仰伸时;垂直加压试验可使疼痛加剧。

②腰椎不稳:在动力性腰椎X线平片上可清晰地显示腰椎椎节的梯形变,并在临床上表现为腰部活动受限,但却少有下肢神经症状。

③影像学检查:主要显示腰椎椎节损伤性关节炎特征,尤以CT及MRI检查更为明显。早期MRI-T2加权像显示后纤维环有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但其椎管矢状径大多较宽,少有根性受压征。

④好发椎节:以腰4~5椎节最为多见,其次为腰5~骶1,腰3~4以上甚为少见。

(5)其他:

指对多椎节椎间盘突出、最外侧型突出及青少年或高龄椎间盘突出等临床较少见者,如能注意检查,并按常规行磁共振等特殊检查,一般均可确诊。

3.定位诊断

通过病史与细致的体检不仅能作出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的诊断,而且基本上能够作出定位诊断。这主要是根据不同神经根在受突出椎间盘组织压迫下所产生的特有 的定位症状和体征。95%以上的腰椎间盘突出症发生在腰4~5或腰5~骶1椎间隙,压迫腰5或骶1神经根,主要产生坐骨神经痛的各种症状;另有1%~2 %腰椎间盘突出发生在腰3~4椎间隙,压迫腰4神经根,可出现股神经痛,症状。

4,腰椎间盘突(脱)出症的分 型

根据髓核突(脱)出的部位与方向不同,可分类为:

(1)椎体型:

即指变性的髓核穿过下方(多见)或上方(少见)纤维环,再穿过软骨板呈垂直状或斜向进入椎体中部或椎体边缘的髓核突出。既往认为此型少见,实际上,如能对腰痛患者进行全面检查,此型患者不低于10%;尸体解剖材料表明此型所占比例可高达35%。此型又可分为:

①前缘型:指髓核穿入椎体边缘(以下一椎体的前上缘为多见),使该边缘出现一个三角形骨块样外观(故临床上误诊为椎体边缘骨折,者时有发生)。本型临床上较多见,曲绵域(1982)在102位体操运动员中发现有32例,占31.3%,较一般3%~9%的发生率为高,可能与此组运动员的训练方式及活动量等有关。其发生机制主要是腰背部后伸,椎间隙内压力增高,髓核向前移位并突入椎体。

视脱出后的病程不同而呈现不同形态,后期可构成椎体边缘骨赘的一部分。

②正中型:指髓核垂直或近垂直状向上或向下穿过软骨板进入椎体中,并形成Schmorl结节样改变。因临床上症状轻微或无症状,因此不易诊断,尸检发现者约在15%~38%之间。

突出物可大可小,大者易被X线或CT、磁共振检查所发现,小者则常被遗漏。在正常情况下,变性的髓核不易穿过软骨板上的小渗透孔,但如遇后天损害、软骨板变薄或恰巧穿至血管通道遗迹处,则可引起此型。

(2)椎管型:

或称后型,指髓核穿过纤维环向椎管方向突出者。脱出的髓核停于后纵韧带前方者,称为“椎间盘突出”;穿过后纵韧带抵达椎管内者,则称“椎间盘脱出”。

根据突(脱)出物所处解剖位置不同而又可分为以下5型。

①中央型:指突(脱)出物位于椎管前方正中央处者,主要引起对马尾神经的刺激或压迫。个别病例髓核可穿过硬膜囊壁进入蛛网膜下隙。本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双侧下肢及膀胱、直肠症状。其发生率约为2%~4%。

②中央旁型:指突(脱)出物位于中央,但略偏向一侧者。临床上以马尾神经症状为主,同时可伴有根性刺激症状。其发生率略高于前者。

③侧型:指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前方中部者,可略有偏移。主要引起根性刺激或压迫症状;为临床上最为多见者,约占80%左右。故提及本病的症状、诊断及治疗等时,大多按此型进行阐述。

④外侧型:突出物位于脊神经根的外侧,多以“脱出”形式出现,因此不仅有可能压迫同节(内下方)脊神经根,髓核亦有机会沿椎管前壁上移而压迫上节脊神经根。因此,如行手术探查,应注意检查。临床上较少见,约占2%~5%左右。

⑤最外侧型:即脱出的髓核移行至椎管前侧方,甚至进入根管或椎管侧壁。一旦形成粘连,甚易漏诊,甚至于术中检查时仍有可能被忽略,因此临床上需注意,所幸其发生率仅为1%左右。

腰椎间盘突出诊疗知识

最佳就诊时间: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门诊治疗:每周复诊,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待腰椎好转后转门诊治疗。

就诊前准备: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腰椎间盘突出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骨科,中医科,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0 —— 5000元)

治愈率:>30%

治疗周期:1-3个月

治疗方法:西医治疗、中医治疗,

相关检查:脊柱压痛与叩击痛,胸腹部垫枕试验,脊柱检查,椎板间隙显微内窥镜,

常用药品:腰痛宁胶囊,骨筋丸胶囊,腰痹通胶囊,

食材禁忌 菜谱禁忌 小吃禁忌 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