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6-30 23:07:33

肠套叠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与其相连的肠腔内,并导致肠内容物通过障碍。肠套叠占肠梗阻的15%~20%。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幼儿,继发性肠套叠则多见于成人。绝大数肠套叠是近端肠管向远端肠管内套入,逆性套叠较罕见,不及总例数的10%。

肠套叠的饮食,食疗,肠套叠吃什么好

肠套叠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早期是需要绝对进食的;2.病情初步恢复后宜吃流质无糖的饮食;3.康复期宜吃低渣易消化的食物。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牛奶属于流质饮食,对胃肠道没有刺激性,无糖的不宜产气。250毫升每天。稀饭比较清淡,且对胃肠道刺激性小,无渣,适合本病患儿多吃。注意不要添加蔬菜,直接食用。竹荪含有水溶性的纤维素,对胃肠道无刺激性,但可改善胃肠道的功能。50g与鸡肉同煮后食用。饮食禁忌:1.忌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2.忌吃产气多的食物;3.忌吃过于油腻的食物。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猪蹄汤含有丰富的脂肪,可减弱肠道的蠕动,不利于本病的康复。可吃高蛋白低脂肪的鱼肉。糖水含有丰富的蔗糖,在肠道内分解形成气体可造成腹胀加重疼痛。可多饮白开水。辣椒对胃肠道有刺激性,不利于肠套叠炎症的恢复。换吃其他无刺激性的蔬菜。

肠套叠饮食原则

肠套叠,食疗方

1)黑豆醋冰饮

原料:黑豆700克、醋200克、蜂蜜30克、郁金100克、冰糖250克、水600克。

制作方法:

1.将黑豆粒,黑豆醋放入榨汁机内。

2.加入蜂蜜,冰块及凉开水。

3.打匀装杯即可。

健康提示: 本食疗主治肠套叠等疾病。

2)蜂蜜拌芦荟

原料:

芦荟100克、白果(鲜)200克、蜂蜜400克、盐5克。

制作方法:

1、芦荟叶洗净,去皮,叶肉切成细片;

2、银杏去皮,在水中煮熟,去薄皮,除水分,加入少许盐;

3、芦荟、银杏装入瓶中,倒入一小杯蜂蜜,瓶口密封保存即成。

健康提示:

本食疗主治肠套叠等疾病。

(以上资料仅供参考,详细请咨询医生)

肠套叠检查,肠套叠诊断

肠套叠常见检查

检查名称检查部位检查科室检查作用
腹部平片,腰部核医学对于腹部经常...
血管造影,血液血管心血管内科 心胸 脑外科 血管外科 肿瘤对于诊断血管...
纤维胃镜,胃 肠——通过胃镜能顺...
上消化道X线钡餐,食管 腹部消化 保健科上消化道X线...
内镜检查,腹部——内镜检查对发...
直肠镜,消化 保健科直肠镜检查目...
粪便隐血试验,消化 肛肠粪便隐血试验...
大便红细胞,胃 肠消化 保健科粪便红细胞检...
粪便性状,胃 肠消化 肛肠粪便性状检查...
胃肠道CT,胃 肠消化胃肠道CT检查...
MRI,全身放射科 肿瘤核磁共振成像...
十二指肠钡餐造影,——十二指肠钡餐...
纤维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检...
胃肠道疾病的超声检查,胃 肠消化胃肠道疾病的...
肛门指检,肛门 肠肛肠肛检的目的是...

急性肠套叠,时,粪便检查,可见暗红色黏液血便,镜下以红细胞为主;慢性肠套叠,大便隐血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1.肛门指诊 为本病的常规检查。可见指套染血或排出血便,个别肠套叠严重时套入顶点可达直肠,此时直肠指检,可扪及子宫,颈样肿块。

2.X线检查

(1)腹部平片,:肠套叠多无可靠征象。完全性梗阻时腹部平片可见部分肠管积气积液和持续扩张的小肠,袢。并发肠坏死,、腹膜炎,者,有肠麻痹,、腹腔积液,征象。偶可在腹部平片见到肠套叠直接征象,如在右下或右腹部见到一段充气结,肠内有腊肠样软组织肿块,肿块近侧结肠,影缺如,有时肿块影四周有一薄层壳样气体包围(图4)。

Rigler曾以“自行车坐垫”来描述小肠套叠的平片所见,意即在小肠气胀,积液及肠壁增厚基础上见到圆锥形透亮肠段,形如自行车坐垫。该圆锥顶部即为套入部顶端形成,手术为回-回型套叠。

(2)钡餐检查:用于诊断小肠套叠、成人慢性和空肠-胃,吻合口套叠,以及少见的十二指肠套叠。

①小肠套叠的X线影像特征为:A.服稀钡剂300ml后,钡剂下行至肠套叠附近肠管后前行速度缓慢,钡首在套叠顶端略有停滞,套叠以上的肠管轻度扩张,并有逆蠕动出现。B.钡首至套叠处肠管时,肠腔呈鸟嘴状或锥形狭窄并延长呈线状,为钡剂进入狭窄之套入部所致。狭窄最显著处,黏膜皱襞呈纵行排列。C.狭窄肠段的远端可见钡剂逆入套鞘部,显示扩张的套鞘呈新月状、半环形或弹簧样外观。D.套叠部水肿,的肠壁形成平行的半透明影或软组织样充盈缺损。E.偶尔可见到小肠内原发肿瘤在套入部呈充盈缺损状,或炎症所致的套叠近端瘢痕性狭窄区,或系膜嵌入所形成的侧方充盈缺损区。F.病变的位置和形态在不同时间复查可有改变,甚至消失。

②成人慢性肠套叠:成人肠套叠多发生在回盲部,且继发于肿瘤、息肉,等。其X线影像有:A.钡剂在套叠部,先入套入部,或称套叠中央管,其表现较具特征,即该套入部肠腔明显变窄,由于该套入部充盈钡剂度不同,表现各异,充盈多时,可见皱襞呈纵形平整的索条,充盈不 足时,仅呈窄细的线形,远端肠扩大,呈杯口状或螺旋状环绕套入中央管。B.由于成人慢性肠套叠以回盲结型多见。回肠末端及其系膜被卷入升结肠内,受系膜的牵拉,使整个套叠部向内下移位,遇有局部痉挛,、激惹等使上述套叠结构显示不清时,如果见升结肠、肝曲有向内、下移位现象,应考虑回盲部套叠所致,并排除回盲部结核,和肿瘤。C.钡剂通过套叠部时间延长呈半梗阻状态。D.套叠头部常呈分叶状,钡剂仅从其中之一通过至远端结肠。

(3)空气灌肠检查:空气灌肠检查肠套叠,是随着水压灌注进行整复成功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由于空气灌肠是借透亮气体,把套入部衬托为密度高的软组织包块影。不仅能早期确诊,且有整复作用,因而具有双重临床意义。以空气灌肠器做结肠注气,压力为6~8kPa,在萤光透视下由肛门缓慢注入空气,开始时空气注入肠腔比较容易,到达套叠头部时突然停滞不前。由于套叠头部向充气结肠内突出,气柱前端形成明显之杯口状影。在无空气灌肠器时,亦可采用低压钡灌肠方法。

3.内镜检查, 胃部分切除术后,胃空肠吻合口套叠可行纤维胃镜,检查确诊。内镜可见充血,水肿的小肠黏膜经吻合口向胃内突出。慢性小肠型套叠可采用纤维小肠镜,来诊断,同时可取活检,有助于确定病理性质。累及结肠的套叠根据情况可选用直肠镜、乙状结肠镜或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

4.超声检查 肠套叠声像主要为肠梗阻,、套叠局部和肠壁缺血等特征表现。

(1)肠梗阻的表现:套叠部位以上的肠管扩张,内充满液性或半液性内容物。

(2)套叠部位的表现:套叠部位超声呈现一实质性团块,横切面时表现由多层叠肠壁形成的“同心圆”征,纵切面时呈“套筒”征。当套叠靠近腹壁或小儿患者肠套叠时,应用5~7.5MHz的高分辨率探头,可使该征象显示更清晰(图6)。

(3)肠壁缺血坏死,表现:①腹腔积液,腹腔内出现游离无回声区,可在肝肾间隙,肠管间探及。②套叠内积液,表现为套叠反折处两层肠管浆膜层之间出现新月形液性暗区。③套叠附近肠管运动减弱,动态观察无蠕动或极少蠕动,肠内容物静止不动。④彩色多普勒检查:如肠管内血流信号缺少或消失,尤其是动脉,信号,消失时提示肠壁缺血。

5.CT 肠套叠表现为腹腔内分层状软组织肿块,其形态因层面与肿块呈平行、垂直或斜行关系而不同。

套叠肠段与层面平行时,典型的套叠有3层靶环状结构,最外层为扩张增粗的套鞘部,肠壁增厚,中层为伴随套入的肠系膜呈脂肪样低密度,常偏于一侧,其中可见扩张的静脉,,呈点状或条状,套叠肠段与层面垂直时,常能清楚显示套入的剖面图,内层系套头为软组织密度。口服造影剂后,套鞘内和中心管道内均有造影剂充填,其黏膜皱襞显影呈“弹簧”样改变。

重复套叠即已形成的套叠再套入远端肠管,致靶环增为6层,套入部可居套鞘的中心或一侧,仔细观察肠系膜的改变非常重要,水肿肠系膜套入分2层。套头则偏于套鞘的一侧。

多发性肠套叠多见相邻数个肠腔内发生在套叠靶环周围或上下层面出现,如见到增粗的系膜血管扭曲、纠集并伸向其它肠管,即使未见另一“靶环”,也可作为多发套叠征象之一。

肠系膜水肿,肠系膜静脉则显示粗大,提示有肠系膜绞窄,静脉回流不畅。如肠壁间或周围脂肪间隙有气体影,表明有穿孔。

回结型肠套叠位置恒定,形态特异。

CT可依据套叠内的密度,或CT值测定判断套叠的性质,如脂肪密度肿块多为脂肪瘤,水样密度 的阑尾,多为黏液囊肿,。如不规则的实性肿块多为恶性肿瘤等,均可引起套叠。

6.MRI 应用报道较少。表现为套叠近端肠管明显扩张、积气及气-液平面,套叠肠管区可见同心圆状长/短T1长/等T2软组织肿块信号。腹腔内可有少量游离液体呈长T1长T2信号。

7.其他 Lande介绍采用腹腔血管造影,诊断肠套叠,Duszynski报道用核素99Tc诊断本症,目前尚未广泛应用。

肠套叠就诊指南

肠套叠就诊指南针对肠套叠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肠套叠挂什么科室的号?肠套叠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肠套叠要做哪些检查?肠套叠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肠套叠就诊指南旨在方便肠套叠患者就医,解决肠套叠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典型症状

腹痛、进食呕吐、便血

建议就诊科室

胃肠外科、消化内科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呕吐消失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腹痛减轻后转门诊治疗。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3、有无便血、腹部包块等伴随症状?4、大便、睡眠情况。5、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6、治疗情况如何?7、有无药物过敏史?

重点检查项目

1.粪便隐血试验(OBT)粪便隐血试验是指在消化道出血量很少时,肉眼不能见到粪便中带血,并且粪便中有少量红细胞被破坏。对消化道出血的诊断有重要价值,现常作为消化道恶性肿瘤早期诊断的一个筛选指标。2.粪便红细胞粪便红细胞检查是大便常规的一个项目,可以了解消化、吸收功能,协助诊断消化系统疾病。红细胞正常粪便中无红细胞。肠道下段炎症或出血量可出现,如果痢疾、溃疡性结肠炎、结肠癌、直肠息肉、急性吸虫病等。粪便中新鲜红细胞为草黄色、稍有折光性的圆盘状。细菌性痢疾理红细胞少于白细胞,多分散存在且形态正常;阿米巴痢疾者红细胞多于白细胞,多成堆存在并有残碎现象。3.肛检就是医生用一个手指头伸进患者的肛门,以检查疾病的一种简便易行却非常重要的临床检查方法。一般来讲,肛门直肠指检可分为肛外指检和肛内指检两部分。

诊断标准

1.阵发性哭闹伴血便、呕吐:2.右中腹可触及腊肠形肿物;3.诊断性空气灌肠可见结肠呈杯口状改变。

肠套叠的治疗方法,肠套叠怎么办,肠套叠用药

肠套叠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胃肠外科,消化内科,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20000元)治愈率:治疗周期:治疗方法:灌肠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肠套叠一般治疗

(一)治疗

肠套叠,的治疗应因人施治,婴幼儿肠套叠可视病情选择结肠,注气整复、手术整复或肠切除吻合。成人肠套叠多有诱发疾病,故应手术治疗,同时处理原发疾病。

1.一般治疗 肠套叠明确诊断后,即应给予禁饮食、胃,肠减压、静脉,输液等支持及抗感染治疗。

2.空气(钡剂)灌肠 为早期小儿肠套叠,首选疗法,其成功率达77%~97%。

(1)应用指征:肠套叠发病在24~48h,全身情况尚好,无腹膜炎,体征,无显著脱水,及休克,症状者。

(2)方法:为使小儿镇静并减轻肠痉挛,,空气灌肠前30min,可给予复方氯丙嗪1~2mg/kg和硫酸阿托品0.01mg/kg。如患儿过分哭闹,可考虑在全麻下进行整复。病儿安静后,将气囊肛管(Foley氏管)插入直肠内,气囊充气40ml左右堵住肛门,避免漏气,然后将气囊肛管与空气灌肠复位器相接。注气前在X线透视下观察膈下有无游离气体及肠管内气体分布,情况,然后缓慢注气,从8kPa开始逐渐增高,一般不超过12kPa。严禁注气过快过猛,以免发生肠穿孔,。在X线透视下见空气到达结肠脾,曲、肝曲时移动较慢,到盲肠部往往停止移动,持续加压数分钟,回盲部可呈较大圆形阴影逐渐缩小,直到完全消失,同时见大量气体进入小肠,内,表示套叠已复位。如肿物阴影消失,但小肠内进入气体很少,则应继续注气,直到大量气体进入小肠为止。因在回回结型肠套叠时,回结套叠虽已复位,而回回套叠仍然可能存在,将会引起肠坏死,。

(3)复位成功的判定:肠套叠复位的特征表现有:①透视下肿物阴影消失、气体闪光样进入回肠,回肠内气体增多;②拔出气囊导管后排出大量气体和果酱样血便或黄色粪便;③腹部触诊原有的肿块消失;④腹痛,缓解,病儿停止哭闹,安静入睡;⑤口服活性炭1g,6~8h后排出的粪便内有黑色炭剂,证实肠道已完全通畅。若此时小儿无自动排便,可做直肠检查或灌肠观察大便情况。

行结肠注气整复治疗的儿童均应住院观察,直到排出炭剂后才允许离院。

(4)并发症:肠穿孔为结肠注气复位治疗的主要并发症,其发生率为0.42%。适应证选择不当,或注气时过猛、过快致压力过高,是引起肠穿孔的主要原因。肠穿孔的典型表现为:①注气过程中突然出现气体向四周放散的腹腔“闪光”样改变;②肿物阴影模糊不清;③急剧腹胀,,腹部变硬,叩诊呈显著鼓音。④腹部透视,可见膈肌,升高,膈下大量游离气体;⑤患儿出现呼吸困难,,发绀,,全身情况急速恶化。此时应立即停止注气,做腹穿排气,并迅速准备手术治疗。

(5)结肠注气整复失败的原因:①整复时机选择不妥,发病超过48h较难成功;②技术操作不当,注入空气过量可致肠穿孔,而注入空气不足或不稳定又达不到复位目的;③套管嵌紧或过长;④体温超过38℃,能排除肺部感染,且不能用其他原因解释,应考虑有肠坏死,,注气整复易失败;⑤哭闹不安,腹内压力增加;⑥继发性肠套叠。

(6)钡剂灌肠整复要点:在无结肠注气设备时,可应用钡剂代替空气作肠套叠整复。其指征为病程在48h以内,腹部平片,梗阻不严重,无腹膜炎体征的回结型肠套叠。将盛钡容器置高于水平体位,100cm左右,缓慢注入,同样在X线透视下观察肠套叠整复情况。其穿孔率为0.7%,多发生在未受累肠段。整复后复发率为8%~12%。症状超过48h者,钡灌肠整复失败率为55%。

2.手术 复法

(1)指征:①发病超过48h,或48h以内病情较重疑有肠坏死征象者;②结肠注气(或钡剂)整复失败者;③多次复发疑有器质性病变,手术整复既可明确诊断,并有治疗作用;④小肠型套叠。

(2)方法:剖腹后探知套叠的部位,用手在套叠的远端将套入部逆行挤出,多数情况下可使套叠完全复位。切忌强行牵拉套叠近端肠段。挤压手法应轻柔,必要时复位到最后部分时可对套入部稍施牵引,以达到完全复位,复位仍感困难时可用小指伸入颈部狭窄环内,使其稍有扩张,并将套入部位与其鞘部肠壁间粘连略加分离,而使复位容易进行,此方法称为Cope法。Duncan报道6例腹部创伤,手术后肠套叠,其中5例为小肠型套叠,1例回结型,全部手法复位成功,无1例复发和出现并发症。West提出手术后早期肠功能紊乱,,就应考虑术后肠套叠,可及时剖腹手法复位,延误诊断可发生肠坏死。复位后需仔细观察肠管的生机能力和有无器质性病变,如有肠坏死应行肠切除吻合术,复位后阑尾,有明显病变时,可将阑尾切除。

3.套叠段切除及肠吻合

(1)指征:①肠套叠不能手术复位者;②套叠伴有肠坏死者;③注气灌肠复位致肠穿孔并肠坏死者;④继发于器质性病变的肠套叠。

(2)方法:取决于病因、病变部位、范围、受累肠段的长度、是否伴肠坏死和病人全身情况。凡恶性病变、肠管已失去活力者,应争取一期切除,尤其成人结肠套叠,恶性率最高,应予切除。累及右侧结肠的套叠可做右半结肠切除。累及降结肠或乙状结肠者行左伴结肠切除。乙状结肠直肠套叠,直肠下部有病变时,宜行经腹会阴切除。如无直肠病变,可做套叠整复后再行前切除。多数结肠套叠呈不全性梗阻,充分的术前准备利于一期切除吻合。结肠套叠引起完全性肠梗阻,时,多主张行分期手术,先做梗阻近侧肠造瘘,,病情稳定后再行择期手术。总之,因恶性肿瘤所致肠套叠均应遵循其手术原则,应广泛切除套叠肠段及其有关系膜淋巴,结,避免引起肿瘤在肠腔内外播散,或静脉癌栓脱,落的血行播散。若癌肿已经转移扩散,可行肠套叠手法复位后局部切除吻合,以恢复肠道的连续性。

较少见的阑尾套叠常表现为盲肠包块,不易与盲肠癌,相鉴别,可做局部切除或盲肠切除,但应该严格掌握其指征。无肠坏死小肠套叠,可先做手法整复,然后行仔细的肠壁触诊,发现器质性病变者应行肠切除。Weibaecher认为,近年来小肠套叠伴恶性肿瘤者有明显增多趋势,故主张病变解剖部位都应一期切除,不做复位。对胃手术后的急性空肠胃套叠,应及早手术,最常用的方法是整复或加套叠肠段切除,必要时再次行胃切除,改为毕Ⅰ式吻合,去除易发生套叠的输出袢。亦可整复后将输入、输出袢肠系膜缝合或缩小胃肠吻合的处理方法。如原为胃空肠吻合者,整复后加幽门成形。原发性回盲型肠套叠整复后再次复发时可手术复位,同时将末端回肠与盲肠靠拢缝合固定,以防止复发。

(二)预后

近年肠套叠病死率已明显下降,文献报道为5%~10%。不可复位的肠套叠病死率较高,范围为40%~90%。

肠套叠如何鉴别?

肠套叠,的临床表现因人因病而异,症状体征多样化。诊断时应注意与下列疾病相鉴别。

1.细菌性痢疾, 发病急,伴有呕吐,和腹痛,,同时大便可带血而与肠套叠相混淆。但细菌性痢疾,大便次数频繁,含大量黏液和脓血,早期体温即可高达39℃以上,腹痛不及肠套叠剧烈,腹部无肿块扪及,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和吞噬细胞。而肠套叠大便镜检以红细胞为主。偶尔有肠套叠继发于菌痢之后,应加以注意。

2.阑尾炎, 2岁以下的婴儿患急性阑尾炎,者少见,且阑尾,炎一般无血便,其腹部肿块,发生较肠套叠为迟,多在阑尾炎未及时手术形成包裹性阑尾炎或阑尾周围脓肿,。

3.蛔虫性肠梗阻, 病儿多有排虫史,表现为腹痛、腹胀,、呕吐,有时可吐出蛔虫。多数可在脐周或右下腹部扪及条索状或香肠样肿块,指压有高低不平感或有窜动感。X线检查,平片可在肿块处见多条蛔虫影;钡剂灌肠常可见蛔虫团在扩张的肠袢内呈典型的面条状或丛集小圆形充盈缺损。

4.腹型紫癜, 表现为腹痛、呕吐、便血,等症状。多见于5岁以上儿童。粪便暗红色或血红色,腹部有压痛,,但无肿块,可并发皮疹,、关节痛,或血尿,。值得警惕的是,腹型紫癜由于肠功能紊乱,,可并发肠套叠,必要时可做X线检查加以鉴别。

5.出血坏死,性肠炎, 临床上多表现为便血、腹痛、呕吐。大便呈洗肉水样,伴特殊腐败腥臭味,早期即有高热,和全身中毒症状。

6急性坏死性肠炎

可表现为腹痛、呕吐和血便,但该病多有腹泻,史,早期即可表现为腹胀、高热和频吐,大便频繁,呈洗肉水样,量较多,具有特殊腥臭味,全身情况恶化快,常表现严重脱水,、皮肤花纹,等休克,症状。

7过敏性紫癜,

多见于年长儿,多数有新鲜的出血性皮疹,伴有关节痛,有时伴有血尿。血便多呈暗红色,腹部触不到肿块,这些症状有助于与肠套叠鉴别,有时本病可并发肠套叠,应引起注意,必要时应作X线检查。

8.其他 尚有绞窄性内疝、肠扭转,、结肠息肉,等肠道出血性疾病,,有时亦可误诊为肠套叠,均可经查体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进行仔细鉴别。

如何预防肠套叠,肠套叠的护理措施

肠套叠预防

1.保持孩子的肠道正常功能,不要突然改变小儿的饮食,辅助食物要逐渐添加,使小儿娇嫩的肠道有适应的过程,防止肠管蠕动异常。

2.平时要避免小儿腹部着凉,适时增添衣被。预防因气候变化引起肠功能失调。

3.防止肠道发生感染,讲究哺乳卫生,严防病从口入。

肠套叠并发症,肠套叠会引发什么疾病

肠套叠并发症

 若超过24小时以上,肠管会发生缺血、坏死,,则需要手术治疗。若时间更久,肠壁组织穿孔会引起腹膜炎,等并发症,甚至有生命危险。可并发脱水,、电解质失衡和中毒性休克,等。

肠套叠的病因,肠套叠有哪些原因

肠套叠病因

成年人肠套叠,一般均有明显原因。多数在肠壁长有息肉,、乳头状腺瘤,或粘膜下脂肪瘤,等。当蠕动波将肠壁肿块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内而形成肠套叠。美克耳,憩室亦可内翻入肠腔而引起肠套叠。成人肠套叠一般多发生在空肠或回肠。

常见的为6~12月幼儿的小儿肠套叠,。一般无明显原因,因而称为自发生肠套叠。6~12月往往是幼儿断奶及改变食物的年龄。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粘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幼儿肠套叠大多发生在末段50cm回肠,该处Peyer斑也最多。

肠套叠由三层肠壁组成:外壁为鞘部,套入部又由最内壁和反折壁组成。套入部的最前端为顶部,鞘部的开口处为颈部。套入部系膜血管为鞘部挤压而使套入肠管充血,、水肿,以至坏死,。肠套叠发生后,只要肠系膜够长且肠管可活动,套入部的顶部可继续向前推进到左侧结肠,。

按套入肠的顶部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类型。按照Perin和Lindsay的统计,最多见的为回盲型,占39%,其次为回结型,31.5%,回回型、6.7%和结结型,4.7%,其余为少见类型。

(一)发病原因

按肠套叠发生部位、有无明显的器质性病变,将其分为原发性肠套叠和继发性肠套叠。继发性肠套叠多见于肿瘤、创伤,及手术后和肠道的炎症性病变等。

1.原发性 发生套叠的肠段及其附近找不出明显的器质性因素,占小儿肠套叠数的75%~90%,成人仅10%~15%为原发性。婴幼儿肠套叠发病年龄多在1岁以下,5~9个月乳儿的发病率最高,2岁以上逐渐减少,多发于气候变化较大的季节,特别多见于春秋季节。此季节上呼吸道和淋巴,结的病毒感染较多,可能致肠蠕动失去正常的节律性,或形成痉挛,。此外婴幼儿的食物性质突然改变,食物过敏,、腹泻,等,都可能成为肠套叠的促发因素。新生儿回盲部系膜常不固定,一般要在生后数年内才逐渐固定附着于后腹壁;因系膜过长、松弛,致使回盲部游动过大,是该部位肠套叠发病的主要解剖因素。

2.肿瘤 是成人肠套叠最常见的原因。肠道的息肉、平滑肌瘤,、脂肪瘤、纤维瘤,及癌肿等,均可引起继发性肠套叠。这是因为回盲部或其他肠段如有肿瘤存在,常会导致肠蠕动失常,而成为引起套叠的诱套点。Felix分析1214例肠套叠,小肠,套叠668例,其中383例(57%)为肿瘤,116例(30%)为恶性;结肠套叠546例中379例(69.4%)为肿瘤,其中261例(69%)为恶性。Nagomey统计2/3结肠套叠和1/3小肠套叠为癌肿,后者70%为转移癌。小肠套叠以绒毛状腺瘤,、脂肪瘤、平滑肌,瘤和各种息肉包括Pentzjeghers综合征等良性病变为多见。十二指肠良性肿瘤,引起套叠较为罕见。Orenstein曾报道1例绒毛状腺瘤致十二指肠空肠套叠并发胰腺炎,,Jennings亦报道过1例脂肪瘤引起十二指肠套叠。

3.创伤与手术 腹部创伤,及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报道日渐增多。Duncan因腹部创伤行剖腹术586例中,21例发生术后肠梗阻,,其中6例(28.6%)为肠套叠。值得注意的是此6例原无小肠损伤,,但多伴有休克,和肝损伤,。咸阳市第二医院曾收治1例锐器所致的多发性小肠损伤,剖腹后见损伤邻近肠管形成多部位套叠,实属罕见。腹部手术后的肠套叠常见于部分胃,切除,毕Ⅱ式或Roux-Y胃空肠吻合术,后,治疗肥胖症,的空回肠短路分流和各种肠造瘘,术后。Cooperman报道阑尾切除术,后残端套叠多在术后2周发生,也有至术后6年出现症状者,对创伤或腹部手术后发生肠套叠的原因尚不清楚,推测可能与肠壁血肿、水肿、粘连,肠道功能紊乱,,电 解质失衡,肠腔内置管及慢性肠扩张、肠吻合口对位不良有关。腹部创伤和手术后多为小肠型套叠。

4.其他原因 肠道炎症引起肠蠕动紊乱,主要有局限性回肠炎,、非特异性回盲部溃疡,、急性回盲瓣炎、急慢性阑尾炎,等,此外肠结核,、菌痢性或伤寒,性溃疡者可引起肠套叠。先天性畸形如Meckel憩室、盲肠缺如、回结肠成直线连接及肠蛔虫病,、小肠气囊肿,、特发性过敏性紫癜,肠壁血肿等都是继发性肠套叠的少见病因。

(二)发病机制

促发肠套叠有两个基本条件:局部器质性诱因和肠蠕动反常。其发病机制大多认为是由于肠蠕动失去其正常的节律性,肠环肌发生持续性局部痉挛,其近端则有剧烈的蠕动,逐步将痉挛段推入远端肠腔内。在小儿,能引起肠蠕动紊乱的因素有肠炎、饮食改变、高烧等。鉴于1岁以下的乳儿发病率最高,此时往往是幼儿断乳及改变食物的年龄,有人认为随着食物的改变,肠道内细菌也起变化,易引起黏膜下Peyer斑炎症肿胀而诱发肠套叠。婴幼儿肠套叠大多数发生在回肠末段50cm,该处Peyer斑也最多。蛔虫所产生的毒素能刺激肠道引起肠蠕动紊乱。腺病毒感染,时,回盲部肠壁淋巴组织发生炎性增殖,在肠腔内形成一个环状或隆凸的突起。邻近肠系膜淋巴结也发生肿大,并可压迫肠管;同时腺病毒感染者肠运动机能常易发生紊乱。同样机制,当肠壁存在有肿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时,蠕动波将肿瘤及病变肠管推向远端时,牵拉该段肠管一起套入远侧肠腔而引起肠套叠。

肠套叠大多为近侧肠管套入远侧肠管内,远侧肠管逆行套入近侧肠管者罕见,占0.2%~0.5%,多处同时发生的肠套叠称为多发性肠套叠。

肠套叠的解剖结构,由鞘部和套入部组成,套入部分又分为头部与颈部。由3层肠壁组成的肠套叠称为单式套叠,单套全部套入相连的远端肠管形成5层肠壁的套叠为复式套叠。

肠套叠可发生在小肠或大肠,的任何部位,按套入肠的顶端和外鞘、颈部肠段的不同分为5型(图3):①小肠型,多为小肠顺行套入小肠(空—空、空—回、回—回肠套叠);②回盲型,从回盲瓣端起套入结肠;③回结型,末端回肠套入结肠;④结肠型,结肠套入结肠。⑤空肠胃套叠,是一种逆行性套叠,指胃手术后发生的空肠逆行套入胃腔内。上述类型中,回盲型肠套叠发病率最高,据统计成人可达60%,小儿高达90%以上。

肠套叠的病理变化:①肠梗阻:肠套叠的基本病理改变是肠管的梗阻。肠套叠初期,肠管中央通道仍然存在,成人由于肠腔较大很少引起完全性肠梗阻。而婴儿肠套叠发生24h后则可出现完全性肠梗阻,易致脱水,、电解质失衡、感染、中毒、休克及肠穿孔,、腹膜炎,等。②肠壁坏死,:肠套叠的套入部进入鞘部后,肠系膜同时被牵入,肠系膜血管受压。如果未能早期复位,肠管可能发生坏死,其严重程度与肠壁血供受阻时间呈正相关。按其血液循环障碍的性质,可分为静脉,性坏死和动脉,性坏死。A.静脉性坏死:多见,主要发生在套入部。系膜血管受压迫,首先导致静脉回流受阻,肠管发生淤血,、水肿和渗出,肠壁增厚、色泽变紫。随着静脉压增高,进而影响动脉血供或发生血管栓塞,血运停止,造成套入部完全坏死,亦谓之淤血性坏死(黑色坏死)。B.动脉性坏死:较少见。因鞘部及颈部长时间持续性痉挛,鞘部内容物不断水肿、渗出、增厚,致使鞘部肠壁高度扩张,末梢动脉的血运发生障碍,肠壁出现条纹状或斑点状灰白色缺血区,极易穿破,又称为缺血性坏死,(白色坏死)。临床上必须密切注意鞘 部灶性动脉性坏死,灌肠复位时极易穿孔,手术复位时也常因肠管颜色和蠕动似已恢复正常而忽略小灶状白色坏死致术后发生穿孔。

肠套叠有哪些症状?

肠套叠症状

典型症状:多发于婴幼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儿童。腹痛、呕吐、便血及腹部包块。成人临床表现不如幼儿典型,往往表现为慢性反复发作,较少发生血便。成人肠套叠多与器质性疾病有关(尤其是肠息肉和肿瘤)。

相关症状:肚子疼,进食呕吐,便血,腹部肿块,

肠套叠,依据临床发病缓急和梗阻程度,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3型。急性肠套叠多发生于婴儿,以持续、完全性急性肠梗阻,者为特征;亚急性肠套叠,痉挛,发生时间轻短,呈不完全性肠梗阻,,多见于儿童;慢性肠套叠为慢性反复发作,好发于成人。因病理改变不同,其临床症状各异。

1.急性肠套叠 多有腹痛,、呕吐,、便血,、肿块及全身情况的改变。

(1)腹痛:为肠套叠的首发症状,占就诊主诉的90%~100%。因肠套叠形成后,肠腔即发生梗阻,近端肠段发生剧烈的蠕动和痉挛性收缩,随着每一蠕动波发生,使套入段不断向前推进,将肠系膜牵入鞘内而产生剧痛,。营养良好,平素健康的婴儿常出现阵发性的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手足乱动,呈痛苦状。持续10~20min后,安静入睡或玩耍如常。数分钟后又突然发作,如此反复。体质较弱或在肠炎,、痢疾,基础上发生肠套叠的病儿可无剧烈哭闹,仅表现为阵阵不安和面色苍白,较大儿童患肠套叠时腹痛发作间歇期一般较长。

(2)呕吐:肠系膜受到牵拉引起的反射性呕吐,。为婴儿肠套叠的早期症状之一,常在阵发性哭闹开始不久即有发生,吐出物多为奶块或其他食物,以后常夹有胆汁,12~24h后,呕吐可渐停止,但常有拒绝哺乳或饮食。较晚再次呕吐,甚或吐出物为粪臭液体,说明套叠所致之肠梗阻已十分严重。

(3)便血:套入部肠壁血循环障碍,肠腔内渗出血液与肠黏膜分泌液混合可出现便血。便血常于腹痛后4~12h发生,起初混有黄色便,很快即排出暗红色果酱样便,有时为深红色血水,也可仅为少许血丝。回结肠,型套叠早期即有便血,小肠,型肠套叠便血发生较迟,较大儿童往往缺乏肠套叠便血症,状,或在发病数天后才发生。若患儿无自行排便,肛门指诊可见手套染血。

(4)腹块:病初腹痛暂停期一般能顺利进行腹部检查,扪及肠套叠所形成的肿块。检查自右下腹开始,依次摸右季肋部,上腹中部及左腹部,因婴幼儿肠套叠以回盲型居多,肿块的部位多沿结肠框分布,严重者可达直肠。肿块表面光滑,可活动,形状多如腊肠或香蕉状,中等硬度,略带弹性。此为确立诊断最有意义的体征。发病超过1~2天者,因套叠部以上小肠胀气,显著,故往往难以扪及肿块。

(5)全身情况:随肠套叠的病情进展可出现精神萎靡,,表情冷漠,呈重病容。48h后出现肠坏死,者可产生腹膜炎,体征,全身情况更趋恶化,常有高热,、严重水电解质失衡、明显中毒症状与休克,等表现。

2.慢性肠套叠 多发生于成人,症状颇不典型,83%~92%具有导致肠套叠的器质性病变。其病程发展缓慢,表现为慢性、间歇性、不全性梗阻,症状出现数天、数月~1年以上,最后可逐渐发展为急性完全性梗阻。初发为反复出现肠道炎症及肠道功能紊乱,症状,腹痛并伴有恶心,和呕吐,大便中可有少量的黏液和血液,也可完全正常。腹部肿块,在疼痛,发作时可出现或变硬,并可见到肠型,疼痛间歇期恢复原状,若套叠自行复位,则腹块可完全消失。

Felix报道,慢性肠套叠症状中痉挛性腹痛75%,恶心呕吐68%,腹胀,45%,压痛,60%,肠蠕动改变34%;25%~50%可触及肿块,30%~60%有血便或大便隐血试验阳性。

3.亚急性肠套叠 典 的痉挛性腹痛,腹块和黏液血便不显著,病初有肠道功能紊乱的表现,易被误诊为肠炎、阿米巴结肠炎,、菌痢,扪及腹部肿块者又被误诊为肠蛔虫症,接受多种诊疗未能及时明确诊断和正确处理,直到套入部肠管血运发生障碍成为绞窄性肠梗阻,。体征上因鞘部包裹着套入部虽有血运障碍,,尚未能污染腹腔,因而腹膜刺激征,不明显,但病人全身状况可迅速恶化。临床常见于较大儿童或成人发生的肠套叠。此外,胃,切除手术后空肠胃套叠都有上腹部疼痛,,早期呕吐胆汁或胃引流量增多。一般手术后并发小肠套叠,可有腹胀、腹痛、腹块,少数有黏液血便,大多发生在术后2周内,多呈亚急性型,后期慢性复发型较少见。

1.儿童肠套叠 2岁以下的儿童突然发生的阵发性剧烈腹痛,阵发性哭闹不安伴呕吐、果酱样血便,可疑为本病。腹部检查可于脐右上方扪及腊肠样、光滑、活动较好有一定压痛的包块;肛门指诊指套上有血迹,有助于诊断。空气或钡灌肠X线检查,可见套叠头部之肿块影和呈杯口形的充盈缺损,可明确诊断。

2.成人肠套叠 40~60岁成人,遇有下列情况时应考虑本病:①突发腹部绞痛,,伴有可消散的腹部包块,;②不明原因和反复发作的不完全性肠梗阻;③急腹症,病人伴有腹部包块或黏液便,、黏液性血便;④腹部手术或外伤后恢复期出现慢性肠梗阻。对症状、体征不典型的可疑病人,X线检查有较大的诊断价值。钡剂灌肠、纤维结肠镜检查,则对回结型和结结型肠套叠具有诊断价值。

肠套叠诊疗知识

最佳就诊时间: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呕吐消失后,不适随诊。严重者需入院治疗腹痛减轻后转门诊治疗。

就诊前准备: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肠套叠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胃肠外科,消化内科,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10000--20000元)

治愈率:外科手术治愈率约为80%

治疗周期:2-4周

治疗方法:灌肠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

相关检查:腹部平片,上消化道X线钡餐,粪便隐血试验,大便红细胞,肛门指检,

常用药品: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胆汁槟榔维B1胶囊,一次性使用可视微创肛肠吻合器及辅件,

食材禁忌 菜谱禁忌 小吃禁忌 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