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2-12 06:10:15

播散型淋病

播散型淋病即播散性淋球菌感染,在淋病患者中非常少见,占淋病患者的0.2%~1.9%。多见于妇女,常在月经期发病,与妊娠也有一定关系。

播散型淋病的护理_护理注意事项_饮食禁忌

播散型淋病一般护理

播散型淋病,护理

淋病久治不愈的原因

第一、是没有到性病防治专业机构治疗(包括缺乏专业技术人员和治疗原则)

第二、是不管是否淋病,也不管治愈与否,盲目打针、吃药。

第三、是不管病情是否需要,滥用抗生素,只要患者急于治病,就采用最高档的、最新的、进口的抗生素。势必造成淋菌的耐药菌株过早、过快地出现,不但给治疗带来困难,而且导致淋菌流行更为严重。

播散型淋病检查,播散型淋病诊断

播散型淋病常见检查

检查名称检查部位检查科室检查作用
淋菌培养,女性生殖 男性生殖妇科 男科淋菌培养检查...

1.涂片检查

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n双球菌,涂片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患者,此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初步诊断,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由于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因此要取前列腺按摩液,以提高检出率。\n咽部涂片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

2.培养检查

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培养法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的唯一方法,目前国外推荐选择培养基有改良的Thayer-Martin(TM)培养基和New York City(NYC)培养基,国内采用巧克力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均含有抗生素,可选择地抑制许多其他细菌生长,在36℃,70%湿度,含5%-10%CO2(烛缸)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培养后还需进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培养阳性率男性80%-95%,女性80-90%。

3.抗原检测

1.固相酶免疫试验(EIA):可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区而又不能作培养或标本需长时间远送时使用,可以在妇女人群中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n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通过检测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单克隆抗体作直接免\n疫荧光试验,但目前在男女二性标本的敏感不高,特异性差,加之实验人员的判断水平,故该实验尚不能推荐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4.基因诊断

1.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n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所用的探针有:质粒DNA探针,染色体基因探针和rRNA基因探针。\n(1)质粒DNA探针\n① 隐蔽质粒DNA探针,淋球菌质粒分为三种:接合性质粒,分子最大,为36kb DNA; 耐药性质粒包括两个质粒,DNA长分别为5.6kb和7.1kb;隐蔽质粒4.2kb,其中隐蔽质粒存在于96%的临床淋球菌分离株中,其它奈瑟菌不含有此质粒,故可用它的序列作为特异DNA探针检测淋球菌,Torres采用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淋球菌,所用探针为隐蔽质粒,用该探针对134株淋球菌和131株相关菌株的检测,有124株淋球菌杂交反应阳性,占93%,还可与个别其它的奈瑟菌出现交叉反应,对测定探针的敏感性实验表明可检出102CFU淋球菌,研究证明隐蔽质粒中CPPB基因序列在所有的淋球菌染色体中(包括不含该质粒的菌株),因此CPPB基因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Torres等用CPPB基因探针检测了201份临床标本, 采用非放射性地高辛标记系统,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98%。\n② 耐药性质粒DNA探针\n淋球菌的抗药质粒可分为:\n①产青毒素酶淋球菌(PPNG)其β-内酰胺酶阳性;\n②具有高水平的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nPPNG菌株是1976年首次在实验室分离得到的,该菌中含有编码产青毒酶的基因,该基因既可整合于染色体上也可出现在质粒DNA中,而后者居多,称之为产青毒素酶质粒,质粒有二种,大小分别为7.4kb和5.3kb,Pescador1998年设计一特异的检测淋球菌编码β-内酰胺酶基因的探针,采用酶化学发光法标记,液相杂交,用测光计测是特异杂交体的光量,在4h内可检测104-105CFU的PPNG菌株,TRNG菌株虽对四环素耐药,但通常对β-内酰胺酶类及喹诺酮类抗菌素敏感,因此,在实验室药敏检测中可归为敏感细菌,Pescador用抗四环素淋球菌(TRNG)tetm基因的寡核苷酸探针

播散型淋病就诊指南

播散型淋病就诊指南针对播散型淋病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播散型淋病挂什么科室的号?播散型淋病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播散型淋病要做哪些检查?播散型淋病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播散型淋病就诊指南旨在方便播散型淋病患者就医,解决播散型淋病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典型症状

腰背酸痛、乏力、白色黏液状尿

建议就诊科室

性病科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2天,复诊每次预留1天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性欲恢复、性交正常后,不适随诊。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3、有无性欲减退、恶心等伴随症状?4、是否有不洁性交史?5、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6、治疗情况如何?7、有无药物过敏史?8、家中是否有播散型淋病患者?

重点检查项目

1.涂片检查取患者尿道分泌物或宫颈分泌物,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阴性 双球菌,涂片对有大量脓性分泌物的单纯淋菌性前尿道炎患者,此法阳性率在90%左右,可以初步诊断,女性宫颈分泌物中杂菌多,敏感性和特异性较差,阳性率仅为50-60%,且有假阳性,因此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用培养法检查女病人,慢性淋病由于分泌物中淋球菌较少,阳性率低,因此要取前列腺按摩液,以提高检出率。 咽部涂片发现革兰氏阴性双球菌不能诊断淋病,因为其他奈瑟菌属在咽部是正常的菌群,另外对症状不典型的涂片阳性应作进一步检查。2.培养检查淋球菌培养是诊断的重要佐证,培养法对症状很轻或无症状的男性,女性病人都是较敏感的方法,只要培养阳性就可确诊,在基因诊断问世以前,培养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筛选淋病的唯一方法,目前国外推荐选择培养基有改良的Thayer-Martin(TM)培养基和New York City(NYC)培养基,国内采用巧克力琼脂或血琼脂培养基,均含有抗生素,可选择地抑制许多其他细菌生长,在36℃,70%湿度,含5%-10%CO2(烛缸)环境中培养,24-48小时观察结果,培养后还需进行菌落形态,革兰氏染色,氧化酶试验和糖发酵试验等鉴定,培养阳性率男性80%-95%,女性80-90%。3.抗原检测1.固相酶免疫试验(EIA):可用来检测临床标本中的淋球菌抗原,在流行率很高的地区而又不能作培养或标本需长时间远送时使用,可以在妇女人群中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 2.直接免疫荧光试验:通过检测淋球菌外膜蛋白I的单克隆抗体作直接免 疫荧光试验,但目前在男女二性标本的敏感不高,特异性差,加之实验人员的判断水平,故该实验尚不能推荐用来诊断淋球菌感染。4.基因诊断1.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 淋球菌的基因探针诊断,所用的探针有:质粒DNA探针,染色体基因探针和rRNA基因探针。 (1)质粒DNA探针 ① 隐蔽质粒DNA探针,淋球菌质粒分为三种:接合性质粒,分子最大,为36kb DNA; 耐药性质粒包括两个质粒,DNA长分别为5.6kb和7.1kb;隐蔽质粒4.2kb,其中隐蔽质粒存在于96%的临床淋球菌分离株中,其它奈瑟菌不含有此质粒,故可用它的序列作为特异DNA探针检测淋球菌,Torres采用核酸杂交技术检测淋球菌,所用探针为隐蔽质粒,用该探针对134株淋球菌和131株相关菌株的检测,有124株淋球菌杂交反应阳性,占93%,还可与个别其它的奈瑟菌出现交叉反应,对测定探针的敏感性实验表明可检出102CFU淋球菌,研究证明隐蔽质粒中CPPB基因序列在所有的淋球菌染色体中(包括不含该质粒的菌株),因此CPPB基因探针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Torres等用CPPB基因探针检测了201份临床标本, 采用非放射性地高辛标记系统, 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5%和98%。 ② 耐药性质粒DNA探针 淋球菌的抗药质粒可分为: ①产青毒素酶淋球菌(PPNG)其β-内酰胺酶阳性; ②具有高水平的质粒介导的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 PPNG菌株是1976年首次在实验室分离得到的,该菌中含有编码产青毒酶的基因,该基因既可整合于染色体上也可出现在质粒DNA中,而后者居多,称之为产青毒素酶质粒,质粒有二种,大小分别为7.4kb和5.3kb,Pescador1998年设计一特异的检测淋球菌编码β-内酰胺酶基因的探针,采用酶化学发光法标记,液相杂交,用测光计测是特异杂交体的光量,在4h内可检测104-105CFU的PPNG菌株,TRNG菌株虽对四环素耐药,但通常对β-内酰胺酶类及喹诺酮类抗菌素敏感,因此,在实验室药敏检测中可归为敏感细菌,Pescador用抗四环素淋球菌(TRNG)tetm基因的寡核苷酸探针

诊断标准

全身症状:低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可伴乏力、食欲下降等其他症状。(1)淋菌性皮炎:初起为直径2~5mm圆形红斑、斑丘疹或水疱,很快变成脓疱,周围有红晕,中央出血、坏死或结痂。偶见结节性红斑、荨麻疹或多形红斑样皮损。分布于躯干、四肢、掌跖部,不发生于头面部。4~5天消退,不遗留瘢痕。(2)淋菌性角化症:可能是由于淋球菌或其毒素所致,皮损中找不到淋球菌,常与淋菌性关节炎并发,皮损好发部位为手足、踝跟部和腰部。通常为扁平角化性稍隆起的斑片或斑块,呈圆锥形,黄色,或铜红色或灰白色。掌跖的皮损呈角质增生,大片角化。(3)淋菌性关节炎、滑膜炎和腱鞘炎:多累及膝、踝、肘、腕和肩关节。2/3表现为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炎,约1/4表现为单关节痛。关节炎时关节红、肿、积液或积脓,可引起骨质破坏和关节强直。常伴滑膜炎和腱鞘炎。(4)淋菌性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偶可累及脑膜、心内膜、骨骼、肝和乳腺。

播散型淋病的治疗方法,播散型淋病怎么办,播散型淋病用药

播散型淋病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性病科,

播散型淋病一般治疗

播散型淋病西医治疗

①如为敏感菌株所致,用青霉素G 2000万U,静脉滴注,每天1次,控制后改用氨苄西林(氨苄青霉素)或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0.5g,口服,每天4次,共10天。

②若系耐药菌株感染,用头孢曲松(头孢三嗪)1.0g,静脉滴注,每天2次;或头孢西丁2.0g,静脉滴注,每天4次;或头孢噻肟1.0g,静脉注射,每天3次。均连用5~7天后,剂量酌减,改为肌内注射,每天1次,至少7天。或大观霉素2.0g,肌内注射,每天2次,连用3天,同时用氧氟沙星(氟嗪酸)0.2g,口服,每天2次,连用5~7天。

如系心内膜炎,头孢曲松(头孢三嗪)或头孢噻肟每次静脉滴注量应加至2.0g,共3~4周。若为脑膜炎,,应选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氧氟沙星(氟嗪酸)或环丙沙星(环丙氟哌酸),剂量应适当加大,连用2~3周;或拉氧头孢(氧杂头霉唑)1~2g/d,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共2~3周。

播散型淋病如何鉴别?

如何预防播散型淋病,播散型淋病的护理措施

播散型淋病预防

播散型淋病,预防

及时治疗淋病,控制病情的发展。淋病患者,急性期及时正确治疗可完全治愈。无合并症淋病经单次大剂量药物治疗,治愈率达95%。

播散型淋病并发症,播散型淋病会引发什么疾病

播散型淋病并发症

播散型淋病并发症

男性淋病,可合并前列腺炎,、精囊炎,、附睾炎,、尿道狭窄,等。

女性淋病可合并淋菌性盆腔炎,包括急性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继发性输卵管卵巢脓肿及破裂后所致的盆腔脓肿,、腹膜炎,等。

播散型淋病的病因,播散型淋病有哪些原因

播散型淋病病因

播散型淋病疾病病因

由于淋球菌通过血行播散到全身,出现较严重的全身感染。发病率为淋病,患者的1%左右。引起播散性淋菌感染的菌株多为AHU-营养型,该菌株对正常人血清具有稳定的抵抗力,另外正常人血清中有对淋球菌脂多糖的IgM抗体,在补体的协助下,对大多数淋菌是有杀菌作用,缺乏C5、C6、C7和C8等补体成份的病人很容易患淋菌性败血症或淋菌性脑膜炎,。

播散型淋病有哪些症状?

播散型淋病症状

早期症状:低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可伴乏力、食欲下降等其他症状。

晚期症状:初起为直径2~5mm圆形红斑、斑丘疹或水疱,很快变成脓疱,周围有红晕,中央出血、坏死或结痂。偶见结节性红斑、荨麻疹或多形红斑样皮损。

播散型淋病症状诊断

全身症状:

低中度发热,体温多在39℃以下,可伴乏力、食欲下降等其他症状。

(1)淋菌性皮炎,:初起为直径2~5mm圆形红斑、斑丘疹或水疱,很快变成脓疱,周围有红晕,中央出血、坏死或结痂。偶见结节性红斑,、荨麻疹,或多形红斑,样皮损。分布于躯干、四肢、掌跖部,不发生于头面部。4~5天消退,不遗留瘢痕。

(2)淋菌性角化症:可能是由于淋球菌或其毒素所致,皮损中找不到淋球菌,常与淋菌性关节炎并发,皮损好发部位为手足、踝跟部和腰部。通常为扁平角化性稍隆起的斑片或斑块,呈圆锥形,黄色,或铜红色或灰白色。掌跖的皮损呈角质增生,大片角化。

(3)淋菌性关节炎、滑膜炎和腱鞘炎,:多累及膝、踝、肘、腕和肩关节。 2/3表现为游走性不对称性关节炎,约1/4表现为单关节痛。关节炎时关节红、肿、积液或积脓,可引起骨质破坏和关节强直。常伴滑膜炎和腱鞘炎,。

(4)淋菌性心内膜炎、脑膜炎,和败血症:心内膜炎主要累及主动脉瓣或二尖瓣。偶可累及脑膜、心内膜、骨骼、肝和乳腺。

播散型淋病诊疗知识

最佳就诊时间: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初诊预留2天,复诊每次预留1天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性欲恢复、性交正常后,不适随诊。

就诊前准备: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播散型淋病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性病科,

相关检查:淋菌培养,

食材禁忌菜谱禁忌小吃禁忌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