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3-14 00:13:14

内热

热中是中医病症名。指内热。《素问·脉要精微论》:“粗大者,阴不足阳有馀,为热中也。”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七·牵牛子》﹝集解﹞引 李杲 曰:“况饮食失节,劳役所伤,是胃气不行,以火乘之,肠胃受火邪,名曰热中。”热中也叫内热,中医上又称为“火热内生”。顾名思义,内火(热)是和内寒相反的一类由于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产热过多所导致的疾病。产热过多,对人体而言有绝对过多和相对过多两种情况。绝对过多是指人体新陈代谢过于旺盛,导致产热量超过正常的散热能力所导致的疾病;而相对过多,则是指人体散热能力下降而导致产热相对过剩所导致的疾病。

内热的饮食,食疗,内热吃什么好

内热饮食宜忌

饮食适宜:1、宜吃蔬菜水果2、宜吃具有清热解毒的食物3、宜吃水分含量高的食物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罗汉果罗汉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富含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每周2-3个,健康人群可长期食用雪梨雪梨水分含量高,有清热泻火的功效,预防口腔溃疡、咽喉肿痛等症每周3-4个空心菜空心菜是碱性食物,并含有钾、氯等调节水液平衡的元素,经常吃,可以防暑解热、凉血排毒每周3-4次,一般人群可经常食用饮食禁忌:1、忌吃烧烤2、忌吃海鲜3、忌吃油腻性食物忌吃食物忌吃理由忌吃建议烤羊肉烤肉吃多了,容易上火,在体内积聚内热,会加重症状禁忌食用龙虾龙虾属于发物,性热,容易诱发皮肤炎症、不利于疾病的治疗禁忌食用,尤其是急性患者奶油奶油含有脂肪过多,可以造成肥胖、高血脂,不利于血液运输和毒物的排出治疗期间禁忌食用,健康人群平时也应该少吃

内热饮食原则

内热饮食保健

(1):喝莲子汤去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低热、盗汗、心烦、口干等;实火表现为反复口腔溃疡,、口干、小便短赤、心烦易怒等。 食疗法:莲子30克(不去莲心),桅子15克(用纱布包扎),加冰糖适量,水煎,吃莲子喝汤。

(2):吃猪肝可去肺火

表现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潮热,盗汗、手足心热、失眠、舌红。 食疗法:猪肝1付,菊花30克(用纱布包好),共煮至肝熟,吃肝喝汤。

(3):喝绿豆粥去胃火

表现症状:分虚实两种,虚火表现为轻微咳嗽、饮食量少、便秘,、腹胀、舌红、少苔;实火表现为上腹不适、口干口苦、大便干硬。 食疗法:石膏粉30克,粳米、绿豆各适量,先用水煎煮石膏,然后过滤去渣,取其清液,再加入粳米、绿豆煮粥食之。

(4):喝梨水去肝火

表现症状:头痛、头晕、耳鸣、眼干、口苦口臭,、两肋胀痛。 食疗法:川贝母10克捣碎成末,梨2个,削皮切块,加冰糖适量,清水适量炖服。

(5):吃猪腰去肾火

表现症状:头晕目眩、耳鸣耳聋,、腰脊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躁。 食疗法:猪腰2只,枸杞子、山萸肉各15克,共放入砂锅内煮至猪腰子熟,吃猪腰子喝汤。

内热检查,内热诊断

内热常见检查

1.自检

内热有实热虚热之分。实热的症状有面红耳赤,心悸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虚热的症状有低热,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两颊潮红等。

内热就诊指南

内热就诊指南针对内热患者去医院就诊时常出现的疑问进行解答,例如:内热挂什么科室的号?内热检查前的注意事项?医生一般会问什么?内热要做哪些检查?内热检查结果怎么看?等等。内热就诊指南旨在方便内热患者就医,解决内热患者就诊时的疑惑问题。

典型症状

低热、面红升火

建议就诊科室

中医科

最佳就诊时间

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

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诊疗周期

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低热症状消失后不适随诊。

就诊前准备

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常见问诊内容

1、描述就诊原因(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什么不舒服?)2、不适的感觉是否由明显的因素引起?3、有无心悸等伴随症状?4、是否到过医院就诊,做过那些检查,检查结果是什么?5、治疗情况如何?6、有无药物过敏史?

重点检查项目

1.自检内热有实热虚热之分。实热的症状有面红耳赤,心悸心烦,口渴,喜冷饮,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虚热的症状有低热,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两颊潮红等。

诊断标准

内热者,其来必缓、绝无表证。而热在脏腑、七窍、三焦、二阴、筋骨、肌肉之间者,皆是内热之证。

内热的治疗方法,内热怎么办,内热用药

内热诊疗知识

就诊科室:中医科,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 —— 1000元)治愈率: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内热如何鉴别?

内热鉴别诊断

由于阴阳失调,失去了正常潜藏功能,而引起“上火”症状。“上火”症状又分为四种:

(1):心火主要表现为口舌糜烂、生疮、舌尖红、多动心烦、急躁不安等。要保持良好心态,避免情绪波动,加减衣物要寒热适度,多吃蔬菜水果,少食辛辣之物,多运动,多饮水,最好是温开水。常喝竹叶、甘草、灯心草、生地、麦冬煮成的茶饮,具有清心泻火的作用。

(2):肝火主要表现为急躁易怒、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口苦咽干。养肝的关键在于制怒,同时要注意休息,防止过度疲劳。选菊花10克加开水泡代茶饮,加少许冰糖,有清肝明目之功效。

(3):肺火较为多见,表现为咳嗽时发、咽喉干疼、呕吐,黄痰、口干而渴喜冷饮等。在多风多燥季节,要多饮水,室内要通风,多食蔬菜水果、少吃橘子(生热生疾),适当运动增强免疫力。选梨数枚切块加水500毫升,煮开20分钟即可,加冰糖少许饮,有润肺止咳之功效。

(4):胃火表现为口腔溃疡,、渴喜凉饮、大便秘,结等。平时应少食刺激、燥热食物,如火锅、生葱、蒜及肥甘厚味之物。多饮水,适当运动,多食蔬菜水果。用鲜藕榨汁150毫升,加蜂蜜30克,调匀内服,每天2次,连服数天,有润胃凉血降火之功效。

如何预防内热,内热的护理措施

内热预防

内热并发症,内热会引发什么疾病

内热并发症

常见并发症:垂体性侏儒症,脑血管瘤,副鼻窦炎,发作性睡病,噤口痢,口周湿疹,颅咽管瘤,脑囊虫病,新生儿泪囊炎,湿热痢,夏季低热,

内热的病因,内热有哪些原因

内热病因主要病因: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等所致

内热疾病病因

人体的散热体系,除了皮肤、汗腺、呼吸对热量的散发外,体内各种液态物质如血、津液、元阴对热量的吸收和储纳也是使体温恒定不至于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所以当人体血、津液、元阴等物质亏损到一定程度,人体也会出现产热散热平衡的失调,从而出现各种发热性疾病,这就是产热相对过多的情况,在中医上把这种相对的热量过多引起的“内火(热)”称为“虚火(热)” 。“虚火(热)”的主要临床症状是自觉发热,测量体温往往无升高或有轻微升高(常在38℃左右,一般不超过39℃) ,热度往往在午后或夜间明显,劳累后症状会加重。除发热外,另外还可以见到手足心发烫、心烦失眠、口干目涩、咽干咽痛、骨蒸,潮热,、两颧潮红等症状。人体内血、津液、元阴等物质,是人体进行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人在完成生理活动时要消耗这些物质,同时又从饮食中吸收营养,使消耗的物质得到补充和充盈。当人过度劳累、久病耗损、大量失血、饮食失宜等情况下,往往会导致体内的液态物质过度消耗而得不到及时的补充,这时,就导致了“虚火(热)”的发生。另外,体内的液态物质在“实火(热)”和外来的六淫邪气中的“火(热)邪”的煎熬下也会大量减少,从而出现“虚火(热)”的症状。这种情况多见于感染发热性疾病的后期,患者出现低热不退,热度上午轻或无热度,午后和夜间热度升高,但一般不超过39℃,精神萎靡,知饥不欲食,口干但不喜饮,心烦失眠,咽干齿燥,大便干结,小便短少,等等。对于这种疾病,就需要采用补养阴液的方法来治疗,只有使体内损耗的血、津液、元阴等阴液得到逐步的充盈,低热才能逐步好转。此外,对发热性疾病的治疗不当,比如说过度发汗,也会使体内阴液损伤,而导致“虚火(热)”。

体内脏腑阴阳偏胜之热。宜辨虚实。常见胸中烦热,午后潮热,五心发热,口苦,溲赤等症。《明医杂著》卷一:“内伤发热,,是阳气自伤不能升达,降下阴分而为内热,,乃阳虚,也,故其脉大而无力,属肺脾;阴虚发热,,是阴血自伤不能制火,阳气升腾而为内热,乃阳旺也,故其脉数而无力,属心肾。”治宜清金养营,疏邪润燥为主。

内热有哪些症状?

内热症状

典型症状:局部发热,如胃脘部的烧灼感,心窝部的烘热感,头面部的烘热感,小便时尿道的热烫感,大便时肛门的灼热感;兼有各种新陈代谢过于旺盛的症状,如面红目赤、心悸心烦、口渴、喜欢喝冷的东西、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

内热症状诊断

产热的绝对过多引起的“内(热)”,也叫“实火(热)” ,既然是火,它的主要临床症状当然就是发热,“实火(热)”引起的发热可以是全身性的,也可以是局部性的。全身性的发热,往往表现为体温的升高,如现代医学中的甲状腺机能亢进就属于中医“内火(热)”中的“实火(热)”范畴。局部发热,如胃脘部的烧灼感,心窝部的烘热感,头面部的烘热感,小便时尿道的热烫感,大便时肛门的灼热感,等等,它是过多的热量聚集在某一脏腑内所引起。实火(热)在临床上除了发热外,还往往兼有各种新陈代谢过于旺盛的症状,如面红目赤、心悸心烦、口渴、喜欢喝冷的东西、大便干结、小便黄赤、多食易饥、脾气暴躁、消瘦等。引起“实火(热)”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莫过于元阳的运动、温煦作用过于亢进,从而导致人体各组织器官新陈代谢活动过于旺盛,产生各种症状。

内热诊疗知识

最佳就诊时间:无特殊,尽快就诊

就诊时长:初诊预留1天,复诊每次预留半天

复诊频率/治疗周期:门诊治疗:每周复诊至低热症状消失后不适随诊。

就诊前准备:无特殊要求,注意休息。

内热基本知识

就诊科室:中医科,

治疗费用:市三甲医院约(300 —— 1000元)

治愈率:100%

治疗方法:药物治疗,

常用药品:小儿牛黄清心散,醒脑安神片,小儿清肺止咳片,

食材禁忌菜谱禁忌小吃禁忌特产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