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5-11 07:18:06

历史 胎教的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目前国外亦在大力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

西汉刘向的《烈女卷》中讲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色。如此则生子形容端正,才德必过人矣。故妊子之时必慎所感,感于善则善,感于恶则恶,人生而肖父母者…”

贾谊在《新书·胎教》中记有:“周妃后妊成王于身,立而不跛,坐而不差,笑而不渲,独处不倨,虽怒不骂,胎教之谓也。”

《医心方·求子》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妊娠候》中记有“子欲端正庄严,常口谈正言,身行正事”,提出外象内感的胎教理论。

相传孟子之母曾说过:“吾怀孕是子,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胎教之也。”

《源经训诂》有“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乱言,不食邪味,常行忠孝友爱、兹良之事,则生子聪明,才智德贤过人也。”

传说中的后稷母亲姜源氏怀孕后,十分注重胎教,在整个怀孕期间保持着“性情恬静,为人和善,喜好稼穑,常涉足郊野,观赏植物,细听虫鸣,迩云遐思,背风而倚。”

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在《备急千金要方·养胎》一书中记有“调心神,和惰性,节嗜欲,庶事清静”,并阐明了逐月养胎法。

宋代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总论》中记有“立胎教,能令人生良善、长寿、忠效、仁义、聪明、无疾,盍须十月好景象”,“欲子美好,玩白璧,观孔雀。”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创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

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中也提出设立“胎教院”的建议。

综观以上所述,可知我国很早以来便已经注意到优生、优育、优教的重要性。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有关于胎儿生活在母腹中时能够接受母亲言行感化的朴素认识,已经认识到人的情感活动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并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母胎之间是一脉相通的。所以主张孕妇必须“严守礼仪,清心养性”,“受胎之始,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等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形成畸形。

胎教的历史

胎教的历史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目前国外亦在大力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西汉刘向的《烈女卷》中讲到:古者妇人妊子寝不侧,坐不边,立不跛,不食邪味,割不正不食,席不正不坐,目不视于邪色,耳不听于淫声,夜则令馨诵诗书,道正色。如此则生子形

阅读:313 收藏:289 分享:243


土豆的历史

土豆的历史

初生叶为单叶,全缘。随植株的生长,逐渐形成羽状复叶。聚伞花序顶生,有白、淡蓝、紫和淡红等色。当代英国农学家霍克斯(p.m.hawkes)在其《马铃薯的改良科学基础。历史》中说,马铃薯约十七世纪传入印度,引至中国还稍早些。从上文内容可以确定马铃薯引种至中土的时间并不晚于欧洲。日本的土豆是荷兰人于159

阅读:1804 收藏:27 分享:6


饭团的历史

饭团的历史

饭团(onigiri)从很早以前就已经是日本人外出野餐以及午餐便当的首选食物。三角形状的米饭团外层以海苔包裹,里面的馅料通常是腌渍酸梅以及一片烤鱼等,制作饭团非常简单而且很快速,所以非常适合外带食用。有证据显示,早在平安时代(794-119

阅读:398 收藏:222 分享:53


汤剂的历史

汤剂的历史

你试过,用许许多多的药材放进煲里,再扔几块肉,然后煮出美味的汤吗?原来早在古时候,民间的人就已经有这样的做法.当时汤是中医学最常用的剂型,古称汤液,现称汤剂,民间则叫作汤药。食疗上俗称的汤,是指用少量食物或适量中药,放较多量的水,烹制成汤多

阅读:334 收藏:20 分享:82


摩登舞的历史

摩登舞的历史

摩登舞大家并不了解,但是摩登舞的小种类大家一定是听说过的,我们具体介绍了几种摩登舞相,相信大家都能够有所了解,在大家以后对舞蹈的学习中也能够帮助到大家。

阅读:796 收藏:196 分享:238


胎教的历史(一)

胎教的历史(一)

胎教的思想起源于我国。目前国外亦在大力开展胎教的研究,并普遍认为中国是胎教的发源地。在我国古代的典籍中,有关胎教的论述颇多。医心方·求子》中的胎教之道记述的更为详尽:“凡女子怀孕之后,须行善事,勿视恶声,勿听恶语,省淫语,勿咒诅,勿骂詈,勿惊恐,勿劳倦,勿妄语,勿忧愁,勿食生冷醋滑热食,勿乘车马,勿登高,勿临深,勿下坂,勿急行,勿服饵,勿针灸,皆须端心正念,常听经书,遂今男女,如是聪明,智慧,忠真,贞良,所谓胎教是也。”

阅读:67 收藏:343 分享:8


胎教的历史(二)

胎教的历史(二)

清代未年的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在他的《大同书》中提出创建“人本院”即“胎教院”的主张。民国初年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蔡元培选集·美育实施的方法》中也提出设立“胎教院”的建议。一些有识之士早就有关于胎儿生活在母腹中时能够接受母亲言行感化的朴素认识,已经认识到人的情感活动可以影响脏腑气血功能,并通过母体传递给胎儿。母胎之间是一脉相通的。所以主张孕妇必须“严守礼仪,清心养性”,“受胎之始,喜怒哀乐,莫敢不慎”等等,以预防疾病的发生,避免影响胎儿的正常发育或形成畸形。

阅读:954 收藏:232 分享:141


猕猴桃的历史

猕猴桃的历史

猕猴桃是原产于中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这些古书记载显示,至少在一千二百多年以前中国已经在庭院中搭架栽植猕猴桃了。而猕猴桃猕作为果树栽培并成为商品是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新西兰。1940年,作为新型水果的猕猴桃在新西兰北岛的几个果园有了可观的产量。经过一段时间的栽培选育,又育出大果品种,1952年,猕猴桃鲜果首次出口到英国伦敦。

阅读:667 收藏:27 分享:55


修水县的历史,修水县的历史地位

修水县的历史,修水县的历史地位

是三省,九县的交界处;三个省会城市的中心点,自然地理形成众星拱月之势。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修水县常住人口为710620人。总面积4502.46平方千米,下辖17个乡和19个镇。

阅读:616 收藏:194 分享: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