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食管黑色素瘤(primary malignant melanoma of esophagus)是存在于食管内的黑色素母细胞的恶性肿瘤,临床极为罕见,占食管恶性肿瘤的0.1%~0.3%。
(1)肿瘤细胞内含有经特殊染色而证实的黑色素颗粒(melaningranule)。
(2)肿瘤来源于食管鳞状上皮交界痣(junetionalnevus)的恶变,交界痣细胞形成巢团状,易发生恶性变而形成恶性黑色素瘤。
(3)镜下见食管黏膜和黏膜下层间细胞呈放射状生长,瘤细胞主要由3种细胞形成:①大上皮细胞:细胞呈多边形,边界清楚,黑色素细小而均匀;②小上皮细胞:细胞小,黑色素颗粒较少;③梭形细胞:所含黑色素颗粒不等。
(1)淋巴道转移:以局部和远处淋巴结转移多见,尤其是胸内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及锁骨上淋巴结转移更为常见;
(2)血行转移: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经血行发生远处转移(播散)的主要部位依次为肝脏,肺,胸膜,腹膜,脑和骨。有的可转移到左心房。根据Eng等在1989年的临床统计资料,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病人在作出诊断时,30%~40%的病例已有淋巴结转移或远处播散,而且不论采用何种治疗手段,85%的病例因肿瘤远处转移而死亡,病人的平均生存时间为13.4个月。
1.胸部X线平片检查这两项检查对显示肺实质内的转移灶和胸内肿大淋巴结或转移性淋巴结有临床诊断意义。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容易发生肺与胸膜的转移,在临床工作中要予以重视,以免造成漏诊。
2.食管钡餐造影检查食管原发性黑色素瘤在做X线食管钡餐造影检查时,常表现为食管腔内型巨块状及息肉状充盈缺损影,表面黏膜粗糙,往往有溃疡龛影形成;肿瘤阴影的边缘比较清晰和锐利。食管的转移性黑色素瘤多累及局部食管壁的肌层,呈边缘光滑的外压性阴影。这些X线征象亦无特异性,而且很难与食管鳞癌、癌肉瘤及平滑肌瘤相鉴别。此项检查的主要意义在于能明确肿瘤的形态、大小、部位、食管受累的程度和范围,有利于临床医生确定治疗方案。
3.内镜检查食管黑色素瘤内镜下表现为息肉样或分叶状肿物,基底较宽,肿物多位于食管中段或下段,为单发,有时可见卫星病灶;大多数肿瘤有溃疡形成,质脆而且容易出血。如前所述,肿瘤表面在内镜下可呈黑色、棕色、灰色或黑褐色,是不同程度的色素沉着所致。肿瘤因钳取活检而发大出血者极为罕见。Murray和Vasilakis认为食管黑色素瘤通过内镜检查钳取活检组织可以明确诊断。Joob等(1995)建议对所有导致食管腔梗阻的食管腔内的息肉样肿瘤用特异性的单克隆抗原:HMB-45做免疫组化检查。对HMB-45抗体呈阳性反应者,支持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内镜活检的诊断准确率为55%。据国内作者报道的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内镜活检的结果,误诊率很高,其原因有待探讨。内镜下细胞学涂片对诊断多无帮助。
4.腹部超声检查和上腹部CT扫描食管黑色素瘤通过淋巴道及血行可转移或播散到腹腔淋巴结、肝脏和腹膜,而且肝脏的血行转移瘤最为常见。通过腹部超声与CT扫描,有可能发现腹腔内脏器的转移瘤与转移性淋巴结。
食管恶性黑色素瘤容易发生肺与胸膜的转移,在临床工作中要予以重视,以免造成漏诊。对HMB-45抗体呈阳性反应者,支持恶性黑色素瘤的诊断。
阅读:1799 收藏:180 分享:8
一、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饮食禁忌一、饮食适宜:1、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2、宜吃具有抗癌功效的食物3、宜吃富含氨基酸的食物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红枣。红枣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可抑制癌细胞,能促进白细胞的生成每天5-10颗,可长期食用
阅读:778 收藏:269 分享:77
一、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简介近年来,一般认为食管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组织起源是食管黏膜上皮基底层中的成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其组织学表现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相似,病人的预后都很差,只有个别病人经手术或放射治疗后可以长期生存,如
阅读:301 收藏:206 分享:13
一、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疾病概述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primarymalignantmelanomaofesophagus)是存在于食管内的黑色素母细胞的恶性肿瘤,临床极为罕见,占食管恶性肿瘤的0.1%~0.3%。主要临床症状为吞咽疼痛和吞咽困难,这类症状多在肿瘤较大、堵塞食管腔以及
阅读:531 收藏:295 分享:76
一、原发性食管恶性黑色素瘤的饮食禁忌一、饮食适宜:1、宜吃增强免疫力的食物2、宜吃具有抗癌功效的食物3、宜吃富含氨基酸的食物二、宜吃食物宜吃理由食用建议红枣。红枣能提高人体免疫力,并可抑制癌细胞,能促进白细胞的生成每天5-10颗,可长期食用海参。海参可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对抗
阅读:559 收藏:74 分享:57
内镜活检诊断为食管黑色素瘤。快中子治疗对皮肤黑色素瘤疗效较好,对食管黑色素瘤的疗效尚不清楚。恶性黑色素瘤对化疗药不敏感,临床上不作为常规治疗。
阅读:1339 收藏:15 分享: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