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社会型人格障碍(antisocial personality disorder)又称无情型人格障碍(affectionless personality disorder)或社会性病态(sociopathy),是对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类型。患病率在发达的国家为4.3-9.4%,我国台湾地区为0.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特征是高度攻击性,缺乏羞惭感,不能从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行为受偶然动机驱使,社会适应不良等,然而这些均属相对的。
1.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包括两种含义:其一,父母对孩子冷淡,情感上疏远,这就使儿童不可能发展人际之间的温顺、热情和亲密无间的关系。随后儿童虽然形式上学习到了社会生活的某些要求,但对他人的情感移入得不到应有的发展。
2.心理学中所谓情感移人,是指理解他人以及分担他人心情的能力,或从思想情感上把自己纳入他人的心境。其二,是指父母的行为或父母对孩子的要求缺乏一致性。父母表现得朝三暮四,喜恶、赏罚无定规,使得孩子无所适从。由于经常缺乏可效法的榜样,儿童就不可能发展具有明确的自我同一性。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对坏人和对同伙的引诱缺乏抵抗力、对过错缺乏内在怨疚心等现象,都是由于他人赏罚的不一致性,本人善恶价值的判断自相矛盾所造成的;他们的冲动性和无法自制某些意愿及欲望,都是由于家庭成员对于自己的行为无原则、不道德、缺乏.e制等恶劣榜样造成的。可见,反社会型人格的情绪不稳定、不负责任、撒谎欺骗,但又泰然而无动于哀的行为,都与家庭、社会环境有重要的关系。
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岁以前无此类行为者易于发生暴力。他们将反社会人格分为具有攻击型行为和不具有者两类,前一类具有终生发生身体暴力的倾向。
认为此类人无羞惭感,缺乏与焦虑相关的自主神经反应(包括皮肤直流电反应)。James等(1983)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结果发现25%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其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区别。James等称谓那些伴有焦虑和抑郁的反社会人格为“心绪恶劣性精神病态(dysphoricpsychopathy)”,这类人与不伴焦虑的反社会人格患者比较,表现智力功能困难、存在自杀观念、易于激惹、伴发其他神经症特点,住院时间长,对治疗反应不良。他们认为伴发焦虑和抑郁的精神病态可能代表一种特殊的综合征。Blackburn建议将精神病态分为焦虑和非焦虑两型,前者为继发性人格改变;后者为原发性精神病态,相当于Karpman(1948)的真性精神病态(truepsychopathy)。
精神病态患者的行为大多受偶然动机、情绪冲动、或本能愿望所驱使,缺乏计划性或预谋。Arieti(1967)区分精神病态为单纯型和复杂型,二型均系自我中心,但单纯型的反社会行为一般缺乏预谋,而复杂型精神病态患者往往在事情发生前有计划,而且可以达到行为的目的。因此单凭计划性有无而确定攻击行为的性质是不适当的。
ICD-10(1992)认为反社会人格障碍常因其行为与公认的社会规范有显著背离而引人注目。适应不良是精神病态患者的重要特征。由于对自己的人格缺陷缺乏自知力,不能从经验中取得教益,因此本症是一种持久和牢固的适应不良行为的模式。然而,一些学者曾提出适应良好的病例。Henderson(1939)提出创造性精神病态状态,而且举出2名病例在不同道路上发挥创造力,但2例彼此之间甚少共同之处。
1.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在日常的饮食当中,应该多吃一些高蛋白,具有非常多营养的食物,包括鸭蛋和鸡蛋,多吃一些鸡肉和腰果,多吃一些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比较多的食物,也可以多吃一些高热量,而且要注意多吃一些容易消化的食物。
2.在日常的饮食当中,最好是少吃那些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少吃那些油炸类熏制类,烧烤类和生冷性刺激性的食物,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患者,在日常的饮食当中,最好是不要吃高盐高脂肪类的食物,包括啤酒和白酒、咸鸭蛋,还有咸鱼。
3.反社会人格障碍是需要得到家人的关心和爱护的,最好是能够让患者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能够正确地去倡导养育的方式,父母在教育子女的时候,最好是多施加正义的情感,能够多和子女进行沟通,让子女在一个和谐和温馨的家庭环境当中,茁壮的成长,减少人格障碍和犯罪的出现。
1.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目前对此症的治疗尚缺乏十分有效的方法。如使用镇静剂和抗精神类药物治疗,只能治标不治本,且疗效不显著;而心理治疗对那些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而成为反社会型人格的患者又毫无作用。但在实践中发现,对那些由于环境影响形成的、程度较轻的患者,实施认知领悟疗法有一定疗效。施治者可帮助患者提高认识,了解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患者的责任感,使他们担负起对家庭、对社会的责任;提高患者的道德意识和法律意识,使他们明白什么事可以做,什么事不能做,努力增强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些措施对减少患者的反社会行为不失为有效的方法。
2.少数家庭关系极为恶劣而与社会相处尚可的患者,可以在学校或机关住集体宿舍或到亲友家寄养,以减少家庭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培养其独立生活的能力。个别威胁家庭与社会安全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可送人少年工读学校或成人劳动教养机构,参加劳动并限制其自由。对情节特别恶劣、屡教不改的患者,如上述病例中的李某,可采用行为治疗中的厌恶疗法。
3.当患者出现反社会行为时,给予强制性的惩罚(如电击、禁闭等),使其产生痛苦的体验,实施多次以后,患者一产生反社会行为的冲动,就感到厌恶,全身不舒服,通过这样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然后根据其行为矫正的实际表现,放宽限制,逐步恢复其正常家庭生活与社会生活。
4.若在生活中遇到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人时,一定要引起重视,不能让他们觉得自己被忽视、被嘲笑等。要让他们了解自己行为对社会的危害,培养其责任感。同时,要让他们感觉到这个社会有让他们感到喜欢、快乐的地方。这样,能一定程度减少其反社会的行为。
一、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产生的原因是什么1.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恶劣的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的影响,以及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不成熟等。一般认为,家庭破裂、儿童被父母抛弃和受到忽视、从小缺乏父母亲在生活上和情感上的照顾和爱护,是反社会型人格形成和发展的主要社会因素。儿童被
阅读:1254 收藏:6 分享:63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与其他精神疾病表现出来的不同,常常没有任何幻听、幻觉等思维异常的情况。但是冷漠和缺乏必要的责任感缺失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的最大问题。反社会型障碍患者,容易出现违法犯罪行为。根据精神病学家和心理学家研究的成果来看,产生反社会型人格的主要原因有:早年丧父丧母或双亲离异、养子、先天体质异常
阅读:768 收藏:27 分享:73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是什么样的①高度攻击性反社会人格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性已众所周知,然而却有一些并无攻击行为。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uydeus-Branchey等(1989)发现15岁以前有暴力行为的人到成年较之那些15
阅读:1183 收藏:63 分享:59
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是最容易给社会带来极大危害的一类人群,不同于其他的精神疾病,只对自己或者小范围的家人朋友产生影响,这个疾病有以下几种性质:①高度攻击性:精神病态患者具有高度的冲动性和攻击,个别也有无攻击行为的。Cleckley(1941)区分病态人格为两类,一类为冲动-攻击型,一类为社会退缩型。B
阅读:1197 收藏:260 分享:61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自测方法有几种1.否认自己的人格障碍。患者对自己的怪癖和不良行为并无自知之明,通常是由他人予以揭知。2.都有紊乱不定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的人际关系。这是各类型人格障碍最主要的行为特征。不论是被动的还是主动的行为变异,如偏
阅读:1379 收藏:55 分享:19
反社会人格障碍患者通常都是不遵守社会规范,喜欢逆反,乍一听似乎是青春期叛逆的行为,但有些人过了青春期依然还是反社会,因此要分阶段来进行诊断。A.符合人格障碍的诊断标准。B.患者在18岁前有品行障碍的证据,至少有下述表现中的3项:a.经常逃学
阅读:1759 收藏:254 分享:75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的护理1.心理护理①对人格障碍者要注意调节与其关系。不歧视、不侮骂。②摆事实,讲道理,循循善诱,使他们尽早认识其在社会中应扮演的“角色”。要耐心,不能急于求成。多鼓励表扬,少批评指责。③指导人格障碍者学会灵活处理事物,包括人际关系的技能,逐步矫正多疑、冲动、固执、任性、易激怒的不良
阅读:1786 收藏:189 分享:42
一、反社会人格障碍的表现1、早年开始显露人格偏异,一般在青春期呈现明朗化。2、严重人格障碍,性格的某些方面非常突出和过分畸形发展,不符合社会规范。3、人格偏异非常顽固难移,延续于整个成年期,到晚年可能渐趋缓和。药物治疗和一般教育措施收效甚微
阅读:1153 收藏:191 分享:42
反社会型人格障碍属于一种生活当中特别常见的疾病了,而且它的发生会让患者朋友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危害,朋友们是需要将此病加以关注的,特别是在发病以后应当及时的进行治疗了,了解一下治疗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措施是什么。由于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的病因相当复杂
阅读:63 收藏:170 分享:99
James等对反社会人格和非人格障碍者各524人进行焦虑和抑郁的观察,结果发现25%的反社会人格患者存在焦虑和抑郁,其发生率与对照组并无显著区别。虽然长期心理治疗对某些类型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患者有效,其人格特质会改变,但仅仅用心理治疗对于改善反社会型人格障碍症状而言是远远不够的。
阅读:839 收藏:215 分享: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