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27 08:14:21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做个孩子永远的支持者

BY:Kenisha 2024-08-27 08:14:21 853 ℃

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永远爱孩子,永远赏识你的孩子,而没有任何附加条件,这样才能让他真切地体会到父母的爱。--美国现代教育家约翰・杜威

【个案点击】

陈诚今天放学回到家里与往常不同。只见他撅着小嘴,怒气冲冲,把书包狠狠地扔在桌子上,说道:“李东那小子太坏了!他在班上大声喊我白痴,而且不止一次!还趁我不备,差点把我推到!”妈妈一听,马上说:“李东肯定不会无缘无故地这么做。你一定是先做了什么事惹恼他了。你都干什么了?”

陈诚余怒未消地说:“我做什么了?我不过是在体育课上踢球时,不小心撞了他一下,这有什么呀,踢球互相撞一下很正常,我又不是故意的,他就那样侮辱我!”妈妈说:“瞧!我就知道,李东不会无缘无故地骂你,你一定把他撞疼了!”听了这话,陈诚气得都要爆炸了,他跺脚喊道:“你一点都不在乎我,你就知道替别人讲好话!”说着,把门一摔,冲出了家门。

【案例解析】

父母是孩子的守护神,是孩子的辩护律师,是孩子心中不灭的灯。孩子需要知道父母一直是爱他们的,不管他们在某一件事上是对还是错,是成功还是失败,但在精神上,父母是他们永远的支持者,因为这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

在上文案例中,陈诚的妈妈没有起到帮助孩子的作用。当受了委屈的陈诚向妈妈诉说时,妈妈扮演的不是辩护律师的角色,而是控诉孩子的角色。孩子在困难的时候,得不到父母情感上的第一帮助,只会导致矛盾的升级。

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就是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父母可能会表扬或批评孩子某些具体的行为,但对孩子的呵护关爱却是毋庸置疑的。也只有在父母的永远的无条件的支持下,在家庭温情关怀下,孩子才会充满快乐与自信,勇敢面对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许多父母会说:“我的孩子当然知道我爱他。”实际上,孩子往往很难分清父母是生气还是不再爱他了。就像上述案例中,陈诚将妈妈的严格要求误以为对他不在乎,也就是对他的爱不够,他小小的心灵雪上加霜,使他对父母越来越疏远,沟通难以进行。

父母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孩子表达支持与爱。在必要时,父母应该指出:对孩子某个行为的表扬或批评与对他的爱是不同的。要明确说出这种区别。在上述案例中,陈诚的妈妈应该首先表现出理解孩子的愤怒、受伤和屈辱,说些富于同情和理解的话,如:“你一定很生气吧?你很尴尬吧?”最好先让孩子发泄一番,等他心平气和时再讨论事情本身。这样首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父母才能教孩子以正确的心态和方法去处理矛盾。

父母要告诉孩子对他们的爱,即使有时他会忘记做一些必须做的事,也要告诉他,父母对他们的爱与支持是不会改变的。要永远支持孩子,要随时看他的表情、微笑地倾听、用话语进行沟通。要以普通人的价值观来衡量孩子的所作所为,允许他在尝试中犯错误,在修正自己的行为中成长。孩子就像翱翔天际的风筝,而父 的爱与支持,就像拉绳线一样,永远牵系着孩子。

【建议父母的方法】

父母的支持是大地,让孩子感受爱的坚实;父母的支持是海洋,让孩子沐浴爱的波浪;父母的支持是助推器,让孩子飞向无量的前程。那么,怎么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呢?

方法一:做孩子背后永远的支持者

方法例示

15岁的明明报名参加了全市乒乓球比赛,准备给妈妈一个惊喜。可由于他求胜心切,发挥失常,最后连最差的名次都没拿到。比赛结束后,他独自坐在凳子上黯然神伤。良久,他默默站起来,正准备离去,突然,他发现不远的看台上,有一个人正对自己微笑。“是妈妈!”他飞奔过去,一下扑在妈妈的怀里,放声大哭,边哭边责问妈妈:“为什么你近在咫尺却不管我?”

妈妈笑了,抚摸着他的头说:“孩子啊,人生最难的路要自己去走,妈妈不能帮你。”“那你为什么还来看我比赛?”妈妈说:“孩子,无论你多难,妈妈都会站在你的身后,永远地看着你……”

第二年,还是在这个体育馆,还是一样的比赛,男孩战胜了所有的对手,获得了冠军。有人问他转败为胜的原因,他说:“这是因为我知道妈妈一直站在我的身后,用她充满慈祥、鼓励、信任、欣赏的眼神看着我。”

操作提示

高尔基说:“爱孩子,这是连母鸡都会的。”可是应该怎样去爱,却需要爱的智慧。爱就是支持孩子自己勇敢地面对困难,在战胜挫折中长大、成才,而不是将孩子庇护在父母的羽翼下,拼命地给予孩子。这样的孩子最终会成为生活的低能儿,在社会的竞争中败下阵来。

方法二:支持孩子伟大的梦想

方法例示

一个出生于普通农场工人家庭的男孩,在老师布置的作文《长大以后做什么?》中写道:我要拥有一座庄园,里面有无数的小木屋,有烤肉区、钓鱼区,有葡萄园、玫瑰园,还有高尔夫球场。老师在他的作文上打了一个大大的“F”,要他重写,“你不要想些不着边际的事。你没有钱,没有家庭背景,靠什么得到一座大农场?那可是花钱的大工程,你不可能做到的。”

男孩回去征求父亲的意见,父亲告诉他:“儿子,爸爸支持你的梦想。人要敢于做梦。有了梦想,人才奋斗的动力,人生才有方向。”

再三考虑之后,男孩决定不改作文,一个字都不改。他告诉老师:“即使得红‘F’,我也不放弃自己的梦想。”30年后,这位老师带着一群学生到一个美丽的度假村旅游,遇到了庄园的主人--当年那个作文不及格的学生,老师在惊讶中感到更多的是惭愧。

操作提示

支持孩子的梦想,即使你认为它是天方夜谭。因为孩子是属于未来的。敢于梦想,就是迈向梦想的第一步。父母要支持并引导孩子找到通向梦想的大门,并勇敢地推开它,而不是以怀疑、嘲笑、否定的态度对待它,这样也许会扼杀一个未来的科学家、艺术家或实业家。

方法三:支持孩子的兴趣和爱好< /p>

方法例示

陈中是个热爱运动的男孩,尤其喜爱打篮球。他最崇拜的人是“飞人”乔丹。在家中的卧室里,陈中贴满了他的照片。

每天放学后,陈中都要和小伙伴们在学校的操场上打一会儿篮球再回家。每当有NBA球赛,他从不放过观看的机会。开始,父母看陈中如此入迷,担心会影响学习,决定与他好好谈谈。陈中热切地说:“爸妈,我一定不会让打篮球影响我的功课,实际上,它还可以促进我好好学习呢!你看,我每天放学后打篮球,既让我疲劳的大脑得到了休息,又能增强我的体质,这样,我的学习效率会更高,记忆力也更好啊!”

父母觉得陈中说得有道理,就由最初的担心变为支持。妈妈每天做出更科学、美味饮食,保证他运动的营养供应,爸爸有时间时,也会兴致勃勃地与陈中一块儿打球。遇到电视里播放重大比赛,陈中要上学或必须休息时,爸爸就把赛况录下来,等有时间放给他看。在寒暑假时如果有篮球赛,父母还买了票全家一起去观看。陈中打心眼儿里感谢父母对自己的支持,在学习上也努力更上一层楼。

操作提示

孩子的兴趣爱好是他们智慧的闪光和创造力的萌芽。父母应该引导、尊重、支持孩子的兴趣,以使孩子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父母可引导孩子将爱好与课本学习结合起来,扩展孩子思维的深度和灵活性;还可由兴趣入手,发现孩子的优势,鼓励孩子树立起远大的人生理想。父母不能只顾孩子的学习成绩和分数,抹平孩子的个性和长处,使孩子长大后沦为一个平庸无能的人。

方法四:支持孩子学习的自由

方法例示

聪聪从小表现出绘画的天赋,父亲就给她报了一个美术班。一天,父亲在教室外面看老师在死板地教孩子画横线、竖线,不断地纠正孩子“这一横画粗了……”“那一竖画长了”。看着女儿毫无趣味地一遍遍画着横、竖,父亲立刻决定不让孩子学了。

他认为那种枯燥灰暗的重复不符合孩子的天性,它将孩子的想象力框起来,不能表现真正心灵的东西。父亲让女儿自己在家里,从色彩入手,不断地尝试各种画法。他还经常带女儿外出采风,感受大自然丰富的色调。回家后,聪聪凭借记忆把自己的所见所闻画在纸上。没有老师教,也不知道什么流派,完全是自由自在地把自己的感受和心情画在纸上,每天乐此不疲。聪聪的想象力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并且在不断的实践中,也掌握了熟练的作画技巧。

操作提示

父母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方式,就是为孩子创设自由的学习环境,尊重孩子的兴趣,保护孩子宝贵的想象力。不要迷信于各类补习班,不要给孩子圈定条条框框,不要对孩子的学习指指点点。一切顺其自 然,保护孩子的原创动力,让孩子的能力在无拘无束中茁壮成长。

做个孩子永远的支持者

孩子需要知道父母一直是爱他们的,不管他们在某一件事上是对还是错,是成功还是失败,但在精神上,父母是他们永远的支持者,因为这意味着父母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在上文案例中,陈诚的妈妈没有起到帮助孩子的作用。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就是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方法一:做孩子背后永远的支持者方法例示15岁的明明报名参加了全市乒乓球比赛,准备给妈妈一个惊喜。因为孩子是属于未来的。父母觉得陈中说得有道理,就由最初的担心变为支持。陈中打心眼儿里感谢父母对自己的支持,在学习上也努力更上一层楼。

家长要做孩子的支持者

在上文案例中,陈诚的妈妈没有起到帮助孩子的作用。做孩子永远的支持者,就是无论发生什么,父母对孩子的爱都不会改变。在必要时,父母应该指出:对孩子某个行为的表扬或批评与对他的爱是不同的。方法一:做孩子背后永远的支持者方法例示15岁的明明报名参加了全市乒乓球比赛,准备给妈妈一个惊喜。

做一个为孩子着想的倾听者

孩子处理恐惧和情感的最理想方式是与你交谈。在向孩子解释之前首先体会他的情感。孩子们是不讲逻辑的。这种方法无论是对于大一点的孩子还是对于年龄幼小的孩子都是十分有用的。你可以尝试采用下面的方法来做一个设身处地为孩子着想的倾听者:要承认孩子的情感(不要这么说:“你压根不必害怕那条大狗,”而应该说:“那条狗真的很大,而大狗是很吓人的。它汪汪叫,有没有把你吓得跳起来?”你对孩子心怀同感,将赋予他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的本领。

【声明】本文由用户Kenish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