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0:18:51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1937・少年夏之秋》内容选载

BY:Abigail 2024-08-15 10:18:51 999 ℃

图为:《1937・少年夏之秋》封面(贵州人民出版社独家授权选载)

殷健灵著

内容简介

上世纪上海的孤岛和沦陷时期,12岁的少年夏之秋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和妹妹。成了孤儿的他与从未谋面的舅舅一家生活在了一起,后来又因舅舅几乎将家底败光,被送去条件艰苦的寄宿学校。寄宿学校谜一样的校长、性格各异的孤儿、崇敬的女老师也只是过客,重新回到家里的夏之秋不得不担负起了养家糊口的重担,他当邮差、去药号做伙计,在他的努力下,舅舅悔过自新,舅妈对他充满感激,这个家终于像点样子了。更重要的是,他始终坚信妹妹活着的信念得到了证实……

作者试图通过少年的眼睛还原那个时候的世象和普通人的命运。“男孩一瞬间从优渥的生活跌入命运的炼狱,投入到云诡波谲的乱世之中,跌跌撞撞,孤身成长。他被冲往生活的谷底,又以自己的力量返回,支撑他的是梦想、豁达和爱……”“少年成长中的灵魂处于可变的状态,内在的不确定、摇摆与外在环境的倾斜、混乱,正是这两股力量纠缠在一起,构筑成一个好看的故事内核。”

推荐

这是我读到的第一本故事书,从上海普通小孩子的视角反映的太平洋战争,不是英雄王二小的故事,也不是《小兵张嘎》,六十年前的战争,在此呈现出独特的面貌。

――著名作家陈丹

时间如同磨砂玻璃般,往往将历史的真实变得模糊朦胧,这就是为何至今仍然有那么多人对昔日的上海怀揣着眷恋和怀想。其实,那时的上海滩也并不只有百乐门和法式大餐,光怪陆离、纸醉金迷的背后,更多隐藏着无数普通人的无奈、苦涩、悲凉与凄楚。少年夏之秋的人生遭际便是如此。《1937・少年夏之秋》以少年的眼睛观察生活中的悲欢离合,还原出真正属于那个时代的生命底色。小说情节曲折离奇,但熨贴自然,毫无斧凿痕迹。更重要的是,读来没有淋淋、冷冰冰的感觉;相反,从麻木和绝望中,可以看到希望、美、关爱和理想。

――著名电视节目主持人曹可凡

一篇青春赋

初男夏之秋

读到伤心处

不忍下层楼

――著名画家、评论家谢春彦目录

幕启

上部

1变故2求证3镜子4天窗5秋寒

6转校7早操8熬9听鬼10教堂

11栀子香12灰暗13苏尔瑞14放晴15起惑

16失踪17新闻18探秘19失色20门里

21解脱

中场

下部

1幻影2流3阿香4恺生5夜半

6阿桑7邮差8济华堂9失业10去留

11迷惘12线索13贝当路14探访15深入

16白洋烛17兄弟18同乡19真相20秋老虎

21假设22又一春

剧终

后记

幕启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

这回,我们要分享的是一个十二岁男孩的故事――他叫夏之秋,生活在1937年的上海。对夏之秋来说,1937年是个特别的年份,因为这年夏天,他的命运一夜之间发生了彻底的改变。

你会在这个故事里,和七十多年前的夏之秋相遇。你看见他跌跌撞撞地从升平街百花巷跑出来,沿着寂寥的迈尔西爱路狂奔。你还可以听见,从远处依稀传来时断时续的警报声。

对夏之秋来说,以后的每一天都不同了,从1937年8月的这个酷热的夜晚开始。

《1937・少年夏之秋》内容选载

图为:《1937・少年夏之秋》封面(贵州人民出版社独家授权选载)殷健灵著内容简介上世纪上海的孤岛和沦陷时期,12岁的少年夏之秋在战乱中失去了父母和妹妹。成了孤儿的他与从未谋面的舅舅一家生活在了一起,后来又因舅舅几乎将家底败光,被送去条件艰苦的寄宿学校。寄宿学校谜一样的校长、性格各异的孤儿、崇敬

秋季养生之道 内调外养不仅容颜美还能少生病

秋季干燥、身体失衡等极容易加速衰老、生病,影响容颜的美丽。秋季气温不定加之秋燥,容易发生呼吸系统疾病,并诱发慢性疾病,如心绞痛、消化不良、胆结石、血栓等。面对秋季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内调气血、五脏,外养皮肤和精神,才能更好的获得健康和美丽,让你度过一个“少事之秋”。如果想追求美、追求完美,在秋季要为身体做到内调外养。

青少年性心理学的主要内容,青少年性教育急需引导青少年性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一、青少年性心理学的主要内容有哪些(一)性意识性意识是对性的认识和评价。具体地讲,性意识包含两个层面:一是性别认同即个体认识到自己是男性还是女性。它影响着个体对性的态度以及个体与异性的关系;二是对性的关注、向往和追求。处于青春期的少年由于性

【声明】本文由用户Abigail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