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6 17:35:43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谁理解“听话”孩子的内心世界

BY:Sylvia 2024-07-16 17:35:43 919 ℃


谁理解“听话”孩子的内心世界

  据警方走访调查发现,小敏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她跟着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小敏的爷爷喜欢喝酒,奶奶身体一直不好。虽然只有13岁,但小敏还算听话、懂事的孩子,相比同龄人,小敏的思想更加成熟。(《成都商报》8月16日)

  这起悲剧,与当年的药家鑫案颇为类似,同样是惹祸之后,担心“麻烦”,然后采取另一个更为错误的方式来“弥补”错误,结果铸成大错。而且,这类事,出现在平时“听话”、“懂事”的孩子身上的几率更高——在事发之后,网友通常指责这些是为当事人开脱罪责的“托辞”。我相信其身边人对其外在的判断,但这不是一种正确的判断,而是误判,并且由于这种误判,忽视了对其心理问题的关注。

  “听话”的孩子,要问其“听话”从何而来?通常无非几种情况,一是父母要求十分严格,不管父母对错与否,孩子只能按父母的要求行事,稍不听话,就可能遭到父母的惩罚;二是父母长年不在身边,寄养在其他亲戚家里,“懂事”的孩子要看大人们的眼色行事,担心惹事给父母添麻烦,也让自己处境更艰难;三是孩子个性本来比较软弱,有些“逆来顺受”。

  学校家庭都希望孩子“听话”,也爱以“听话”来表扬孩子,可却没有了解孩子内心的真实感受,“听话”的孩子,往往具有依附性人格,很难独立、自主,哪怕成人,也要由父母拿主意。与之对应的,则是如果犯错误,“听话”的孩子由于担心被父母处罚,或者惹父母不高兴而手足无措,他们会想办法掩盖错误,以“讨”父母的认可、周围人的好评。

  相较而言,国外的学校教育,并不倡导培养“听话”的学生,而是鼓励孩子独立思考、自由表达,学生的人格和老师、父母是平等的,包括对于孩子犯错,老师、父母会鼓励其承认错误、改正错误,而不是掩盖错误,这有利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独立、有担当的人。或有人会说,国外学校也有“服从”教育,但这其实不是“服从”教育,而是规则教育,让孩子遵纪守法,有规则意识。我们教育在这方面有些颠倒,本该强调学生规则意识教育的,却没有严格的规范要求;本该鼓励学生自由选择、自由发展,却被父母、老师包办代替。

  其实,已经有不少父母意识到这一问题,因此会关注孩子内心所想,尊重孩子的选择,积极培养孩子独立、自主。但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就较为复杂。这些孩子,平时就很少获得父母的关爱,父母能给他们的,就是从打工地寄回钱,保障他们的生活,或者最多一年一两次见面。在老家,就是有爷爷奶奶照看,也最多只是让其吃饱穿暖,不会关注孩子内心的想法,更不要说,如果是寄养在远房亲戚家,还会有寄人篱下的感觉。一些孩子给人的感觉很“听话”、“懂事”,但他们却生活在孤独、恐惧之中。或者说,内心的恐惧,让他们变得“听话”、小心翼翼。

  当一个13岁的孩子说她把3岁小孩扔进粪坑里,只因害怕,担心父母赔偿背上巨额债务时,整个社会不要不把她的害怕当一回事。我国几千万的留守儿童,有多少生活在担惊受怕中——他们担心自己被父母抛弃,被亲戚抛弃,他们在老家有家,可那个家是他们的家吗?而没有家,又何来安全感?更谈何教育?对于他们而言,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基本残缺。调查显示,我国问题青少年中,留守儿童占了很高的比例,这不得不说是教育缺失之祸。

  给孩子快乐的童年,培养独立人格的合格公民,这不该只是口号,而应该是现实的行动,这不论对城市家庭和农村家庭来说,都是十分现实的课题,而对于农村留守儿童来说,眼下最紧迫的,或是给他们一个健全的家庭,让孩子们能跟在父母身边,在父母工作地上学、升学、生活,让他们有一个安全的生活环境,消除内心的惶恐。
 

儿童内心世界的心情辞典

)虽然有的时候孩子的情绪发作会让你觉得不可理喻,但他们这些怪异的表现却总有一个有理有据的缘由争取独立、要求平静的生活或者是处于某种欲望我们和众多儿童心理和行为学家一起开发了这本小小的儿童心情辞典,希望可以帮助你了解在宝贝内心世界发生的一切。她却开始用脚踢那些衣服,很开心的样子。场景五令人费解的执着孩子的行为玩认形状的游戏时,你18个月大的女儿一次又一次地试图将一个三角形的积木塞进一个方形的孔里。

男人的内心世界男性心理

每个人的组成都存在公开和隐密的两面。公开的部分对所有的人都是坦诚,但是私密的生活却受到各种保卫,我们只和少数人说这些事,或者干脆只放在心里!当一个男人决定将他的情感成为他隐藏下的隐密部分时,你如何才能发觉他的内心世界?有些女人的方法是归纳丈夫厌恶、摒弃或拒绝的事物,这些事物的反面便是他们隐藏起来的。

心理学方法洞察孩子内心世界

想要了解孩子的真心话,不用只听孩子怎么说。一些行为心理学的小方法,可以教父母从孩子的眼神中读懂孩子内心的想法。◆孩子双目凝视,紧紧盯着一样东西或人,这时孩子在聚精会神地追根究底,父母不宜轻易打扰。最好顺着孩子的视线,找到他所注视的事物也探个究竟,以备孩子发问,并可引导孩子,使他获得更多知识。◆孩子眼

Hash:a73bedb1f0dc42883c380cfaa26525e1d3bea9a7

【声明】本文由用户Sylvi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