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6 13:35:11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准妈妈要预防宝宝早产

BY:Ethel 2024-07-16 13:35:11 590 ℃

准妈妈要注意诱发宝宝早产的一些因素,防止胎儿早产对胎儿带来的害处。

早产对婴儿有巨大的影响,孕周越小的早产儿体重和身长越小,适应外界的能力越差,生命力越薄弱,越容易患病。因此,准妈妈们要注意诱发早产的两个常见原因。

每位准妈妈在第一次产前检查时,产科医生都会根据最后一次月经的日期给她计算出预产期。从那时起,每天她都以倒计时算着那喜悦日子的到来。十月怀胎,40周,280天,多么漫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她要按照产科医生的嘱咐,一丝不苟养育着腹中的宝宝,期待着足月时“瓜熟蒂落”。

然而,有的宝宝不那么“守规矩”,会在预产期之前“提前报到”。那么,在预产期前出生的都属于早产吗?并非如此,医书上记载:妊娠不足37周,但已超过28周发生的分娩方为早产。

要预防好宝宝早产

早产对婴儿的影响是巨大的,早产儿的体重往往不足2.5公斤,身长不足45厘米。孕周越小的早产儿,体重和身长越小,适应外界的能力越差,生命力越薄弱,越容易患病;甚至由于某器官脏器发育未完全成熟,出生后无法弥补或未及时得到补救而发生了出生缺陷病。因此,怀孕的准妈妈们要注意预防早产的发生。

哪些原因会诱发早产呢?引起早产的常见原因可归为两大类。

第一类是妊娠本身不正常或者妊娠合并有其他疾病,腹中的胎儿可以发育正常,也可以有缺陷或者畸形。这类妊娠往往未到足月,仅到某一阶段就自然诱发早产,原因可能是患病的母体再也承受不了妊娠的负担而诱发早产;或者是医生为使患病的母亲避免出现生命危险,在尽量减少伤害胎儿的前提下,甚至在不得已情况下以牺牲胎儿、保存母亲生命为基础,应用引产或剖宫产手段终止妊娠。当胎儿有缺陷时,多数引发“优生劣汰”,自然发生早产。由于医学的进步,对一些发育异常或者比较大的缺陷和畸形胎儿,能够在产前通过各种化验,包括羊化验和各种超声波检查,做出产前诊断。一旦诊断明确,也采用引产方法使缺陷儿和畸形儿尽快离开母体,使母亲早日得到解脱。因此,对于早产,应该找出原因,避免盲目安胎而使缺陷儿和畸形儿出生,给家庭社会带来灾难。

第二类早产是妊娠本身正常,准妈妈是健康的,胎儿发育也是正常的。但由于准妈妈未能按照医嘱做好孕期卫生要求而发生早 ,这种情况在产科临床并非鲜见。例如由于孕期盆浴或游泳,使带致病菌的水进入阴道,造成下生殖道急性感染,炎症除侵犯阴道、子宫颈以外,可侵入羊膜腔而污染羊水,促使感染组织合成前列腺素增加,引起子宫收缩发生早产。另外,致病菌可以产生水解蛋白酶,使胎膜脆性增加,引起胎膜早破,使得早产不可避免。

孕期做比较激烈的运动可诱发子宫收缩。更严重的是,如果腹部受到碰撞,可导致胎盘早剥,这是一种急性的严重妊娠并发症。本症一旦发生,往往必须马上做剖宫产手术以挽救母胎生命。同样,孕晚期(孕28周后)尤其是孕36周后过性生活,除了易引起生殖道感染外,在性兴奋时也易引起子宫收缩,甚至胎膜早破。如果腹部受到一定程度的碰撞,也可发生胎盘早剥。因此,在孕28周后应尽量减少性生活,孕36周后应禁止性生活,这是产科医生给准爸爸的劝告和禁令。还有就是剧烈的情绪激动或焦虑,能使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失控。如果促发交感神经兴奋,可引发前列腺素分泌增加,催产素受体合成增加,诱发子宫收缩发生早产。因此,此刻若发生非常兴奋或悲伤的事件,应暂不告诉孕妇

小编总结:准妈妈们通过以上阅读应该知道引起胎儿早产的原因了吧,那就要着手做好预防措施防止宝宝早产。

哪些准妈妈容易早产?准妈妈做好5点可预防早产

近些年来,早产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及地区,没有减少的情形,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每个怀孕的准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小宝宝按时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有的小宝宝尚未足月,就提前来报到了。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早产。下面让小编为讲解容易早产的几类准妈妈以及准妈妈预防早产的注意事项。七类准妈妈容易早产1

准妈妈及早发现早产迹象减低早产率

如何早期发现早产的可疑迹象?专家表示,早期子宫收缩就是有早产的迹象,准妈妈要随时注意。1500公克是胎儿极低体重孕妇怀孕12周至37周生产称之为“早产”,早产儿的发生率占所有怀孕的5%到10%,但却占新生儿死亡的80%,愈早出生的宝宝面临的问题愈多。准妈妈及早发现早产迹象减低早产率一个36周

​早产的5个征兆,准妈妈应早准备

据统计,国内早产的发生率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之间。因此,孕妇要保持心境平和,消除紧张情绪,避免不良精神刺激;要摄取合理的充分的营养,孕晚期应多卧床休息,并采取左侧卧位,减少宫腔内向宫颈口的压力。

Hash:99de739eadab2b2902cb84664bb942bbfe2f6e72

【声明】本文由用户Ethel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