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05:28:37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是怎么回事

BY:大叔18岁 2024-08-15 05:28:37 613 ℃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是怎么回事?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多指女性子宫内膜出现过度生长的病变症状,一般可分为简单型增生过长、复杂型增生过长和不典型增生过长。其中,一部分病变属于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大多是以更年期妇女最为常见。​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是怎么回事?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子宫内膜增生的预防方法有哪些

一、有生育要求的妇女

对于有生育要求的妇女,促进卵巢有效排卵就是最好的预防措施。建议到生殖内分泌科就诊,接受辅助生育治疗,例如促排卵治疗等。因为这些妇女卵巢功能异常,不能有效自发排卵,才会导致内膜病变,所以,即使内膜病变治疗好,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促使卵巢排卵,卵巢通常还是不会自行排卵,靠自己自然受孕的几率非常小。

二、无生育要求的妇女

对于没有生育要求的妇女,预防措施是保证有效的孕激素对内膜的保护。可以有以下一些措施供患者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选择:周期性口服避孕药,周期性口服避孕药的好处在于可以保证规则的月经来潮,让子宫内膜规则剥脱,起到有效保护的作用。同时,口服避孕药可抑制卵巢排卵,一来可以有效地避孕,二来让卵巢得到充分的休息,期望使用3-6周期后停药,卵巢功能能够恢复,重新排卵。缺点在于每个月经周期都要连续21天服用,比较麻烦。部分病人服药后胃口大开,体重增加。另外,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吸烟乳腺疾病、血栓形成倾向等问题的患者不适合服用。有子宫肌瘤的患者,一般口服避孕药对肌瘤没有太大影响,但应当严密随访。

目前对于子宫内膜增生究竟要采取多长时间的预防措施没有明确的共识。除了曼月乐环可以放置五年外,一般建议口服避孕药或者孕激素后半周期治疗至少持续3-6月。由于口服避孕药的安全性被广泛认可,可以持续服用更长时间。停止预防措施后,患者也需要严密观察自己的月经情况,就像上面所讲到的,如果超过正常月经周期仍无月经来潮,或者月经量时多时少,月经周期时长时短都提示有异常,都要及时到医院就诊。如果患者在围绝经期发病,治疗结束后,单用孕激素治疗后月经仍不来潮,说明已基本进入绝经状态,这种情况下就可以严密随访,不需再服用药物预防。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是怎么回事

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多指女性子宫内膜出现过度生长的病变症状,一般可分为简单型增生 长、复杂型增生过长和不典型增生过长。其中,一部分病变属于子宫内膜癌的癌前病变。大多是以更年期妇女最为常见。

其最常见的症状是不规则阴道流、月经淋漓不净,导致月经周期紊乱、经期长短不一、经量不定甚至大出血。流血期间一般无腹痛或其他不适,血量较多或持续时间较长会引发女性贫血,急剧大量出血可导致休克等。因此,更年期女性出现不规则阴道流血等月经紊乱症状时一定要及时就医,不要当做更年期正常现象而不予治疗甚至胡乱吃药止血。

子宫内膜单纯性增生过长通常使用b超就可以检测出来,子宫内膜厚度小于7毫米为正常,大于7毫米为异常。但是,其类型只能通过刮宫诊断才能确定。因此,有异常b超表现,又有不规则阴道流血症状的更年期女性一定要进行诊断性刮宫以确诊病情。

但是,在临床上很多女性因为对刮宫手术的错误认识或者害怕疼痛而拒绝刮宫,这是错误的选择。因为诊断性刮宫可以确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的类型及病情,而治疗性刮宫则可以快速地缓解病情,迅速止血。因此,更年期女性患上子宫内膜增生过长之后切不可逃避刮宫,应该积极配合医生治疗,以期早日康复。

子宫内膜增生的症状表现有哪些

一、子宫内膜增生症状表现

月经失调是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常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稀发闭经或闭经一段后出血不止。一般称之为无排卵功血。生殖期无排卵功血患者除阴道流血以外,不育亦为其主要症状。 疾病描述 子宫内膜增生具有一定的癌变倾向,故被列为癌前病变。但根据长期观察,绝大多数子宫内膜增生是一种可逆性病变,或保持一种持续性良性状态。仅有少数病例在较长的时间间隔以后可能发展为癌。子宫内膜增生有单纯增生、复杂增生及不典型增生3 种类型。

二、子宫内膜增生症状体征

1、年龄

子宫内膜增生可发生在任何年龄,青春期、生殖期、围绝经期或绝经后期均可发生。这种年龄特点对于诊断及治疗都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对于小于40岁患者诊断癌时要慎重,而对于老年重度增生患者要警惕癌变的可能。

2、症状

月经失调是本病的突出症状之一,常表现为阴道不规则出血,月经稀发,闭经或闭经一段后出血不止。一般称之为无排卵功血。生殖期无排卵功血患者除阴道流血以外,不育亦为其主要症状。

三、子宫内膜增生病理特点

(1)子宫内膜单纯增生:病变的子宫稍大,内膜明显增厚,有时呈弥漫息肉状。刮宫物量较大,可混有红色光滑的息肉状组织。镜下病变呈弥漫性,累及内膜的功能层与基底层,由于间质与腺体同时增生而不表现出腺体拥挤。腺体大小不一,轮廓较平滑。腺上皮细胞的形态与正常的晚增殖期相似,不具有异型性。

(2)子宫内膜复杂增生:复杂增生的病因与单纯增生大致相似,但由于病灶呈局灶性,可能还与组织中激素受体的分布有关。少数复杂增生可以发展为不典型增生,从而影响预后。与单纯增生不同的是,病变为腺体成分的局灶性增生而不累及间质。

(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不典型增生的发生与复杂增生相似,但部分病例可以缓慢发展为癌。在重度不典型增生中,其癌变率可达30%~50%。

如何对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进行针对性治疗

1、子宫内膜单纯增生及复杂增生:

(1)年轻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多为不排卵性功血,应测基础体温,确为单相不排卵者,可采用促排卵治疗。

(2)生殖期:一般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刮宫一次即可控制出血,如刮宫后仍有出血,应行宫腔镜检及B超以除外黏膜下肌瘤或其他器质性病变,生殖期也可能有不育并临床表现为不排卵的多囊卵巢综合征者,则按多囊卵巢综合征治疗。

(3)绝经过渡期:常属不排卵功血,若刮宫止血后月经稀发且血量多或流血时间长,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则每两个月周期性孕酮治疗,共3个周期后随诊观察。

(4)绝经后期:应询问是否用单纯雌激素替代疗法,子宫内膜增生患者刮宫后可暂停替代疗法或加用孕激素。

2、内膜不典型增生:

(1)绝经过渡期或绝经后期:子宫切除,既然年龄是子宫内膜增生恶变的主要高危因素,对于这一组年龄患者以切除子宫为宜。

(2)年轻或生殖期盼生育者:药物治疗,不典型增生是潜在恶性的癌前病变,如果不治疗,20%将发展癌,但癌发生在年轻患者较为少见,而且,对年轻及生殖期子宫内膜增生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好,故可选择药物治疗,以保留生育机能。

年轻切盼生育者,要防止过分诊断,过分处理,子宫内膜增生这一组病变的过分诊断为腺癌以至过分处理并非罕见,诊断未能肯定即切除其子宫将是非常错误的,在临床实践中,这种错误却不乏其例,如果病理医师并不知道子宫内膜增生患者有生育要求,临床医师也未加强调,则误诊误治的情况可能在所难免,所以,对于年轻未育妇女内膜活检的诊断,如发现有可疑,应有多位专家会诊,在尽可能的范围内,明确子宫内膜增生或内膜腺癌的鉴别诊断。

子宫内膜增生应与什么疾病相鉴别

子宫内膜增生与其他两类单纯性增生,复杂性增生须予以鉴别,同时尚需注意与早期子宫内膜腺癌相鉴别。

病理形态的鉴别:原来内膜增生与癌的诊断中存在的混乱现象有了不少改进,但是,内膜增生及其癌变被过分诊断的情况仍时有报道,虽然都是经过病理专家诊断,原来诊断癌者,经复核诊断,其中有一些病例并非癌,而是各种类型的增生性病变,不符合率少者8.8%,多者50%,多属于过分诊断,不同专家阅片,其诊断结果互不相同,重复性差,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阅片,其结果也可能有出入,不符合率10%~50%。根据刮宫所取子宫内膜诊断子宫内 膜增生或癌变确存在一定困难,故而妇科病理专家Silverberg(2000)指出子宫内膜标本增生性病变是外检病理诊断中最常被过分诊断的一种病变,易于混淆诊断者多在以下几点,对于细胞异型性的诊断各作者所取标准不一致,用以鉴别不典型增生与高分化腺癌的间质浸润不易确定,内膜间质肌纤维母细胞或平滑肌的化生易误诊为癌的肌层浸润,息肉样腺肌瘤(Polypoid adenomyoma)也易误诊为间质浸润。

临床特点的鉴别:当组织学鉴别诊断遇到困难时,可结合临床特点综合考虑,根据临床资料与病理材料相结合的分析,对于子宫内膜增生与内膜腺癌的鉴别。

子宫内膜癌_子宫内膜癌术后

什么是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癌是发生于子宫内膜的一组上皮性恶性肿瘤,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以来源于子宫内膜腺体的腺癌最为常见。子宫内膜癌的发生率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子宫内膜癌分为雌激素依赖型和非雌激素依赖型两型,以前者多见。子宫内膜癌的病因子宫内膜癌的

子宫内膜多厚正常_子宫内膜厚度多少正常

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的厚度和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是有关系的。子宫内膜的周期性变化包括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和子宫内膜的生物化学变化。子宫内膜厚度多少正常和子宫内膜的组织学变化是有影响的。子宫内膜多厚正常?子宫内膜正常厚度根据周期不同,可以有1-10mm。子宫内膜功能层是胚胎植入的部位,受卵巢激

子宫内膜厚_子宫内膜厚的病因

子宫内膜厚的病因子宫内膜的厚度会根据整个月经周期内的卵巢激素的周期性分泌变化而出现相应的周期性变化。子宫内膜厚的病因主要是由于过多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所致,具体分为5个情况:1、不排卵:在青春期女孩、围绝经妇女、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某个环节失调、多囊卵巢综合征等,都可有不排卵现象,使子宫内膜较长期地

Hash:c277906e47f7118293f5472891d120001a9b2af0

【声明】本文由用户大叔18岁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