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8-15 14:03:30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中医养生中有关天人合一的论述

BY:Jayne 2024-08-15 14:03:30 710 ℃

早在几千多年前,我国的祖先就已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讲的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这就是“天人合一”的观点。如《素问·金匮真言论》谓“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和于阴阳,调于四时”。正因为人与自然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体的五脏功能活动、气运行都与季节的变化息息相关。因此,从古到今,气候--物候--病候,成为中医养生学家们研究的重要课题。

气候变化时,人体必然会产生某些反应。如春夏季节,天气变暖,在人体蛰伏一冬的阳气开始向外生发,推动血液趋向于体表,皮肤的血液循环加快,汗孔疏泄,多汗,这是机体在以出汗散热的方式来调节体内阳气的过分亢盛。而在秋冬季节,随着气温的降低,人体要保护阳气不受伤害则阳气应该内敛,气血趋向于里,表现为皮肤致密,多尿少汗,这是机体在保证人体阳气不过分向外耗散,同时又可保证人体液代谢排出的正常。

中医认为人的脉搏可以反映人体生理和病理,称为“脉象”。而人体脉象也会因四时气候变化而变化。明代李时珍在《四言举要》书中说:“春弦夏洪,秋毛冬石,四季和暖,是谓平脉。”即是说春夏脉象多见浮大,秋冬脉象多见沉小,这是由于春夏阳气升发,气血涌动,就好像烧开水一样,阳气是热量,血好比水。水开了,就会沸腾,并向上翻滚,同理血会向人体表面走,并运行激烈,充斥脉道,故亲触可得,脉形大。而秋冬季节,阳气收敛,热量不足,血脉运行比较平静,位置靠下,故重按才得,脉形小。

中医还认为,昼夜晨昏对人体也有影响,人们的生活作息要顺应人体阴阳的变化,夜间阳气内敛就应该及时休息,长期熬夜会使机体阴阳失调,耗伤气阴,产生很多疾病。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命题,解释纷纭,莫衷一是。在自然界中,天地人三者是相应的。有关天人合一的论述也有着科学的依据,能够解决病历上所不能理解的病症。

中医养生,天人合一

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分,人体的机能要和自然界的变化保持一致才能维持生命。“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早在2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生命现象是自然现象的一部

中医养生中有关天人合一的论述

早在几千多年前,我国的祖先就已意识到人与自然的密切关系。“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体。天人合一,讲的是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的,思维反映存在,所以思维也应当是不断变化的,与时俱进的。“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

中医养生“天人合一”的健康观

中医的健康观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经确立了,即“天人合一”的健康观,“形神合一”的健康观,“阴平阳秘”的健康观,“正气为本”的健康观。此外,《黄帝内经》中把头发、牙齿和肌肉作为衡量健康状况的重要标志。中医学理论的主要内容,从病因、病机,到诊法、辨证,再到养生防治,以及脏象、经络等各种理论,几乎都是围

Hash:211a23a7ca81cdc57f10b8042ff46aab3f2da376

【声明】本文由用户Jayne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