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07 16:29:37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中医内科学》,/,第九章,癌症,3

BY:Jacinthe 2024-07-07 16:29:37 932 ℃

胃癌是由于正气内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的,以气滞痰湿瘀血蕴结于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以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消瘦黑便、脘部积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

文献记载,胃癌的发病率约为整个消化道癌肿的40%-50%,占消化道癌肿的第一位。男性患者,胃癌也居各器官恶性肿瘤的首位。大多发生于40-60岁之间,85%的病人是在40岁上,但约有5%的病人年龄在30岁以下。我国男女之比约为2.3-3.6:1。不同国家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有明显区别,高低之比可相差10倍。我国在世界上居于胃癌发病率较高的国家,尤其是甘肃河西走廊、胶东半岛及江浙沿海一带。

胃癌的治疗效果还不够满意。经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胃癌,可以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其途经主要有三个方面,即手术中药、化疗加中药和放疗加中药,可以起到提高疗效或减毒增效的作用。

胃癌是最常见的癌肿之一,在中医学中属于“噎膈”、“反胃”、“症瘕”、“积聚”、“伏梁”、“心腹痞”、“胃脘痛”的范畴。《素问·通评虚实论》:“隔塞闭绝,上下不通”。《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说:“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而更多的学者则以为古人所谓“心之积”的“伏梁”,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现今部分胃肿瘤的临床表现。如《素问·腹中论》说:“病有少腹盛,上下左右皆有根……病名伏梁。……裹大脓,居肠胃之外,不可治,治之每切按之致死。”《难经·五十六难·论五脏积病》又说:“心之积,名曰伏梁,起脐上,大如臀,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烦心。”这种从脐上到心下的上腹部包块,很象现今的胃癌。治法和方药方面,武威出土的《武威汉代医简》还专门载有“治伏梁方”,本方主治脘腹痞满肿块等症,也可能是治疗胃部肿瘤最古老的方剂之一。《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的治疗胃反呕吐的大半夏汤,《伤寒论》治疗心下痞硬,噫气不除的旋覆代赭汤,《医部全录》记载的华佗胃反为病方(雄黄珍珠、丹砂、朴硝),《本草纲目》治疗噎膈反胃方(硇砂、槟榔)等治疗方药,对现今的临床与实验研究仍有参考价值。

胃癌是中西医学共同的疾病名称,西医学对胃癌按组织学分类,分为腺癌、未分化癌、粘液癌、特殊类型癌(包括腺鳞癌、鳞状细胞癌类癌等)。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但半数以上见于胃窦部,尤其是沿小弯侧。其次是贲门,再次为胃底及胃体等部位。

胃癌、胃部其他肿瘤可参照本节进行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迄今为止,胃癌病因尚未完全明了。但根据患者的起病经过及临床表现,可知本病的发生与正气虚损和邪毒入侵有比较密切的关系。

1.饮食不节如烟酒过度或恣食辛香燥热、熏制、腌制、油煎之晶,或霉变、不洁之食物等,使脾失健运,不能运化谷精微,气滞津停,酿湿生痰;或过食生冷,伤败脾胃之阳气,不能温化水饮,则水湿内生。

2.情志失调如忧思伤脾,脾失健运,则聚湿生痰;或郁怒伤肝,肝气郁结,克伐脾土,脾伤则气结,水湿失运。

3.正气内虚如有胃痛、痞满等病证者,久治未愈,正气亏虚,痰瘀互结而致本病。

或因年老体虚及其他疾病久治不愈,正气不足,脾胃虚弱,复因饮食失节、情志失调等因素,使痰瘀互结为患,而致本病。

本病发病一般较缓,患者早期可无任何症状,或以胃脘疼痛、嗳气作胀、胃纳不佳、大便色黑等为首发症状。病位在胃,但与肝、脾、肾等脏关系密切,因三脏之经脉均循行寸:胃,胃与脾相表里,脾为胃行其津液,若脾失健运则酿湿生痰,阻于胃腑;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用,其和降有赖于肝气之条达,肝失条达则胃失和降,气机郁滞,进而可以发展为气滞血瘀,日久形成积块;中焦脾胃有赖肾之元阴、元阳的濡养、温煦,若肾阴不足,失于濡养,胃阴不足,胃失濡润可发为胃癌,或肾阳不足,脾胃失于温煦,虚寒内生,阳气不足无以化气行水,则气滞、痰阻、瘀血变证丛生。初期痰气交阻、痰湿凝滞为患,以标实为主;久病则本虚标实,本虚以胃阴亏虚、脾胃虚寒气血两虚为主,标实则以痰瘀互结多见。

【临床表现】

本病以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消瘦、黑便、脘部积块为中心证候。

1.脘部饱胀或疼痛与饮食无明显关系,药物治疗疼痛缓解不明显。偶有疼痛呈一定规律或用药有一定疗效者,但随病情发展,疼痛加剧而无规律。

2.纳呆、消瘦早期即可出现,厌食油腻,消瘦进展迅速,常伴气血亏损、面白浮肿等症。

3.黑便多时断时续或呈持续性,少数出血较多者可伴有呕血,大量出血者可出现气随血脱证候。

4.脘部积决出现较晚,可扪及边缘不整齐、质硬的肿块,疼痛拒按,肿块位于贲门者则有吞咽困难呃逆,位于幽门部者可出现反胃。晚期痰瘀流注于左颈窝或左腋,可出现如栗子花生米大小的痰核,质硬压痛

胃癌转移出现相应转移病灶的临床症状,如肝肿大黄疸腹水前列腺上部坚硬肿块、卵巢肿大等。

【诊断】

凡有下列情况者,应高度警惕,并及时进行胃肠钡餐X线检查、胃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1.40岁以后开始出现中上腹不适或疼痛,无明显节律性并伴明显食欲不振和消瘦者;

2.胃溃疡患者,经严格内科治疗而症状仍无好转者;

3.慢性萎缩性胃炎伴有肠上皮化生及轻度不典型增生患者,经内科治疗无效者;

4.X线检查显示胃息肉>2cm者;

5.中年以上患者,出现不明原因贫血、消瘦和粪便隐血持续阳性者。

【鉴别诊断】

1.胃痛胃脘部疼痛,常伴有食欲不振,痞闷或胀满,恶心呕吐,吞酸嘈杂;发病多与情志不遂,饮食不节,劳累及受寒等因素有关;常反复发作,其痛势相对胃癌之疼痛较缓,不呈进行性加重,不伴极度消瘦、神疲乏力恶病质征象。此外,借助现代诊断方法,可见胃、十二指肠粘膜炎症、溃疡等病变。若胃痛经严格内科治疗而症状仍无好转者,应做纤维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等以排除癌变的可能。

2.痞满以胃脘部痞塞,满闷不舒的自决症状为主症,并有按之柔软,压之不痛,望尤胀形的特点;起病多缓,反复发作;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胃癌中有部分病例也可以痞满为主症,此时,当借助上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纤维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3.使血以胃、肠脉络受损,出现血液随大便而下,或大便呈柏油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可由多种胃肠道病引起,如胃痛、腹痛等。胃癌的便血常伴见胃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消瘦、脘部积块等主症,大便稍黯或紫黯,甚至可呈柏油样,且多持续发生,应用一般止血药效果不理想,即使暂时止住,不久即可反复,重者可伴有吐血。可借助』:消化道X线检查、胃液分析、纤维胃镜等检查以明确诊断。

本新闻共3页,当前在第1页1[2][3]

《中医内科学》,/,第九章,癌症,2

肝癌是以脏腑气血亏虚为本,气、血、湿、热、瘀、毒互结为标,蕴结于肝,渐成症积,肝失疏泄为基本病机,以右胁肿硬疼痛,消瘦,食欲不振,乏力,或有黄疸或昏迷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肝癌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我国肝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占全部恶性肿瘤的第三位,仅次于

《中医内科学》,/,第九章,癌症,3

胃癌是由于正气内虚,加之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原因引起的,以气滞、痰湿、瘀血蕴结于胃,胃失和降为基本病机,以脘部饱胀或疼痛、纳呆、消瘦、黑便、脘部积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恶性疾病。据文献记载,胃癌的发病率约为整个消化道癌肿的40%-50%,占

《中医内科学》

《中医内科学》第一节黄疸黄疸是由于感受湿热疫毒等外邪,导致湿浊阻滞,脾胃肝胆功能失调,胆液不循常道,随血泛溢引起的以目黄、身黄、尿黄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肝胆病证。黄疸为临床常见病证之一,男女老少皆可罹患,但以青壮年居多。

Hash:c8d7fb2502f11cd65b3a469bebef502081c88a2c

【声明】本文由用户Jacinthe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