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我的父亲母亲母亲节-儿童节-父亲节特别报道”已正式启动。自征文启事刊登以来(详见本报本月6日a1版、5月8日a4版),我们收到了大量读者来稿,浓浓母爱、绵绵父恩、爱子情怀,洋溢于来稿之中,感动于编者心中。征文活动将于6月20日父亲节前结束,特别报道则会延续至父亲节之后。
子女长大成人,往往像羽翼渐丰的鸟儿,早晚会离开父母的巢穴,到外面的广阔天地翱翔。父母当然希望子女有自己的广阔天地,然而,对于“空巢”的父母,身为子女的又给予了多少关心?特别是在广州这个“新客家”聚居的城市……
老龄人口近半“空巢”
子女各施各法尽孝心
未来十多二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以及独生子女比重越来越高,问题将比现在严重得多
“无论是母亲节还是父亲节,今年我肯定都要多打几个电话给爸妈。”广州一家文化单位的龙小姐是陕西人,大学毕业一人来广州工作,父母还在老家。虽然还有一个姐姐,但也不住在父母身边。龙小姐说,现在父母刚退休,身体还行,但自己总是希望多陪下他们,然而远在千里之外,一年也只能回一两趟。“真羡慕那些父母就在身边的人,我最希望是一年能多几个七天长假,回家陪陪父母”。
在广州,有龙小姐这样愿望的人比比皆是。广州人口1000多万,据有关部门去年公布的数据,流动人口已经超过600万人,接近常住人口。这些流动人口大多数是来这里打工的农民工,父母基本都在家乡,一年难得见面。即使是广州户籍的常住人口,很多也是参加工作才来落户的“新客家”。近日,记者在天河华景新城小区进行随机调查,在20多位受访者中,有七成多表示自己是从外地过来的,当中又有八成多说父母还在老家。
一组全国性数据也许更能反映问题:据统计,目前我国老龄人口已近1.7亿,占总人口的12%以上,全国老龄办统计数据显示,当中有近一半的老人属于空巢家庭或类空巢家庭。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其中空巢老人可能接近两亿。
知名社会学专家、广东省社科院研究员郑梓桢分析,时下“空巢”老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当中有两个大的背景:一是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必然伴随着大规模人口的流动、迁移,使父母与子女分居两地的情况越来越多;二是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是一种“未富先老”的情形。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GDP基本在5000美元至1万美元以上,而我国目前人均GDP也只不过3000多美元。“未富先老”,空巢老人要获得周全照顾的难度就相当大。
郑梓桢说,未来十多二十年,随着空巢老人年纪越来越大,子女是独生的比重也越来越高,相关的各种养老问题将比现在严重得多!
子女各施各法尽孝心
时空相隔,面对远方的空巢父母,也有很多人尤其是打工一族表现出的是无奈
分隔两地,“空巢”老人最大的苦闷是什么?采访中,很多老人家向记者反映最多的,一是生活缺少照料,二是精神缺少慰藉。张老师是广州石牌一家高校的退休教授,她的两个小孩都很有出息,一个在美国安家,一个在加拿大落户。然而,自她的老伴前年去世后,张老师就感觉到前所未有的孤独,身体也差了很多。张老师很彷徨:出去吧,在国内住惯了不愿出去,留下来吧,生活无人照料。她说:“平时最难受的是找不到人说心里话,希望小孩能多打些电话、多发些邮件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很多想方设法给“空巢”父母尽孝心的个案。父母都健在并且还比较年轻的,很多子女比较注重的是常来常往。在广州一家科技公司工作的刘先生是独生子,老家在广东肇庆,妻子在一家银行上班,老家在汕头。双方父母都刚退休,每年都会来广州小住几次,刘先生夫妇逢年过节也会驾车回乡,与他们团聚。刘先生说,目前父母最需要的不是生活的照顾,而是感情的交流,有时父母来广州小住,又是煮饭又是买菜,分明是他们照顾子女。
一些父母年纪比较大的,子女更注重的是如何接过来照顾。黄先生是公务员,父母年纪都比较大,几年前他在住地附近物色了一套二手房,将父母从家乡接过来。当时买房子也不贵,60平方米20万元左右,现在已经涨到了60多万元。父母周一至周五来他这边帮忙看小孩、做饭,周六周日就回另外买的房子住,这样既互相照顾,父母又有自己的空间。人家说黄先生买房子升值会投资,黄先生总是笑说这是孝心的回报,自己也不准备卖出去,因为孝心无价。
然而,面对空巢父母,也有很多人表现出的是无奈。陈先生是湖南人,三个兄弟都各自出来打工,父母年近七十,在家乡还要耕田。他在天河区一家物流公司做司机,月收入3000多元,陈先生排行老大,孝心很重,却又有说不尽的无奈:自己在广州仍在努力打拼,不可能回去照顾父母,又根本没有条件接他们出来,精神照顾说不上,唯有拼命加班赚钱,好多寄些钱回去。每年春节,那是无论如何也要回去看看的。
一个劳动人口流动频繁而又“未富先老”的社会,如何慰藉远在家乡的“空巢”父母?
关怀父母不是个人私事
劳动人口流动频繁而又“未富先老”,如何慰藉远在家乡的“空巢”父母?知名学者、广东社会学学会会长范英教授一针见血地指出:不能把关怀“空巢”老人看成个人的私事,这是全社会的责任。
范英教授说,目前空巢老人现象突出,与目前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劳动力大量向沿海发达地区流动有很大关系,这表明我国传统的“养儿防老”养老模式已受到很大冲击。除了关注白领家庭的空巢老人,我们还要关注外来工家庭的空巢老人问题 各地政府要有统筹解决空巢老人养老问题的意识;同时,要发动社会力量来加大对养老事业的资金扶持。比如,目前“捐资助学”比较多,是否也应该鼓励多些“捐资助老”呢?
郑梓桢研究员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养老保险制度,解决老人的老有所养问题。精神的照顾很重要,但空巢老人要获得基本的养老保障,首先要保证他们在经济上能不依赖于子女,这需要养老保险扩大覆盖面、提高保障水平。其次,要采取多种措施鼓励家庭养老,这仍是满足空巢老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照顾最现实、最可行的方式。比如,在税收上,对抚养老人的子女能否有一定的优惠?在购买经济适用房的条件中,能否给接老人出来照顾的家庭加分?甚至在公交优惠上,也应该考虑对外地的老年人一视同仁。此外,要发动和组织老人自我照顾,开展各种社区养老形式,等等。
这两位专家都强调,“子欲孝而亲不在”,那是人生的一大遗憾。所以,对于每个子女个人而言,在关爱父母方面,就不能推说是“全社会的责任”。那些对父母漠不关心不闻不问的人,特别需要警醒。
我们的“我的父亲母亲母亲节-儿童节-父亲节特别报道”已正式启动。自征文启事刊登以来(详见本报本月6日a1版、5月8日a4版),我们收到了大量读者来稿,浓浓母爱、绵绵父恩、爱子情怀,洋溢于来稿之中,感动于编者心中。征文活动将于6月20日父亲节
子女长大成人,往往像羽翼渐丰的鸟儿,早晚会离开父母的巢穴,到外面的广阔天地翱翔。父母当然希望子女有辽阔天地,尽管自己面临的将是无尽的寂寞生活。然而,对于“空巢”父母,做子女的都能尽量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吗?不管是常回家看看,还是把父母接来一起住;不管是时常电话问候,还是给他们做些、买些可口的食品……这
常言道一代新人换旧人,长假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很多年前被各种吐槽90后非主流杀马特如今凭借其自身的努力向世界证明了自己,以致于社会各界开始纷纷呼吁起关爱“90后空巢老人”。关于“90后空巢老人”是什么意思,“90后空巢老人”的出处在哪,一起来看看吧:该词指90后当中还未谈恋爱、未结婚,未生子的年轻人。
【声明】本文由用户Git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