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新旧育儿观念各不相同,我们应该相信谁呢?阅读本文,可知育儿方法不管新旧主要是需遵循科学方法。虽然传统观念值得听取,但是现代育儿更讲究科学,请父母放亮眼。
在新生儿儿护理的问题上常常有这样的矛盾,究竟是现代的护理方法更科学前卫,还是传统的育儿习俗更实用有效?
谁对谁错?两代新老育儿方式的比拼正式拉开序幕....。
为新生儿擦”马牙”
给新生儿”擦马牙”有害无益宝宝出生后3~5天后,口腔内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就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所以人们把这种现象俗称为“马牙”。在我国民间有一种错误的做法,那就是认为“马牙”要用干净的布蹭掉才行。其实,这种民间传统的育儿习俗有害无益。
这种在宝宝出生后,出现在其口腔硬腭上的一些白色小珠,医学上称为“上皮珠”。上皮珠是细胞脱落不完全所致,对宝宝并没有任何影响,它往往会由于进食、吸吮的摩擦而自行脱落。由于宝宝口腔黏膜非常娇嫩,无论是用针挑刺或用粗布擦洗,都很容易损伤黏膜,造成口腔黏膜感染,严重时甚至可引起全身感染,引起新生儿败血症。所以,俗称的“马牙”不必特意处理,几天后就会自行消失,如果非要用布将其蹭掉,反而是很危险的。
“螳螂齿”有益无害无须处理
宝宝出生时,上下前部的牙床是不接触的,两侧后部各有一个隆起,上下能接触到的脂肪垫,俗称“螳螂齿”。有些人错误地认为这种脂肪垫是多余的,常用刀割“螳螂齿”,其实这是很危险的。
“螳螂齿”对新生儿来说是一种正常现象。在宝宝吸奶时,前部用舌头和口唇黏膜、颊部黏膜抵住奶头,这时后部的脂肪垫关闭,帮助增加口腔中的负压,有利于宝宝吸奶。用刀割“螳螂齿”不但影响宝宝吸奶,还可引起口腔破溃、感染,甚至还可引起全身的败血症,严重的可致宝宝死亡。随着乳牙的萌出,这种高出的脂肪垫就会渐渐变平,所以不需要处理。
新生儿口腔保健是人生保健的第一步
口腔与牙齿健康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一生身心健康。特别是对新生儿来讲,口腔与牙齿的疾病与宝宝的全身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而不同的育儿方法所体现的全身健康状况,反过来又直接影响到口腔与牙齿的健康。上述两者是相辅相成的,所以说,新生儿口腔保健是人生保健的第一步。
口腔具有摄取食物、咀嚼吞咽、语言、呼吸等多种非常重要的功能。刚出生的宝宝就具有吸吮、吞咽的能力,但这仅仅是一种原始反射的最初表现,随着宝宝的不断生长发育,其口腔功能也将日趋完善。有的爸爸妈妈特别是一些老人认为刚出生的宝宝口腔内有羊水、血等脏的东西,因此,喜欢用纱布或手帕擦洗口腔,这样很容易擦破口腔黏膜而引起感染。其实,这个时期的宝宝口腔一般不需要特别清洗,因为这时口腔内尚无牙齿,口水的流动性大,可以起到清洁口腔的作用。另外,在每次给宝宝喂奶后再喂点温开水,可将口腔内残存的奶液冲洗掉。如果确实需要清洗时,可以用棉签蘸水轻轻涂抹口腔黏膜,注意千万不要擦破。所以,从新生儿期开始爸爸妈妈就要关注宝宝的口腔与牙齿的保健,为宝宝的健康管理打好基础。
为新生儿“挤乳头”
新生儿在出生后的几天内可能会出现乳房肿大,甚至分泌少许乳汁样液体,所以在民间有一种“挤乳头”的育儿习俗,就是挤压新生儿的乳头。特别是女宝宝,认为不挤压乳头,以后就不能给后代喂奶,其实这是没有科学根据的。
不论男宝宝还是女宝宝,出生3~5天后,都会出现乳腺肿胀的生理现象。触之有蚕豆大或山楂大小的硬结,轻轻挤压可有乳汁。这是由于受母体雌激素的影响的结果,一般2~3周可自然消退。此时,千万不要挤压,否则若不慎把乳头挤破,会带进细菌使乳腺红肿、发炎,严重的甚至可能引起败血症。如果是女宝宝,挤压造成乳腺发炎,使部分乳腺管堵塞或形成瘢痕,当宝宝发育为成年女性时,还会影响到泌乳。新生儿乳头凹陷亦不需要处理。
新生儿不能见光
不能见光对新生儿视觉发育不利新生儿不能被强烈光线照射,强烈光线会伤害宝宝眼睛。但这并不等于说新生儿不能见光,如果把宝宝的房间布置得很昏暗,或只给宝宝开一盏小瓦数的灯泡甚至彩灯,这对宝宝视觉发育是极为不利的。另外室内光线太暗,还可能影响妈妈的心情,使妈妈感到视觉疲劳。此外由于视线不清,爸爸妈妈也不能及时发现宝宝是否有皮肤黄疸或其他情况。所以,民间所说的新生儿不能见光是错误的。
合理安排新生儿的生活环境
新生儿身体幼小、娇嫩,最好选择朝南的房间作为宝宝的居室。居室阳光充足,宝宝可以晒到太阳,不容易因维生素D缺乏而引起佝偻病。白天不要给宝宝的居室挂窗帘,尤其是比较厚、颜色比较深、花色比较暗的窗帘,晚上完全可以使用正常的照明灯。
朝南的房间干燥,致病菌不容易生长繁殖。平时要经常开门开窗通风,保持室 空气新鲜。但要注意不让风直接吹到宝宝身上,用窗帘或屏风遮挡一下即可。如果天冷或风大时,也可以先把宝宝抱到另外的房间,等通风以后再抱回来。居室要清洁,每天应打扫室内卫生,家具应用湿布擦拭,地面应用潮湿的拖把清扫,以免尘土飞扬。
新生儿怕声响,易受惊吓
太安静反而不利于宝宝神经系统发育一些老人认为新生儿怕声响,易受惊,于是育儿经验不足的新爸爸妈妈们则依照传统方法,总是把坐月子的妈妈和新生儿的房间搞得静悄悄的,连走路也要小心翼翼,生怕弄出声响惊吓了宝宝。
宝宝刚出生就可以听到声音。由于神经尚未发育完善,新生儿对刺激还缺乏定向力,他(她)们还不能分辨不同的声音。有时看起来像被惊吓了,其实这并不是宝宝的异常行为,而是正常的神经反射。那种唯恐声音吓着宝宝的想法是完全错误的,不利于新生儿神经系统的发育。“
惊跳”是新生儿正常生理现象宝宝在入睡或清醒时,在听到响声后肢体会快速地抖动几下,出现“惊跳”现象,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
因为刚出生的宝宝大脑皮质功能发育还不完善,神经纤维周围的绝缘组织即神经髓鞘还没有形成,外界响声从听神经传入大脑神经中枢时,神经冲动可同时波及到大脑控制四肢肌肉的神经纤维上,引起四肢肌肉的抖动。这种现象随着宝宝长大会逐渐减少、消失。如果妈妈做一下试验,轻轻碰碰宝宝任何一个部位,宝宝的反应几乎都是一样的,四肢伸开,并很快向躯体屈曲。还有些爸爸或妈妈认为出现“惊跳”现象是因为抽筋或缺钙,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当宝宝肢体抖动时,如果轻轻压住肢体,可以使肢体停止活动,而抽筋时轻轻按压不能停止肢体抖动。
谁对谁错?两代新老育儿方式的比拼正式拉开序幕……为新生儿擦“马牙”给新生儿“擦马牙”有害无益宝宝出生后3~5天后,口腔内牙床上或上腭两旁有像粟米或米粒大小的球状白色颗粒,数目不一,看起来像刚刚萌出的牙齿,有的就像小马驹口中的小牙齿,所以
导读,究竟是现代的护理方法更科学前卫,还是传统的育儿习俗更实用有效?谁对谁错?两代新老育儿方式的比拼正式拉开序幕为新生儿擦马牙给新生儿擦马牙
很多新生儿一出生,家里的老人就会按每个地方的习俗喂些汤药“清胎毒”,但是擅自喂各种中草药汤剂“清胎毒”的民间习俗一点也不靠谱。“清胎毒”的做法在广东地区较流行,老一辈人认为南方的气候和水质属于热性、有热毒,所以,一见新生儿脸上长小丘疹,或者
Hash:60c598c4d9e0a48899335f422a83d9ce5fc0d533
【声明】本文由用户Wend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