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6 15:59:06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孩子不听话你懂得探究背后原因吗?

BY:Georgia 2024-07-16 15:59:06 293 ℃

妈妈网编者按】当孩子不听话,跟家长对着干或是不听从大人安排时,便会被大人贴上“不听话”的标签。孩子不听话,多数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让孩子变得听话,却很少人第一时间去深究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心理。妈妈网特约家庭教育讲师廖静波对此分享了自己的心得,看廖静波如何让你成为破译“童心密码”的高手。

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在生活中,不少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总有不少的不良行为,比如爱打架、脾气暴躁、不愿分享、做事磨蹭、不爱学习……在孩子出现不良行为,家长责备他不听话时,彼此间的关系开始紧张,这种时时充满对抗和挑战的现状,让父母感受到困扰和沮丧。孩子为什么总有那么多的不良行为?他们为什么不听话?

你可曾深入思考过孩子不听话时的心理活动?

首先,我们要重新看待孩子的不良行为。

心理学家认为,所有行为的目的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追求归属感和价值感,孩子也不例外,所以他的不当行为建立在对怎样达到归属感和价值感的错误想法之上(四种错误目的,如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报复、自暴自弃,《正面管教》第59页、第四章),也无非是缺乏知识、意识、技能的行为,以及发展适宜性行为、因失望而产生的行为、受原始脑操纵(不理智,无法沟通)的行为。而且,孩子们的觉察能力很强,但解释能力却很差。所以,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其实是在说:“我是一个孩子,我只是想有所归属。”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也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破译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密码

理解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意愿,有助于家长成为“密码破译者”,当孩子行为不当时,请把这一错误行为看成一个密码,并且问自己--孩子真正想要告诉我的是什么呢?虽然孩子并不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密码信息,但当家长处理他的隐含想法,而不是仅仅针对其不良行为作出反应时,孩子就能深深地感受到自己被理解了。所以,当家长能够牢记,在孩子不良行为的背后,是一个仅仅想要有所归属并且不知道应该怎样以一种恰当、有效的方式来达到这一目标的孩子,对不当行为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并审视自己的行为是否让孩子相信自己没有归属或没有价值。

孩子不听话可能因为缺乏归属感

反之,当我们对人类行为以及儿童发展了解得不够,不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错误观念和目的时,就只是对孩子的行为作出反应,而没有对其行为背后的观念作出反应。因此,当孩子做出的只是“与其年龄相称”的行为时,就把孩子的这些行为认定为不良行为,并施以惩罚,实在让人痛心。

比如,孩子为什么有时会和其他小孩产生争斗?这背后都可能隐藏着孩子对归属感和价值感的渴求,如对权力的争夺。权力不是个坏东西,取决于你怎么使用,是否有益于社会,而且愿意掌握权力的孩子常常具有好的领导素质。当孩子抱有只有自己说了算才有所归属的错误观念时,他们对权力的运用在别人看来就像不良行为。因此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以有益于社会的方 式来使用自己的权力,才会形成尊重。

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能源起家长

有时候,孩子的“不良行为”和“不听话”有时也是大人“建立”起来的,例如当家长发号施令时,不少孩子会选择反抗;但如果家长换种做法,比如让孩子在家庭会议上参与解决问题,或者教会他们没有输家的双赢办法,他们就会非常愿意合作。所以,在相互尊重和共同承担责任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合作,远比专横的控制更有效,也更能减少冲突。

孩子的不良行为可能与家长自身的行为有关

那么,如何帮助孩子纠正不当行为呢,其实,改善孩子行为首先要改善亲子关系,改善亲子关系首先要改善自我,因为孩子就是父母的镜子,孩子的很多问题就是父母的问题。所以,要让孩子听话,我们可以用到以下一些方法:

第一,当孩子不听话时,大人应该先控制自己的情绪,选择“积极的暂停”。

因为争斗从来都是双方的问题,即使是大人,感到受了伤害时也会自然反击,这正是孩子与父母互相斗气报复的循环如此普遍的原因。只有当大人主动理性地退出争斗,才可能开始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看到孩子的真正需求,并寻求解决办法。同时大人为自己的行为造成的冲突承担起责任后,孩子也愿意仿效大人作出的榜样,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第二,先接纳孩子的情绪。

当孩子情绪不好时,先充分接纳他的情绪,建立双方的良好连接至关重要,因为要纠正必先连接,在纠正孩子的行为之前,先要赢得孩子的心,确保把爱的讯息传递给孩子。当有了这个良好基础后,家长再采用积极倾听、我信息、没有输家的双赢办法或家庭会议几种方式,帮助孩子意识到自己错误观念并寻找解决渠道的方法。其实在孩子情绪好转时,他完全有可能自己就想出解决办法(《正面管教》第24页赢得合作的四个步骤,252页)。而我家孩子的一次经历更让我确信这一点。

当孩子“不听话”时先试着接纳他的情绪

有一天深夜,睡在我旁边小床上的孩子突然醒了,哭着要到我们大床上来睡,问他为什么,他说因为做恶梦了。当时,我没有斥责他胆小,也没有立即安慰他,说恶梦是假的,不用怕。而是先采用积极倾听,接纳他的情绪:“你做恶梦了?是不是感觉很害怕?可以告诉我们吗?”孩子说了恶梦的大概情节。听完后,我拥抱他好几分钟,看他情绪稳定下来,再告诉他:“我们睡觉后,一小部分脑细胞仍在活动,它们还不想睡觉,就把你白天看见的东西组合起来放电影,所以你就做梦了。”我又用启发式问题问他:“我们约好现在你要分床睡了,怎么办呢?”其实,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我自己都不知道怎么办,也担心他非要和我们睡,但他自己却说:“我想到一个办法了!就是我还是在小床上睡,但做恶梦害怕了,你们就说,宝贝,我们爱你,我就不害怕了。”我心里一阵欣慰。

第三,别吝啬你的拥抱。

当孩子与其他人(包括和父母)产生矛盾冲突时,家长一个深深的拥抱往往会起到神奇的作用,因为拥抱能营造出一种鼓励的气氛,足以中断孩子的不良行为,使他愿意接受指正了;然后,在双方心情 静时再以客观而友善的态度进行引导。向孩子要一个拥抱,是神奇的方法,父母和孩子间的矛盾就在拥抱中融化,孩子在鼓励中感觉好起来,得到了归属感和价值感,改变了不良行为。对此,我感同身受。

拥抱能让孩子和自己的坏情绪得到舒缓

有一次,我们和孩子出去玩了一天,下午回家的路上,他在车上睡着了。到家后,我们把他喊醒,他因为没有睡好觉,就很烦躁,并要在饭前喝酸奶,还要求我去冰箱给他拿。我也因为太累了,又在打扫清洁,就不想给他拿。于是,我俩开始杠上,言语间尽是火药味,他开始用一种恨恨的眼光瞅着我,坐在地上,满脸的恨意和伤痛。看到他的那种眼神,我心里突然一警醒--我不能这样不控制自己,试试正面管教里推荐的“拥抱法”吧。于是,我转变了语气和眼神,对孩子说:“妈妈需要你的一个拥抱。”他转过头,不理我。我还是对他说:“妈妈需要你的一个拥抱。”当时,我心里想,如果他仍然不理我,我就说:“我理解你的生气,如果你想拥抱我了,再来找我吧。”但奇迹发生了,孩子竟立即扑向了我,几乎是激动地抱着了我,我们紧紧拥抱。过了一会儿,他问我:”妈妈,你为什么要我抱你?“我说:”因为我爱你,你也爱我。“他又说:”妈妈,你今天不听话,因为你没有和我商量,就生气,就发火。“本来我想说,你也发火了,但我忍住,只说:”我们不是约好,谁发火,对方就提醒他吗?你没有提醒我,我就忘记控制自己了。你要是提醒我,我就不会发那么大火的。“然后,我们不再生气和怨恨对方了。

过了几天,孩子因为做事磨蹭,我生气了。他主动又略带羞涩地对我说:“妈妈,我需要你一个拥抱。”我意识到自己虽然坚定却不和善,立即转变态度拥抱了他,而孩子在得到归属感后,快乐地很快做完事情。

第四,让孩子认识到“犯错误是学习的好时机”。

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了信心的孩子,孩子不是必须以受责备、羞辱或痛苦的形式为其不良行为付出代价(即惩罚),而更应该是教孩子把犯错误看作学习的好时机,谁又那么完美呢,更何况一个在成长中的孩子?但人们更看重的是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而不是从自己的行为中学习。

家长要引导孩子走好“承认犯错、道歉和好、解决问题“三步曲

因此,当孩子犯错时,在一种友善的环境中,家长要引导孩子走好“承认犯错、道歉和好、解决问题“三步曲,看到犯错误的价值所在,把错误看作学习的机会,从错误中学到东西,而不是为犯错误羞愧,让孩子自我接纳、自信积极,而不是灰心推托。所以,孩子犯错了,如果我们这样说多好:“你犯了一个错误,太好了!我们从中可以学到什么?”或者,我们每天在孩子睡觉前,在一种友善的环境中,鼓励孩子说说自己当天犯的一个错误,以及从中学到了什么。《蒙台梭利的家庭教育法》([意]玛利亚。蒙台梭利著)中也这样描述:犯错误的孩子应当受到特别的照顾,就好象生病的小孩应当受到特殊照顾。错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必然有它存在的价值。只要有一个正确对待错误的态度,知道人无完人,那么就能够重新认识错 误,并以发现错误为乐。

有时,鼓励做了不良行为的孩子通过贡献来进行弥补,让他们感到自己有用,也是不错的方法(《正面管教》第31页,242页)。

第五,尊重孩子,给他有限的选择权,引导孩子自主。

也可以使用日常惯例表引导孩子自我管理,使用家庭会议引导孩子具备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等等。

特别要多用启发式问题,用问号代替句号,问孩子而不是告诉孩子怎么做,如提醒孩子睡觉前洗漱,可用“你觉得睡觉前要做什么准备工作呢”代替“去洗漱”。因为问,会在孩子大脑中创建思考和探索的过程,而说,通常只能在孩子身体中产生生理性抵触。我们家长可以经常用这些问题来取代说教--这事是怎么发生的呢?你的感受是什么?你从中学到了什么?对于解决这些问题你有什么想法?你打算怎么避免这种事情再次发生?帮助孩子关注于解决问题,探讨他们的选择会带来什么后果,确定对他们重要的什么,自己想过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正面管教》第113页)

多用启发式问题,引导孩子独立自主做决定

第六,鼓励孩子。

其实,让孩子“听话”,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还有很多方法和技巧,其中的根本是--随时对孩子抱有“鼓励、理解、尊重、关注于解决问题”的无条件的爱,以及“坚定而和善并行”的态度。只有当孩子感觉安全的时候才会理性地去思考,做得更好,鼓励是改变孩子行为最有效的办法,一个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为不当,对每一种错误目的都会有相应的有效鼓励方式(《正面管教》第67页)。记住:“我们究竟从哪里得到这么一个荒诞的观念,认定若想要让孩子做得更好,就得先要让他感觉更糟”,“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时,才会做得更好”,“关注于解决问题”,以免当家长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时,忘记维护孩子的尊严,忘记坚定而和善,仍然滑入惩罚和羞辱的旧习。

如果我们能时刻问自己:“我这样做是在给予孩子力量,还是在挫伤他们?”我们在对待孩子时就会更有效。

孩子不听话你懂得探究背后原因吗?

【妈妈网编者按】当孩子不听话,跟家长对着干或是不听从大人安排时,便会被大人贴上“不听话”的标签。孩子不听话,多数家长首先想到的就是如何让孩子变得听话,却很少人第一时间去深究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心理。妈妈网特约家庭教育讲师廖静波对此分享了自己的心

孩子不听话如何教育呢,孩子不听话的原因是什么呢,孩子不听话大人能打吗,不听话的孩子长大后有主见吗

6、不要打2岁内和6岁后的孩子岁前的孩子由于心智发展不成熟,缺乏规则意识是正常的。

孩子不听话背后的心理原因

大家都夸两岁的路路聪明可爱,可妈妈最近在抱怨:路路真是越大越不听话了,早上我急着去就上班。他就急着跟我捣乱,我这边帮他穿上鞋了,他那边趁你不注意就脱下亲……平时在家里越是不让他做的事他偏要做,种花我要去他也会用丢捏一招;沙发套后面的拉链也要

【声明】本文由用户Georgi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