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9-29 05:05:32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低温作业的种类及对人体的影响

BY:Nora 2024-09-29 05:05:32 867 ℃

地球南北半球的气温,因太阳辐射能量从低纬度向两极的递减而下降。我国东北和西北地区,属于地球高纬度地区,气温很低,如黑龙江兴安岭一带,一年中气温在 10°C以下的冬季长达8个月之久。最低温度,咍尔滨接近零下40°C,满洲里接近零下 50°C。居于高纬度地区工作的人、极地探险考察者、冷库作业人员等,均属高寒条件 下的工作者。

长期以来,人们所关心的是如何保证寒区人员有高度的工作能力和良好的健康 平。当然,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是改善保温措施,包括防寒服的使用、室内取暖和运输工具取暖等。与此同时,调整膳食中的营养素比例,也是提高人体耐寒能力的因素。所以,对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饮食调养应高度重视。

人在低温环境作业时,其生理功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主要有以下数种:

皮肤管收缩

皮肤遇冷时血液由体表向体内各部位转移,内脏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和皮下组织温度下降,使皮肤散热减少,散热量可减少1/6〜1/3 ,这是人体自身的保护性反应。

心血管反应

心率略有增加,收缩压舒张压轻度上升,呼吸略加快。

皮肤的竖毛反应

该反应俗称“鸡皮疙瘩”。

内分泌增加

肾上腺髓质释放肾上腺素甲状腺增加甲状腺素,促进蛋白质和其他物质代谢。

寒颤

寒颤反应个体差异大,大多数人若着衣较少时,受冷刺激不久即发生寒颤。据报道,20分钟寒颤,机体产热约增加3〜4倍,体温上升0.6°C〜0.8°C。这时,肌肉中三腺苷(ATP )的使用量大增,食物营养成分氧化加速。也有少数人,因皮肤脂肪层较厚,即使穿衣较少,也不一定发生寒颤。

机体在寒冷环境中,经过一定时间后,就能逐渐适应。此时,由寒颤产热转为非寒颤产热。适应期非寒颤产热时,正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机体对正肾上腺素的敏感性提高,能持续产热,使总代谢率增加。

低温作业人群,如何进行温暖有益的食补

低温环境主要是指环境温度在10℃以下的外界环境,和生产劳动过程中,其工作地点平均气温等于或低于5℃的低温作业。因此,低温环境下人群热能摄入应较常温下增加10%~15%。研究发现,低温作业人员血清中微量元素如碘、锌、镁等比常温中降低,在膳食调配时要注意选择含上述营养素较多的食物供应,以维生素机体生理机能,增强对低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工作效率。

低温作业致使维生素消耗量增加

低温作业者地寒冷气候下,各种维生素消耗量增加,据研究证明,维生素C能增强人体对寒冷环境的适应能力。人在寒冷中,交感神经兴奋,血中维生素C含量及尿中排出量均下降,表现出消耗量增加并出现缺乏症。这说明,机体对寒冷的耐力与补充维生素C密切相关。动物实验证明,在低温条件下,维生素C供给多者比少者的直肠温度下降少。

低温作业的种类及对人体的影响

与此同时,调整膳食中的营养素比例,也是提高人体耐寒能力的因素。所以,对低温环境下作业人员的饮食调养应高度重视。人在低温环境作业时,其生理功能会出现一系列变化,主要有以下数种:皮肤血管收缩皮肤遇冷时血液由体表向体内各部位转移,内脏血流量增加,皮肤温度和皮下组织温度下降,使皮肤散热减少,散热量可减少1/61/3,这是人体自身的保护性反应。

Hash:d419687af670bd8a61ff8dac890b84ddce5efe54

【声明】本文由用户Nor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