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4-07-18 16:29:06

首页 > 生活 > 栏目 > 正文

预防早产准妈妈分五步走

BY:Olivia 2024-07-18 16:29:06 544 ℃

怀孕的期间,准妈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特别到了怀孕中后期,要注意预防早产的发生,在这里,亲亲宝贝小编提醒准妈妈们,有效预防早产,可以分五步走。

在怀孕的期间,准妈妈需要注意的方面有很多,特别到了怀孕中后期,要注意预防早产的发生,在这里,亲亲宝贝小编提醒准妈妈们,有效预防早产,可以分五步走。

预防早产第一步、稳定情绪

早产是由有一些征兆的,当出现早产的征兆时,准妈妈和家人如果不了解情况的话,很可能会精神紧张。所以,在准妈妈出现早产时,首先家人应该保持镇定,给准妈妈一个安定环境,这样可以减轻准妈妈的精神负担,稳定情绪。如果准妈妈的情绪不太稳定时,可以服用适量的镇静剂和安定等。要让准妈妈卧床休息,向左侧躺在床上。

预防早产第二步、服用安胎药

服用安胎药物很有效。安胎药物的治疗可延长分娩的时间,在这段延长的时间内,医生会积极地对准妈妈使用特定药物,这类药物可以加速胎宝宝肺部及其他器官的成熟,降低因为器官不成熟所导致死亡和畸形两种早产宝宝常见情况的发生率。

预防早产:准妈妈分五步走

应用药物,改变子宫对刺激的反应,抑制宫缩。常用药物有硫酸、舒喘灵等。应当注意,治疗早产并非一味要求延长妊娠,在治疗过程中要严密观察,对宫内环境不良有胎死宫内危险的准妈妈,应结束治疗,尽早终止妊娠

预防早产第三步、自我检查

产后的自我检查也是非常的重要的,妈妈们如果是出现了子宫规律性的收缩的时候,就可能是早产的征兆,在这个时候准妈妈们就需要去检查宫缩,以确定是否是早产的先兆,妈妈们可以将手指放在腹部,如果感觉到子宫有阵阵的放松和收紧,就可以记录一下宫缩的频率。如果宫缩是每隔10分钟左右一次,而且即使改变姿势也是如此,就要立刻找医生了。

预防早产第四步、吃巧克力

阵痛宫缩,这是早产的信号。因为阵痛时的子宫收缩对准妈妈的胃有一定的压迫作用,这时准妈妈可以通过吃一些高能量的食物,比如巧克力来缓解胃部的压力,减轻阵痛。有的准妈妈要求医生开一些阵痛缓解药,不过这些药有副作用,比如可以让准妈妈心跳加速和产生燥热感。因此,阵痛缓解药必须小心服用,准妈妈同时也需要在医院里得到监护。

预防早产第五步、求助医院

早产的症状出现后千万不要耽搁,要及时到医院接受检查。送到医院后,护士检查压、心率体温 等,然后医生用探测仪在准妈妈的腹部检测胎宝宝的心率,并且会检查宫缩的情况,以及宫颈是否已经打开。如果确实有早产情况的话,医生就会使用药物停止分娩,可以让胎宝宝在子宫内有更长的时间发育。现代医学已经能够帮助胎宝宝平均在妈妈肚子里多待上数日。这段时间可以用来促进未出生宝宝肺部的发育成熟。如果胎宝宝已经开始分娩而且不能停止的话,医生就会马上准备好让准妈妈顺利进行分娩。

【知识补充】以下六贴士帮你预防早产:

1、应注意身心健康,尽量避免精神创伤,保持愉快的心情,预防血压升高。

2、孕妇在整个孕期都要注意交通安全,减少碰撞、外伤,避免胎盘早剥的发生。

3、怀孕的妈妈们在这个时候要注意,要注意保持外阴的清洁,要防止外阴的感染。

4、对于已经知道自己zg有畸形,或有早产史,或有zg肌瘤的孕妇,孕期里应该特别注意增加营养,同时禁止性生活

5、对于宫颈内口松弛的孕妇,应于怀孕14-16周时,做zg颈内口缝合术。

6、多胎妊娠或合并有慢性疾病的孕妇,孕期应多卧床休息,以左侧卧位更为适宜,因为这样可增加zg胎盘的血流量,从而防止自发性zg收缩。

哪些准妈妈容易早产?准妈妈做好5点可预防早产

近些年来,早产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及地区,没有减少的情形,反而有上升的趋势。十月怀胎,一朝分娩,每个怀孕的准妈妈都希望自己的小宝宝按时来到这个世界。但是,有的小宝宝尚未足月,就提前来报到了。这种现象,在医学上称为早产。下面让小编为讲解容易早产的几类准妈妈以及准妈妈预防早产的注意事项。七类准妈妈容易早产1

准妈妈及早发现早产迹象减低早产率

如何早期发现早产的可疑迹象?专家表示,早期子宫收缩就是有早产的迹象,准妈妈要随时注意。1500公克是胎儿极低体重孕妇怀孕12周至37周生产称之为“早产”,早产儿的发生率占所有怀孕的5%到10%,但却占新生儿死亡的80%,愈早出生的宝宝面临的问题愈多。准妈妈及早发现早产迹象减低早产率一个36周

​早产的5个征兆,准妈妈应早准备

据统计,国内早产的发生率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之间。因此,孕妇要保持心境平和,消除紧张情绪,避免不良精神刺激;要摄取合理的充分的营养,孕晚期应多卧床休息,并采取左侧卧位,减少宫腔内向宫颈口的压力。

Hash:b468244c7d55c1ef1b223481dddb9441ecba8461

【声明】本文由用户Olivi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