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说明人的精神与情绪关系密切。人要保持精神舒畅,就需要在情绪上调和喜怒。
我国古代著名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记载这样一段故事:诸葛亮平定南方后,领30万精兵出祁山伐魏,魏王曹睿派曹真、王朗率20万人马迎敌。两军对阵,王朗企图劝诸葛亮投降,诸葛亮听罢仰天大笑,痛斥王朗“罪恶深重,天地不容!天下之人,愿食汝肉……”王朗劝降不成,反而受辱,恼羞成怒,气满胸膛,大叫一声,撞死于马下。而曹真之死,也是因蜀兵劫寨,气成疾病,卧床不起,诸葛亮写了一封挖苦的信给曹真,“曹真看毕,恨气填胸,至晚,死于军中。”
以上情节虽然有点夸张,但从医学观点来看,却有一定道理。人生在世,总要和现实生活中出现的人与事物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在社会交往和认识周围事物的过程中,人们常常表现出高兴或悲哀、喜欢或厌恶、愉快或抑郁、愤怒或惊恐等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情绪。
中医认为喜为心志,心神愉悦则志喜。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气血和调,营卫通利,心气舒畅。但是喜乐太过又容易使人心气涣散,精神不能专一,而影响心神的正常功能,故又把“喜视为致病因素”,所谓“暴喜伤阳”。
怒为肝志,怒动于肝,则气逆而上;气逼血升,血随气出,所以暴怒时人的脸色发红,甚则呕血,形成疾病,这时把“怒”看成是致病因素。
但是一般情况下“喜”和“怒”是人体正常的情志活动。调和喜怒,是说要控制情绪,调节情志,既不使其太过,又不使其持久。即喜有度,怒有节,出入有序,藏露有规。如此者,则不伤脏,不损气,阴阳调,气血平,五脏强壮,身体康泰,此为养生保健之要道。
养五脏者,中医认为首先要养心肾。因为肾藏精、心藏神,心肾满则精神治,精神治则喜怒有节。
其次养心肝,心性火而志喜,肝疏气而志怒。心动则火生,肝动则气升,气火升腾,则损精伤神而耗气,神伤气耗,则喜怒无度,故养心肝以保神。
不乱费心神,是指思想开朗,精神豁达,考虑问题要符合客观规律,使情志活动保持在适度状态,不过度耗用精神,不为一事过喜,不为小事过怒,时时告诫自己,保养三般精气神,少言少语少劳心,如此者则气和志舒、无忧无虑而达到到精神舒畅。
另外,还要做到处世、举止适宜,要尽量使自己从一些不必要的纠葛中解脱出来,少些烦事缠身,以防“举止失宜,自致其罹”。
调心者,即调其神,调神养性是促进身心健康、祛老延年的妙法。古人十分重视“太上养神”。养神则心健,心健则脏腑有主,五脏精足。肝疏有序,喜怒有节,能“ 志若伏若匿”。
日常生活中,要时时注意,不图私利,不生妒心,襟怀坦白,胸有大志。愿作刚气英雄,不学妒忌小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宋代著名诗人陆游曾说:“治心无他法,要使百念空”,意思是说人们要想不得情志病,必须淡泊名利、淡忘烦恼。要生性豁达,即使在穷困潦倒之际,亦浩歌不已。
静能胜动,故以静胜之。《老子》倡导“清静少欲”,以避大喜大怒。心思清虚宁静则志无所乱。“神静则宁,情动则乱”。虚静之法很多,如太极拳、导引术及书法、绘画等皆能怡神静心,舒和膻中之气。
“书者,抒也,散也。抒胸中气,散心中郁也。”(《心术篇》)效法古人之道“观书读理,可以养心”。
陆游认为,能否长寿的关键与是否善于重视情态调摄有关。读书忘忧,堪称颜回第二的陆游就是从读书中获得心理安慰而有益于健康的。他自称“书痴”,“客来不怕笑书痴”;“老人世间百念衰,惟好古书心未移。”
总之,从以上三方面调和喜怒,就可以达到精神舒畅,有益健康和长寿。
你的身体健康吗?或者说你自认为健康吗?如果认为不健康,可适度的给自己加点压力,让自己处于紧张状态。人们一般认为,精神紧张对人的健康无益,因为紧张的生活会使人体内有害物质过度释放,容易引起高血压、动脉硬化、心律失常、神经衰弱、溃疡病等病症的发
反复扭动会损伤韧带,降低颈部对外力冲击的缓冲作用。亚利桑那州钱德勒市牙科医生贾斯汀·菲利普称,紧张时“咬紧牙关”会极大地影响口腔健康,碾磨牙齿会导致牙齿碎裂,损伤下颌关节,导致颞下颌关节炎。此外,用力咬硬糖也会损伤牙齿。这样做的危害是诱发背痛,且对颈椎非常不利。如需长期站立,每隔10分钟用“稍息”动作交换重心。
精神紧张对胃部健康很不利,许多男人因为工作,都有劳思过度的情况,我们都知道这样容易引起抑郁,其实,劳思过度影响的不光是心理,同时还危害着男性身体健康,尤其伤的是胃。下面大厨艺小编就来盘点一下男人10大伤胃习惯,看看你有没有呢!1、忌精神紧张
Hash:b4ca429038897068a5ffe399b99f6186514db663
【声明】本文由用户Vanessa发表,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